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亦龙;古闲幸则;赖少侣;齐锋
目的:探讨酒精中毒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实验、白细胞移行抑制实验检测酒精中毒大鼠非特异性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酒精中毒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率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移行抑制指数则高于对照组.结论:酒精中毒大鼠特异性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 .
作者:磨红玲;邝晓聪;张明安;罗海琼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树对丙型肝炎病毒( HCV)的易感性.方法:对来自云南的树接种含HCV的病人血清,然后用PCR方法检测树血清的HCV RNA,用反向被动血凝法测定抗-HCV抗体,用原位PCR方法检测树肝细胞内的HCV RNA.结果:34.8%的树(8/23)在接种HCV后,血清中检出HCV RNA,对4 例抗HCV阳性和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树的肝组织进行原位PCR检测,结果在1例肝细胞中检出H CV RNA.此外,30.4%的树(7/23)在接种后出现抗-HCV抗体.部分阳性树均有不同程度的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及肝组织病理性炎症反应.对照组动物(2只)从未出现HCV RNA及抗 -HCV抗体,但其中一只树曾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结论:树可以感染HCV.
作者:谢志春;高伟志;苏洁寒;邬质彬;徐国城;Jose Ignacio Riezu Boj;Je sus Prieto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对于上肢骨与关节、神经和肌肉的损伤,无论是非手术或术后及早地进行康复治疗是非 常有必要的.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对56例上肢损伤和术后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容秋;危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气道慢性变态反应性炎症,其病 因复杂,个体差异甚大,喘息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哮喘的规范化 治疗和管理教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我院儿科自1997年2月起在广西南宁市江南区对部分哮喘患儿进行规范化治疗及管理教育,现介绍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城区在我院儿科哮喘门诊诊治的60 例哮喘儿童.全部患儿均符合哮喘诊断 标准[1].男37例,女23例,男女之比1.6∶1.年龄:3岁以下10例,3~6岁20例 , 7~9岁10例,10~12岁10例,13~15岁10例.哮喘分度:轻度10例,中度49例,重度1例. 平均6.87岁,病程<6个月10例(16.7%),7个月至2年23例(38.3%),>2年27例(45%) .
作者:吴曙粤;潘革;王淑萍;陈惠文;苏惠娴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分析1992~1998年百色地区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因素.方法: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交通事故的相关特征作统计分析.结果:1992~1998年人口死亡率平均每年为3.12/10万,车辆死亡率总的来说是下降趋势.每年1月份及11~12月份交通事故发生数量多.昼夜分布呈现9~12时, 14~18时两个高峰.交通事故伤亡人员主要为男性青壮年,以职工、农民多.以车辆数多、地处平原丘陵的市县交通事故发生较多,且多发生于天气晴朗的平直路段.绝大部分交通事故(90.2%)是由于人的原因造成,而在人的因素中机动车驾驶员占了81.9%.机动车与自行车、行人相撞所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大的.行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穿行行车道.结论:以人的因素来看,治理交通事故除了重视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外,强化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
作者:马迎教;陆贤杰;邓树嵩;林健燕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非病毒载体法基因转染的适条件及其潜在价值 .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和配体定向法将带有野生型P53基因(W t-P53)cDNA的质粒引入细胞,用直接镜检、软琼脂培养、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和乳酸脱氢酶法等研究细胞生长特性的改变情况.结果:绝大多数细胞被转染,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而发生凋亡.结论:本方法对于基因体外转染是可行的,并且有可能将来用于小细胞肺癌的P53基因治疗.
作者:吴克;赖祥进;刘会生;全家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西玉林地区中小学生头发中的人体必需元素含量及性别差异.方法:用偏振塞曼原子吸收仪,检测710名7~16岁中小学生头发中9 种人体必需元素的含量.结果:①铁、硒、钴、钙、锌的含量,在中小学生三个生长发育阶段均有男性高于女性差异;②铬含量在7~9岁组、铜的含量在10~12岁组和13~16岁组均发现男性高于女性,另外一些生长发育阶段则没有性别差异;③镁、镍的含量,在中小学生三个生长发育阶段均没有性别差异.结论:中小学生头发中元素含量的性别差异,因生长发育阶段和元素的不同而不同.
