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80例临床分析

陈奎;刘仁滨;黄海波;李世良

关键词:BPH, TuPKVP, TURS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疗效.方法:采用TUPKVP治疗BPH 180例.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前列腺包膜穿孔,无电切综合征发生,无永久性尿失禁.术后随访170例,并发附睾炎4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0±2.0)分,术前为(23.0±2.8)分;生活质量(QOL)评分(1.0±0.8)分,术前为(5.0±0.6)分;残余尿(20士12)mL,术前为(120±85)mL.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TUPKVP是治疗BPH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附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脊柱前后路手术对治疗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手术矫正效果.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8例小于4岁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其中对于5例小于3岁的患儿行经胸腔或经腹膜后的切口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支具矫正;对于3例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结果:术后随访2~11年,平均4.3年,测定手术前后的Cobb角及躯干位移.侧弯角右术前平均的36.5°矫正到12°(矫正率达66%).对于小于3岁的患儿组的矫正效果,侧弯角由术前的37.7°矫正至9.6°,后凸角由术前30.5°矫正至6°,躯干位移从23 mm恢复至5 mm;对于大于3岁的患儿组,X线及CT相关参数湿示T4~L3椎弓根的横径从(2.6±0.43)~(5.2±0.85)mm;选用的螺钉的直径为3~4 mm,长度为30~40 mm;侧弯角由术前的40.9°矫正至12°,后凸角由术前32.5°矫正至8°,躯干位移从29 mm恢复至7 mm,侧弯角及后凸角丢失分别为2°和3°,所有患儿丢失角度不超过5°,无任何手术并发症,无内周定断裂脱落,均融合.结论:针对患儿的年龄和畸形程度采用前路切除半椎体,术后辅以牵引石膏矫正;或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伴椎弓根内固定矫正,均能取得满意的手术矫正效果;术前对椎弓根X线及CT相关参数进行测量、术中C型臂监测,对保证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植入尤为重要.

    作者:詹新立;肖增明;沈建成;陈前芬;贺茂林;罗高斌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锁骨内固定取出术后再发骨折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再发骨折的原因,为预防再骨折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锁骨骨折内植物取出术后再发骨折的病因.结果:手术操作问题、局部骨质疏松骨质强度下降、应力遮挡效应及应力集中、不恰当的内固定取出时机、术后管理问题、患者自身因素过早运动以及不适当功能锻炼是导致再发骨折的主要原因.结论:锁骨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再发骨折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只有熟悉各种原因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减少锁骨内固定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

    作者:梁周;林宝举;郭家庆;马开好;惠宁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18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汽化电切术(TUPKVP)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疗效.方法:采用TUPKVP治疗BPH 180例.结果:本组手术均成功,术中无前列腺包膜穿孔,无电切综合征发生,无永久性尿失禁.术后随访170例,并发附睾炎4例,尿道外口狭窄3例,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8.0±2.0)分,术前为(23.0±2.8)分;生活质量(QOL)评分(1.0±0.8)分,术前为(5.0±0.6)分;残余尿(20士12)mL,术前为(120±85)mL.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TUPKVP是治疗BPH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陈奎;刘仁滨;黄海波;李世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地奥司明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地奥司明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膝关节滑膜炎患者87例,给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和地奥司明片治疗14 d,治疗前后运用膝关节肿胀评级和膝关节评分法(K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膝关节肿胀减轻,膝关节肿胀评级由治疗前的1.63±0.68改善为3.22±0.81,KSS评分从治疗前的64.21±15.62升高到84.14±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司明片结合非甾体抗炎药对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熊春翔;宗少晖;肖增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端梗阻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用于输尿管下端梗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8例输尿管下段梗阻患者.全麻,经腹腔建立工作通道,游离输尿管,于梗阻上方切断,自同侧10 mm trocar切口拉出腹壁,将输尿管开口外翻做一乳头,插入双J管并固定.膀胱半充盈状态下于膀胱侧后顶壁将输尿管与膀胱壁行再植.结果:本组8例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10~70 mL,平均35 mL.手术时间105~190min,平均115 min.术后盆腔引流时间2~3 d,留置尿管6~7 d.术后住院时间7~8 d.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32个月,肾积水消失或明显减轻,无输尿管反流.结论: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梗阻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宜在临床选用.

    作者:李兆民;李艾;王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制备方法的改进

    目的:建立一种改良的普遍适用且成活率高的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手术组(n=16)和假手术组(n=16).采用缝合线和针灸银针对手术组大鼠造成单侧肾动脉狭窄,形成肾性高血压.假手术组仅游离肾动脉,不予缩窄.结果:肾动脉缩窄术后14 d,手术组血压较术前明显增高(t=6.366,P<0.01),术后28 d血压进一步升高,达到稳定的高水平(t=12.806,P<0.001);左肾动脉缩窄术后28 d手术组血压显著高于假手术组(t=10.41,p<0.01),大鼠成活率75%(12/16),成活的大鼠全部形成高血压模型.结论:该动物模型可模拟人单侧肾动脉狭窄所致的高血压病变,其制作方法简便,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符合高血压实验研究的需要.

