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CAT-1rs1044925基因多态性对长寿人群血脂水平的影响

梁靓;潘尚领;彭均华;刘承武;庞国防;吕泽平;胡才友;罗桓;周小玲

关键词:ACAT-1, 血脂, 长寿, 单核苷酸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讨ACAT-1 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红水河流域长寿人群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在广西红水河流域收集长寿组(年龄≥90岁)505例,以及同一区域内健康老年人(年龄在60~80岁)468例,采用PCR-RFLP方法对ACAT-1rs1044925进行基因分型,结合BMI、血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指标,分析rs1044925基因多态性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长寿组和非长寿组的基因型(AA,AC,CC)频率分别是:76.43%,22.38%,1.19%和79.06%,19.66%,1.28%,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84,P=0.581).两组等位基因A,C的频率分别是87.62%,12.38%和88.89%,11.11%,两组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0.749,P=0.387).非长寿组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TG水平低于非携带者(P=0.005).结论:ACAT-1 rs1044925基因多态性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长寿无明显的相关性;长寿人群中该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未发现有相关性.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原癌基因DEK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癌基因DEK蛋白(以下简称DEK蛋白)是一种可磷酸化的染色质架构蛋白,普遍存在于有机体大多数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内.通过对DEK蛋白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DEK蛋白与细胞凋亡及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就DEK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概况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粟连秀;吕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脑卒中与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糖及纤维蛋白原的相关分析

    目的:研究脑梗死、脑出血等脑卒中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纤维蛋白原(FIB)和空腹血糖(FBG)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7例脑梗死,50例脑出血及40例非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血清Hcy、血脂、FIB和FBG的值,比较各组患者指标的差异,同时分析Hcy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及脑出血组血清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FIB和FB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与脑梗死及脑出血有关(P<0.05),FIB仅与脑出血有关(P<0.05).血清Hcy的增高和TG、LDL-C、FIB和FBG的增高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脑卒中与血清Hcy、FIB、TG、LDL-C和FBG密切相关,但Hcy的增高和TG、LDL-C、FIB和FBG的增高无相关性(均P>0.05),Hcy可能是脑卒中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林伟平;向彩霞;黄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阿托伐他汀联合缓释烟酸对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血脂、IMT及斑块面积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缓释烟酸对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面积(Smax)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以阿托伐他汀治疗和阿托伐他汀+缓释烟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IMT以及S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和IMT以及Smax较之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较之对照组,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缓释烟酸治疗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调脂效果,有效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缩小斑块面积.

    作者:郑建华;吴均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采用胰岛素泵(CSⅡ)强化治疗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Ⅱ)的效果.方法:将57例GDM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CSⅡ或MSⅡ控制血糖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两组母婴并发症的情况.结果: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SⅡ组患者治疗后HbA1c、血糖控制达标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与MSⅡ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地降低血糖,但CSⅡ组强化治疗血糖达标时间更短、胰岛素用量更少、低血糖发生率更低.CSⅡ组GDM患者低血糖、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多发生率与MS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Ⅱ组新生儿巨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发生率与MSⅡ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并发症较少.结论:CSⅡ强化治疗GDM患者能更快、更平稳地降低血糖,母婴并发症较少,优于CSⅡ治疗,对于优生优育更具帮助.

    作者:张耀文;欧小娟;卢燕琼;钟伟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阳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黏连松解术(简称腹腔镜手术)术后联合中药在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79例急性黏连性肠梗阻患者,35例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术后加用中药治疗(联合组),44例单纯行腹腔镜手术(腔镜组).结果:2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联合组较优;2组手术日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术后第1,第2,第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P=0.000).长期随访腔镜组腹痛6例、联合组2例,但腔镜组2例需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腹腔镜手术后联合中药是治疗急性黏连性肠梗阻的较好手段.

    作者:陈小勋;潘向荣;周永醇;张兆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iCCO指导限制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心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指导下限制性液体管理对重症肺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重症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6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通过PiCCO技术监测患者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并根据上述参数对治疗组实施限制性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I、ITBVI、EVLWI、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差异,评估限制性液体管理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比较两组患者氧合指数、机械通气时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的不同,评估限制性液体管理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7d后BNP、CPIS明显下降(P<0.05),CI、氧合指数明显升高(P<0.05),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利用PiCCO技术进行限制性液体管理,可改善重症肺炎患者心肺功能,减轻肺水肿,改善氧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

    作者:韦妍飞;曹莉;张黎;盘璇;刘燕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记录糖尿病病情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病程、年龄、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缩压、尿素氮(BUN)、肌酐(Cr)、甘油三酯(TG)、24 h尿微量白蛋白(UA1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病程、年龄、DN、BUN、Cr、及UA1b与DR呈正相关(r=0.300,r=0.169,r=0.284,r=0.273,r=0.173,r=0.29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DN、BU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8,OR=4.744,OR=1.293,均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病程、BUN及D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琳秋;徐烨婷;何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PC12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培养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适宜P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生长因子(NGF)作用下的分化效果.方法:PC12细胞培养于F12K培养基中,传代时直接将细胞吹打下来,并用注射器吹散成单细胞悬液;PC12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并用含NGF 50μg/L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5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PC12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经NGF作用5d后,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突起增多增长,细胞分化率达(72.60±3.61)%.结论:本实验中对PC12细胞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PC12细胞的培养;NGF能够诱导PC12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傅松文;农梦妮;李柯柯;曾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膀胱癌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膀胱癌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入院当天和首次化疗后的心理状况,并使用本课题自行设计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试行)》对两组患者及家属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观察组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膀胱癌患者及家属同步健康教育中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廖佳;李秋萍;陆彬;黄佩绿;王翠英;黎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变化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

