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廖漓漓

关键词:骨髓活检,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诊断, 血液病, 骨髓瘤细胞, 现报告如下, 诊断依据, 涂片, 骨髓切片, 对比观察, 检出率, 应用, 临床, 检查, 机构, 标本
摘要:50年代末,骨髓活检开始应用于临床[1],80年代后国外多数血液病机构均常规进行骨髓活检与涂片标本的二重检查以诊断血液病[2].而骨髓瘤细胞(MMC)的检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对18例MM在瘤细胞的检出率及细胞定性方面,进行骨髓切片与涂片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外科临床的常见病,目前国内治疗方法较多,疗效不一.本文回顾性分析1998年11月至2000年7月间行小切口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78例,并与1997年1月至1998年10月间行骨瓣开颅或(和)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62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荣南;罗云平;吴雪松;刘增庆;吴维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32例临床分析

    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好发于小儿的一种危急重症,该病症的治疗主要靠手术取出异物,手术危险性较高.我院 1986~ 2000年收治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人32例,经精心救治,除 1例术后呼吸神志未恢复,家属放弃治疗死亡外,其余全部抢救成功,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覃文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两种不同镇痛复合液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对比观察

    有效的术后镇痛无疑能为手术病人的康复提供有利的条件[1].近年来关于术后镇痛的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但由于副作用的发生率较高[2],而使镇痛效果不尽人意.本实验旨在通过芬太尼镇痛复合液和吗啡镇痛复合液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对比研究,寻找一种更合理、并发症更少的术后镇痛方法.

    作者:郑贵永;刘家天;翟才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6例分析

    超声乳化技术因其手术切口小,术后散光轻,裸眼视力恢复快而稳定[1],被国内外专家所接受.1998年7月至2000年8月,我们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方法,行白内障摘出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经河;谭汉提;刘柏松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RANTES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RANTES(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 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症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2例过敏性哮喘患者、8例非过敏性哮喘患者、10例无哮喘的过敏体质者以及1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RANTES水平.结果:哮喘患者无论是过敏性还是非过敏性的,血清RANTES水平均明显高于有过敏体质但无哮喘的患者以及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后RANTES水平即明显下降,可达正常水平.此外,血清可溶性IL-2受体和嗜酸阳离子蛋白水平与RANTES水平密切相关.结论:RANTES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机制很可能与它能够激活炎症细胞有关.监测血清RANTES水平的动态变化虽然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气道炎症的反应过程,但对哮喘无太大的诊断价值.

    作者:阳显慧;覃寿明;邹小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脐动脉血S/D值

    目的:应用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脐动脉血S/D比值对高危妊娠的孕妇进行产前监护,了解胎儿在宫内的安危,预测围生儿预后.方法:对41例高危孕妇进行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BPP)及脐动脉血S/D比值测定,胎儿出生后取脐动脉血进行分析,测脐血pH值.结果: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越低,其羊水污染、胎儿酸中毒、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越高.BPP评分越低,S/D比值异常的发生率就越高.结论:BPP及脐动脉血S/D值对高危孕妇的监护及指导临床处理、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燕;袁华;李慕军;欧奇志;韦业平;赵艳琼;韩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7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呼吸系统损害72例,消化系统损害44例,泌尿系统损害22例,循环系统损害12例.其中累及2个器官损害者66例,累及3个及3个以上器官损害者6例,死亡41例,显示颅脑损伤愈重,受损器官愈多,病死率愈高.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并重要器官损害应重视原发脑伤的紧急处理,以阻断发生重要器官损害的序贯过程.

    作者:陈垂尖;李超强;庞宏谋;梁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血宁注射液中银杏总黄酮苷的含量+*

    目的:为舒血宁注射液提供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CLC-ODS1柱,流动相磷酸溶液(4→1 000)甲醇(50∶50),检测波长360 nm,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血宁注射液中银杏总黄酮苷含量.结果:线性范围30~300 mg/L,加样回收率99.12%(RSD=1.01%,n=6).结论: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舒血宁注射液中银杏总黄酮苷的含量,具有测定准确、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据本品10批测定数据,规定其含量限度应为标示量的90.0%~110.0%.

