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及彩超在颈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何宁

关键词:彩超, 颈侧, 诊断及治疗, 彩色多普勒, 临床资料, 血流显像仪, 增强扫描, 影像技术, 体格检查, 双重功能, 临床表现, 二维超声, 无痛性, 多发性, 轴位, 直径, 仪器, 平扫, 年龄, 美国
摘要:颈侧肿物临床常见,单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难以进行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发 展,CT及彩超已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990~1999年我院共收治颈侧肿物5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个月至68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颈侧肿物,其中19例为多发性肿物,8例为双侧颈侧肿物.肿物直径1.5~10 cm.1.2 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产GE 9800 CT机扫描,取颈部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距5 mm ,层厚10 mm;使用德国产Dornier AI 52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简称彩超),具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双重功能.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树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性研究

    目的:探讨树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易感性.方法:对来自云南的树接种含HCV的病人血清,然后用PCR方法检测树血清的HCV RNA,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抗-HCV抗体,用原位PCR方法检测树肝细胞内的HCV RNA.结果:34.8%的树(8/23)在接种HCV后,血清中检出HCV RNA,对4 例抗HCV阳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树的肝组织进行原位PCR检测,结果在1例肝细胞中检出H CV RNA.此外,30.4%的树(7/23)在接种后出现抗-HCV抗体.部分阳性树均有不同程度的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及肝组织病理性炎症反应.对照组动物(2只)从未出现HCV RNA及抗 -HCV抗体,但其中一只树曾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结论:树可以感染HCV.

    作者:谢志春;高伟志;苏洁寒;邬质彬;徐国城;Jose Ignacio Riezu Boj;Je sus Prieto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庚型肝炎34例临床分析

    为了解庚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与其他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情况,我们采用ELISA法对我科1 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280例因病毒性肝炎住院的患者进行了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GV) 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80例中有34例抗-HGV阳性(12.1%),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42.0 ±15)岁.全部病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血清抗-HGV检测二次阳性,其中急性肝炎1例,慢性肝炎28例,肝硬化4例,重症肝炎1 例.阳性病例均检测血清甲(A)、乙(B)、丙(C)、丁(D)、戊(E)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CM V)、EB病毒(EBV)血清标志物.结果为:单纯HGV感染1例,二重感染25例(均为HBV+HGV),三 重感染5例(HBV+HDV+HGV 3例,HBV+HEV+HGV 1例,HBV+HCV+HGV 1例),四重感染3例(HBV+HD V+HEV+HGV 1例,HBV+HCV+HDV+HGV 2例,其中1例存在EBV感染).

    作者:温小凤;朱汝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44例报告

    下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发生率较高,早期处理不当不但延长病人的住院时间,增加病人 的痛苦,而且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随着现代交通、机械化生产的发 展,此类损伤已屡见不鲜.我院1993~1999年收治这类病人44例,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44例中,男36例,女8例,年龄16~68岁,平均44.2岁.撕脱部位:大 腿12例,小腿24例,大、小腿同时撕脱8例.致伤原因:汽车碾伤32例,机器绞伤4例,石头砸伤8例.受伤到手术时间:长10 h 40 min,短1 h 5 min.44例中都合并有其他组织损伤.

    作者:黄侣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氯沙坦对高血压病人血浆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

    目的:探讨氯沙坦(Losartan)对高血压(EH)病人血浆内皮素( ET)和醛固酮(Ald)水平的影响.方法:40例EH病人口服氯沙坦,每日50 mg,干预3周.治疗前后测定平均动脉压(MAP),放免法测定ET和Ald水平.结果:治疗组MAP、ET和Ald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氯沙坦能显著降低EH病人MAP、ET和Ald水平,是防治EH的理想药物.