作者:徐林;魏博源;龚继春;李松峰;徐锡金;韦献良;周丽宁;莫世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血液光量子疗法(以下简称血疗)是用患者自身抗凝血或同型新鲜异体血经紫外线照射充 氧振荡后输给患者,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非特异性疗法[1].我院在应用抗结核 药物及抗生素支持治疗的同时加用该法佐治肺结核2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雪凤;陈敬捷;秦长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管性阳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临床疑阳萎39例患者的阴茎海绵体动脉血流进行检测,观测阴茎海绵体内注射罂粟碱加立其丁之前、后的动脉管径值及注药后15 min内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舒张末期小流速(Vmin)、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结果:对罂粟碱加立其丁反应良好7例,反应低下32例,反应良好者 Vmax为(41.33±9.76)cm/s,Vmin为(3.52±1.22) cm/s,RI为0.94±0.04,PI为4.8 7±0.60;反应低下者中18例为静脉机能不全,10例为动脉供血不足,4例为动静脉混合性阳萎,其Vmax分别为(36.14±8.2)cm/s 、(22.23±4.6)cm/s、(23.57±5.0)cm/s,Vmin 分别为(7.20±2.10)cm/s、(2.51±1.31)cm/s、(6.68±1.40)cm/s,RI分别为 0.75 ± 0.04、0.89±0.06、0.66±0.06 ,PI分别为 2.08±0.56、4.52±0.51、2.15± 0.55 .反应良好与反应低下的静脉机能不全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大于2倍,而动脉供血不足与动静脉混合性者注药前后阴茎海绵体动脉管径值的增加率小于60%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配合罂粟碱加立其丁试验对血管性阳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若川;朱尚勇;刘德云;黄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P53和nm23-H1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 33例乳腺癌标本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作免疫组织化学 (S-P)染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21/33)和69.7%(23/33),nm23-H1蛋白丧失率分别为60.6%(20/33)和75 .8%(25/33).33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蛋白阳性表达占21 例,同时出现nm23-H1蛋白阴性占19例.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00 0),两组的nm23-H1蛋白丧失率之间亦呈正相关(P=0.005 4) .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和nm23-H1蛋白丧失的乳腺癌具有更高的侵袭性,且两者联合作用强过单一作用,有促进乳腺癌向淋巴结转移的倾向.
作者:韦义萍;马韵;邓卓霖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3年4月至1998年12月,我科在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47例.术后使用Newport E 200型呼吸机;发生呼吸机依赖(VD)26例,现就可能发生VD的危险因素及VD病人呼吸机停机方法与效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VD组病例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平均(39±11)岁.MVR 19例,AVR 3例,BVR 3例,TV R 1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14例,Ⅳ级11例.主动脉阻断时间(84±39)min,体外循 环转流时间(128±53)min.呼吸机辅助时间48 h至44 d.结果:治愈21例,死亡5例.我们抽取同期瓣膜置换手术未发生VD 30例作对照,其中MVR 21例,AVR 3例,BVR 4例,TVR 2例 .男14例,女16例;术前心功能Ⅱ级10例,Ⅲ级15例,Ⅳ级5例,主动脉阻断时间(78±29)m in,体外循环转流时间(111±36)min.资料采用方差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见表1.
作者:温昭科;陈德熙;叶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7~1998年我院应用复方丹参佐治婴儿重症肺炎55例,收到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5例,发病年龄2~11个月,男68例,女37例,病程长3 d,短1 d,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年龄2~6个月以内32例,6~1 1个月23例;对照组2~6个月以内30例,6~11个月20例,两组患儿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呼 吸困难及缺氧明显,吸氧短期内不能缓解,部分有气紧、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C,无 其它合并症,听诊肺部有细小湿罗音,X线胸片示:肺部有小点状阴影,符合支气管肺炎诊 断[1].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统计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先锋Ⅴ、病毒唑抗感染,喘者予氨茶碱解痉平喘、高热患儿 予泰诺退热剂口服,吸氧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1 ml/kg*d-1) 加入5%葡萄糖10~20 ml,分二次静脉注射,连续用药3 d.
