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瘤手术的体外循环(附7例报告)

黄爱兰

关键词:主动脉瘤手术, 体外循环, 降主动脉瘤,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人工血管, 神经系统并发症, 双腔气管插管, 深低温停循环, 肠系膜上动脉, 病人, 主动脉弓部, 手术死亡率, 合并高血压, 临床资料, 血管置换, 心肌损害, 手术方式, 升主动脉, 麻醉方法, 肋间动脉
摘要:主动脉瘤手术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心肌损害,其次是术野出血 ,这些因素与体外循环(CPB)灌注技术关系密切,现将7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24~63岁,心功能Ⅱ~Ⅲ级.疾病种类:夹层动脉 瘤6例(Debakeyl分型:Ⅰ型3例,Ⅲ型3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合并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 I)2例,合并高血压3例.1.2 麻醉方法:7例手术均选择插管全麻,除氏病人用单腔气管插管外,余病例均选 用左支双腔气管插管,控制左侧肺道.深低温停循环病人头部置冰帽.1.3 手术方式:氏病人须行升主动脉、主动脉瓣膜置换(Bentall术).Ⅰ型夹层动 脉瘤合并AI,需行Bentall加主动脉弓部人工血管置换.Ⅲ型降主动脉瘤须行降主动脉置 换术,若病变累及降主动脉行程各分支:肋间动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左、右肾动 脉等,则须将这些分支游离分别吻合在人工血管相应的近生理位置上.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酒精中毒大鼠全身性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白细胞移行抑制实验检测酒精中毒大鼠非特异性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酒精中毒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移行抑制指数则高于对照组.结论:酒精中毒大鼠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

    作者:磨红玲;邝晓聪;张明安;罗海琼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性阳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性阳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临床疑阳萎39例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进行检测,观测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罂粟碱加立其丁之前、后的动脉管径值及注药后15 min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对罂粟碱加立其丁反应良好7例,反应低下32例,反应良好者 Vmax为(41.33±9.76)cm/s,Vmin为(3.52±1.22) cm/s,RI为0.94±0.04,PI为4.8 7±0.60;反应低下者中18例为静脉机能不全,10例为动脉供血不足,4例为动静脉混合性阳萎,其Vmax分别为(36.14±8.2)cm/s 、(22.23±4.6)cm/s、(23.57±5.0)cm/s,Vmin 分别为(7.20±2.10)cm/s、(2.51±1.31)cm/s、(6.68±1.40)cm/s,RI分别为 0.75 ± 0.04、0.89±0.06、0.66±0.06 ,PI分别为 2.08±0.56、4.52±0.51、2.15± 0.55 .反应良好与反应低下的静脉机能不全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大于2倍,而动脉供血不足与动静脉混合性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小于60%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配合罂粟碱加立其丁试验对血管性阳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若川;朱尚勇;刘德云;黄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李世德1 杨渊1 冷静1 劳山1 黄成彬1 源一郎2 高枫1

    目的:探讨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对骨肉瘤的抗肿瘤效果,以及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方法:5例经过病理确诊的下肢骨肉瘤患者, 采用股动静脉插管,体外循环隔离加温灌注,从氧合器加入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500万单位至700万单位,灌注区肿瘤组织内温度保持在41~42℃之间,持续60 min.灌注后2~3周行肿瘤段骨切除,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结果:新型肿瘤坏死因子灌注后,5 例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肿瘤缩小 3.5~5.0 cm灌注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灌注区域的炎症样红肿 ,1例出现寒战,2例发生低血压,无肾衰.组织学发现肿瘤坏死率达88%~96%.随访3个月至20个月,平均6个月.4例存活,1例术后3个月肺转移死亡,无1例发生局部复发.结论:单纯大剂量新型重组肿瘤坏死因子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及明显的镇痛作用.有一定毒性.

    作者:李世德;杨渊;冷静;劳山;黄成彬;源一郎;高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加双侧脑室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室内血肿15例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出血破入脑室者病情危重,如未及时正确处理 ,可导致脑疝等严重后果.1997年6月至1999年6月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加双侧脑室 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发脑室内血肿15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张传东;仇洪;潘毓标;覃洪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T三维重建立体定向治疗外伤性脑内血肿26例报告

    随着影像学以及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正向微侵袭方面发展.我院1998年10 月至1999年11月采用CT三维重建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脑内血肿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18~75岁,平均42.6岁,急性外伤性脑内血肿18例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7例,帕金森病行丘脑后外侧核苍白球微电极毁损术后并发脑出 血1例.按出血部位,额叶13例,颞叶11例,枕叶2例.均在大脑较深部位,有4例多发性脑内血肿,血肿量30~50 ml 5例,51~100 ml 18例,大于100 ml 3例.意识状态(按Glasgom计分法):5~8分12例,9~12分14例.