    作者:李梅;陆敏仪;刘华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梗阻性IVP不显影无功能肾脏的预后因素评价(附21例报告)

    目的:探讨预测梗阻性IVP不显影无功能肾脏肾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方法:对21例23肾不同原因引起的梗阻性IVP不显影无功能肾脏行术前检测.结果:保肾手术17肾,肾切除6肾(26.1%),切除肾术前检测尿pH值>7.3,肾盂穿刺引流尿量第1周内平均<400 ml/24 h,尿pH值>7.3,引流观察无明显下降,经B超检查肾实质厚度<2 mm且肾盂穿刺引流后,B超动态观测肾实质厚度亦无明显增加.保肾者经半年至3年随访17肾,肾功能恢复到Ⅰ~Ⅱ级;切除肾病理检查肾皮质菲薄,大部分<2 mm,光镜下无正常肾小球及肾小管.结论:不能仅凭IVP不显影等影像学检查来判断梗阻肾脏有无功能,术前应综合分析各项检测指标,以判断肾功能的可复性.其中尿pH值、肾实质厚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患肾动态1周以上测定的尿pH值>7.3、肾实质厚度<2 mm、尿量平均<400 ml/24 h时,可作为患肾功能不可复的参考指标.

    作者:罗开玲;王晓平;李志斌;梁宏;苏小壮;孙毅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骨髓活检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的价值

    50年代末,骨髓活检开始应用于临床[1],80年代后国外多数血液病机构均常规进行骨髓活检与涂片标本的二重检查以诊断血液病[2].而骨髓瘤细胞(MMC)的检出是诊断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主要诊断依据之一.我院1996年1月至1998年10月对18例MM在瘤细胞的检出率及细胞定性方面,进行骨髓切片与涂片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漓漓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乳腺癌CD44和nm23基因表达与侵袭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CD44和抑癌基因nm23与乳腺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30例乳腺癌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中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及nm23-H1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CD44V6及nm23-H1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与乳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结论:CD44V6和nm23-H1异常表达是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分子学改变;同时检测两者可更好地预测其进展程度和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作者:刘剑仑;杨南武;张传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损害的超声心动图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免疫功能率乱所致的慢性全身性疾病,约50%~60%的SLE有心脏损害[1],但多数患者呈亚临床进展而导致临床活动性狼疮性心脏损害受累估计困难.本文对46例SLE患者心脏损害的情况进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与正常对照组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及依从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依从性。方法:将114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安慰剂组。研究组69例按联合序贯方案每天口服结合雌激素0.625 mg,28 d为1个周期,周期的第15~28天每天加服醋酸甲孕酮4 mg;安慰剂组45例每天服用安慰剂。两组分别用药半年以上,于用药前、后对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进行综合评分,观察血E2、FSH水平,子宫内膜厚度、乳腺、体重的变化,记录服药反应、中断治疗原因及继续服药意愿。结果:研究组用药后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评分显著下降,血中E2水平显著升高、FSH下降(P<0.05),安慰剂组用药后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因症状无明显好转而中断用药的比例明显少于安慰剂组(P<0.05),用药前、后体重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合雌激素能有效缓解更年期综合征症状,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是提高结合雌激素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依从性的关键。

    作者:王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血脂成分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居于死亡原因的第3位,许多研究表明其主要危险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As),在形成As的各种因素中血脂代谢异常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g)含量增高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脑出血17例,脑梗死27例及对照组21例的血脂成分及Fig含量的检测,探讨血脂,载脂蛋白及Fig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久发;胡志强;沈岳飞;石胜良;毕桂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SPECT在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对颅内非局灶性病变致癫的无创性定位诊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并与EEG、MRI进行比较.方法:对88例癫病人分别在1~2周内行SPECT、EEG、MRI检查,比较3种方法的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SPECT的检出率、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MRI(P<0.05),其特异度显著低于MRI(P<0.05).SPECT的检出率、准确度、特异度、敏感度、阳性及阴性预测值与EEG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ECT检查在癫定位中优于MRI,其对单一癫灶的检出亦优于EEG.

