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手术73例报告

韦胜文;韦凯钟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中转开腹手术, 严重并发症, 现报告如下, 手术成功率, 囊肿切除术, 卵巢畸胎瘤, 阑尾切除术, 宫外孕手术, 多脏器手术, 临床资料, 粘连松解, 效果满意, 腹腔镜下, 腹部疼痛, 对症治疗, 病理证实, 输卵管, 超检查
摘要:1998年1月至1999年9月我院共开展腹腔镜手术7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45例,年龄11~67岁,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腹腔 镜阑尾切除术27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切除术10例,腹腔镜输卵管粘连松解、通液5例,腹腔 镜宫外孕手术5例,腹腔镜卵巢畸胎瘤切除术1例.腹腔镜同时多脏器手术3例.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诊断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 .1.2 并发症:本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有2 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术后一段时间有 右上腹部疼痛不适,B超检查未发现异常,经抗炎及对症治疗症状消失.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脊髓炎磁共振诊断(附35例报告)

    自磁共振成像(MRI)用于临床以来,对脊髓炎的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国内报道很少 .现将我科1994~1999年间收治的35例脊髓炎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脊髓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春光;唐玉兰;黄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动脉灌注疗法在子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动脉灌注疗法在子宫颈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6例子宫颈癌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TAI),经导管灌注CDDP 60~100 mg,ADM 40 mg,MMC 10~20 mg. TAI后1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17例采用放射线治疗.结果:TAI疗效,CR 8.32%,PR 69.4%,NC 22.2%.放疗组总有效率为82.3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TAI结合放疗或手术可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亦龙;古闲幸则;赖少侣;齐锋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CT及彩超在颈侧肿物诊断中的应用

    颈侧肿物临床常见,单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难以进行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发 展,CT及彩超已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990~1999年我院共收治颈侧肿物5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个月至68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颈侧肿物,其中19例为多发性肿物,8例为双侧颈侧肿物.肿物直径1.5~10 cm.1.2 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产GE 9800 CT机扫描,取颈部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距5 mm ,层厚10 mm;使用德国产Dornier AI 52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简称彩超),具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双重功能.

    作者:何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肝硬化与胆囊非结石性病变关系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学的发展,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胆道系统结石的问题日益为人们所 重视,但对于肝硬化患者易并发胆囊非结石性病变的报道不多.我院对1995年1月至1998年1 2月138例肝硬化患者胆道B超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胆囊非结石性病变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

    作者:谭至柔;黄雪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嗜铬细胞瘤超微结构和P21、P53的过量表达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的超微结构和ras P21、P5 3过量表达的情况.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方法进行.结果:14例瘤细胞内线粒体发达,粗面内质网丰富,胞浆内充满大量致密颗粒,超微结构特征与临床表现方面没有特征性差异;10例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异倍体肿瘤占50%,ras P21表达阳性7例,P53表达阳性5例,两者均表达阳性4 例,进一步分析发现,P21表达阳性者,其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P21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嗜铬细胞瘤具有一般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瘤体内存在着ras P21、P53过量表达及共同表达的现象.

    作者:邓耀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110例分析

    目的:探讨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有剖宫产术指征的146例初产妇分成两组.观察组110例行腹部横切口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照组36例行传统式腹部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结果:观察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 P<0.01);术后,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比对照组提前,住院时间短, 两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改良式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步骤少(简化了开腹、缝合方法),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病率低,体力恢复快有利母乳喂养,术口愈合疤痕纤细美观,手术方法简单易掌握.

    作者:忻国华;莫爱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多种呼吸中枢功能监测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通过对比3种测量呼吸中枢功能的方法,从中找出佳者,以便临床上需了解患者的呼吸中枢受损程度时使用.方法:选择17例需行全麻并气管内插管的手术病人,于麻醉前及诱导后5~10 min、插管后2 min分别测定呼吸中枢驱动力(P0.1)、潮气量与吸气时间之比(Vt/Ti)、二氧化碳(CO2)通气反应、分钟通气量(Ve).结果:诱导前后P0.1无明显变化,Vt/Ti及CO2通气反应值变化均显著,但后者需时间较长,对生理干扰较大.结论:Vt/Ti及CO2通气反应均较灵敏,但前者优于后者.

