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凯;胡联民;廖天华;余昭胜;陈刚;刘术金;谭长超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12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定,在发生率高的3种体质中以抽签方式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分别采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评分对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管腔狭窄度进行冠脉狭窄积分评价,比较3组间冠脉狭窄积分差别.结果:阴虚质、痰湿质左回旋支评分及总评分高于血瘀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左主干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常见,阴虚质、痰湿质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度普遍增高且高于血瘀质患者.
作者:李高叶;黄惠桥;黄金姣;陈务贤;应燕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的分布、病理类型等临床特点.方法:对检出并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息肉260例进行临床病理对比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分布部位以左半结肠为多,尤其是乙状结肠(29.23%),其次是直肠(21.54%).息肉的类型以炎性息肉多(44.23%);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3.85%),其中绒毛状腺瘤更易恶变(18.75%);恶变部位以乙状结肠息肉多(17.64%).结论: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较大腺瘤性息肉,尽可能将息肉完全切除,终止病变发展,密切随访,对预防结、直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勇;韦宗萍;李雨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关系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26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112例和阴道顺产组148例.两组均于孕妇入院时及新生儿出生24 h内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常规注射,同时检测血清HBsAg、抗-HBs 及HBV-DNA水平,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结果:本组26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24 h内共计出现HBV母婴垂直传播23例,占8.85%.随着HBV-DNA水平逐渐增高,母婴垂直传播率也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前孕妇HBV-DNA水平≤1010copies/L时,两组婴儿垂直传播感染率、HBV-DNA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HBV-DNA水平>1010copies/L时,剖宫产组婴儿垂直传播感染率、HBV-DNA阳性率较阴道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入院时HBV-DNA水平可显著影响孕妇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剖宫产可以显著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
作者:王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非缺失型遗传性持续性胎儿血红蛋白综合征(non-deletional hereditary persistence of fetal hemoglobin,nd-HPFH)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型特点.方法:对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Hb分析;应用DNA测序方法分析g珠蛋白基因突变;用反向斑点杂交和Gap-PCR方法检测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结果:在胎儿血红蛋白(Hb F)增高的病例中检测出6例Ag-158 C→T突变杂合子,其中有5例合并Gg-158 C→T突变,1例同时伴有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CD 41/42突变,1例伴有-α3.7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血常规检测显示6例病例的Hb为108~129 g/L,MCV 66.4~85.4 fL,MCH为23.4~30.7 pg.血红蛋白分析结果显示Hb F均升高,为4%~18%.5例Hb A2正常,1例复合β地中海贫血杂合子的Hb A2为5.7%.结论:首次在中国人群中检出Ag -158 C→T突变导致nd-HPFH,其杂合子无临床症状,Hb F升高,血常规正常或MCV、MCH降低.当合并杂合子β地中海贫血或α地中海贫血时,MCV,MCH降低.
作者:雷蓓蓓;陈萍;肖璇;林伟雄;李树全;陈文强;谢湘芝;杨德寨;丘玉铃;赖柯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骨干自杀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为构建医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杀知识问卷,对广西某医科院校1~3年级所有学生心理骨干共617名进行自填式调查.结果:医学生心理骨干自杀知识总平均得分为(11.68±2.60)分,应答正确率为58.40%;仅有9.1%的医学生心理骨干接受过危机干预方面的讲座或培训;临床专业、一年级大学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较其它专业及其它年级大学生心理骨干高(均P<0.05),女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较男生高(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杀知识水平的影响因素有年级、专业、性别(均P<0.05).结论:医学生心理骨干的自杀知识水平亟待加强,需对在校医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危机干预知识培训.