    作者:韦云飞;赵伟佳;刘建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单克隆抗体在过敏性气道炎症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抗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单克隆抗体(单抗)对抗原引起的气道炎症的影响,加深认识ICAM-1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鸡卵清蛋白致敏和刺激小鼠以诱导嗜酸性粒细胞(EOS)聚集到气道,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并检测ICAM-1分子的表达水平,观察静注抗ICAM-1单抗后BALF中EOS数以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结果:小鼠经抗原致敏和刺激后BALF中可以见到大量的EOS,经抗ICAM-1单抗处理后EOS数降低了63%,抗ICAM-1单抗可抑制肺组织IL-4的产生.结论:抗ICAM-1单抗能够抑制气道EOS浸润,其作用机制很可能与抑制局部IL-4的产生有关,提示抑制气道抗原呈递细胞的活性有利于哮喘的治疗.

    作者:邹小英;吴聪;覃寿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重症肌无力伴胸腺瘤32例病理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伴胸腺瘤的病理与临床关系.方法:分析32例MG伴胸腺瘤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改变与临床表现.结果:32例MG伴胸腺瘤Osserman分型:Ⅰ型3例(9.3%),Ⅱ a型8例(23.5%),Ⅱ b型14例(43.8%),Ⅲ型4例(12.5%),Ⅳ型2例(6.25%)和Ⅴ型1例(4.65%).Masaoka分期:Ⅰ期10例(31.25%),Ⅱ期14例(43.75%),Ⅲ期8例(25%).病理分型:上皮细胞型16例(50%),淋巴细胞型5例(15.6%),混合细胞型9例(28.1%),梭形细胞型2例(6.25%).结论:MG伴胸腺瘤的病理分型以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为主,分期以Ⅰ、Ⅱ期为主,临床分型以Ⅱ a、Ⅱ b为主.危象发生率,死亡率以恶性胸腺瘤伴MG为高.

    作者:秦超;莫雪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应用鼻压力计预测慢性鼻炎疗效

    目的:探讨ATMOS-200型鼻压力计在预测慢性鼻炎疗效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有鼻阻塞症状的慢性鼻炎患者术前、用麻黄素或肾上腺素收缩鼻甲后及术后鼻阻力,并与正常人作对照.结果:麻黄素或肾上腺素收缩鼻甲后鼻气道阻力(NAR)与术后和正常人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术前NAR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应用鼻压力计检测NAR可以较客观直接地预测慢性鼻炎术后疗效.

    作者:郝晓民;韦弘;常捷燕;周小林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带腓肠神经的筋膜蒂皮瓣修复小腿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配合

    胫前部、足跟部严重创伤后,软组织缺损或坏死造成骨、肌腱外露,创面较难覆盖.采用带腓肠神经的远端筋膜蒂皮瓣修复,具有血供好、局部耐摩擦等优点.与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和胫后动脉岛状皮瓣相比,不需牺牲肢体的一条主要血管,不会导致足部血供不足,对于合并有足背动脉损伤者,更显其优越性[1],且手术操作简易,不需显微外科技术,宜于基层医院推广. 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我院创伤骨科应用该方法修复胫前及足跟部软组织缺损6例,皮瓣全部成活,效果良好.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郑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贲门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食管贲门癌切除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在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恢复及在防治术后并发症与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将574例食管贲门癌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术后常规静脉输液,B组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3 d给予肠内营养.两组病人监测术前1 d,术后5 d和术后10 d的体重、血浆蛋白及尿中24 h尿素氮.结果:两组病人在体重、血浆蛋白及尿素氮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明显(P<0.01).结论: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具有易于维持机体营养,促进机体康复,尽快恢复正氮平衡,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点.

    作者:黄耀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