学术投稿

异位妊娠患者药物治疗中下腹部急腹痛的临床转归分析

植枝福;周卓琳;钟莉娉

关键词:异位妊娠, 药物治疗, 急腹痛
摘要:目的:探讨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的病情转归及影响临床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异位妊娠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102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下腹部急腹痛症状缓解组为A组、下腹部急腹痛不缓解需要手术治疗组为B组,比较两种不同临床转归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临床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共102例,A组64例(62.7%),B组38例(37.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停经天数、妊娠包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保守治疗前血β-HCG水平为(821.4±84.1)IU/L,B组为(1 245.4±97.2)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痛VAS评分平均为(6.0±0.8)分,B组为(6.7±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为(25.4±7.3)min,B组为(55.6±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需警惕病情变化,药物治疗前血β-HCG水平高、腹痛严重、腹痛持续时间长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原癌基因DEK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癌基因DEK蛋白(以下简称DEK蛋白)是一种可磷酸化的染色质架构蛋白,普遍存在于有机体大多数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内.通过对DEK蛋白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DEK蛋白与细胞凋亡及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就DEK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概况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粟连秀;吕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不同麻醉用药时间在小儿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用药时间在小儿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32例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213例,B组219例,分别在30,15 min开始进行氧气雾化吸入2%盐酸利多卡因5 mL的表面麻醉药.通过对支气管镜进入顺利程度,患儿的咳嗽、恶心等感觉表现及不同时间段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在麻醉效果评价、进镜到支气管(T2)、进镜到检查部位(T3)、检查完毕、取镜(T4)时间段的心率、呼吸、指脉氧饱和度以及T2、T3时间段的面色观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15 min开始氧气雾化吸入2%盐酸利多卡因5 mL的表面麻醉能够使小儿电子支气管镜检查顺利进行,麻醉效果好.

    作者:杨少丽;唐利华;李艳青;刘静;蒋敏;覃美淑;韦文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肌内注射维生素B1联合大黄敷脐法解除腹部手术后腹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维生素B1联合大黄敷脐法解除腹部手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2次/d,每次100 mg,并联合用自制的大黄贴敷盖脐部,用胶布固定;对照组仅采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2次/d,每次100mg,观察两组解除术后腹胀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10±6.55)h,排便所需的时间为(20±9.08)h,对照组分别为(21±6.42)h,(38±8.86)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t=11.36,均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内注射维生素B1联合大黄敷脐法可解除腹部术后腹胀,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作者:苏海瑕;赵婵;黄效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放射性碘(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完成131I治疗的DTC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46例(13.3%)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1 850~2 960 MBq)治疗87例中有5例(5.7%)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高剂量(3 700~7 400 MBq)治疗259例中有41例(15.8%)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两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低剂量组BUN指标外,余肝肾功能指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差异,且以高剂量组升高明显(均P<0.05).结论:131I治疗DTC,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治疗剂量高低有关,应重视对肝肾功能损害的防护.

    作者:邓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阴道分娩7例临床探讨

    目的:研究经阴道分娩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患者的临床特点、分娩处理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7例经阴道分娩的AFLP患者的发病临床经过、实验室检查和治疗.结果:7例患者在就诊的前3~14 d均有前驱表现,入院时宫颈评分均≥7分,入院至分娩的平均时间(1.76士0.86)h,总产程(3.83±1.15)h,7例患者产时平均出血量(50±25)mL.7例患者均发生产后大出血,纱条宫腔填塞+子宫动脉下行支及宫旁血管钳夹术止血2例,子宫次全切除2例,纱条宫腔填塞+盆腔动脉栓塞术(pelvic arterial embolization,PAE)止血3例.7例患者均并发DIC,子痫前期,并发急性肾功不全4例,肺部感染3例,肝性脑病2例,心功能不全2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3例病人需行血液透析治疗,2例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所有患者抢救成功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4.7±9.0)d.死胎1例为畸形Bart't水肿胎儿,其余新生儿无死亡和窒息.结论:临产的AFLP患者通常病情发展到较重阶段,产程进展快,并发症多,以产后出血为主,早期诊断、有效预防治疗产后出血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改善阴道分娩的AFLP患者母婴结局的关键.

    作者:龙禹;唐卉;陈悦;王素梅;吴惠梅;钟琳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ICU住院病例统计分析

    目的:分析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ICU住院病人的疾病构成、住院转归、医院感染等综合情况,为各个专业科室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18张床位的综合ICU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期间的ICU住院病人按专用表格予以登记,全程观察直到病人出院或死亡,对转出ICU的病人继续追踪观察至转出后72 h.结果:共调查ICU病人320例,男女比例为2.17:1.中位年龄58岁,中位住院日数为6d.住院转归以死亡比例大,占39.4%;出院27.8%;转回普通病房32.8%.ICU收治疾病构成前3位是心脑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21.2%)和肺炎(19.6%).疾病的年龄分布显示意外损伤在10岁前高发,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均以31~60岁年龄组病例多.结论:ICU收治病种复杂,跨学科情况多,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基层医院ICU需要针对本地危重症患者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应对方案,才能提高基层ICU治疗的质量.

