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久发;胡志强;沈岳飞;石胜良;毕桂南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受试者血清T3、T4、FT3、FT4、TSH的水平,用己糖激酶法测定血糖.结果: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有并发症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降低(P<0.01),T4、FT4、TSH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后T3、FT3明显上升(P<0.001).T3、FT3与 FBG、PBG呈负相关(P<0.001).结论:对糖尿病患者测定血清T3、FT3、T4、FT4对糖尿病病情估计、判断预后及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萍;傅一明;吴世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筛查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的关系及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随机对190例孕妇行50g葡萄糖筛查,异常者进一步行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随访其妊娠结局.结果:口服50g葡萄糖后1h血糖≥7.8mmol/L者74例(38.95%),进一步行OGTT试验,发现妊娠期糖尿病(GDM)10例,发生率为5.26%,妊娠期糖耐量降低(GIGT)24例,发生率为12.63%,50g葡萄糖筛查阳性率为45.94%.有不良孕产史、家族遗传史、孕期体重增长率>25%的孕妇为高发人群,妊高征、羊水过多、巨大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结论:妊娠期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糖耐量降低,在妊娠期行糖尿病筛查可以使妊娠期糖尿病得到及早诊断和及时处理,尤其是对有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在妊娠晚期更应加强监测.
作者:唐卉;李启金;陈悦;杨晓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抗原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影响,加深认识I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和刺激小鼠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聚集到气道,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并检测ICAM-1分子的表达水平,观察静注抗ICAM-1单抗后BALF中EOS数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结果:小鼠经抗原致敏和刺激后BALF中可以见到大量的EOS,经抗ICAM-1单抗处理后EOS数降低了63%,抗ICAM-1单抗可抑制肺组织IL-4的产生.结论:抗ICAM-1单抗能够抑制气道EOS浸润,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抑制局部IL-4的产生有关,提示抑制气道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哮喘的治疗.
作者:邹小英;吴聪;覃寿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隐睾是常见的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隐睾是不育和睾丸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对隐睾的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我院1996~2000年共发现2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庞宇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新式剖宫产与传统剖宫产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新式剖宫产96例与传统剖宫产82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新式剖宫产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排气时间与传统剖宫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肠排气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宏丽;农木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RANTES(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非过敏性哮喘患者、10例无哮喘的过敏体质者以及1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RANTES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无论是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的,血清RANTES水平均明显高于有过敏体质但无哮喘的患者以及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后RANTES水平即明显下降,可达正常水平.此外,血清可溶性IL-2受体和嗜酸阳离子蛋白水平与RANTES水平密切相关.结论:RANTES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很可能与它能够激活炎症细胞有关.监测血清RANTES水平的动态变化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气道炎症的反应过程,但对哮喘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阳显慧;覃寿明;邹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超声乳化技术因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轻,裸眼视力恢复快而稳定[1],被国内外专家所接受.1998年7月至2000年8月,我们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经河;谭汉提;刘柏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0岁,反复劳力性心前区闷痛2年.2年前出现劳力性心前区闷痛,休息后缓解.近日上症加重药物治疗无效.有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查体:血压20/10.7 kPa;心电图示窦律,明显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运动明显减弱;血总胆固醇6.1mmol/L.临床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冠脉主干85%狭窄(在左主干开口处至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前),无侧支循环.患者因高龄拒绝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于2000年8月18日行左主干PTCA+冠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按常规方法操作,先置入临时起搏电极,经动脉鞘送带侧孔的JL4导引导管至左冠状动脉口.将SCIMED 3.0 mm×20 mm球囊导管送至病变处,高压扩张一次,残余狭窄40%,再送入带球囊的JOMED 3.5 mm×9 mm的支架至病变处,留1.5mm在左冠脉开口处外,高压扩张2次,造影示左主干残余狭窄0%,TiMi血流3级,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任何并发症.同时回旋支开口无任何影响.治疗后,静息及活动后ECG均已正常,活动如常.术后第4天平安出院,坚持服用有关药物. 讨论:冠心病左冠脉主干病变(尤无侧支循环保护者),传统观念列为PTCA的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时行冠脉搭桥术治疗.但近年来由于心导管操作技术的不断熟练掌握,同时冠心病介入治疗材料如PTCA材料的不断改进和Stent的使用,逐年有此类病例在国内少数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成功地进行PTCA治疗.经检索,左主干病变PTCA+Stent置入术治疗在我区尚无报道.本例患者介入治疗成功且无任何并发症发生,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本例的PTCA适应证选择恰当,即该患者的左主干狭窄病变的部位在开口至左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叉处之前,故在植入Stent时不会影响回旋支开口;②采用带有侧孔的导引导管,尚保证少量血流经导管注入左冠脉内;③球囊加压扩张时间短(20s),较高压力(10个大气压),选择支撑强度高的管型Stent,释放Stent时扩张时间短,高压力(时间20~30s,12个大气压)共2次;手术效果与CABG效果相似,避免开胸手术,因而术后恢复快.因此,只要选择好病例(左主干开口或体部病变为PTCA适宜对象),对一部分无保护的左冠脉主干病尤其对病变严重而冠脉搭桥术条件差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可考虑使用PTCA+Stent置入术治疗.
作者:黄晓明;黄超联;李桂祥;马柳英;孙义兰;庞振瑶;赵印平;李勇胜;马平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操作方法等.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法对33例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植入.结果:33例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均恢复TIMI Ⅲ级血流,血管开通率100%.结论:冠脉内支架植入是心肌梗死患者的一个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掌握其适应证、操作特点及术后抗凝至关重要.