作者:刘景慧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治疗上主要 是手术治疗,但复发率高[1].通过改变手术方法,减少复发率.1998年1月至 1999年6月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30例34眼,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经河;林源;李正华;黄贤;谭汉提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例1,男,31岁.被他人用刀刺伤左胸部,自觉胸痛、胸闷,呼吸困难,于伤后30 min 来院.检查:神志模糊,烦躁,呼吸困难,34次/min,皮肤冷湿,出大汗,脉搏124次/min ,细弱,血压为零.面、颈、上胸及两上肢紫绀,颈静脉怒张.左胸壁第4肋间胸骨外缘一斜形伤口长2 cm,经肋软骨刺入纵隔内,心音遥远,心搏微弱.初步诊断:开放性心脏损伤并急性心包填塞,心源性休克.例2,男,24岁.被他人用刀刺伤左胸及左背部,当时伤口出血多,胸闷,气紧,于伤后20 min来院.检查:神智清楚,皮肤及口唇苍白,四肢发凉,躁动;血压和脉搏测不到; 呼吸36次/min,急促,浅表;心音低钝,124次/min,心跳弱.左侧胸廓饱满,左肺呼吸音 弱,左胸前壁锁骨中线内第6肋间一纵行伤口长4 cm,左背部肩胛线第10肋处一纵行伤口长4 cm,伤口流出大量鲜血,估计约1 00 ml.初步诊断:左胸穿透性损伤并心脏破裂, 失血性休克.2例均经绿色通道进入手术室,在扩容复苏的同时,全麻下紧急手术探查.例1右心室前壁穿透伤,心包积血约160 ml,心包张力大.例2左心室前壁穿透伤,心包积血约80 ml, 左胸腔积血约1 600 ml.分别以指压控制出血,迅速褥式缝合心壁创口,心跳恢复 ,血压回升;缝合心包并开窗,胸腔置闭式引流.术后应用抗生素、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等治疗.分别于术后35 d和18 d痊愈出院.讨论:心脏穿透伤其病情严重,如诊断及治疗不及时死亡率极高.本组2例均抢救成功 ,治愈出院.①正确判断伤情,及时果断地手术处理是心脏破损救治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 ,凡伤口位于胸前部心脏投影区及伤道走行有伤及心脏可能者,结合临床表现,即应考虑心 脏损伤的可能.本组2例入院时均已濒于死亡状态,例1有明显急性心包填塞征;例2呈现严 重失血性休克.诊断为心脏穿透伤后立即手术治疗,争得了抢救的宝贵时间.;②采用气管 内插管全麻,利于心脏手术,又利于胸腔内其他脏器损伤的处理;③取平卧位,左胸部抬高 20~30°,由左胸前外侧第4肋间切口进入胸腔,有利于左右心脏创伤的暴露.迅速切开心包 减压,清除血液及血块,以左手食指按压心脏创口止血,用无损伤双头针交叉褥式缝合,缝 针不宜穿过心内膜;注意避开冠状动脉,准确无误的一次缝合成功.位于膈神经后方行心包 开窗引流,置胸腔闭式引流管;④休克复苏,建立多输液通道,尽快恢复其有效血容量,确 保组织血流灌注,是抢救成功的重要环节;⑤术后输血输液,应用抗生素,强心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等,有利于病情恢复.