作者:黄慧;冯天达;马贞玉;李妍;韩广梅;张瑜;梁永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每日唤醒镇静策略对机械通气患者记忆的影响.方法:7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在舒芬太尼镇痛基础上予咪达唑仑镇静,治疗组实施每日唤醒.评估患者ICU谵妄发生情况,询问患者ICU期间的记忆.结果:57例患者完成调查,治疗组每日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剂量低于对照组[(40.8±12.1)mg/例与(52.3±16.2)mg/例,(P=0.04);(263.1±38.6)μg/例与(290.5± 39.3)μg/例,(P=0.01)];谵妄、恐惧记忆低于对照组[(26.7%与7.4%,(P=0.04);37.0%与73.3%,(P=0.01)],清醒记忆高于对照组[59.3%与26.7%,(P=0.01)].结论:每日唤醒增加患者ICU清醒时间和真实记忆,降低ICU谵妄发生率,减少患者ICU期间恐惧感受.
作者:曹莉;韦妍飞;刘燕;张黎;钮晋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各导联ST段的演变.方法:采用开胸结扎大鼠左前降支(LAD)的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记录结扎前及结扎后1 h内每间隔5 min的肢、胸导联心电图;测量各个时点ST段的偏移幅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结扎大鼠LAD后1 h内,与术前比较,I、Ⅱ、aVL、V2、V5导联在各时刻ST段均抬高,胸导联较肢导联明显,于 15 min开始,I导联ST段抬高值大于aVL导联(均P<0.000);术后1 h内,I、aVL导联分别自术后50,35 min起ST段的偏移幅度均低于术后10 min(P<0.05),而在Ⅱ、V2、V5导联各观测时点间的ST段偏移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扎大鼠LAD后1 h内,ST段的演变表现在I、aVL导联;采用心电图肢导联判断大鼠是否心梗死时,应在术后早期观测ST段的变化.
作者:胡姗;何涛;侯小涛;秦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耐受性与疗效.方法:收集155例首程根治性放疗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RT)76例、同期放化疗组(CCRT)79例,均为二维常规根治性放射治疗.CCRT组分别在放疗前、第4周、放疗后1~2周内给予化疗:DDP 30 mg/m2·d-11~3,5-氟尿嘧啶500 mg/m2·d-11~5,静脉点滴.结果:CCRT组和RT 组在治疗期间发生的血液、胃肠道、黏膜及皮肤反应等急性毒性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需静脉补液、营养支持治疗的CCRT组有62例(78.5%)、RT组有39例(51.3%) (χ2=12.592,P<0.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CCRT组和RT组鼻咽部肿瘤消退率和颈部淋巴结肿瘤消退率均分别为97.5%与92.1%;94.9%与89.5% (P>0.05).CCRT组2年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优于RT组[(94.9%与82.9%;93.8%与80.2%;100%与78.9%,P<0.05)].结论:顺铂+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同期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提高了2年无进展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毒副作用有所增加,耐受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尚在可耐受范围.
作者:蔡凯;胡联民;廖天华;余昭胜;陈刚;刘术金;谭长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及安全性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心内科住院拟行PCI患者110例,年龄28~60岁,平均(46.2±8.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I早期应用组(A组,在获取PCI知情同意后立即开始使用替罗非班者)和PCI即刻使用组(B组,在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每组均55例.观察两组患者在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PCI前后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分级和梗死区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分级、血小板聚集以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PCI前TIMI 3级和TMPG3级获得率分别为30.9%和34.5%,B组分别为12.7%和12.7%;PCI后A组分别为94.5%和80%,B组分别为84.7%和52.7%,两组PCI前TIMI 3级、TMPG3级及PCI后TMP3、TIMI3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相比,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轻度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重度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对≤60岁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能尽早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改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的血流及心肌微循环灌注,且未增加术后30 d重度出血的概率.
作者:蒙绪宁;卢志红;王孟杰;陆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甲强龙)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疗效.方法:对74例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予静脉滴注甲强龙500 mg/d,连续3 d,间隔4 d;再静脉用药3 d后改口服强的松,1 mg/kg·d-1,每到两周递减5~10 mg,直至5 mg/d,维持2个月.结果:50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67.5%.1例发生上腹部隐痛(占2.6%),经奥美拉唑治疗后好转.结论:大剂量甲强龙治疗活动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疗效满意,甲状腺相关眼病病程小于1年的甲强龙治疗效果好,病程大于1年的治疗效果差.
