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宇;苫君玲;王玲菲;麦昱颖
原癌基因DEK蛋白(以下简称DEK蛋白)是一种可磷酸化的染色质架构蛋白,普遍存在于有机体大多数细胞中,主要位于细胞核内.通过对DEK蛋白的结构特征、生物学特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发现DEK蛋白与细胞凋亡及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就DEK蛋白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概况和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粟连秀;吕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放射治疗(放疗)联合羟基喜树碱(HCP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197例,其中113例予放疗联合HCPT方案化疗作为治疗组,84例接受5-Fu+DDP(DF)方案放化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Ⅲ期106例(占53.8%),Ⅳa期91(46.2%).结果:197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39.5%和48.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7.5%和40.0%(P=0.8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7.3%和48.4%(P=0.610).治疗组和对照组口咽黏膜反应(Ⅲ~Ⅳ度)的发生率分别为26.5%和20.2%(P=0.304),胃肠道反应(Ⅰ~Ⅲ度)的发生率分别为75.2%和96.4%(P=0.000).结论:放疗联合HCPT方案化疗相对于放疗联合DF方案化疗,其5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相似,治疗产生的急性胃肠道副反应相对较低,对于不能耐受放疗联合DF方案化疗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疗联合HCPT方案.
作者:韦军葆;朱小东;黄启芳;吴春华;万信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是比较严重的输血并发症,其发病率低,死亡率高,是值得重视的一种输血不良反应[1-2].我们于2014年10月诊治了1例TRALI患者,现将诊治情况并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61岁.2014年10月28日入院.主诉:反复下腹痛半年,发现盆腔包块20余天.患者于2014年4月开始出现下腹痛,大便从每天1次增加到每天1~2次,有时伴呕吐胃内容物,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等(欠详),病情无好转.入院前10余天发现盆腔出现拳头大小肿块伴肛门部坠胀感.病后消瘦,体重减轻3kg.既往曾于2000年在当地行“卵巢囊腺瘤”手术.
作者:周吉成;罗琳;赵卫华;赖永榕;彭志刚;罗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ICU住院病人的疾病构成、住院转归、医院感染等综合情况,为各个专业科室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18张床位的综合ICU进行回顾性调查.调查期间的ICU住院病人按专用表格予以登记,全程观察直到病人出院或死亡,对转出ICU的病人继续追踪观察至转出后72 h.结果:共调查ICU病人320例,男女比例为2.17:1.中位年龄58岁,中位住院日数为6d.住院转归以死亡比例大,占39.4%;出院27.8%;转回普通病房32.8%.ICU收治疾病构成前3位是心脑血管疾病(24.3%)、脑血管疾病(21.2%)和肺炎(19.6%).疾病的年龄分布显示意外损伤在10岁前高发,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和肿瘤均以31~60岁年龄组病例多.结论:ICU收治病种复杂,跨学科情况多,病情危重,死亡率高,基层医院ICU需要针对本地危重症患者制定具有地方特点的应对方案,才能提高基层ICU治疗的质量.
作者:严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对野百合碱诱导肺动脉高压大鼠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肺动脉高压模型组和双氢青蒿素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给予野百合碱60 mg/kg皮下注射.4周后,干预组给予双氢青蒿素60 mg/kg· d-1灌胃,其余两组给予等剂量的淀粉溶液灌胃,持续4周后监测其平均肺动脉压、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的含量.结果:野百合碱皮下注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升高(P<0.05),白介素-6、C反应蛋白升高(P<0.05),经双氢青蒿素干预后,平均肺动脉压有所下降、白介素-6、C反应蛋白下降(均P <0.05).结论:双氢青蒿素可能通过阻止促炎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血清白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并可直接降低肺动脉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文宏;伍伟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部位、病原菌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632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0例,感染率为17.41%,高于同期平均医院感染率4.62%(P<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依次为泌尿系统、胃肠道、皮肤软组织、口腔和血液系统;病原菌以G-杆菌(53.85%)和G+球菌(41.02%)为主;医院感染主要与高龄、病程、住院时间、院前滥用抗菌药物、糖尿病代谢控制不佳、并发症及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积极治疗原发病,有效控制血糖,缩短住院时间,尽量避免或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注意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是防治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廖小平;谭庆;梁谷;周小梅;杨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ASA