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邹小英;吴聪;覃寿明

关键词:细胞间粘附分子-1, 嗜酸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气道高反应性, 哮喘
摘要: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抗原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影响,加深认识I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和刺激小鼠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聚集到气道,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并检测ICAM-1分子的表达水平,观察静注抗ICAM-1单抗后BALF中EOS数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结果:小鼠经抗原致敏和刺激后BALF中可以见到大量的EOS,经抗ICAM-1单抗处理后EOS数降低了63%,抗ICAM-1单抗可抑制肺组织IL-4的产生.结论:抗ICAM-1单抗能够抑制气道EOS浸润,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抑制局部IL-4的产生有关,提示抑制气道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哮喘的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32例临床分析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好发于小儿的一种危急重症,该病症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取出异物,手术危险性较高.我院 1986~ 2000年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人32例,经精心救治,除 1例术后呼吸神志未恢复,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外,其余全部抢救成功,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c-erbB-2,bcl-2蛋白表达的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了解c-erbB-2和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它们在粘液表皮样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c-erbB-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粘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阳性率(85.4%)低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100.0%),但阳性程度强,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10.0%),P=0.000.bcl-2在粘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粘液表皮样癌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未发现在粘液表皮样癌中bcl-2和c-erbB-2表达的预后意义.

    作者:徐胜美;吴铭;杨亦萍;卿海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IL-6、IL-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间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住院的高间胆病婴的感染组(A组)和非感染组(B组)以及对照组进行血清IL-6、IL-8及胆红素的检测,比较各组的胆红素、IL-6、IL-8水平,黄疸消退前后IL-6、IL-8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A组总胆红素(344.03±74.5)μmol/L,较B组高[(277.83±45.12)μmol/L],间接胆红素(间胆)(322.9±72.12)μmol/L,较B组高[(254.29±44.8)μmol/L],A、B两组IL-6分别为(101.62±38.77)ng/L、(75.13±13.7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66±3.17)ng/L],A、B两组IL-8分别为(190.02±59.03)ng/L及(150.54±25.62)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8.30±7.37)ng/L];两组黄疸消退前后的IL-6及IL-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多因素相关分析,IL-6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P<0.01),IL-8与间胆呈正相关(P<0.001).结论:IL-6及IL-8水平高低可作为高间胆病因及免疫自损程度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潘革;梁秀云;吴曙粤;王淑萍;陈素芳;王彩珊;李惠玲;凌明;赖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94例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为30%左右[1].我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94例,在规范化、系统化治疗下,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陆伟水;甘渭河;罗红伟;冼克聪;梁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隐睾23例临床分析

    小儿隐睾是常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隐睾是不育和睾丸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隐睾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我院1996~2000年共发现2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庞宇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脐动脉血S/D值

    目的:应用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脐动脉血S/D比值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监护,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预测围生儿预后.方法:对41例高危孕妇进行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BPP)及脐动脉血S/D比值测定,胎儿出生后取脐动脉血进行分析,测脐血pH值.结果: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越低,其羊水污染、胎儿酸中毒、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越高.BPP评分越低,S/D比值异常的发生率就越高.结论:BPP及脐动脉血S/D值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及指导临床处理、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燕;袁华;李慕军;欧奇志;韦业平;赵艳琼;韩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79例诊治分析

    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直接造成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常见出血原因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肝源性溃疡和门脉高压性胃病.如何判定出血原因,是抢救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成功的关键.我科1990年以来共收治肝硬化234例,其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79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梁荣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不同时间硬膜外注入吗啡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术后镇痛已有22年的历史[1],对术后镇痛使用吗啡剂量研究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1.5~2.0 mg/次效果较好[2],且副反应也较少.但在什么时间注药镇痛效果较好报道不多.1993~1999年笔者观察不同时间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作术后镇痛共18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兰;莫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临床的常见病,目前国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0年7月间行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78例,并与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间行骨瓣开颅或(和)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62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荣南;罗云平;吴雪松;刘增庆;吴维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根管超声波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应用根尖周指数对超声波技术治疗根管效果的评价.方法:对95例106颗患慢性根尖周炎的牙齿进行超声波预备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后,以同期治疗81例94颗慢性根尖周炎牙齿作为对照,2~4年间复查,采用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评定X线片并结合临床检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超声波与常规手持器械根管预备方法对根管治疗效果影响有一致性(P>0.05).结论:超声波根管治疗具有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PAI系统对评定根尖周病疗效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作者:关淑妮;梁登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HBV 感染者胃十二指肠粘膜HBV DNA地高辛原位分子杂交研究