作者:谢新荣;蒋红焱;余天强;邹汶兵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剔除术使用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对卵巢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单侧卵巢囊肿行囊肿剔除术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开腹组、单级电凝组、双极电凝组、超声刀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抽血测定雌激素(E2 )、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激素(P)、雄激素(T)水平,术后3个月手术侧与未手术侧卵巢行阴超检查,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4组病例术后1个月均出现E2下降及FSH、LH增高,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组之间FSH、LH、E2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3,6个月各种激素水平与术前及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阴超检查提示手术侧卵巢体积小于非手术侧(P<0.05),窦卵泡数少于非手术侧(P<0.05),手术侧卵巢基质血流(S/D)及动脉指数与未手术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以单级电凝组导致月经异常的较其他组例数多,但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何卵巢手术均影响卵巢功能,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使用单、双极电凝及超声刀不加重卵巢近期功能的损害.
作者:雷彦;凌玫;邱锐;马娅芬;廖丹梅;冯以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尼美舒利对体外培养的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及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尼美舒利干预体外培养人胰腺癌PANC-1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生长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活性,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尼美舒利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尼美舒利作用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S期和 G2/M期比例下降,呈剂量依赖关系.Caspase-3 活性明显增高,呈剂量依赖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减弱.结论:尼美舒利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其凋亡,可能与对细胞周期的阻滞、增强caspase-3 的活性和下调Survivin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李佳;林德安;刘志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栓性微血管病(TMA)临床特点、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临床确诊的TMA者,讨论该病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改变、治疗及预后.结果:起病多未发现明确诱因19例(65.5%),其他诱因:感染 7例(24.1%)(上感4例、腹泻3例),妊娠分娩继发2例(6.9%),药物相关1例(3.5%).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发病多见于秋冬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9例TMA均出现肾脏及血液系统受损,部分患者有发热及神经精神症状.HUS肾功能损害较TTP重,TTP发热、血小板下降及神经症状较HUS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4例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置换和(或)新鲜冰冻血浆治疗,6例死亡,18例存活,而5例仅用糖皮质激素或其他治疗者均死亡.结论:TMA的诱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HUS肾损害较明显,TTP则以血液系统受累及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预后可改善.
作者:潘玲;王英;廖蕴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牙周膜牵张快速牙移动过程中破骨活动的变化规律.方法:以犬为实验对象,实验侧牙列应用牙周膜快速牙移动方法,对照侧牙应用传统牙移动方法,通过TRAP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及牙槽骨张力侧和压力侧的破骨细胞的数量、分布及活性.结果:在4周主动加力阶段,对照侧随加力时间延长,1,2,4周移动牙牙周膜压力侧内破骨细胞数量、阳性率及活性逐渐增强,4周达到高峰;骨吸收方式初为潜行性骨吸收,逐渐发展到直接骨吸收和潜行性骨吸收并存.在实验侧,1,2,4周移动牙牙周膜压力侧内破骨细胞数量、阳性率及活性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破骨活动明显较对照侧活跃;骨吸收方式为直接骨吸收和潜行性骨吸收并存.停止加力一段时间后原受压侧牙周膜内均少见破骨细胞.结论:牙周膜牵张快速牙移动过程中,移动牙压力侧牙周膜及牙槽骨内破骨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均高于传统牙移动.
作者:钱慧芳;康娜;宋少华;庞煊奈;何进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及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检测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组36例,宫颈癌组43例(无淋巴转移33例,淋巴转移10例)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结果:宫颈癌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转移组血清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宫颈组及CIN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A 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但与组织分级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R-2 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VEGF-A 和VEGFR-2 在宫颈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s=0.211,P=0.030).结论:高水平血清VEGF-A、VEGFR-2表达在宫颈癌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VEGF-A、VEGFR-2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VEGF-A可能在宫颈癌中通过VEGFR-2信号通道促进肿瘤血管形成导致肿瘤生长,并促成淋巴结转移.