作者:林虹;王风;林英忠;徐广马;刘伶;袁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与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的关系.方法:将730例被调查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及腰臀比(WHR)分为3组.腹型肥胖组(A组):280例,男性BMI≥25,WHR≥0.9;女性BMI≥24,WHR≥0.8.非腹型肥胖组(B组):42例,男性BMI≥25,WHR<0.9;女性BMI≥24,WHR<0.8.非肥胖组(C组):408例,男性BMI<25,女性BMI<24.分析3组的血压、血糖、胰岛素、血脂的差异及与BMI、WHR的相关性.结果:血压、血糖、胰岛素、胆固醇、甘油三酯A组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与B组除空腹胰岛素外,余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与C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WHR、BMI与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呈低度正相关,WHR与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的相关性大于BMI;与胰岛素、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小于BMI.结论:腹型肥胖比非腹型肥胖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腹部脂肪分布较BMI增加与血压、血糖、血脂增高关系较为密切.
作者:余佩玲;邹劲涛;胡世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肾上腺素递增剂量(IDE)在心肺复苏时的作用.方法:将177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IDE(96例)和标准剂量组(SED组)(81例),分别按递增剂量及标准剂量肾上腺素静推,观察两组病例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存活率,并进行比较.结果:IDE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SC)为30.2%,SDE组为12.3%,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率IDE组为5.2%,SDE组为4.9%,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肾上腺素递增剂量能显著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但不能提高存活率.
作者:俞宁;唐玉梅;唐宇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常见的髋部疾病,在治疗上方法也较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日趋广泛.我院1997~2000年6月共行人工关节置换术25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TSPNS)对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00~250g,分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12只),应用免疫学细胞技术,进行免疫功能指标测定.结果:TSPNS能明显提高肺泡巨噬细胞(AM)(40.8±5.8,59.8±8.5,P<0.001)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74.1±4.5,82.5±5.6,P<0.001)的吞噬率;降低外周血白细胞移行抑制指数(MI)(0.387±0.172,0.238±0.122,P<0.05);对脾细胞特异性玫瑰花环形成细胞率(SEAC)(10.7±4.2,14.3±6.5,P>0.05)无明显影响.结论:TSPNS能提高大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周小玲;李永伟;李逢春;杨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提高复杂性肾结石碎石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应用输尿管肾镜及气压弹道碎石机、体外冲击波碎石机联合治疗复杂性肾结石32例.结果:29例成功击碎结石,成功率90.6%,随访1~6个月,结石排尽率达87.5%,无梗阻、感染、输尿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输尿管肾镜及气压弹道碎石术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复杂性肾结石具有提高碎石效果,减少单纯ESWL治疗后严重并发症的优点,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范永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根尖周指数对超声波技术治疗根管效果的评价.方法:对95例106颗患慢性根尖周炎的牙齿进行超声波预备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后,以同期治疗81例94颗慢性根尖周炎牙齿作为对照,2~4年间复查,采用根尖周指数(periapical Index,PAI)评定X线片并结合临床检查,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超声波与常规手持器械根管预备方法对根管治疗效果影响有一致性(P>0.05).结论:超声波根管治疗具有一次性根管充填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实用性.PAI系统对评定根尖周病疗效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作者:关淑妮;梁登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比较23,25,27G腰麻穿刺针行椎管内联合阻滞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将90例患者(ASA I~Ⅱ级)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为A组(23G)、B组(25G)、C组(27G),行椎管内联合阻滞.结果:3组间的麻醉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失败率27G与23,25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头痛发生率23G与25,27G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椎管内联合阻滞好选用25G腰穿刺针.
作者:覃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吗啡注入硬膜外腔用于术后镇痛已有22年的历史[1],对术后镇痛使用吗啡剂量研究较多,大多数学者认为1.5~2.0 mg/次效果较好[2],且副反应也较少.但在什么时间注药镇痛效果较好报道不多.1993~1999年笔者观察不同时间从硬膜外腔注入吗啡作术后镇痛共18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爱兰;莫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及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作者:刘剑仑;杨南武;张传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高间胆)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住院的高间胆病婴的感染组(A组)和非感染组(B组)以及对照组进行血清IL-6、IL-8及胆红素的检测,比较各组的胆红素、IL-6、IL-8水平,黄疸消退前后IL-6、IL-8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结果:A组总胆红素(344.03±74.5)μmol/L,较B组高[(277.83±45.12)μmol/L],间接胆红素(间胆)(322.9±72.12)μmol/L,较B组高[(254.29±44.8)μmol/L],A、B两组IL-6分别为(101.62±38.77)ng/L、(75.13±13.77)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0.66±3.17)ng/L],A、B两组IL-8分别为(190.02±59.03)ng/L及(150.54±25.62)n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08.30±7.37)ng/L];两组黄疸消退前后的IL-6及IL-8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多因素相关分析,IL-6与感染因素密切相关(P<0.01),IL-8与间胆呈正相关(P<0.001).结论:IL-6及IL-8水平高低可作为高间胆病因及免疫自损程度诊断手段之一.
作者:潘革;梁秀云;吴曙粤;王淑萍;陈素芳;王彩珊;李惠玲;凌明;赖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扩张术将额部皮肤扩张,转移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结果:7例鼻再造手术皮瓣全部成活,鼻外形满意.结论:应用扩张后的额部皮瓣行鼻再造术方法切实可行,术后额部瘢痕小.
作者:陈石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