    目的:探讨HBV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的分布、复制、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地高辛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62例HBV感染者胃十二指肠粘膜HBV DNA的分布状态,并与血清HBVM、胃十二指肠粘膜HBsAg、HBcAg、肝炎病情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62例HBV感染者,27例(43.55%)胃肠粘膜检出HBV DNA ,检出率与肝炎病情程度、血清HBsAg、HBeAg无明显相关,与血清HBV DNA、胃肠粘膜HBsAg、HBcAg密切相关;胃肠粘膜HBV DNA的表达表现为4种模式。结论:HBV DNA可在胃肠组织原位复制,其不同的表达模式反映了病毒复制或整合的状态。

    作者:江建宁;韦敏怡;梁秀就;周桂英;赵伟佳;玉艳红;姜海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侵袭性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及PCNA的表达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细胞凋亡、PCNA表达水平关系,找出评价恶黑预后的可靠指标.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共20例恶黑石蜡包埋标本.结果:恶黑组织中有细胞凋亡与PCNA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有50%恶黑组织同时有细胞凋亡与PCNA表达.结论:细胞凋亡及增殖异常与恶黑发生发展有关系,二者的比值可能是判定恶黑预后的又一可靠指标.

    作者:张锡流;唐农;梁健;何燕玲;朱世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30例临床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目前已成为公认的疗效显著而安全的疗法.但因老年患者出血风险大及并发症多,一般采用年龄<65岁为溶栓指征+{[1]}.本文对比分析我院老年AMI患者溶栓治疗30例及非溶栓性治疗25例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老年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其安全性.

    作者:翁羡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2例

    我科于1997年3月至1999年4月在B超定位、引导,经皮穿刺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燕;陈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全鼻再造术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扩张术将额部皮肤扩张,转移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结果:7例鼻再造手术皮瓣全部成活,鼻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方法切实可行,术后额部瘢痕小.

    作者:陈石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种不同的腰椎穿刺针行椎管内联合阻滞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23,25,27G腰麻穿刺针行椎管内联合阻滞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将90例患者(ASA I~Ⅱ级)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为A组(23G)、B组(25G)、C组(27G),行椎管内联合阻滞.结果:3组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败率27G与23,25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发生率23G与25,27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联合阻滞好选用25G腰穿刺针.

    作者:覃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50年代末,骨髓活检开始应用于临床[1],80年代后国外多数血液病机构均常规进行骨髓活检与涂片标本的二重检查以诊断血液病[2].而骨髓瘤细胞(MMC)的检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对18例MM在瘤细胞的检出率及细胞定性方面,进行骨髓切片与涂片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漓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妊娠期糖筛查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筛查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随机对190例孕妇行50g葡萄糖筛查,异常者进一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口服50g葡萄糖后1h血糖≥7.8mmol/L者74例(38.95%),进一步行OGTT试验,发现妊娠期糖尿病(GDM)10例,发生率为5.26%,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24例,发生率为12.63%,50g葡萄糖筛查阳性率为45.94%.有不良孕产史、家族遗传史、孕期体重增长率>25%的孕妇为高发人群,妊高征、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结论:妊娠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在妊娠期行糖尿病筛查可以使妊娠期糖尿病得到及早诊断和及时处理,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妊娠晚期更应加强监测.

    作者:唐卉;李启金;陈悦;杨晓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348例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8例(348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术后近期视力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恢复到0.5以上的263例,263眼,占75.6%,0.5以下的85例,85眼,占24.4%.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好,视力恢复快,花费少,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李民坚;黄明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心脏不停跳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的手术配合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手术是一种更贴近生理状态下的新兴的心肌保护措施和新的心脏手术技术+{[1]}.我院1996年1月至2000年10月为206例小儿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作者:温秀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