Ⅰ~Ⅱ级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芬太尼组(F组)、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组(KF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在常规麻醉的基础上,F组患者切皮后45 min静脉注射芬太尼2.0 μg/kg;KF组患者切皮前10 min和手术结束即刻分别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 mg/kg,并于切皮后45 min追加芬太尼2.0 μg/kg;C组患者不做特殊处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双盲评估患者术后拔管即刻、3,6,12 h、第1,第2,第3,第7天的疼痛程度,观察术后48 h内其他镇痛药的使用情况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F组患者术后拔管即刻、3,6,12h、第1,第2天的VAS评分均比F组和C组患者低(P<0.05);F组患者术后拔管即刻VAS评分低于C组(P<0.05),术后3,6,12h、第1,第2天F组和C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第7天3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镇痛药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静脉注射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可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后早期疼痛,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王婧娴;卢伊芝;谢玉波;杨一兰;陈静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钛缆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9月我科采用在关节镜铺助下钛缆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横形或非严重粉碎性髌骨骨18例,并通过关节镜检查关节面的复位情况,同时治疗髌骨及股骨滑车的软骨损伤,对患者进行随访及疗效评估.结果: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4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随访期内未见钛缆松动、螺钉断裂、髌股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关节镜辅助下钛缆结合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肖笠;冯江学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体征、住院时间及血、尿淀粉酶水平,以及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为8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腹部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TNF-α、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水平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黄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世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医学院校附属医院护士的护理礼仪认知和需求.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广西某医学院校附属医院248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护士对所在科室护理礼仪形象满意度评价和自身护理礼仪知识的认知和需求.结果:调查对象对所在科室的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形象满意度较高,对外在形象(仪表礼仪、仪态礼仪和语言礼仪)满意度较低,对知识形象(健康教育)评价也不高.临床护士的整体礼仪知识水平仍需提高;对礼仪知识的学习培训有强烈的意愿.结论:医院应该针对护理人员的需求,开展仪表、举止和语言等方面的护理礼仪服务规范培训.
作者:曾萍萍;罗红叶;冯启明;应燕萍;黎燕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焦炉工多环芳烃类物质不同职业暴露水平及GSTM1、GSTT1基因多态性与其肝脏功能损伤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某焦化厂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焦炉位置作业及GSTM1、GSTT1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肝脏功能损伤发生情况.结果:焦炉工焦炉作业位置越高,其肝脏功能损伤发生率越高(x2 =9.211,P<0.05).GSTM1(-)、GSTT1(-)基因型个体肝脏功能损伤率显著高于GSTM1(+)、GSTT1(+)基因型个体(x2=5.372,P<0.05).焦炉工尿1-OHP水平每升高1μmol/mol Cr,肝脏功能损伤的发生增加0.497倍(P<0.05).结论:焦炉工肝脏功能损伤的发生与多环芳烃职业暴露存在密切联系;焦炉工GSTT1、GSTM1基因全缺失型个体较易发生肝脏功能损伤.
作者:漆骏;段佳丽;唐艳红;宋家卫;李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肌内注射维生素B1联合大黄敷脐法解除腹部手术后腹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2次/d,每次100 mg,并联合用自制的大黄贴敷盖脐部,用胶布固定;对照组仅采用维生素B1肌内注射,2次/d,每次100mg,观察两组解除术后腹胀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10±6.55)h,排便所需的时间为(20±9.08)h,对照组分别为(21±6.42)h,(38±8.86)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t=11.36,均P<0.01);观察组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内注射维生素B1联合大黄敷脐法可解除腹部术后腹胀,操作简便,效果显著.
作者:苏海瑕;赵婵;黄效廷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建立复方地龙胶囊薄层色谱(TLC)鉴别方法.方法:利用TLC法分别对复方地龙胶囊中的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色谱斑点清晰,阴性空白无干扰.结论:所建立的TCL鉴别方法对于复方地龙胶囊中的地龙、川芎、黄芪和牛膝的鉴别专属性强,方法可靠简便,可作为复方地龙胶囊的定性控制方法.
