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姜成武;王佑夫
对1986年6月至1996年6月176例胃癌手术治疗后获随访的164例(93.1%)进行回 顾性分析,着重讨论不同年龄、部位、病理类型、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分期、术后化疗情况等影响生存率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胃癌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64例中,男性124例,女性40例,年龄22~78岁,40岁以下39例,41~60岁 66例,60岁以上59例.①发病部位及病情:位于胃窦部89例,胃体部38例,胃底贲门部34例 ,皮革样癌3例.本组患者在就诊及确诊时大多数已属晚期,Ⅲ、Ⅳ期病例占79.3%(130/ 164),早期仅占1.2%(2/164);②组织学类型:术前活检及术后再次病理检查证实为乳头 状或管状腺癌18例(10.9%),低分化腺癌72例(43.9%),粘液腺癌36例(21.9%),印戒 细胞癌22例(13.4%),未分化癌7例(4.3%),溃疡恶变9例(5.5%);③治疗情况:根治性 切除84例(51.2%),姑息性切除52例(31.7%),胃空肠吻合术20例(12.2%),剖腹探查术 8例(4.9%),总切除率82.9%(136/164);④1990年以前,手术以D1为主,甚至部分病例 是大网膜切除加胃大部分切除.术后不规范化疗.1990年后以D2式为标准术式,甚至部分 病例达到D3,术后约60%~70%患者规范化疗,尤其是近5年来还进行术前及术后的动脉插 管灌注区域化疗.药物为阿霉素(或比柔比辛、MMC、5-Fu);⑤随防结果:176例中随访至 1997年6月,满1年以上者164例,3年以上128例,5年以上96例.手术后1,3,5年生存 率分别为79.3%(130/164),53.9%(69/128),26%(25/96).根治组与姑息组及未切除组 生存率见表1.老、中、青年组切除率及生存率见表2.对随访满5年的96例,根据随防结果分为生存≥5年组和生存<5年组,对所及8个临床病 理因素进行卡方检验,显示5年生存率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病理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术后化疗有关.见表3.
作者:林坚;李绍森;彭民浩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即可明确其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又可进行局 部止血治疗.1998年我院对18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局部用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144例,女40例,30岁以下26例,30~59 岁100例,60岁以上58例.1.2 术前准备:被检病人按胃镜常规进行,一般不需要特殊准备.对大出血的病人除应先给予输血、输液、补充血容量,同时还应
作者:颜丽萍;曹丽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西方是较常见的疾病.我国发病率虽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也并 非少见.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共对11例急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进行静脉切开取栓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1例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6~75岁.术前均有左下肢臀部以下肿胀 ,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左下肢浅静脉怒张.全组均行左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证 实均有左下肢浅静脉曲张,显示左股静脉至髂外静脉充盈缺损1例,左髂外静脉不显影6例, 左股静脉不显影4例.
作者:刘祖定;唐春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气分析与胎心电子监护、新生儿Apgar评分的相关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单胎足月分娩的144例新生儿,产前做胎心电子监护 ,分娩时测定脐动脉血气分析,出生后1 min内行Apgar评分,三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新生儿窒息23例,血气分析结果与胎心电子监护、Apgar评分有相关性变化;在pH≤7.20的47例中,Apgar评分≤7分者有17例,占窒息总数的73.91%, 而且产前胎心电子监护均异常;在pH>7.20的97例中,Apgar评分≤7分者只有6例,占26.0 9%.结论:三种监测方法联合用来监测胎儿宫内缺氧、判断新生儿窒息及酸中毒程度对指导我们正确处理产程及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围产儿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作用 ,三者互为补充.
作者:唐卉;李慕军;李启金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对于上肢骨与关节、神经和肌肉的损伤,无论是非手术或术后及早地进行康复治疗是非 常有必要的.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我们对56例上肢损伤和术后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了综合性的康复治疗,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容秋;危静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术中空气微生物活动规律及蒲公英合剂消毒效果 .方法:对101例清洁手术分三组用不同中药及空白对照持续消毒空气 ,术中分10个采样时间点,用空气采样器采样培养分析空气含菌量的变化规律;寻找适宜的手术切皮时间及实用有效价廉的动态空气消毒剂,术后跟踪调查院内感染情况,观察与术中空气含菌量的关系.结果:术中30 min时X空气菌落下降率:A(蒲公英合剂)组为65.2% 、B(空白)组11.4%、C(空气清菌片)组35.11%;术后总院内感染率:A为3.33%、B为19 .51%、C为13.33%.结论:蒲公英合剂动态空气消毒效果较好、安全、经济实用;手术切皮时间在铺台完后10 min时较好.