    作者: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联用与善得定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比较

    1996~1999年我们应用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三联药物治疗23例食管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病人,与应用善得定治疗相似病人21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均经临床及胃镜证实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 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平均年龄52岁.全部病例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肝功能按child-pugh改良法分为 三级.治疗组A级3例,B级13例,C级7例;对照A级2级,B级13例,C级6例.两组胃镜显示食 管静脉曲张程度、病情、病程及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

    作者:何名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外科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42例

    房间隔缺损(房缺)为成年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成人房缺由于其独特的 临床特征,无论是在手术病例选择及手术方法上,还是在术后并发症防治上都与儿童房缺有 很多不同之处.1989年1月至1999年11月我院共手术治疗18岁以上房缺病人4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42例,男11例,女31例.年龄18~54岁,平均39.5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活动后心 悸气促,2例有咯血,4例有心衰史.术前心功能Ⅰ级7例、Ⅱ级18例 、Ⅲ级15例、Ⅳ级2例.42例均可在胸骨左缘二、三肋间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P 2增强或亢进,19例P2分裂,5例胸前触及收缩期震颤.心电图显示右心室肥厚32例,2 5例为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7例术前有心律失常(偶发房 、室早各1例、心房纤颤2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胸片 显示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右房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增多,心胸比率<0.5 3例、~0.6 35例、~0.65 5例.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均有房缺存在,直径1.2~4.0 cm不等,中央型37例,上腔型3例,下腔型2例.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9.33 kPa 32例,8~9.33 kPa 8例,<8 kPa 2例.

    作者:黄保堂;谭典模;苏国泰;邓文耀;莫月吉;刘祖定;窦云轲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44例报告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发生率较高,早期处理不当不但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 的痛苦,而且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随着现代交通、机械化生产的发 展,此类损伤已屡见不鲜.我院1993~1999年收治这类病人4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4例中,男36例,女8例,年龄16~68岁,平均44.2岁.撕脱部位:大 腿12例,小腿24例,大、小腿同时撕脱8例.致伤原因:汽车碾伤32例,机器绞伤4例,石头砸伤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长10 h 40 min,短1 h 5 min.44例中都合并有其他组织损伤.

    作者:黄侣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安定与苯巴比妥钠治疗新生儿破伤风115例疗效比较

    安定与苯巴比妥钠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常用药物,但临床上对两药的疗效报道不一.我 院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新生儿破伤风115例,分别采用大剂量安定鼻饲与苯巴比妥钠 注射为主的两种止痉疗法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培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状腺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衰老中的研究

    目的:观察增龄对血清甲状腺激素(TH)及胰岛素样生长-1(I GF-1)的影响及用小剂量TH治疗健康老人,观察其血清TH及IGF-1水平的变化.方法:把不同年龄段的成年人分为青壮年组、老年前组及老年组, 分别检测其TH、IGF-1、肝功能及心电图.并对老年组用小剂量TH治疗.每天服甲状腺片10 mg,连服6个月,分别于第3和第6个月后再复查以上检测指标,同时观察有关衰老症状的变化及药物的毒副作用.结果:老年组与青壮年组比较,血清TT3、TT4、FT3、FT4 及IGF-1水平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比老年前组及老年前组比青壮年组,血清TT3、FT3、FT4及IGF-1均显著降低(P<0.05),而TT4改变不显著.老年组经TH治疗3个月后,除TT4外,血清TH及IGF-1显著升高(P<0.05), 治疗6个月后,升高更显著(P<0.01),其血清浓度接近老年前组水平.结论:增龄可使血清TH及IGF-1进行性下降,老年人口服小剂量的T H,能改善衰老症状,提高血清TH及IGF-1水平.

    作者:刘广钊;何飞屏;秦映芬;戴霞;冼苏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非手术治疗小儿脾破裂22例

    由于对脾脏免疫功能的再认识,脾外伤的治疗已从首选脾切除术转为多种保留脾脏的手术或非手术治疗[1].我院 1984年1月至1989年1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患儿32例, 其中非手术治疗2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伍卫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胎儿股骨软组织厚度与胎儿体质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肱骨皮下组织厚度(HSTT)及股骨皮下组织厚度(FS TT)与胎儿体质量的关系.方法:应用B型超声对181例胎儿的双顶径(BPD)、枕额径(OFD)、腹前后径(APTD)、腹横径(TTD)、肱骨(HL)、肱骨软组织厚度(HSTT)、股骨(FL)、股骨软组织厚度(FSTT)进行测量,并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FSTT与新生儿体质量显著相关(r=0.233 3,P >0.05),HSTT与新生儿体质量无显著相关(r=0.137 0,P<0.05).结论:FSTT是观察胎儿营养状况的较直接检测指标,且可用来预测胎儿体质量.