    目的:观察温病湿热证大鼠血清、舌组织白介素17(IL-17)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其的影响,探讨IL-17在温病湿热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9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干预组.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制备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干预组第25天起予加味藿朴夏苓汤治疗,连服7d.于造模后4,24,48,72h4个时点分批处死大鼠并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的水平,SP免疫组化法检测舌组织IL-17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正常组(P <0.01),随时点变化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4h时高;随病情加重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中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血清:r =0.671,P<0.01;舌组织:r=0.714,P<0.01).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随时点变化呈下降趋势,在各时点均低于模型组(P<0.01)而高于正常组(P<0.05,P<0.01);随病情加重干预组大鼠血清和舌组织IL-17的表达水平均呈逐渐升高趋势,血清中重度组与轻度、中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P<0.05);在舌组织中各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病情的严重程度仍呈正相关(血清:r =0.476,P<0.01;舌组织:r =0.546,P<0.01).结论:IL-17参与了温病湿热证的发生、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温病湿热证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加味藿朴夏苓汤可降低温病湿热证大鼠IL-17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作者:阙铁生;李曙光;吕军影;常丽萍;何雪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护士的护理礼仪认知和需求调查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护士的护理礼仪认知和需求.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广西某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48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对所在科室护理礼仪形象满意度评价和自身护理礼仪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结果:调查对象对所在科室的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形象满意度较高,对外在形象(仪表礼仪、仪态礼仪和语言礼仪)满意度较低,对知识形象(健康教育)评价也不高.临床护士的整体礼仪知识水平仍需提高;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强烈的意愿.结论:医院应该针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开展仪表、举止和语言等方面的护理礼仪服务规范培训.

    作者:曾萍萍;罗红叶;冯启明;应燕萍;黎燕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131I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放射性碘(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完成131I治疗的DTC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的46例(13.3%)进行分析.结果:低剂量(1 850~2 960 MBq)治疗87例中有5例(5.7%)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高剂量(3 700~7 400 MBq)治疗259例中有41例(15.8%)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变化,两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除低剂量组BUN指标外,余肝肾功能指标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差异,且以高剂量组升高明显(均P<0.05).结论:131I治疗DTC,部分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与治疗剂量高低有关,应重视对肝肾功能损害的防护.

    作者:邓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焦炉工职业性多环芳烃暴露致肝脏功能损伤与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焦炉工多环芳烃类物质不同职业暴露水平及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其肝脏功能损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焦化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焦炉位置作业及GSTM1、GSTT1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肝脏功能损伤发生情况.结果:焦炉工焦炉作业位置越高,其肝脏功能损伤发生率越高(x2 =9.211,P<0.05).GSTM1(-)、GSTT1(-)基因型个体肝脏功能损伤率显著高于GSTM1(+)、GSTT1(+)基因型个体(x2=5.372,P<0.05).焦炉工尿1-OHP水平每升高1μmol/mol Cr,肝脏功能损伤的发生增加0.497倍(P<0.05).结论:焦炉工肝脏功能损伤的发生与多环芳烃职业暴露存在密切联系;焦炉工GSTT1、GSTM1基因全缺失型个体较易发生肝脏功能损伤.

    作者:漆骏;段佳丽;唐艳红;宋家卫;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点探讨

    目的:探讨以急性脑梗死起病的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探讨恶性肿瘤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急性脑梗死住院治疗,年龄≥18岁,既往无肿瘤病史,在住院期间被确诊为非颅内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符合条件的患者26例,其中男1 9例,女7例,年龄24~55岁,平均(39.42±8.05)岁.所有患者起病前无不适,均以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言语不清等表现急性起病.多数患者无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19例,73.08%)、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升高(16例,61.54%),肿瘤抗原(canceragent,CA) 125升高(19例,73.08%)、CA199升高(20例,76.92%),脑内出现多动脉供血区多发性梗死灶(20例,76.92%).肿瘤的类型以肺癌(12例,46.15%)多见,然后是原发性肝癌(5例,19.23%).多数患者预后不良(mRS:2~5分)7例(26.92%),死亡8例(30.77%).结论: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恶性肿瘤患者常缺乏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其外周血D-二聚体水平及肿瘤抗原水平升高,以及脑内出现多发性脑梗死灶,血液的凝固性升高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

    作者:张云利;秦超;梁志坚;莫雪安;程道宾;邓添薪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依赖患者肝脏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对海洛因依赖患者肝脏的影响.方法:对自愿申请参加社区MMT的1 312例海洛因依赖患者,按入组时肝脏有无损害分成两组,A组为肝脏损害组498例,B组为肝脏无异常组814例;A、B两组入组时、治疗8,12周取血清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L)检测,入组时、治疗12,24周行肝脏B超检测.结果:A组MMT 12周ALT、AST下降到正常范围(P<0.001);B组ALT、AST治疗前后未见改变;A组治疗前B超检测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336例(67.47%),治疗24周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156例(31.33%),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B超肝光密度增强、肝肿大、肝包膜增厚者、肝纤维化、肝硬化均无改变(P>0.05).结论:MMT对海洛因依赖患者基本上不会对肝脏造成进一步损害.