    作者:邓家强;任法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行人工流产术34例临床观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常用的补救措施之一.过去几乎都是在无麻醉镇痛下进行,孕妇处 于紧张、痛苦、恐惧中,常不能配合手术,甚至出现人流综合征,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据 调查术中呻吟诉痛者达93%,恶心者达43%,血压下降达43%,脉率减慢占70%[1]. 为减轻患者手术的痛苦和防止人流并发症的发生,我院于1999年1月起将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惠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脊髓炎磁共振诊断(附35例报告)

    自磁共振成像(MRI)用于临床以来,对脊髓炎的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国内报道很少 .现将我科1994~1999年间收治的35例脊髓炎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脊髓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春光;唐玉兰;黄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芪不同剂量配比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

    目的:观察黄芪不同剂量配比对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B、C、D四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配合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后观察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功能指标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随着黄芪注射液剂量的增加,左室舒张期E峰速率增加,A峰速率降低,E/A比值增加,心电图明显改善.结论: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患者以气虚为主,以黄芪大剂量治疗效果较优.

    作者:钱海凌;黄立武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慢心律中毒致心跳骤停3 h抢救成功1例

    患者女,25岁,因与男友吵架后顿服地奥心血康2 g,慢心律5 g,意识丧失、小便失禁 20 min,于1997年11月12日晚上10 时急诊入院.入院体检:体温36℃,脉搏45次/min,呼吸12次/min,血压0/0 kPa,昏迷状态,瞳孔散大5 mm,对光反射迟钝,口唇发绀,两肺呼吸音清晰,心律不齐,心率45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肠 鸣音正常.四肢频发抽搐.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律;②Ⅰ度 房室传导阻滞;③室内传导阻滞;④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⑤室性逸搏;⑥V1呈qR型. 入院 诊断:急性慢心律中毒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立即洗胃,心电监护,多巴胺、阿拉明升 压,可拉明、洛贝林兴奋呼吸中枢.心电监护示室性逸搏,心率10~30次/min,接着出现阵 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心律,自主呼吸停止.立即按心跳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人 工呼吸,电除颤二次未成功,心电呈直线,给予心脏按压,静注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2 mg, 地塞米松10 mg,心电监护示窦性停搏,室性逸搏,qRs波宽大低平的电机械分离,血压0/0 kPa,持续心外按压,每20 min静推肾上腺素1~2 mg,阿托品1~2 mg,并持续静滴肾上腺素2 mg,多巴胺20 mg,阿拉明10 mg,半小时后静推5%碳酸氢钠50 ml.11月13日早上心跳恢复 ,但仍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血压14/10 kPa.继续用20%甘露醇250 ml加压静滴预防 脑水肿,654-2 40 mg静滴改善微循环,脑活素、胞二磷胆碱改善脑细胞 功能,多巴胺、阿拉明维持血压,钾镁液治疗心律失常,先锋霉素Ⅴ抗炎,置冰帽等措施 .13日上午8时心电监护再 次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血压0/0 kPa,立即静推利多卡因100 mg,同步电复律二次成 功,心律转复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伴2∶1~3∶2传出阻滞.继续用利多卡因200 mg, 钾镁液、多巴胺与阿拉明三管维持输液.13日上午又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同步电转复一次成功,心律转为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血压12/8 kPa.下午病人恢复自主呼吸,神志逐渐清醒.13日恢复窦性心律,血压14/12 kPa,呼吸正常即拔除气管插管.观察5 d病情无变化 ,未留后遗症于1997年11月18日痊愈出院.讨论:本例主要因顿服大剂量慢心律5 g,至昏迷、抽搐、心律紊乱,心跳骤停.慢心 律又名美西律(Mexiletine)、脉律定或脉舒律,属Ⅰ 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抗心 律失常、抗惊厥及局部麻醉作用.主要用于急慢性室性心律失常,常用量50~200 mg/次,3 次/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低血压、震颤、头痛、眩晕等.大剂量可 引起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周盛斌,周康年报告慢心律中毒临床症状有呕吐、抽搐、昏迷、口唇发绀、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例.本例虽服地奥心血 康20片,但服慢心律为正常用量的25倍,服药20 min后出现中毒症状,本例心跳骤停3 h 20 min能抢救成功的体会是:①及时气管插管人工呼吸,保持心脑供氧,是心肺脑复苏成功的关键;②持续有效的心外按压,使心肺脑等重要器官保持一定血液循环.对中毒病人不要轻 易放弃抢救,要有信心和耐心;③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要果断处理,合理用药;④及早头部降温、脱水治疗是脑恢复成功的重要措施.