    作者:严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

    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恶性肿瘤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年龄≥18岁,既往无肿瘤病史,在住院期间被确诊为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符合条件的患者26例,其中男1 9例,女7例,年龄24~55岁,平均(39.42±8.05)岁.所有患者起病前无不适,均以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言语不清等表现急性起病.多数患者无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19例,73.08%)、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6例,61.54%),肿瘤抗原(canceragent,CA) 125升高(19例,73.08%)、CA199升高(20例,76.92%),脑内出现多动脉供血区多发性梗死灶(20例,76.92%).肿瘤的类型以肺癌(12例,46.15%)多见,然后是原发性肝癌(5例,19.23%).多数患者预后不良(mRS:2~5分)7例(26.92%),死亡8例(30.77%).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及肿瘤抗原水平升高,以及脑内出现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的凝固性升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

    作者:张云利;秦超;梁志坚;莫雪安;程道宾;邓添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培养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适宜P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生长因子(NGF)作用下的分化效果.方法:PC12细胞培养于F12K培养基中,传代时直接将细胞吹打下来,并用注射器吹散成单细胞悬液;PC12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并用含NGF 50μg/L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5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PC12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经NGF作用5d后,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突起增多增长,细胞分化率达(72.60±3.61)%.结论:本实验中对PC12细胞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PC12细胞的培养;NGF能够诱导PC12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傅松文;农梦妮;李柯柯;曾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11例临床特征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10年我科确诊的11例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1例中男7例,女4例,39~52岁,病史1~4个月,均无肺内外慢性基础疾病等;常见症状为轻微干咳(10/11)与胸痛(9/11);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 Ab)测定阴性,生化检查无异常;肺功能全部正常.纤支镜下未见管腔受累,分泌物极少;影像学示均有胸膜受累表现,多呈单个宽基底的较大肿块影(9/11);病理组织中隐球菌阳性,特点为淋巴细胞浸润、肉芽肿形成及纤维化,部分伴小灶坏死.常被误诊为肺癌(10/11)或肺结核(7/11);9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原发性肺隐球菌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甚至有些患者无任何症状;影像学又表现为多样性,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提高确诊率的关键.

    作者:陈晓丽;邓静敏;钟小宁;柳广南;张建全;何志义;白晶;王自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散发性三阴乳腺癌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散发性三阴乳腺癌(TNBC)中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探讨BRCA1与散发性TNBC的关系.方法: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PCR(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法检测50例散发性TNB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BRCA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BRCA1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散发性TNBC组织中BRCA1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2.0%(21/50),癌旁组织未检测出甲基化,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RCA1蛋白在散发性TNBC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2.0%(16/50),明显低于癌旁组织68.0% (34/50)(P<0.05).散发性TNBC癌组织中BRCA1蛋白表达与启动子甲基化呈负相关(r=-0.323,P=0.022).结论:BRCA1启动子的高甲基化引起BRCA1蛋白表达下降或缺失,可能是散发性TNBC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韦薇;唐玮;蒋奕;周晓;姬逸男;杨华伟;刘剑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Segond骨折与相关性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探讨Segond骨折的相关膝关节损伤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各种相关性膝关节损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关节镜检查或手术证实的16例Segond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Segond骨折中相关性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内、外侧副韧带损伤、胫骨平台骨折及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结果:16例Segond骨折患者中4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5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半月板损伤,3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胫骨平台髁间棘撕脱性骨折,2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及内、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外侧副韧带损伤,1例为单纯的Segond骨折.结论:Segond骨折与前交叉韧带损伤紧密相关,常合并半月板损伤,少数合并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及胫骨平台撕脱性骨折;认识Segond骨折的各种相关膝关节损伤,可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减少漏诊.

    作者:岑家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微波治疗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PICC置管后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PICC置管24 h后,在穿刺点无渗血情况下于静脉穿刺点上方8~10 cm处连续微波治疗5d,对照组用热毛巾局部湿热敷法,连敷5d,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7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32).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予微波治疗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王海燕;李霞;梁微;陈利冬;凌瑛;唐忠敏;吕小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运动量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TLR2、TLR4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运动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组织Toll样受体2(TLR-2)、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SD大鼠10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20只及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80只,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注射建立.其中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又分成模型组、小运动量组、中等运动量组和大运动量组(每组20只).经过估计力竭运动时间及游泳训练后,小运动量组(12 min/次),中等运动量组(21 min/次),大运动量组(30 min/次),进行6周的运动干预,1次/d,一周6次.用PCR法测定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的TLR2、TLR4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较对照组血管组织中TLR2、TLR4水平升高;运动干预后,各运动组TLR2、TLR4水平较模型组降低,以中等运动量、大运动量组下降明显.结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组织中TLR2、TLR4水平升高,TLR2、TLR4水平的升高可能是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运动能够降低TLR2、TLR4的表达.

