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温体外循环心肌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方海宁;谭伟;吴锋耀;罗又桥;许乃健;曹辉庆;赖纪昌

关键词: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双瓣膜置换术, 低温, 心肌保护
摘要: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法及中低温室颤法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26~27℃)室颤性停搏组(31例)及浅低温(32±1)℃心脏不停跳组(32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内直视下行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1例,中低温组死亡1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8例胆囊切除术中胆管损伤原因分析及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一临床常见手术,但是胆囊切除术中合并胆总管损伤者并不少见,国外报道为0.07%~0.5%[1],国内报告为0.78%[2].我院1995~2005年共进行开腹胆囊切除术2 369例,出现术中胆总管损伤18例,发生率0.76%,与国内报道一致,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血管内照射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188铼(188Re)血管内照射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只)和照射组(n=20只),均行腹主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照射组内皮拉伤后行188Re血管内照射治疗,管腔下0.5 mm处累计吸收剂量为15 Gy;对照组则不行血管内照射.分别于术后1、3周处死动物,取病理组织学标本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细胞分析.结果:照射组第1、3周PCNA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7.69±7.04)%与(20.88±4.55)%,明显低于对照组(42.71±6.11)%、(29.48±10.13)%(P均<0.05);照射组第3周平滑肌细胞凋亡细胞百分比为(40.16±7.93)%,明显高于对照组(28.50±9.39)%(P=0.018).结论:188Re血管内照射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

    作者:曹莉;曾知恒;覃伟武;刘唐威;黄凯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游离脂肪酸异常蓄积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骨骼肌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外周组织.目前认为骨骼肌细胞内脂质含量过多,尤其是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的异常蓄积,是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肌组织内增多的脂肪将比葡萄糖优先利用,导致肌细胞利用葡萄糖能力下降,摄取葡萄糖减少,影响骨骼肌胰岛素信号的传递,引起胰岛素抵抗.现将FFA与骨骼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林媛媛;蒙碧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治疗前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目的:探讨成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患者治疗前后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对38例各种类型的成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测定其空腹血清FT3、FT4、sTSH、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门冬氨酸氨基转酶(AST)、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HBDH)、甲状腺吸碘率试验、心电图和心脏B超.结果:治疗前患者TC、TG、AST、CK、CKMB、LDH、HBDH较正常值高(P<0.01);治疗后以上各指标均恢复至正常.心脏治疗前示心动过缓,左右室轻度肥厚,治疗后心率正常,左右室室壁正常.结论:①成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常伴有脂代谢、细胞酶异常和心血管损害;②治疗后随甲状腺功能恢复,细胞酶及心血管损害可随之恢复,临床上不必过早干预.

    作者:韦华;李天资;王民登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蝶骨嵴内侧型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位置深在,与颈内动脉关系密切,因而手术切除难度较大,以往治疗态度偏于保守,1999~2005年我院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此类脑膜瘤20例,全切除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吴雪松;罗云平;潘荣南;刘增庆;陈民;吴文昌;卢霞;何一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环状韧带重建治疗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

    我科自1994年6月至2001年8月共收治11例儿童陈旧性桡骨小头脱位(含孟氏骨折脱位)病人,均采用尺骨背侧筋膜重建环状韧带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125例唐氏综合征高危孕妇中筛查出1例9qh+、2例inv(9)

    唐氏综合征(Down's Sydrome,DS)又称先天愚型,是一种发生于胎儿的遗传性疾病.我们利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及AFP、Free-β-HCG试剂盒对1 773例孕妇行产前DS筛查,检出1例9号染色体长臂次溢痕增加(9qh+)、2例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inv(9)]的胎儿,现报告如下.

    作者:余奇松;陈萍;宁自觉;黄毓;谢湘芝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毫米波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毫米波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6例患者进行毫米波治疗,毫米波频率36 GHz,输出功率120 mW,每天2次,每次30 min,15 d为一疗程,间隔10 d后进行第二疗程.两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同时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轻度~中度水肿组两疗程治疗后患者主观症状改善,肢体周径明显减少(P<0.01),免疫功能改善.结论:对于乳腺癌术后的轻度~中度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毫米波治疗是一种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作者:陆永奎;黄智芬;黎汉忠;陈闯;张作军;谭志强;陈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钻孔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3例

    我科2000年1月至2004年8月采用钻孔双腔管持续冲洗引流的方法治疗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阮玉山;肖绍文;张超元;谭源福;周全;罗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32例

    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应用后腹腔镜治疗肾囊肿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向华;覃斌;董彤;李强辉;李长赞;韦钢山;季汉初;周维模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粘连性绞窄性小肠梗阻152例诊治体会