    作者:秦秋华;蒋伟哲;施晓霞;陈兆霓;覃斐章;周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糖尿病足部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部自主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90例确诊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49)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41),比较两组足部欧米诺开始变色时间及完全变色时间等.结果:两组欧米诺开始变色时间分别为(3.2±2.16) min和(1.72士1.08)min(P<0.01),完全变色时间分别是:(1.72±1.08) min和(13.75士6.77)min( P<0.01);两组欧米诺检查阳性分别为31例和16例,阳性率分别为63.27%和39.02%,两组欧米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觉阈值分别为:(18.56士9.51)V和(12.38±3.76)V( P<0.01).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7.65士1.83)%和(8.98±3.54)%(P<0.05),而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空腹胰岛素及餐后2h胰岛素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足部自主神经功能及足部神经感觉较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差,可能是由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造成视网膜及足部神经供血差所致.

    作者:谢新荣;赵弋于;马春苏;赵妮;赵巧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直肠癌非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局部复发模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在我院未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直肠癌局部复发的模式.方法:搜集我院2002年1月至2011年4月,93例直肠癌术后病人的资料(包括CT/MRI旧片),由两名有经验的放疗科医生对其影像所显示的局部复发部位重新独立审阅,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随访率为95.7%.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8%、23.7%、10.8%.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位置、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初治术后分期、远处转移、复发时间与预后相关.其中远处转移及复发时间是影响未行TME术后局部复发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局部复发模式中,主要的复发盆腔亚区为:直肠系膜区(46例,49.4%),前盆腔区(30例,32.2%),后盆腔区(24例,25.8%),侧位盆腔区(15例,16.1%),低位盆腔区(11例,11.8%);主要的淋巴引流复发区域:髂内血管旁(15例,16.1%),髂外血管旁(6例,6.4%),髂总血管旁(6例,6.4%).结论:直肠系膜区、前盆腔区、后盆腔区是未行TME术式后盆腔内主要的复发高危区域;而髂内血管旁则是常见的区域淋巴结复发部位.

    作者:华丽;梁世雄;朱小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优化麻醉科流程缩短接台手术时间在快通道手术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优化麻醉科工作流程中设立麻醉准备间与恢复室在快通道手术中的可行性和作用.方法:将手麻二区6个手术间设为流程优化组,手麻一区6个手术间设为传统流程组,比较两组接台手术衔接时间.结果:流程优化组接台手术衔接时间为(35.53±12.579)min,传统流程组为(71.67±30.213)min,流程优化组明显比传统流程组接台手术衔接时间短(P<0.05).结论:优化麻醉科工作流程中设立麻醉准备间与恢复室是科学、可行有效的,它能明显缩短接台手术衔接时间,显著提高手术室使用率,在快通道手术中发挥关键作用.

    作者:梁宁;马利;胡俊;黄中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早期目标液体复苏对脑死亡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对脑死亡后的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2例首次判定脑死亡的患者采用早期3h内进行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分别于首次判断为脑死亡后开始液体复苏前(T0),液体复苏后3 h(T1),液体复苏后6 h(T2),首次判断为脑死亡12 h后(T3),通过桡动脉置管和Swan-Ganz导管获得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动脉血乳酸(ABL)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结果:与T0比较,T1~3时HR减慢(P<0.05),T1~3时MAP、CVP、PCWP、PAP、CI、SVR、PVP、DO2、VO2、SvO2升高(P<0.05或P<0.01),ERO2、ABL降低(P<0.05).结论:脑死亡后早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紊乱,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改善机体组织和器官的氧供需平衡.

    作者:文宁;张素斌;秦科;孙煦勇;董建辉;陈文斗;农江;赖彦华;聂峰;李壮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LCP)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入选的152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CP组和DHS组各76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CP组优良率90.8%,DHS组优良率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H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均较LCP组明显缩短或减少(P<0.001);LCP组并发症发生率1.3%,DHS组并发症发生率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和DHS都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内固定装置,各有优缺点,LCP整体结构稳定,内固定疗效优于DHS,且并发症少;而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较适合EvensⅠ、Ⅱ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韦赤勇;杨有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MCP-1、IL-10和hs-CRP水平的改变与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 d.于术前及术后24 h、14 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 h 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 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 h升高(均P<0.01),术后14 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14 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 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陈广琴;王强;曲楠;韦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56例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2年7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Ga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11例、Ⅲ型33例、Ⅳ型7例.随访1年至7年8个月,平均4年6个月.51例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率91.1%.8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14.3%.1例螺钉切割头颈,3例螺钉松动骨折再移位.髋关节功能评价,优17例,良33例,差6例,优良率89.3%.结论: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术后患者可早期坐起及活动肢体,有效防止骨折合并症发生.良好的复位及适当有序的功能锻炼是获得优良疗效的关键.

