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科病房高风险因素及防范

陈莉;汪晓翠

关键词:产科病房, 高风险因素, 防范
摘要:产科病房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因此要重视产科高风险因素评估,在事情可能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本院针对产科病房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特编写了《护理工作手册》,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并严格执行,现阐述如下.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芜湖市2009~2010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芜湖市三甲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和暴发疫情监测分析,了解芜湖市流感暴发和流行趋势.方法 采集流感样病例和聚集性病例的鼻咽拭子检测流感毒株变化情况.结果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第48周检出率达高值,自第49周以后,B型流感呈上升态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人群以10~30岁为主.12月以后至2010年第一季度以B型流感为主,第三季度以后以季H3为主.结论 流感样病例监测和病原学监测,可以及时反映流感活动状况,哨点医院与暴发疫情监测在流感病毒型别和时间分布一致.

    作者:王毅;王共飞;查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临床医学实验室检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的探讨

    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医学检验人员长期接触有生物危害性的血液、体液等各种标本,它们都是病毒、细菌等多种病原体的传播载体,这些具有极大生物危险的感染性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社会、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险.2003年SARS期间国内外相继发生实验室SARS病毒泄露,致使SARS流行.

    作者:刘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漆包线工人职业紧张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漆包线工人职业紧张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大型中外合资漆包线生产企业237名工人,应用职业紧张量表修订版( OSI - R)进行研究.结果 调查对象职业紧张各领域及子项得分与技术工人、西南地区职业人群常模比较,工作环境、个体紧张反应总分、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得分比2个常模都高;应对资源总分、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得分比2个常模都低.以技术工人常模为参照,工作环境、业务紧张反应、心理紧张反应高度/中度紧张者分别占26.4%、22.6%、l7.7%;娱乐休闲、自我保健、理性处事高度/中度缺乏者分别占44.6%、20.1%和3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个体紧张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工作环境、责任感、任务模糊、任务过重、是否有疾病、所在车间.结论 漆包线工人存在着职业紧张危害,建议该企业要做好工作环境改造、心理疏导、自我保健、社会支持、理性处事、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娱乐休闲、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胡志平;吴成峰;韦宁凯;王勇;丁世旵;张乾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18636例狂犬病暴露者暴露状况分析

    为了解浙江省东阳市狂犬病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在狂犬防治存在的问题,对2005~2009年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犬伤门诊狂犬病暴露者的登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5~ 2009年,登记在东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犬伤门诊《狂犬病暴露者处理登记本》上被有关动物受伤者,共18636例.

    作者:张明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思考与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保健和医疗卫生服务,是新的医改政策的落脚点也是医改的目的和方向.本文就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如何建设,更加符合城市居民健康需求,更好实施公共卫生服务,进行了浅析思考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赵谷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职业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职业伤害的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为煤矿工职业伤害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某煤矿1 692名井下作业工人一年中职业伤害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伤害发生率为9.34%,以采煤、混合及掘进工发生率为高,分别为12.16%、9.86%、9.09%;砸击伤、机械交通伤和跌扭伤较多,分别占36.08%、17.72%和16.46%.不同年龄、工龄及不同文化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致残率为7.68%,伤害的主要原因是违规作业、违章指挥和防护设施缺陷.结论 煤矿井下作业工人职业伤害发生率较高,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伤害的发生.

    作者:王朝龙;刘国礼;陈天义;牛和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知识调查报告

    为了解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现状,2010年11月~2011年7月在怀远县包集镇、寿县众兴镇开展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知识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样本来源 选择怀远县包集镇、寿县众兴镇(卫生示范镇)为本次调查范围.每个乡镇选择常住人口1000人:包括在校学生400名,抽取5个村为调查点,每个调查点抽样调查120名常住人口.两乡计划调查2000人,实际调查2048人.

    作者:陈法;陈文化;陈炳全;徐业林;周幼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淮南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随访情况调查报告

    为了解淮南市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工作随访的开展情况,帮助解决随访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1年10月18日至26日对全市7个县区进行了现场督导.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淮南市每个县区抽取1个乡镇卫生院与1个或以上村卫生室做为被督导单位.

    作者:姚传磊;余寿杰;代铎;陈玉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巢湖市槐林镇2009~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散播快、流行性强的特点,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一定规模的流行.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为了解巢湖市槐林镇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槐林镇2009~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的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毕光能;郑基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庐阳区2011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分析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判断,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不仅危害人的健康还可能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为了解庐阳区居民当前健康素养状况,探索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庐阳区疾控中心于201 1年9月对辖区居民进行了健康素养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陈双双;王新义;龚育红;赵天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芜湖市2010年大众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芜湖市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评估落实《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 -2010年)》确定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目标情况.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和系统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选择8个知识点作为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青年学生开展现况调查.结果 大众人群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70.78%,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在校青少年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9.51%、62.00%、78.55%、66.91%,各类人群之间艾滋病知晓率差异有统计意义.不同性别居民、不同年龄人群和不同文化程度对艾滋病知晓率均有显著性影响.大众人群对各知识点掌握程度不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低于传播途径知识知晓率.结论 芜湖市大众人群防治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 -2010年)》确定的既定目标尚有一定差距,应采取各种有效宣传方式和措施,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大众人群艾滋病知晓水平.