作者:王希斌;王晓燕;刘广娟;杨天燕;陆华;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适宜PC12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在神经生长因子(NGF)作用下的分化效果.方法:PC12细胞培养于F12K培养基中,传代时直接将细胞吹打下来,并用注射器吹散成单细胞悬液;PC12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中,并用含NGF 50μg/L的无血清培养基进行诱导分化5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PC12细胞生长状态良好,且经NGF作用5d后,细胞体积显著增大,突起增多增长,细胞分化率达(72.60±3.61)%.结论:本实验中对PC12细胞培养的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PC12细胞的培养;NGF能够诱导PC12细胞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可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傅松文;农梦妮;李柯柯;曾高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1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眼底检查,分为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记录糖尿病病情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病程、年龄、糖尿病肾病(D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收缩压、尿素氮(BUN)、肌酐(Cr)、甘油三酯(TG)、24 h尿微量白蛋白(UA1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病程、年龄、DN、BUN、Cr、及UA1b与DR呈正相关(r=0.300,r=0.169,r=0.284,r=0.273,r=0.173,r=0.297;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DN、BU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8,OR=4.744,OR=1.293,均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病程、BUN及DN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黄琳秋;徐烨婷;何玉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早产(preterm birth)是指在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196~258 d)之间分娩.早产是围生医学中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我国早产发生率约为5%~15%v].由于早产的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体外生存能力较弱,因此早产儿的死亡率明显比足月儿的死亡率高.在我国早产儿死亡率可高达12.7%~20.8%,有研究指出70%~80%的围生儿死亡与早产有关.所以,研究早产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而达到有效防治早产的意义重大.本文就早产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连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烟草烟雾暴露致肺气肿大鼠肺血管超微结构改变特点及使用红霉素(EM)干预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烟草烟雾暴露组(B组)、EM预防组(C组),红霉素治疗组(D组),每组6只.A组予伪烟草烟雾暴露,B,C,D组于第1和第14天予气道内注入脂多糖(LPS),烟草烟雾暴露2 h/d,持续8周制备模型;除第1天和第14天,C组每日EM灌胃,持续8周;D组烟草烟雾暴露4周后开始每日EM灌胃,持续4周;A、B组每日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持续8周.对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进行肺气肿和肺血管及其超微结构评估.结果:电镜下B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减少、水肿,饮泡增多,与基底膜连接处增厚,肺小动脉内弹力膜菲薄,断裂,管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C组预防性干预超微结构上肺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可见正常线粒体,内皮细胞无明显脱落,管壁平滑肌增殖但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减少.D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部分线粒体肿胀,基底膜连接处增厚,管壁可见增生的胶原纤维.结论:烟草烟雾暴露及LPS可引起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壁平滑肌及胶原纤维增殖而致血管重构,早期使用EM干预可改善肺血管重构.
作者:周广;梁毅;钟小宁;梁莹;曾晶晶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椎间盘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7受体(IL-17R)的表达及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检测样本中的IL-17、IL-17R mRNA的表达,同时分析IL-17、IL-17R的表达及与CRP和ESR的关系.结果:结核组中IL-17、IL-17R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478 2,P=0.009).IL-17、IL-17R的表达随着CRP和ESR的升高而增高(P<0.05).结论:IL-17、IL-17R可能在脊柱结核椎间盘的破坏中起到作用,CRP和ESR可影响IL-17、IL-17R的表达水平.
作者:邓黎;詹新立;刘冲;崔明星;熊春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输尿管镜行输尿管结石超声弹道碎石取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瑞士第4代EMS超声弹道碎石取石系统,配合在CT片预定位,行输尿管镜超声弹道碎石取石治疗输尿管结石620例(653侧),对手术用时、结石取净率、手术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2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中634侧成功行1期取净结石,结石清除率97.09%(634/653).5侧结石部分上移,未能完全一次取净结石;14侧因结石远端狭窄、弯曲、息肉等,未能进镜,改经皮肾穿刺取石.发生并发症14例,发生率2.25%(14/620),无腹腔脏器损伤、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经输尿管镜行输尿管结石超声弹道碎石取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取石率高,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
作者:甘宏斌;黄志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探讨减少和避免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23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6例并发了不同程度术后切口感染,分析切口感染原因,并予防治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本组随访时间3个月至1年,平均7个月.23例中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7例,6例出现不同程度切口感染,5例经拆除部分缝线,同时加强换药、抗感染、消肿后延期拆线愈合,1例切口边缘皮肤组织并发坏死,拆除缝线清创,1个月后切口仍反复渗液,无新鲜肉芽组织生长,钢板外露,分泌物培养仍有细菌,予切开取出钢板内固定装置,术后继续换药、抗感染,1周后切口培养无细菌生长,再次行切口缝合,术后予换药,16d后予全部拆线,愈合好.结论:查找并明确并发感染的原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可减少或避免并发切口感染,减轻了术后切口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作者:李炳想;韦文龙;梁永寅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