    作者:劳晨登;黄宗贵;戴海;庞俊峰;秦志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的手术护理

    目的:探讨在全麻下实施强直性脊柱炎并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的护理方法,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同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手术患者34例,术前对患者全面评估,手术间及手术器械精心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熟练护士配合,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34例手术均能顺利完成,无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监测是护士配合医生完成手术的前提条件,亦是提高手术配合效率,降低手术风险的有利保障.

    作者:欧春红;陈云超;骆如香;李延;凌武胆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研究

    目的:检测广西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两步法RT-PCR技术.检测来自于我院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支气管扩张或肺大疱等手术切除的非癌肺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结果: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非癌肺组织中分别检测出26例(32.10%)和14例(82.35%)EML4基因表达阳性,全部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表达阴性.结论:在广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可能是EML4-ALK融合基因1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具有区域异质性.

    作者:何文武;冼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经常规胃、肠镜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病因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其中首次经口进镜34例,首次经肛进镜32例,16例患者接受双侧进镜检查,22例患者行剖腹探查.结果:8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或剖腹探查,69例明确病因,病因确诊率为84.15%(69/82),13例病因不明.出血形式中,显性出血74例(90.24%),隐性出血8例(9.76%).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检查是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重要的有效的检查手段.

    作者:王统华;陈远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首诊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儿童和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共性与特性,探讨儿童SLE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儿童SLE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经验.方法:采取同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2000~2010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住院的50例首次诊断儿童SLE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特征等,并与同时期住院的357例首次诊断成人SLE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结果:①两组病例均为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发病率高.②首发症状中儿童组以面部不典型红斑发生率高,且较成人组高.③非首发的症状中,两组关节痛均常见,儿童组相对成人组发生率低.④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均为儿童组减少程度轻于成人.⑤两组病例ANA、抗ds-DNA、C3、C4降低以及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儿童SLE多发生在10岁以后,女童发病率高;性别比例与成人相似.②儿童SLE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而且病情较成人严重.③儿童SLE首发症状中面部不典型红斑发生率高.④儿童SLE患者早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轻于成人.⑤儿童SLE和成人SLE在性别、临床表现、内脏损害、常规实验窒检查、免疫学改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因此其诊断和治疗均可参考成人SLE.

    作者:潘延斌;李建民;刘京平;林有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尿道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57例临床分析

    为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我院采用TURP治疗高危BPH患者5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7例,年龄70~89岁,平均76岁,病程4~15年,平均10年.排尿困难57例,其中急慢性尿潴留史22例,合并膀胱结石19例,高血压21例,冠心病19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6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0例,肾功能损害8例,糖尿病15例.

    作者:马勇;黄献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原位肝移植术的围术期麻醉管理(附6O例报告)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手术的麻醉方法和围手术麻醉期的管理与调控.方法:6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全麻下行原位肝移植术.分别于术前(T0),无肝前10 min (T1),无肝期30 min (T2),新肝期30 min后(T3),新肝期60 min后(T4)和术毕(T5),通过桡动脉置管和Swan-Ganz导管获得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全身血管阻力(SVR)、肺血管阻力(PVR)、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动脉血乳酸(ABL)、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血气与电解质分析;同时亦通过血栓弹力图仪(TEG)监测围术期凝血功能及指导输血与凝血因子输注.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使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适当补充电解质和调整酸碱平衡.结果:与T0比较,T2-5 HR增加,在T2时MAP、CI、CVP、MPAP、PCWP急剧下降,SVR增加(P<0.05或P<0.01),T3时CI上升(P<0.05),SVR下降(P<0.05),T5时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T0水平.T2时DO2、VO2、IO2I、VO2I下降(P<0.05),ERO2增加(P<0.05),T3时DO2、VO2、DO2I、VO2l升高(P<0.05);ABL在T25增加(P<0.0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具有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氧代谢变化、内环境紊乱及凝血功能不全,术中应密切监测各项指标以指导术中麻醉管理,同时注意加强心、肺、肾等系统功能的保护.

    作者:秦科;孙煦勇;陈伯成;钟军;赖彦华;董建辉;李壮江;周洁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脊髓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脊髓损伤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外伤性脊髓损伤及非外伤性脊髓损伤.不同损伤平面及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的预后不一.脊髓损伤一旦发生,其处置及治疗均较困难,严重脊髓损伤后脊髓功能难以恢复,脊髓损伤引起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如不正确处理可使残疾加重甚至死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交通工具的发展,脊髓损伤发生率在逐年升高.而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多脊髓损伤患者从初次损伤中存活下来,但大多数人留有残疾,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脊髓损伤发病人群集中在青壮年,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作者:唐智生;毛容秋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