    作者:刘鸿;申彦菊;陈青云;廖芝玲;薛桂月;陈莹;蔡劲薇;潘琼华;甘敏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记录糖尿病病情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病程、年龄、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缩压、尿素氮(BUN)、肌酐(Cr)、甘油三酯(TG)、24 h尿微量白蛋白(UA1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病程、年龄、DN、BUN、Cr、及UA1b与DR呈正相关(r=0.300,r=0.169,r=0.284,r=0.273,r=0.173,r=0.29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DN、BU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8,OR=4.744,OR=1.293,均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病程、BUN及D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琳秋;徐烨婷;何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库欣综合征80例临床探讨

    目的:探讨库欣综合征患者的病因分类、各种主要临床表现的出现频率以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并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效率.方法:收集1995~2011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临床确诊为库欣综合征患者80例的病例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0例中,肾上腺皮质腺瘤多见,库欣病次之.临床表现方面,高血压出现的频率高,为76.25%;生化检查中100.00%的患者16:00皮质醇升高,90.92%患者皮质醇节律紊乱;24 h尿游离皮质醇检测增高者占90.48%;各种影像学检查中,肾上腺CT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结论:临床诊断库欣综合征,应综合各种检查结果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作者:冼晶;蔡劲薇;李励;黄松;卢德成;黄耀;何青梅;罗佐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复方地龙胶囊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目的:建立复方地龙胶囊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方法:利用TLC法分别对复方地龙胶囊中的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色谱斑点清晰,阴性空白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TCL鉴别方法对于复方地龙胶囊中的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的鉴别专属性强,方法可靠简便,可作为复方地龙胶囊的定性控制方法.

    作者:王希斌;王晓燕;刘广娟;杨天燕;陆华;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前房灌注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眼压的改变

    目的: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前房灌注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的眼压改变.方法:对100例白内障患者(108只眼)分成观察组(前房灌注法植入人工晶状体组,50例患者54只眼)及对照组(粘弹剂法植入人工晶状体组,50例患者54只眼)并进行手术前及术后6h,1,3,7 d;1个月及3个月的眼压测量.结果:观察组术后6h除7只眼眼压升高超过2.80 kPa外,余眼压均在2.80 kPa以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d观察组眼压降低,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6h和术后1d眼压升高,与观察组及本组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7 d;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早期眼压有不同程度升高,而前房灌注法植入人工晶状体眼压升高程度低、持续时间短,可以避免术后早期由于粘弹剂引起的高眼压所造成的视网膜视神经损害.

    作者:王瑛;曹珊;梁民;郑茜匀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ACAT-1rs1044925基因多态性对长寿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ACAT-1 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收集长寿组(年龄≥90岁)505例,以及同一区域内健康老年人(年龄在60~80岁)468例,采用PCR-RFLP方法对ACAT-1rs1044925进行基因分型,结合BMI、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分析rs1044925基因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长寿组和非长寿组的基因型(AA,AC,CC)频率分别是:76.43%,22.38%,1.19%和79.06%,19.66%,1.2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4,P=0.581).两组等位基因A,C的频率分别是87.62%,12.38%和88.89%,11.11%,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749,P=0.387).非长寿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G水平低于非携带者(P=0.005).结论:ACAT-1 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长寿无明显的相关性;长寿人群中该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未发现有相关性.

    作者:梁靓;潘尚领;彭均华;刘承武;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罗桓;周小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异位妊娠患者药物治疗中下腹部急腹痛的临床转归分析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的病情转归及影响临床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异位妊娠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102例,将患者分为两组,下腹部急腹痛症状缓解组为A组、下腹部急腹痛不缓解需要手术治疗组为B组,比较两种不同临床转归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临床转归的相关因素.结果:异位妊娠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共102例,A组64例(62.7%),B组38例(37.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停经天数、妊娠包块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保守治疗前血β-HCG水平为(821.4±84.1)IU/L,B组为(1 245.4±97.2)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痛VAS评分平均为(6.0±0.8)分,B组为(6.7±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患者腹痛持续时间为(25.4±7.3)min,B组为(55.6±9.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异位妊娠患者药物治疗中出现下腹部急腹痛需警惕病情变化,药物治疗前血β-HCG水平高、腹痛严重、腹痛持续时间长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作者:植枝福;周卓琳;钟莉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阳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简称腹腔镜手术)术后联合中药在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3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加用中药治疗(联合组),44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结果:2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联合组较优;2组手术日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术后第1,第2,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0).长期随访腔镜组腹痛6例、联合组2例,但腔镜组2例需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较好手段.

    作者:陈小勋;潘向荣;周永醇;张兆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