作者:蒙玉刚;梁春燕;曾雅畅;安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建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GIOP)动物模型.方法:3.5月龄Sprague Dawley(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予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 mg/kg,每周2次,连续9周;对照组予肌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均每周测一次体重.于9周结束时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DXA)测定大鼠活体整体骨密度和离体股骨的骨密度;股骨切片镜下观察骨小梁变化.结果:①模型组死亡率(40%)较对照组(10%)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雌性大鼠死亡为2/10,雄性大鼠死亡为6/10,雌雄死亡率之比为1∶3.②大鼠活体整体骨密度和离体股骨的骨密度变化一致,模型组骨密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股骨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见骨小梁变细、稀疏、断裂、排列紊乱.结论:肌肉注射地塞米松2.5 mg/kg,每周2次,共9周,可成功建立GIOP大鼠模型,测定活体整体和离体股骨的骨密度可用于评价GIOP模型.
作者:田丽花;梁敏;张劼;冼晶;黄松;蔡劲薇;罗佐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及评价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在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我科收治的成人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患者各3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治疗,隔日换药 1次,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量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隔日换药1次,至创面愈合.治疗7,14 d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浅Ⅱ度烧伤患者中,治疗组7 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72.08±7.36)% VS(55.27±6.73)%,(P<0.05)],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03±2.65)d VS(13.14±3.21)d,(P<0.05)];深Ⅱ度烧伤患者中,治疗组14 d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83.78±9.05)% VS(62.24±7.97)%,(P<0.05)],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6.15±3.63)d VS(22.89±5.17)d,(P<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7.17±1.45)VS(9.19±2.32),(P<0.05)];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康合素联合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
作者:罗志军;黎洪棉;王和庚;徐昆明;褚晶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索拉非尼与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符合进展期肝细胞癌诊断的47例的临床资料.索拉非尼组27例,口服索拉非尼400 mg/次,每日2次;TACE与索拉非尼组20例,给予TACE和索拉非尼联合治疗.按mRECIST标准评价疗效,观察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时间.结果:索拉非尼组2例PR,20例SD,5例PD;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3例PR,14例SD,3例PD.索拉非尼组mTTP为7个月,mOS为13个月;TACE联合索拉非尼组mTTP为8个月,mOS为16个月,两组间的m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m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者中出现手足皮肤反应34例,乏力21例,腹泻25例,高血压8例,口腔炎18例,其它反应15例,对症处理后均缓解,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进展期肝细胞癌是安全有效的,较单用索拉非尼治疗可延长患者的mTTP.
作者:吴飞翔;黄盛鑫;马良;黄山;向邦德;赵荫农;黎乐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微小RNA(microRNAs,miRNAs)在人类胸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切除的45例胸腺肿瘤组织标本及肿瘤旁正常组织标本.通过miRNAs微阵点杂交法检测肿瘤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手术标本中miRNAs的表达情况,对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胸腺组织进行定性判断(癌和非癌).结果:胸腺良性肿瘤和正常胸腺组织中对比发现有4种miRNAs上调,分别为miR-183,miR-7e-2,miR-26a和miR28(均P<0.05);恶性胸腺肿瘤组织与正常胸腺组织相比,miR-205、miR-185、miR-26b、miR-23a、miR-221、miR-17-5f、miR-214、miR-22、miR-210和miR-17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miRNAs与胸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肿瘤标志物用以对胸腺肿瘤的早期预测和诊断治疗.
作者:石俊杰;冯旭;郑宝石;王俊龙;黄国雄;王时俊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壳聚糖作为成膜辅料用于降低中药浸膏粉引湿性的新途径.方法:以壳聚糖为湿润剂,采用喷淋制粒的方法将中药浸膏粉制成细粒,考察其引湿性变化.结果:在4 h引湿试验中,壳聚糖能显著降低中药浸膏粉的引湿性,改善中药浸膏粉水分质量.结论:壳聚糖可用于中药浸膏粉防潮,改善中间体水分质量,有效保证工序操作的顺利进行.
作者:罗世江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