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民坚;黄明汉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恶黑)细胞凋亡、PCNA表达水平关系,找出评价恶黑预后的可靠指标.方法: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和免疫组化法检测PCNA共20例恶黑石蜡包埋标本.结果:恶黑组织中有细胞凋亡与PCNA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和100%;有50%恶黑组织同时有细胞凋亡与PCNA表达.结论:细胞凋亡及增殖异常与恶黑发生发展有关系,二者的比值可能是判定恶黑预后的又一可靠指标.
作者:张锡流;唐农;梁健;何燕玲;朱世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超声乳化技术因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轻,裸眼视力恢复快而稳定[1],被国内外专家所接受.1998年7月至2000年8月,我们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经河;谭汉提;刘柏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效果及其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8例(348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并观察术后近期视力和术后早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视力恢复到0.5以上的263例,263眼,占75.6%,0.5以下的85例,85眼,占24.4%.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好,视力恢复快,花费少,适于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李民坚;黄明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经MRI或CT检查证实为偏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采用侧入法硬膜外穿刺,向患侧硬膜外腔置管,注入胶原酶1 200 U.结果:术后1~2年随访30例,6个月至1年内10例,总优良率90%.结论:棘间孔进路硬膜外腔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进路近、成功率高、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等优点.
作者:翟才栋;刘家天;郑贵永;周惠萍;方华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术后镇痛已有22年的历史[1],对术后镇痛使用吗啡剂量研究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1.5~2.0 mg/次效果较好[2],且副反应也较少.但在什么时间注药镇痛效果较好报道不多.1993~1999年笔者观察不同时间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作术后镇痛共18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兰;莫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有效的术后镇痛无疑能为手术病人的康复提供有利的条件[1].近年来关于术后镇痛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由于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2],而使镇痛效果不尽人意.本实验旨在通过芬太尼镇痛复合液和吗啡镇痛复合液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对比研究,寻找一种更合理、并发症更少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郑贵永;刘家天;翟才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胫前部、足跟部严重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或坏死造成骨、肌腱外露,创面较难覆盖.采用带腓肠神经的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具有血供好、局部耐摩擦等优点.与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和胫后动脉岛状皮瓣相比,不需牺牲肢体的一条主要血管,不会导致足部血供不足,对于合并有足背动脉损伤者,更显其优越性[1],且手术操作简易,不需显微外科技术,宜于基层医院推广. 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我院创伤骨科应用该方法修复胫前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抑制致龋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作用.方法:将银杏叶提取物与含细菌的培养液混合,分别装入24只试管,采用对倍稀释,稀释成4个浓度组,另设一组不含提取物的细菌培养液为阴性对照组,一组含甲硝唑的细菌培养液为阳性对照组.均放入厌氧箱37+oC培养48 h,然后观察抑制致龋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作用.结果:观察到对抑制致龋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作用有效浓度为5 g/L,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天然植物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抑制致龋变形链球菌的粘附作用.
作者:何克新;李兰;吴煜;苏大荣;朱莲娜;莫少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急性放射性肺炎是肺癌放射治疗常见并发症之一,我科1991年1月至1999年5月对90例肺癌行放射治疗,其中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宁雪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3位,许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As),在形成As的各种因素中血脂代谢异常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g)含量增高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脑出血17例,脑梗死27例及对照组21例的血脂成分及Fig含量的检测,探讨血脂,载脂蛋白及Fig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久发;胡志强;沈岳飞;石胜良;毕桂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筛查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随机对190例孕妇行50g葡萄糖筛查,异常者进一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口服50g葡萄糖后1h血糖≥7.8mmol/L者74例(38.95%),进一步行OGTT试验,发现妊娠期糖尿病(GDM)10例,发生率为5.26%,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24例,发生率为12.63%,50g葡萄糖筛查阳性率为45.94%.有不良孕产史、家族遗传史、孕期体重增长率>25%的孕妇为高发人群,妊高征、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结论:妊娠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在妊娠期行糖尿病筛查可以使妊娠期糖尿病得到及早诊断和及时处理,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妊娠晚期更应加强监测.
作者:唐卉;李启金;陈悦;杨晓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门静脉大剂量持续化疗对预防结直肠癌行根治术后并发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病例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研究组病人在行根治术后,选择大肠各汇流静脉(如左结肠静脉、肠系膜下静脉、乙状结肠静脉等)或胃网膜右静脉,将导管自所选择的静脉远侧端向门静脉方向插入至门静脉内,立即经此导管行5-Fu持续化疗.5-Fu用量为600 mg/m2*d-1,化疗共持续7 d.对照组则于术后2周开始全身化疗.5-Fu用量为450 mg/m2*d-1,化疗共7 d.结果:研究组病人5年生存率及5年内并发肝转移率分别为72.4%(55/76)及22.4%(17/76);对照组病人5年生存率及5年内并发肝转移率分别为55.7%(39/70)及38.6%(27/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即辅以门静脉大剂量持续化疗能明显降低肝转移,提高5年生存率.
作者:朱一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过敏性小鼠哮喘模型肺组织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应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和刺激小鼠以复制过敏性哮喘模型,收集肺组织T细胞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增殖反应,以及活化后产生白细胞介素-5(IL-5)的能力.结果:哮喘小鼠肺组织T细胞的增殖反应明显增强,肺组织局部所产生的IL-5的水平也显著增高.经抗ICAM-1单抗处理后,T细胞增殖能力显著降低;同时,抗ICAM-1单抗还可以抑制IL-5的产生.结论:抗ICAM-1单抗能够抑制肺组织局部T细胞的增殖以及IL-5的产生.
作者:龙学明;吴聪;谢正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康宁克通A(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预混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疗效.方法:将58例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分为甲组(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预混局部注射组);乙组(单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组)及丙组(强的松口服组),观察3组疗效.结果:3组均能有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但甲、乙组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沉及减少副作用方面明显优于丙组,甲组注射次数明显少于乙组,而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显像恢复方面,3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亚急性甲状腺炎复发率方面,3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曲安奈德与地塞米松预混局部注射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起效快、注射次数少、安全、疗效好.
作者:邓爱民;林延德;王国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999年8月至2000年8月,我院采用CT定位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23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洪;关心;杨志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新式剖宫产96例与传统剖宫产82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与传统剖宫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肠排气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宏丽;农木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常见的髋部疾病,在治疗上方法也较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日趋广泛.我院1997~2000年6月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扩张术将额部皮肤扩张,转移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结果:7例鼻再造手术皮瓣全部成活,鼻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方法切实可行,术后额部瘢痕小.
作者:陈石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者血清T3、T4、FT3、FT4、TSH的水平,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结果: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P<0.01),T4、FT4、TSH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T3、FT3明显上升(P<0.001).T3、FT3与 FBG、PBG呈负相关(P<0.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测定血清T3、FT3、T4、FT4对糖尿病病情估计、判断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萍;傅一明;吴世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呼吸系统损害72例,消化系统损害44例,泌尿系统损害22例,循环系统损害12例.其中累及2个器官损害者66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器官损害者6例,死亡41例,显示颅脑损伤愈重,受损器官愈多,病死率愈高.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应重视原发脑伤的紧急处理,以阻断发生重要器官损害的序贯过程.
作者:陈垂尖;李超强;庞宏谋;梁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