    作者:韦业平;袁华;马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粉尘螨浸液免疫治疗春季性结膜炎

    目的:探索免疫治疗春季性结膜炎的效果.方法:对58例春季结膜炎患者进行粉尘螨等20种抗原皮内试验.23 例粉尘螨阳性者应用特异性脱敏治疗;皮试阴性的35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非特异性常规药物治疗.结果:特异性脱敏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0/23),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9%(22/3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粉尘螨浸液治疗春季性结膜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覃惠清;张庆平;毛荣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1992~1998年百色地区交通事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1992~1998年百色地区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交通事故的相关特征作统计分析.结果:1992~1998年人口死亡率平均每年为3.12/10万,车辆死亡率总的来说是下降趋势.每年1月份及11~12月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多.昼夜分布呈现9~12时, 14~18时两个高峰.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主要为男性青壮年,以职工、农民多.以车辆数多、地处平原丘陵的市县交通事故发生较多,且多发生于天气晴朗的平直路段.绝大部分交通事故(90.2%)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而在人的因素中机动车驾驶员占了81.9%.机动车与自行车、行人相撞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大的.行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穿行行车道.结论:以人的因素来看,治理交通事故除了重视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外,强化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马迎教;陆贤杰;邓树嵩;林健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T及彩超在颈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颈侧肿物临床常见,单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难以进行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发 展,CT及彩超已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990~1999年我院共收治颈侧肿物5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个月至68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颈侧肿物,其中19例为多发性肿物,8例为双侧颈侧肿物.肿物直径1.5~10 cm.1.2 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产GE 9800 CT机扫描,取颈部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距5 mm ,层厚10 mm;使用德国产Dornier AI 52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简称彩超),具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双重功能.

    作者:何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心瓣膜置换术后呼吸机依赖26例分析

    1993年4月至1998年12月,我科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47例.术后使用Newport E 200型呼吸机;发生呼吸机依赖(VD)26例,现就可能发生VD的危险因素及VD病人呼吸机停机方法与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VD组病例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平均(39±11)岁.MVR 19例,AVR 3例,BVR 3例,TV R 1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14例,Ⅳ级11例.主动脉阻断时间(84±39)min,体外循 环转流时间(128±53)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8 h至44 d.结果:治愈21例,死亡5例.我们抽取同期瓣膜置换手术未发生VD 30例作对照,其中MVR 21例,AVR 3例,BVR 4例,TVR 2例 .男14例,女16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5例,主动脉阻断时间(78±29)m 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11±36)min.资料采用方差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见表1.

    作者:温昭科;陈德熙;叶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氧基黄酮的体外免疫药理作用

    目的:对新发现的一种黄芩类黄酮,3',5,6',7-四羟基-2' 一种新的黄芩类黄酮3',5,6',7-四羟基-2',8-二甲,8-二甲氧基黄酮(TDF)的免疫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检测TDF对人多形核细胞(PMN)、单个核细胞(MNC)化学发光反应、化学趋向性和PHA诱导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TDF本身不能激活PMN和MNC的氧呼吸爆发,TDF对PMN和MNC无毒性作用;当TDF与PMN或MNC预先孵育后,明显的抑制fMLP或OZ激活PMN以及fMLP激活MNC的氧呼吸爆发,抑制的强度与孵育的剂量成正比关系;对PMN的抑制能力大于MNC.TDF本身对 PMN和MNC没有明显的化学趋化作用,但经与TDF预先与细胞孵育后的PMN或MNC对ZAS的化学趋向性明显增强,对fMLP的化学趋向性作用不明显;TDF浓度在(1.25×10-4~5×10 -4)mol/L时,显著地抑制PH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达31%~100%.结论:TDF对人的免疫细胞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贺海平;秦箐;陈明;Arsalan Kharazmi;Soren Br ogger Christensen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甲状腺肿瘤的超声诊断

    通过64例甲状腺肿瘤的超声图像特征、甲状腺血流速度及术后病理的综合分析,总结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鉴别要点.1 资料与方法1994~1999年我院共收治甲状腺肿瘤患者64例,其中男21例,女43例,年龄19~68岁,发 现肿瘤数天至数十年不等.绝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因无意中或常规体检中发现颈部包块而就诊.使用美国Apogee RX-4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5.0 MHz .二维超声探测甲状 腺,详细记录肿瘤部位、数量、大小、形态、包膜、有无声晕、内部回声等,再用彩色多普 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甲状腺腺体内血流分布状况、显示甲状腺上动脉(STA),脉冲波多普 勒(PW),θ≤60°,测量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 )、平均血流速度(Vmean)等.根据其后的病理结果分成良性和恶性组,对两组的声像图进行对比研究.用PEM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朱林平;韦德湛;梁元恒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 Td)及QTc离散度(QTcd)与心脏危险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88例AMI的老年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并与84例未溶栓的AM I进行比较.溶栓用尿激酶150~20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然后测量溶栓前后及未溶栓患者同一时间的QTd及QTcd的变化.结果:两组在入院后或溶栓48 h,QTd、QTcd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 P<0.05或0.01).结论:AMI溶栓后QTd、QTcd明显缩短,心脏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溶栓组.

    作者:陈良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清Ⅳ型胶原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Ⅳ型胶原与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Ⅳ型胶原及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结果:肝硬化组血清总胆汁酸与Ⅳ型胶原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0.01),肝癌组及肝炎组升高不及肝硬化组.结论:血清Ⅳ型胶原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杰球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