    作者:冯梅;梁桂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SPO2监测仪用于特重烧伤病人麻醉38例

    特重烧伤病人,往往都是病情危重,全身情况差,给麻醉监测方面带来一定困难.无论施 行何种麻醉,如何做好监测,保证术中的麻醉质量,提高病人生存率为重要.1990年1月至19 99年5月,我们对38例特重烧伤病人用SPO2监测仪在麻醉期间进行监测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

    作者:江正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术中空气微生物活动规律及消毒与术后院内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术中空气微生物活动规律及蒲公英合剂消毒效果 .方法:对101例清洁手术分三组用不同中药及空白对照持续消毒空气 ,术中分10个采样时间点,用空气采样器采样培养分析空气含菌量的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手术切皮时间及实用有效价廉的动态空气消毒剂,术后跟踪调查院内感染情况,观察与术中空气含菌量的关系.结果:术中30 min时X空气菌落下降率:A(蒲公英合剂)组为65.2% 、B(空白)组11.4%、C(空气清菌片)组35.11%;术后总院内感染率:A为3.33%、B为19 .51%、C为13.33%.结论:蒲公英合剂动态空气消毒效果较好、安全、经济实用;手术切皮时间在铺台完后10 min时较好.

    作者:宫照英;刘萍;范柳青;史青秀;黄永红;刘滨;韦真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用心电向量图与上胸部心电图标测分析J波的研究

    目的:确定心电图(ECG) J波的形成原因和机理.方法:用前胸ECG非同步标测及不同层面的心电向量图(VCG)研究J波的特征.结果:27例右胸导联J波集中分布在第四肋间以上,以V2为轴线向上略呈扇形展开.其中23例大J波,其相应层面VCG均有明显靠前上为主并向后下反折的终末向量,其X、Y、Z轴除极向量曲线终末部分,Z轴100%,Y轴近半数(11/23)按常规QRS终点以 J点划线时未回到基线,对比病例则无此特征.结论:J波形成的原因与机理系心室基底部后除极,并存在除极延缓所产生的终末向量所形成.局部除极延缓的原因可能与这些患者该处浦氏纤维比正常人少 ,甚至缺乏,或由于感染、缺血及纤维变性致传导功能暂时或永久丧失有关.

    作者:陈有昌;陈汉华;陈青萍;黄建丽;汪翠娟;林当宁;周云;陈保根;刘宇田;简肇燕;罗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快速ELISA法检测血清抗PPD-IgG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为了评价抗PPD-IgG检测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快速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2例活动性肺结核、20 例非活动性肺结核、30例非结核病人以及2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抗PPD-IgG.结果:活动性肺结核阳性率为84.6%,其中痰涂片阳性者为90.3% 、痰涂片阴性者为76.2%.非活动性肺结核组有2例阳性、非结核组有2例阳性,假阳性率分别为10%和6.7%.本法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94.3%.结论:用本法检测血清中抗PPD-IgG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不需特殊设备,并且敏感性好和特异性高,对活动性肺结核有较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黄彩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正常成人甲状腺CT表现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甲状腺CT表现特点,为甲状腺疾病的CT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80例正常成人甲状腺增强前后进行动态CT扫描,划线法测量腺体大小并对其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甲状腺边缘连线均完整、与双侧颈鞘血管及食管之间有低密度脂肪间隙相隔,与气管壁及颈前肌之间无类似低密度间隙存在;②部分正常甲状腺内平扫可见宽度≤2 mm的裂隙状略低密度区;③增强后3 min内甲状腺强化明显.结论:采用划线法测量甲状腺大小,可避免腺体形态差异造成测量误差;掌握正常甲状腺的各种CT表现特点,有利于提高甲状腺疾病的CT诊断质量.