    作者:温彩仙;李其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食盐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25例临床观察

    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病人常因口腔粘膜反复溃疡而多次就 诊[1].自1994年以来,我科使用食盐治疗RAU患者25例,效果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按四川医学院主编的<口腔内科学>中RAU的诊断标准,选择我院就诊25 例患者,其 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5~50岁,病史1~8年不等.溃疡多见于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 、颊粘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溃疡大小、数量、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等.

    作者:张初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联用与善得定治疗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的比较

    1996~1999年我们应用垂体后叶素、硝酸甘油、酚妥拉明三联药物治疗23例食管静脉曲 张破裂出血病人,与应用善得定治疗相似病人21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44例均经临床及胃镜证实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分为 治疗组23例,对照组21例,其中治疗组男17例,女6例,平均年龄50岁;对照组男14例, 女7例,平均年龄52岁.全部病例出血量均在1000ml以上,肝功能按child-pugh改良法分为 三级.治疗组A级3例,B级13例,C级7例;对照A级2级,B级13例,C级6例.两组胃镜显示食 管静脉曲张程度、病情、病程及出血量均无显著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

    作者:何名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哮喘患儿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 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61例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NO、NOS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NO、NO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O以单纯哮喘组较哮喘并肺炎组升高更著.缓解期NO、NOS均降至正常.结论:NO、NOS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温志红;谢庆玲;唐国全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752例循环系统疾病急死尸检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循环系统疾病致急死的特点.方法:从我国22所医学院校或医院病理科或法医系登记的1950~1989 年的急死尸检资料,选出循环系统疾病病例,分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共选出752例,男525例,女227例,男∶女为2.3∶1,6岁以下的儿童67例(8.9%), 青少年271例(36.0%),中老年414例(55.1%).引起急死的循环系统疾病有22种,前四位分别是大脑内出血168例(22.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156例(20.7%) ,急性心力衰竭85例(11.3%),心肌梗死69例(9.3%).结论:循环系统疾病致急死主要见于中老年,大脑内出血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原因.

    作者:蒋一强;李山;潘红波;李志尚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含量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与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组45例、正常对照组47例血浆ET、CGR P水平.结果:ACI组血浆ET为(108.80±38.77)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51.19±16.75)ng/L,P<0.01.ACI组血浆CGRP为(23.72±12.55)ng/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6.89±17.30)ng/L,P<0.01.ACI伴高血压者ET显著高于不伴高血压者,而CGRP显著低于不伴高血压者,P<0.05.结论:ACI患者ET较正常人升高,而CGRP较正常人降低,ET和CGRP的这种变化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的发病过程.

    作者:赵伟佳;曾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上肢损伤和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对于上肢骨与关节、神经和肌肉的损伤,无论是非手术或术后及早地进行康复治疗是非 常有必要的.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对56例上肢损伤和术后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容秋;危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脐血血气分析与胎心监护、Apgar评分联合监测胎儿缺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胎心电子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单胎足月分娩的144例新生儿,产前做胎心电子监护 ,分娩时测定脐动脉血气分析,出生后1 min内行Apgar评分,三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23例,血气分析结果与胎心电子监护、Apgar评分有相关性变化;在pH≤7.20的47例中,Apgar评分≤7分者有17例,占窒息总数的73.91%, 而且产前胎心电子监护均异常;在pH>7.20的97例中,Apgar评分≤7分者只有6例,占26.0 9%.结论:三种监测方法联合用来监测胎儿宫内缺氧、判断新生儿窒息及酸中毒程度对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产程及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作用 ,三者互为补充.

    作者:唐卉;李慕军;李启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婴儿肠痉挛16例诊治体会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陈发性腹痛,在婴儿主要表现为无明显 原因的持续、难以抚慰的尖声哭闹.我院1996~1999年共诊治婴儿肠痉挛16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根据患儿反复哭闹、哭闹的特点和哭闹时高体征等情况,在排除 了器质性病变之后,诊断肠痉挛共16例,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大者8个月,小1个月 .