作者:宫照英;刘萍;范柳青;史青秀;黄永红;刘滨;韦真理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嗜铬细胞瘤的超微结构和ras P21、P5 3过量表达的情况.方法:利用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术方法进行.结果:14例瘤细胞内线粒体发达,粗面内质网丰富,胞浆内充满大量致密颗粒,超微结构特征与临床表现方面没有特征性差异;10例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异倍体肿瘤占50%,ras P21表达阳性7例,P53表达阳性5例,两者均表达阳性4 例,进一步分析发现,P21表达阳性者,其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P21表达阴性者(P<0.05).结论:嗜铬细胞瘤具有一般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瘤体内存在着ras P21、P53过量表达及共同表达的现象.
作者:邓耀良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饥饿试验是诊断胰岛素瘤的常用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980~1999 年共收治因疑为胰岛素瘤而行饥饿试验者32例,其中确诊胰岛素瘤者20例,行饥饿试验24 h阳性率达100%,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志坚;欧阳玲莉;罗佐杰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腹型癫是以腹痛为突出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癫,临床上易发生误诊或漏诊[1 ].1995~1999年我院共误诊28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2例,发病年龄小4岁,大12岁,其中≤6岁6例(21%) ,6~12岁22例(79%).病程为1个月至4年不等,平均14.2个月.1.2 临床表现: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作性腹痛,其中脐周痛20例,上腹部痛5例,无固定 部位疼痛7例.腹痛以绞痛样发作多见,多为突然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曾有一例持续上腹胀痛,阵发性加剧达5 d;腹痛伴恶心、呕吐4例,大汗淋漓、面色苍白8例,头痛、乏力8例,全部病例无惊厥及意识障碍.
作者:谭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者29岁,男性,因打呃2个月到外院照片拟诊纵膈肿瘤,转我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查体:血压13.3/3.9 kPa,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不大,两肺未见异常.心脏稍大,心率 90次/min,律齐,心音有力,胸骨左缘3~4肋间闻轻度叹气样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十) .B超检查示左室扩大,长轴切面见主动脉瓣关闭时有缝隙,升主动脉逐渐增宽,主动脉根部内径2.8 cm,距主动脉根部7 cm处主动脉内径3.9 cm,因用普通凸阵探头,自胸骨柄上方 探查显示不清.剑突下探查腹主动脉正常.自背部脊柱左侧探查见一巨大液性暗区,大小约 8 cm×20 cm,暗区上缘达第三胸椎水平,下缘达肩胛下角线水平.暗区境界清楚,边缘光滑整齐,呈长条形,其下端逐渐变窄,移行为内径2.1 cm的管状结构.暗区及其相延续的管状构均有规律性的搏动,并与心搏同步.超声诊断:胸主动脉瘤并相对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入院后升主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B超诊断相符.因无条件作人造血管置换术.明确诊断后出院.
作者:陈蒙华;龙驹;杨柳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宫颈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sIL-2R)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0例宫颈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血清sIL-2R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宫颈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血清sIL-2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水平升高与病灶大小、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治疗后患者血清sIL-2R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血清sIL-2R的变化与临床分期、癌灶的大小及消长呈正相关,在介入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sIL-2R水平可能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的估计 .
作者:李菲;王鹤;宋红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安定与苯巴比妥钠是治疗新生儿破伤风常用药物,但临床上对两药的疗效报道不一.我 院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新生儿破伤风115例,分别采用大剂量安定鼻饲与苯巴比妥钠 注射为主的两种止痉疗法进行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培远 刊期: 2000年第03期
自磁共振成像(MRI)用于临床以来,对脊髓炎的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国内报道很少 .现将我科1994~1999年间收治的35例脊髓炎患者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脊髓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林春光;唐玉兰;黄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平衡法门电路心血池显像的左心室功能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静注99mTcO4- 740~925 MBq后20~30 min上机进行LAO45°体位采集,共采集1 000~1 100个心动周围.用计算机处理获得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峰射血率(PER),高峰射血率时间(TPER)和高峰充盈率(PFR)等左心室功能参数.结果:LVEF,PER,TPER,PFR(以下称四参数)异常的病例数占该组病例的百分数甲亢组分别为71.0%,83.3%,69.0%,95.2%;甲心组为18.1%,45 .45%,45.45%,45.45%;冠心组为45.0%,58%,58%,74.2%;心衰组为100%,100%,8 0%,100%.结论:左心室功能四参数对评价冠心病、心衰和甲亢的左心室功能状态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施荣虎;韦智晓;谢永双;马加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Ⅳ型胶原与总胆汁酸(TBA)联合检测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Ⅳ型胶原及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结果:肝硬化组血清总胆汁酸与Ⅳ型胶原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0.01),肝癌组及肝炎组升高不及肝硬化组.结论:血清Ⅳ型胶原与总胆汁酸联合检测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杰球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增加了治疗难度和医疗费用,并且严重威胁患 者的预后.为拟定预防措施及较好的控制感染,现对我院217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例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1995年6月至1999年6月我院共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入院前及入院 48 h内 无感染病例217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66.4+12.5)岁.1.2 分组及诊断标准:A组为感染组(参照中华呼吸病学会1990年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 感染诊断标准诊断[1]),共86例.B组为非感染组,共145例.