    作者:苏丹柯;刘剑仑;谢东;黄臣养;韦长元;李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血管性阳萎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性阳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临床疑阳萎39例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进行检测,观测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罂粟碱加立其丁之前、后的动脉管径值及注药后15 min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对罂粟碱加立其丁反应良好7例,反应低下32例,反应良好者 Vmax为(41.33±9.76)cm/s,Vmin为(3.52±1.22) cm/s,RI为0.94±0.04,PI为4.8 7±0.60;反应低下者中18例为静脉机能不全,10例为动脉供血不足,4例为动静脉混合性阳萎,其Vmax分别为(36.14±8.2)cm/s 、(22.23±4.6)cm/s、(23.57±5.0)cm/s,Vmin 分别为(7.20±2.10)cm/s、(2.51±1.31)cm/s、(6.68±1.40)cm/s,RI分别为 0.75 ± 0.04、0.89±0.06、0.66±0.06 ,PI分别为 2.08±0.56、4.52±0.51、2.15± 0.55 .反应良好与反应低下的静脉机能不全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大于2倍,而动脉供血不足与动静脉混合性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小于60%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配合罂粟碱加立其丁试验对血管性阳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若川;朱尚勇;刘德云;黄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电视内窥镜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7例

    1998年1月至10月,我院施行电视内窥镜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7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39.8岁(18~60岁).亚急性硬膜外血肿6 例(其中左额、右额、左颞,右颞各1例,右顶枕2例),血肿量25~45 ml.右侧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血肿量120 ml.2例神志不清,其余5例神志清醒,但有头痛、烦躁,2例对侧肢体偏 瘫,肌力2~3级,X线照片有线形骨折5例,7例术前均行CT扫描所证实.

    作者:关心;杨志忠;姜洪;梁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特点与光疗效果

    1999年2~7月我科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79例.为观察本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 床特点与光疗降低血清总胆红素值与经皮黄胆指数的效果,对24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 与光疗前、后有经皮黄胆指数、血清总胆红素值记录的血清总胆值及经皮黄胆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农玉芳;单庆文;刘悠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小儿腹型癫28例误诊分析

    腹型癫是以腹痛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癫,临床上易发生误诊或漏诊[1 ].1995~1999年我院共误诊2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2例,发病年龄小4岁,大12岁,其中≤6岁6例(21%) ,6~12岁22例(79%).病程为1个月至4年不等,平均14.2个月.1.2 临床表现: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腹痛,其中脐周痛20例,上腹部痛5例,无固定 部位疼痛7例.腹痛以绞痛样发作多见,多为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曾有一例持续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达5 d;腹痛伴恶心、呕吐4例,大汗淋漓、面色苍白8例,头痛、乏力8例,全部病例无惊厥及意识障碍.

    作者:谭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影响胃癌术后疗效因素分析

    对1986年6月至1996年6月176例胃癌手术治疗后获随访的164例(93.1%)进行回 顾性分析,着重讨论不同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术后化疗情况等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胃癌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64例中,男性124例,女性40例,年龄22~78岁,40岁以下39例,41~60岁 66例,60岁以上59例.①发病部位及病情:位于胃窦部89例,胃体部38例,胃底贲门部34例 ,皮革样癌3例.本组患者在就诊及确诊时大多数已属晚期,Ⅲ、Ⅳ期病例占79.3%(130/ 164),早期仅占1.2%(2/164);②组织学类型:术前活检及术后再次病理检查证实为乳头 状或管状腺癌18例(10.9%),低分化腺癌72例(43.9%),粘液腺癌36例(21.9%),印戒 细胞癌22例(13.4%),未分化癌7例(4.3%),溃疡恶变9例(5.5%);③治疗情况:根治性 切除84例(51.2%),姑息性切除52例(31.7%),胃空肠吻合术20例(12.2%),剖腹探查术 8例(4.9%),总切除率82.9%(136/164);④1990年以前,手术以D1为主,甚至部分病例 是大网膜切除加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不规范化疗.1990年后以D2式为标准术式,甚至部分 病例达到D3,术后约60%~70%患者规范化疗,尤其是近5年来还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动脉插 管灌注区域化疗.药物为阿霉素(或比柔比辛、MMC、5-Fu);⑤随防结果:176例中随访至 1997年6月,满1年以上者164例,3年以上128例,5年以上96例.手术后1,3,5年生存 率分别为79.3%(130/164),53.9%(69/128),26%(25/96).根治组与姑息组及未切除组 生存率见表1.老、中、青年组切除率及生存率见表2.对随访满5年的96例,根据随防结果分为生存≥5年组和生存<5年组,对所及8个临床病 理因素进行卡方检验,显示5年生存率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术后化疗有关.见表3.