    作者:庞宇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应用FITC-PSA荧光标记法检测人精

    目的:测定人类精子顶体结构及功能来探讨人精子的授精能力.方法:应用络合异硫氰酸荧光素的豌豆凝集素(FITC-PSA)进行精子顶体荧光标记,分别测定56例不育患者及38例正常生育男子的精液标本,比较两组间精子顶体完整率,精子-透明带结合的差异.结果:正常生育组的顶体完整率及精子-透明带结合率均显著高于不育组(P<0.01).结论:FITC-PSA荧光标记法操作简便,技术结果可靠,特异性强, 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平;李志斌;刘锋;罗开玲;李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输卵管畸胎瘤并蒂扭转1例

    患者36岁,因下腹部隐隐胀痛2个月加重1个月收入院.诉入院前2个月在不明原因出现 下腹部呈持续性隐隐胀痛不适,能忍耐,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未作任何检查和治疗.近 1月来胀痛逐渐加重,且觉腹部比前胀大而就诊.既往体健,月经规律,曾孕3产2,人工流 产1次.入院体检,下腹隆大如孕5个月,包块上界达脐平,妇检;宫颈糜烂Ⅲ度,子宫大小 正常,触及一包块大小如上述,活动,压痛(+).血常规正常.于1997年12月30日在硬膜外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大15 cm×13 cm×12 cm,瘤蒂来自右侧输卵管伞端,顺时 针旋转7周,肿瘤表面不光滑,包膜不完整,呈灰白色,部分囊实感,同侧卵巢、子宫及左侧附件的色泽,大小均正常.予行右侧附件切除术.术后7 d腹部切口拆线,切口甲级愈合 ,治愈出院.标本剖观,切面大部分为实性,区域为囊性形成,内含粘液样物质,实性区硬度不一,色泽灰红兼白色.病理境下见:肿瘤由骨组织,软骨组织成熟鳞状上皮脂肪,神经胶质及纤维结缔组织构 成,交错排列,无恶性组织成分.诊断输卵管伞端成熟型实性畸胎瘤.讨论:输卵管畸胎瘤在临床上极为少见,尤其合并蒂扭转7周则更为罕见.在国内报道 甚少.其发生来源尚不太清楚.该病多发生在31~40岁,常见症状为盆腔腹部疼 痛,大部分为囊性样,单侧,双侧者甚少.病理检查于肿瘤由三种胚叶(皮肤脂肪、软骨、 结缔组织)等构成.交错排列,无恶性组织成分.多数病理学者支持Hereig的观察.认为该 肿瘤预后良好.本病例在肿瘤发生扭转之前并无特殊不适,因扭转逐渐加重而出现腹胀痛症状促使患者就诊.

    作者:陈秀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复方丹参佐治婴儿支气管肺炎55例临床观察

    1997~1998年我院应用复方丹参佐治婴儿重症肺炎5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发病年龄2~11个月,男68例,女37例,病程长3 d,短1 d,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年龄2~6个月以内32例,6~1 1个月23例;对照组2~6个月以内30例,6~11个月20例,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呼 吸困难及缺氧明显,吸氧短期内不能缓解,部分有气紧、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C,无 其它合并症,听诊肺部有细小湿罗音,X线胸片示:肺部有小点状阴影,符合支气管肺炎诊 断[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统计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先锋Ⅴ、病毒唑抗感染,喘者予氨茶碱解痉平喘、高热患儿 予泰诺退热剂口服,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 ml/kg*d-1) 加入5%葡萄糖10~20 ml,分二次静脉注射,连续用药3 d.

    作者:刘景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眼镜蛇神经毒素中枢性镇痛作用脑内受体的研究

    目的:探讨纯化的眼镜蛇神经毒素(α-Cobrotoxin,α-CBT )中枢性镇痛作用的有关受体,为研究α-CBT的中枢镇痛作用机理提供依据.方法:给大鼠腹腔注射阿托品1 mg*kg-1或纳洛酮3 mg*kg -1后,再向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微量注射2 g/L的α-CBT生理盐水溶液0.5μl(相当于5 μg*kg-1),用光辐射甩尾法观察大鼠的痛阈变化.结果:阿托品能明显拮抗α-CBT 的中枢镇痛作用,其痛阈提高抑制率为91%.纳洛酮仅能轻度降低α-CBT的中枢镇痛作用,痛阈提高抑制率为18%.结论:α-CBT的中枢性镇痛作用与中枢乙酰胆碱能系统密切相关, 其效应不一定是直接作用于吗啡受体而产生.

    作者:班建东;蓝秀万;舒雨雁;汤圣希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