    作者:李永霞;何建刚;方艳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黄山风景区2010年旅店业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黄山风景区旅店业公共场所卫生状况,探索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水平的策略.方法 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要求,于2010年5月,对黄山风景区旅店业公共场所相关卫生指标进行现场卫生监测.结果 室内空气环境和公用物品总项次合格率为94.4%,公用物品合格率99.2%显著高于室内空气环境指标合格率93.6%,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内空气环境8项监测指标中,温度、相对湿度和细菌总数合格率偏低.高档宾馆台面照度合格率明显高于普通宾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黄山风景区旅店业公共场所总体卫生状况尚好,卫生部门应加大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的覆盖率及频次,加强卫生技术指导.

    作者:丁慧萍;余玉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实践与体会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承担全省的卫生监督监测检验、职业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有关公共卫生信息监测检验等任务.为了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仪器设备的管理、维护和维修工作也十分关键.在仪器设备的维修管理上,为了保障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作者:李犇;叶肥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在消除麻疹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开展情况,收集2009与2010年麻疹发病资料并对强化免疫接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适龄儿童接种报告接种率98.66%,调查接种率99.21%,各年龄组儿童接种率均在97%以上;2009年与2010年麻疹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45/10万和0.53/10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前后麻疹发病率下降了93.73%;发病人群麻疹IgM抗体阳性率2009年80.00%,2010年28.57%.结论 2009年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显著,应进一步研究麻疹免疫策略,以适应消除麻疹的需要.

    作者:李玉珍;花高荣;李勇;史新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安徽省21例克-雅氏病病例分析

    目的 分析安徽省21例克-雅氏病病例的特点,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克雅氏病监测方案》,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调查发病经过、治疗情况,实验室检测,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结果 21例克-雅氏病例初期临床表现主要为精神症状发作,易出现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类神经症状.散发病例占76.19%( 16/21),遗传性占23.81%(5/21).结论 5例病人的14 -3 -3蛋白阳性,5例病人的Prp基因有突变,具有家族遗传性;克-雅氏病的感染来源、治疗和影响因素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青;王俊;胡兴强;刘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合肥市某机构近5年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及健康干预对策

    目的 通过对合肥市某机构近5年来职工健康体检状况的综合分析,探寻危害职工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实施相应的健康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近5年职工体检报告,分析体检指标年度变化趋势和异常指标在不同年龄职工分布情况.结果 5年来职工相关指标异常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脂16.49%、脂肪肝12.07%、高胆固醇7.66%、高尿酸6.77%、高血糖4.57%、心电图异常4.42%.高血脂、脂肪肝、高血糖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除心电图异常外,高血脂、脂肪肝、高胆固醇、高尿酸、高血糖以35岁以上职工检出率高.结论 慢性生活方式疾病危险因素是影响职工当前和未来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行为,是提高职工身心健康水平的方法和主要干预对策.

    作者:桂云;李延忠;方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蚌埠市2001~2010年肺结核病疫情分析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目前我国结核病年发病人数约为130万,位居全球第二位.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5岁及以上人群肺结核的患病率为459/10万,其中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66/10万[1],提示肺结核病仍然是我国当前需要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作者:丁太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固镇县一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2011年9月8日,濠城镇卫生院陆续有因恶心、呕吐、乏力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的濠城镇中学在校学生前来就诊.固镇县疾控中心接到报案后,立即组织人员对疑似食物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逐一询问发病情况及就餐史,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对可疑食物取样检测并对就餐环境开展了卫生学调查.

    作者:张飞;杜文军;李晓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宫术宁胶棒用于绝经期取器的效果观察

    放置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可逆性强、应用范围广的避孕方法[1].IUD有一定的使用寿命.需根据上环年限选择取器时间,到期后一定要及时取出,否则会发生断裂、变形、尾丝脱落等给取器带来困难[2].目前国内杨秀兰和庄留琪[3]公布了宫内节育器使用年限.随着六七十年代大批放置IUD的妇女进入绝经期,绝经期取器的高危性已显现出来[4].

    作者:朱婷婷;苏双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产科病房高风险因素及防范

    产科病房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工作与孕产妇、新生儿的生命息息相关,必须同时保证母婴的安全,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的不良后果[1].因此要重视产科高风险因素评估,在事情可能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以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本院针对产科病房存在的高风险因素,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特编写了《护理工作手册》,并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并严格执行,现阐述如下.

    作者:陈莉;汪晓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预防医学会,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