作者:张杰;周元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患儿,男,1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年入某省级医院住院.当时患儿无症状,体检心脏 不大,心前区触及收缩其震颤,心率88次/min,律整,心音有力,胸骨左缘3~4肋间闻Ⅴ级 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正常,胸片示肺血偏多,心影正常,心胸比例0.5,心脏B超提示室缺 ,入院后右心导管检查及左室造影也诊断室缺.在体外循环下行室缺修补术.术后心脏杂音 消失,但患儿一直感心悸,乏力.术后2个月到我院就诊,查体血压14.7/4 kPa,面色苍白 ,颈动脉搏动明显,心率100次/min,律整,未闻杂音.在左侧股动脉可闻枪击音,毛细血 管搏动征(+),右侧股动脉附近可触及连续性震颤,闻及Ⅳ级连续性机器样血管杂音,诊断 为介入性心血管检查引起的损伤性股动、静脉瘘,给予手术治疗.于右腹股沟韧带下方震颤 明显处作切口,检查见股动静脉之间有一相连交通,加压后震颤消失,即予稍作为分离后缝扎2针,震颤消失,术后血压恢复到12/8 kPa,毛细血管搏动征(-)右侧股动脉周围杂音消失,病人症状迅速好转,术后一周痊愈出院.讨论:介入性心血管检查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股动脉及股静脉是常用的穿刺部位 ,由于两者靠得很近,穿刺其中一条血管(股动脉或股静脉)时容易穿破另外一条血管(股静 脉或股动脉).两条血管的破口彼此相邻,术后如压迫不当或破口较大时,压力较高的股动 脉血就会射向压力较低的股静脉,形成损伤性股动、静脉瘘.我们体会在穿刺股静脉时,针尖 应稍偏内,指向脐方向,在保持负压的前提下缓慢进针,当有回血时停止进针,尽量不穿破 股静脉对侧,以免损伤股动脉.在穿刺股动脉时,应在搏劝明显处进针,针尖稍微偏外, 以免损股静脉.如要同时穿刺股静脉及股脉时,两个穿刺点相距少应有1 cm.我院用上述 方法开展介入心血管检查和治疗100余例未发生一例损伤性动静脉瘘.
作者:陈蒙华;张炳东;陈铭伍;周华富;吴文森 刊期: 2000年第03期
1992~1995年我院对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行局部切除加术后根治性放疗.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3例中,年龄小23岁,大40岁.乳腺癌肿均<2 cm,行单纯肿块切除术,未加腋窝 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浸润性导管癌2例,单纯癌1例.术后2~4周开始放疗.照射方法: 应用6 mV或8 mV直线加速器照射,以中线面计算剂量,全乳腺切线DT 50 Gy,瘤床再追加电子线DT 20 Gy,腋窝、锁区、内乳淋巴引流 区预防照射DT 50 Gy.放疗结束后加CMF方案化 疗4周.随访至1998年底,全部无瘤生存至今,1例6年,2例3年.美容效果良好.双乳头对 称,外形基本正常.1例手感稍硬于健侧,2例手感好.皮肤正常,仅有1例出现轻度放射性肺炎(无症状).
作者:甘浪舸;阮林 刊期: 2000年第03期
随着影像学以及脑立体定向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正向微侵袭方面发展.我院1998年10 月至1999年11月采用CT三维重建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脑内血肿2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18~75岁,平均42.6岁,急性外伤性脑内血肿18例 ,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7例,帕金森病行丘脑后外侧核苍白球微电极毁损术后并发脑出 血1例.按出血部位,额叶13例,颞叶11例,枕叶2例.均在大脑较深部位,有4例多发性脑内血肿,血肿量30~50 ml 5例,51~100 ml 18例,大于100 ml 3例.意识状态(按Glasgom计分法):5~8分12例,9~12分14例.
作者: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颅脑肿瘤手术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下行开颅肿瘤切除病人12例,在麻醉稳定后由挠动脉放血(8 ml/kg),同时经肘静脉等速输入等量的海脉素.从右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漂浮导管以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分别于血液稀释前、后检测KPTT、PT、D2、3P、PLC、HCT、PC WP、SV及CO.结果:与血液稀释前相比,PT明显延长(P<0.05),PLC、HCT明显降低(P<0.05),但仍在正常值内;KPTT、3P、D2及PCWP未见显著差异(P>0.0 5).SV、CO较血液稀释前明显增加(P<0.05).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颅脑肿瘤手术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甘丽霞;叶凤青;谭立清;黄中华;张庆敏;莫井延 刊期: 200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