作者:刘力;姜成武;王佑夫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致死性肺栓塞是急性肺动脉栓塞中严重的一种类型,多见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突 然脱落所致.如不做预防性治疗,有40%~60%病人发生术后深静脉血栓,0.1%~0.4%出现致 命性肺栓塞(PE)[1].临床上虽少见,一旦发生,能生存10 min以上仅占10%[ 2].1999年3月笔者曾遇到本科经尸解证实为双肺动脉栓塞致猝死病人1例.为吸取教训 和引起骨科护理同道注意,现将病历和护理启示报告如下.
作者:余宁先;韦康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子宫异常出血为妇女常见病,为了解有无宫腔及内膜病变,以往常用的诊断方法为直接 诊刮术或用硬管宫腔镜检查,但诊断准确率不高,患者也较痛苦.近年来宫腔镜技术发展迅 速,应用电视纤维宫腔镜对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检查,不仅使患者无痛苦,还可以全面、 迅速、准确、方便地诊断宫内病变.现将我院150例临床应用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谭卫红;梁柳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颈侧肿物临床常见,单纯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难以进行诊断.随着影像技术的发 展,CT及彩超已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1990~1999年我院共收治颈侧肿物5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56例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个月至68岁,平均3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 无痛性颈侧肿物,其中19例为多发性肿物,8例为双侧颈侧肿物.肿物直径1.5~10 cm.1.2 仪器与方法:使用美国产GE 9800 CT机扫描,取颈部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层距5 mm ,层厚10 mm;使用德国产Dornier AI 52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简称彩超),具有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双重功能.
作者:何宁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十二指肠因解剖位置特殊,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十二指肠损伤较为少见,约占3%~5% ,我院1984~1999年间共收治32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16~65岁,平均34.2岁;全组均为闭合 性十二指肠损伤;致伤原因:撞击伤13例,挤压伤8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5例;损伤部位 :球部6例,降部11例,水平部8例,升部2例,2处以上的多发性损伤5例;合并伤:胰腺损 伤6例,脾破裂7例,肝破裂5例,结肠损伤4例,多脏器损伤8例,单纯十二指肠损伤2例.1.2 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有腹痛或腰背部疼痛表现,其中有上腹部疼痛18例,有腹膜 炎26例,休克12例,呕血5例,X线检查21例,有隔下游离气体9例,CT检查9例,提示十二指肠损伤3例.1.3 治疗及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 h内手术12例,12~24 h手术15例,大于24 h手术5例;手术方式:单纯血肿清除6例,单纯修补17例,修补加空肠十二指肠造瘘7例, 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1例.结果:治愈26例(81.25%),死亡6例(18.75%),术后并 发十二指肠瘘3例(9.37%),腹腔脓肿1例(3.12%),胰瘘2例(6.25%),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6.25%),伤口感染或裂开5例(15.62%).
作者:黄忠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中空气微生物活动规律及蒲公英合剂消毒效果 .方法:对101例清洁手术分三组用不同中药及空白对照持续消毒空气 ,术中分10个采样时间点,用空气采样器采样培养分析空气含菌量的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手术切皮时间及实用有效价廉的动态空气消毒剂,术后跟踪调查院内感染情况,观察与术中空气含菌量的关系.结果:术中30 min时X空气菌落下降率:A(蒲公英合剂)组为65.2% 、B(空白)组11.4%、C(空气清菌片)组35.11%;术后总院内感染率:A为3.33%、B为19 .51%、C为13.33%.结论:蒲公英合剂动态空气消毒效果较好、安全、经济实用;手术切皮时间在铺台完后10 min时较好.
作者:宫照英;刘萍;范柳青;史青秀;黄永红;刘滨;韦真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病人常因口腔粘膜反复溃疡而多次就 诊[1].自1994年以来,我科使用食盐治疗RAU患者25例,效果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按四川医学院主编的<口腔内科学>中RAU的诊断标准,选择我院就诊25 例患者,其 中男9例,女16例,年龄25~50岁,病史1~8年不等.溃疡多见于唇内侧、舌尖、舌缘、舌腹 、颊粘膜、前庭沟、软腭等部位.溃疡大小、数量、发病间隔时间长短不等.
作者:张初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