    作者:蔡彦;石珊;杜慎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Sturge-Weber综合征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8岁.因“反复头痛、左侧肢体抽搐3年余”入院.患儿于2010年1月首次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不适,随后出现左侧肢体抽搐,伴左侧肢体乏力,当时神志清醒,无发热,无恶心、呕吐.以上症状反复发作,3~5次/月,每次持续5~10 min,能自行缓解.于2013年2月9日再次出现抽搐频繁发作,不能自行缓解,家属视病情危重遂送我院住院诊疗.患儿为足月顺产,无产后缺氧病史,身体、智力发育正常.入院查体:生命征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嗜睡状态,唤醒能对答,智力正常,右侧眉弓处见大小约4 cm×4 cm,大片红葡萄酒色扁平血管痣样病变,压之不褪色,检查颅神经未见明显异常,肢体肌力Ⅴ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

    作者:陈志俊;李荻玲;庞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小剂量氯胺酮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早期疼痛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早期疼痛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胺酮1组(K1组),氯胺酮2组(K2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20例.K1组患者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首量氯胺酮0.25 mg/kg,随后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4 μg/kg·min-1直至缝皮结束.K2组患者于切皮前10 min静脉注射首量氯胺酮0.5 mg/kg,随后静脉持续输注氯胺酮4 μg/kg·min-1直至缝皮结束,N组患者注射同等容积生理盐水.应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单盲评估患者术后1,3,6,12,24,48 h休息时的疼痛程度及术后24,48 h翻身活动时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谵妄、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年龄、体重、身高、ASA分级、手术时间、苏醒拔管时间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1、K2组患者术后1,3,6,12,24,48 h休息时的NRS评分较N组降低(P<0.05);K1、K2组患者术后24,48 h翻身活动时的NRS评分较N组降低(P<0.05);而K1与K2组组间术后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谵妄、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可有效减轻乳腺癌根治术后早期疼痛,不影响患者苏醒,不增加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陈虹光;刘敬臣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输尿管结石超声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漏诊输尿管结石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80例经临床手术、输尿管镜检查等证实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病例均行螺旋CT和超声检查,以螺旋CT检查提示的输尿管结石位置、大小为参考标准,结合超声声像图表现,比较输尿管检出结石和漏诊结石大小及部位.结果:超声检出输尿管结石160例(其中上段52例,中段15例,下段93例;结石大小为0.4~2.5 cm,平均1.45 cm,其中<0.5 cm 35例,0.5~1.0 cm 85例,>1.0 cm 40例),总检出率88.8%(上段检出率32.5%,中段检出率9.4%,下段检出率58.1%);漏诊输尿管结石20例(其中上段8例,中段10例,下段2例;结石大小为0.3~0.7 cm,平均0.5cm,其中<0.5 cm 15例,0.5~1.0cm5例),总漏诊率11.1%(上段漏诊率40.0%,中段漏诊率50.0%,下段漏诊率10.0%).结论:输尿管结石的大小、部位可能是造成超声漏诊输尿管结石的主要原因.

    作者:蒋昌和;苏珊娜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脊柱结核椎间盘中IL-17、IL-17R的表达及其与C反应蛋白和血沉的关系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7受体(IL-17R)的表达及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样本中的IL-17、IL-17R mRNA的表达,同时分析IL-17、IL-17R的表达及与CRP和ESR的关系.结果:结核组中IL-17、IL-17R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478 2,P=0.009).IL-17、IL-17R的表达随着CRP和ESR的升高而增高(P<0.05).结论:IL-17、IL-17R可能在脊柱结核椎间盘的破坏中起到作用,CRP和ESR可影响IL-17、IL-17R的表达水平.

    作者:邓黎;詹新立;刘冲;崔明星;熊春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牙齿比色训练系统对口腔比色准确性的影响

    目的:评价牙齿比色训练系统(TTB)对受训者辨色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大学5年级口腔专业本科生68名作为受训者,采用TTB进行牙齿比色训练,采用秩和检验分析训练前后受训者比色准确性的差异.结果:全体受训者训练后成绩比训练前平均提高(32.32±71.96)分(P<0.01),操作时间比训练前平均加快了(4.45±3.84)min (P<0.01);其中男性加快了(3.80±3.79)min(P<0.01);女性加快了(4.90±3.88)min(P<0.01).训练前后的男女性之间成绩、操作时间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过牙齿比色训练系统的专业训练,口腔医学生比色能力有明显提高.

    作者:朱光宇;苫君玲;王玲菲;麦昱颖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