    1993年12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肠梗阻1 068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476例(44.6%).476例粘连性肠梗阻中绞窄性小肠梗阻152例(31.9%),经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庆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非手术部位迟发性血肿37例

    自CT问世以来,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而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非手术部位迟发性血肿的报道较为少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收治3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文昌;吴雪松;潘荣南;罗云平;李文;刘增庆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30例

    髁状突骨折是颌骨常见骨折之一,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牙合)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自1997年以来采用微型钛板进行内固定治疗髁状突骨折30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pUHD10-3-p53质粒的扩增及分离纯化

    目的:建立一种确实有效的pUHD10-3-p53质粒提取方法,为科学研究制备高纯度pUHD10-3-p53质粒奠定基础.方法:将克隆有Wt-p53基因的eDNA质粒(pUHD10-3-p53)转染感受态细菌E.coli DH5a菌株.经扩增,用小量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再纯化后,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含量,并进行酶切电泳鉴定.结果:pUHD10-3-p53质粒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酶切后在1.5%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可观察到3.15、1.8 kb两条区带.结论:用小量碱裂解法提取pUHD10-3-p53质粒,效率高,质量稳定,得到的质粒DNA的质量与纯度均符合实验要求.

    作者:廖志红;赖祥进;曹林枝;黄文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低温体外循环心肌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法及中低温室颤法于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下双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3例患者分为中低温(26~27℃)室颤性停搏组(31例)及浅低温(32±1)℃心脏不停跳组(32例),常规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转机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并降温,阻断升主动脉并经冠状静脉窦持续逆行灌注氧合机血,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内直视下行双瓣膜置换手术.结果:浅低温组手术死亡1例,中低温组死亡1例.两组术中转机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强心药物的使用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等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及中低温室颤性停搏下心内直视手术都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效果,但中低温下手术更有利于心内的操作,对血液的保护效果更优,可推荐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心肌保护方法.

    作者:方海宁;谭伟;吴锋耀;罗又桥;许乃健;曹辉庆;赖纪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电视宫腔镜和阴道B超检查不孕症623例比较分析

    子宫病变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本文对623例女性不孕患者进行电视宫腔镜检查,以宫腔镜所见及其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阴道B超检查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谭秀群;罗宇明;袁艳芳;丘映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椎管内恶性淋巴瘤的MRI特征

    目的:探讨椎管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特征,提高对本病在椎管内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硬膜外恶性淋巴瘤6例的MRI表现.结果:肿瘤单发2例,多发4例,呈梭形、长条形、斑块状及串珠状沿脊髓长轴生长,呈TI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Gd-DTPA增强后呈中等度或明显均匀强化;有明显占位效应,脊髓受压变形,但信号改变不明显;4例可见椎管内肿块通过椎间孔与椎体边缘肿块相连及椎体信号改变,1例单纯椎管内肿块,1例合并椎体病理性骨折.结论:MRI对椎管内恶性淋巴瘤定性诊断方面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作者:周立新;陆建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依帕司他联合前列腺素E1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扩张血管药前列腺素E1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联合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将86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对照组)和依帕司他、前列腺素E1联合用药(治疗组)两组,疗程4周,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7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前列腺素E1对DPN的疗效优于单用前列腺素E1组.

    作者:周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RECK蛋白表达与舌鳞癌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RECK蛋白表达水平与舌癌侵润和淋巴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舌癌标本59例,采用免疫组化与图像分析系统,检测RECK、MMP-9蛋白表达情况,并与舌癌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RECK蛋白的低表达水平与舌癌的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且与MMP-9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15.结论:RECK蛋白高水平表达可降低舌癌的侵袭与转移,其调控机制可能与RECK蛋白可能抑制MMP-9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姚金光;李龙江;邝晓聪;温冠媚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白细胞介素-4对支气管上皮细胞表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的影响

    目的:研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3(eotaxin-3)在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表达以及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对其表达的调节,探讨支气管上皮细胞和IL-4在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中的作用.方法:以BEAS-2B细胞和NHBE细胞为研究对象,用IL-4刺激细胞24 h,RT-PCR法检测eotaxin-3在mRNA水平的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otaxin-3蛋白的表达.结果:未经处理的支气管上皮细胞不表达eotaxin-3,用IL-4刺激细胞24 h后,可见mRNA和蛋白水平的eotaxin-3的明显表达,IL-4的这种诱导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结论:支气管上皮细胞不仅是一种屏障细胞,也是一种效应细胞,在炎症介质IL-4的刺激下能表达eotaxin-3,可能是其参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的机制之一.

    作者:欧维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