    作者:林坚;李绍森;彭民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十二指肠损伤32例临床分析

    十二指肠因解剖位置特殊,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十二指肠损伤较为少见,约占3%~5% ,我院1984~1999年间共收治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34.2岁;全组均为闭合 性十二指肠损伤;致伤原因:撞击伤13例,挤压伤8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5例;损伤部位 :球部6例,降部11例,水平部8例,升部2例,2处以上的多发性损伤5例;合并伤:胰腺损 伤6例,脾破裂7例,肝破裂5例,结肠损伤4例,多脏器损伤8例,单纯十二指肠损伤2例.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腰背部疼痛表现,其中有上腹部疼痛18例,有腹膜 炎26例,休克12例,呕血5例,X线检查21例,有隔下游离气体9例,CT检查9例,提示十二指肠损伤3例.1.3 治疗及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 h内手术12例,12~24 h手术15例,大于24 h手术5例;手术方式:单纯血肿清除6例,单纯修补17例,修补加空肠十二指肠造瘘7例, 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1例.结果:治愈26例(81.25%),死亡6例(18.75%),术后并 发十二指肠瘘3例(9.37%),腹腔脓肿1例(3.12%),胰瘘2例(6.25%),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6.25%),伤口感染或裂开5例(15.62%).

    作者:黄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单肺通气时监测PETCO2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Pa-ETCO2的变化和PETCO2 与PaCO2的相关性来评价单肺通气(OLV)时监测PETCO2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开胸手术的患者,分别于双肺通气(TLV)20 min、OL V 5 min,15 min,30 min,60 min测PETCO2与PaCO2的值,计算Pa-ETCO 2,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OLV时不同时段的PETCO2比TLV时增大(P<0.05) ,PETCO2与PaCO2相关(r=0.419 2,P=0.000 6),但相关性低于TLV时(r=0.702 0,P=0.003).结论:OLV时可用PETCO2来监测PaCO2,但可靠性较TLV时下降,需间断监测PaCO2来校正PETCO2.

    作者:阮林;温文钊;黄冰;赖恩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膀胱鳞状细胞癌15例报告

    膀胱鳞状细胞癌(简称膀胱鳞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该病的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预 后差.我院1980~1998年共收治膀胱鳞癌15例,占同期膀胱癌的3.25%,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4例,女1例,年龄40~77岁,平均55.6岁,60岁以上者8例,病程为2个月至2年 ,其中有9例在半年以内.15例中有无痛性肉眼全程血尿者9例,终末血尿4例,血尿伴膀胱 剌激症者7例.15例中伴发膀胱结石或过去曾做过膀胱切开取石术者5例.尿细胞学检查12例 ,4例阳性(33%),B超检查15例,均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15例均行静脉肾盂造影,发现膀 胱充盈缺损者有7例,3例有一侧或双侧肾积水或显影不良.4例CT检查均证实膀胱占位,15 例行膀胱镜检均发现肿瘤,大小2.5~5cm,活检病理证实膀胱鳞癌者8例.本组15例中10例 行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行膀胱全切,直肠膀胱术;2例行输尿管皮肤造瘘术;2例不能手术 ;5例术后行放疗.临床分期(Jewett分期):A期2例,B期6例,C期5例,D期2例;病理分级 :Ⅰ级4例,Ⅱ级8例,Ⅲ级3例;纯鳞癌12例,混合癌3例(鳞癌+腺癌).本组15例,除1例死 于手术并发症外,13例获随访,1例失访.术后1年存活6例(46%),3年存活5例(38%),5年存活2例(15%).

    作者:米华;李盛宽;黄伟华;刘天长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