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迎华;李京淑;尉荣翠
目的:分析多发性创伤抢救和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06年4月~2011年3月来我院急诊的336例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好转存活241例,治疗好转率为71.7%.死亡95例,病死率28.3%,其中术前死亡53例,占55.8%;术中死亡7例,占7.4%;术后死亡35例,占36.8%.术前主要死于创伤性休克,术后主要死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急诊护士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多发性创伤的整体护理水平,按照急救程序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护理,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辛燕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不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也给直接照料者带来身心压力.目前尚无治疗老年痴呆症的特效药,所以,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精心护理十分重要.1 老年痴呆症的定义老年痴呆症又称老年记忆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疾病,并伴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起病潜隐,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主要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作者:潘文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1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进展2004年,中国政府根据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的发病和治疗现状,为了着力解决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治疗率低、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肇事肇祸率高的问题,利用中央转移地方支付的财政资金,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自治区除外)的城市、农村各建立1个示范区,启动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即通过对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和双相情感障碍的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达到建立预防和控制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有效机制.主要工作内容是:①登记、评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入组;②随访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③免费向有肇事肇祸倾向的贫困患者提供精神疾病主要药物治疗;④应急处置患者;⑤免费紧急住院治疗.到2010年底项目示范区已经扩大到160个市(州)的671个区县,理论覆盖人口6.95亿,实际覆盖人口3.30亿.2010年1~11月底,113个示范市(州)进行精神科诊断复核与危险行为评估116 816例,登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并建档立卡114 021例,定期随访及康复指导有危险行为倾向的患者67 520例,601 814例次.对有危险行为倾向且贫困的患者提供免费药物治疗共完成24 592例,其中难治病例1968例,常规治疗病例22 624例,对有危险行为者提供免费应急处置6 370例,6 856例次,免费收治有危险行为且贫困的住院患者4 827例,4 903例次,解锁救治关锁患者255例.
作者:熊日先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强迫症是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且两者的冲突令来访者感到十分痛苦、不安.1 强迫症的临床特点1.1强迫观念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为常见,可有下面几种表现形式:1.1.1强迫思想强迫性怀疑,来访者对已完成的事情总是放心不下,要反复多次检查确定无误后才能放下心来,如门是否锁上、煤气是否关紧等;强迫性回忆,来访者对过去的经历、往事等反复回忆;强迫联想,如来访者见到有人吸烟,就想到火灾等;强迫性穷思竭虑,来访者对一些毫无现实意义的问题总是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如天为什么要下雨等.
作者:宁玉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6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天、14天及21天,依达拉奉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2.78%、66.67%、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3.33%、40.00%、46.67%).14天及21天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亦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谭秀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预防及康复的影响.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我科乳腺癌手术患者300例进行术后上肢功能训练指导.结果:出现上肢水肿27例(9%),其中住院期间发生9例,治疗后完全缓解7例,症状减轻2例;出院后至术后1年内发生12例,术后1年以上发生6例,治疗后4例完全缓解,不同程度的症状减轻14例,均不影响日常生活.结论:乳腺癌术后早期行科学合理的上肢功能训练十分重要.向患者宣传上肢水肿的预防是终生性的.
作者:李扬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医院管理局就工作环境暴力事故定义:任何雇员于工作环境遭受不礼貌对待、威胁或袭击等暴力事故,可能威胁雇员安全、身体及心理健全或健康的明显或潜在因素.从事精神科医疗工作中存在很多职业伤害,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精神科暴力事件较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容易发生.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暴力行为具有突发性、冲动性及盲目性的特点.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时常遭受患者的暴力攻击而致身心伤害.据调查,精神科医务人员遭受精神病患者攻击率为98.47%.精神病医院是职业危险性较高的工作场所,精神科医务人员是一群在特殊环境中从事医疗工作的群体.现就精神科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和防护措施进行探讨.
作者:杨元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HBV)肝硬化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至2010年住院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358例进行分析.结果:合并SBP 168例,SBP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甘油三酯(TG)水平及脾脏厚度均明显高于非SBP组,SBP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γ-谷氨酰转肽酶(GGT)、胆固醇(CH)及血小板(PLT)水平均明显低于非SBP组;两组患者在性别、饮酒史、HBeAg阳性、是否并发糖尿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KP)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性别、年龄、饮酒史、AKP异常、PLT异常、HBeAg、ALT> 200U/L、AST> 200U/L及门静脉直径> 1.4cm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 50μmoL/L、ALB< 35g/L、CH< 2.6mmol/L及脾脏厚度>4cm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BIL升高、ALB降低、CH降低、脾脏肿大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功能低下和脾脏肿大与SBP的发生密切相关,门静脉增宽不是并发SBP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丽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患者对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已演化为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为一体的专业化的复杂工作.护理工作性质上的变化,对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临床护士的人力配置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患者安全、护士的身心健康与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是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普遍现象,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使护理工作适应临床需要是护理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更加合理地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即合理设置护理单元、调节各班次的人员配置、缩小班次间衔接的缝隙、大限度地发挥护理人员的潜能,才能保证护理质量的稳步提高,满足医疗工作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
作者:李翠霞;林盈芝;李玉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老年离退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从116例老年干部病房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受试者,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做出独立测试,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及强迫症状、敌对、恐怖和偏执的标准分与全国常模组(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离退休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老年前期对照组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调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
作者:龙琼华;余发春;沈金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2007年11月-2011年6月房颤治疗144例,首次胺碘酮针150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同时口服胺碘酮片0.2g/次、3次/d,继之再用5~10mg/kg(约300 ~600mg)静滴维持,连续10d.如心房颤动转复者逐渐减量用药,以往未服用胺碘酮者200mg,3次/3d;以往持续服用者可酌减为200mg,1~2次/d.持续性房颤于复律前3~5天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口服阿司匹林,若复律成功则继续维持抗凝3~5天,若不成功则停用肝素.阵发房颤者就诊后立即给予低分子肝素静滴1次后按上述剂量给予胺碘酮药物复律.结果:复律成功者118例,成功转复率81.94%.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复律安全、有效,副作用少,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苏德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呼吸机的应用在重症有机磷中毒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我科自2009年5月~2010年8月对有机磷中毒危重患者60例在原治疗基础上加用呼吸机治疗(治疗组).对照组为2009年5月以前收治的危重有机磷中毒60例,未用呼吸机.结果:治疗组挽救患者生命、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危重有机磷中毒患者应及早用呼吸机治疗.
作者:彭良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发生率与服药时间的长短、服药剂量的大小及治疗方法有关.因此,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进行护理十分重要.现将针对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系精神专科医院,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的住院患者中,服用抗精神药物100例,其中,女38例、男62例,年龄18 ~56岁,发生过锥体外系反应65例,占65%.1.1服药时间与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的关系服药时间<10天,发生反应8例(12.3%);10~19天发生反应22例(33.87%);20~29天发生反应28例(43.1%);30 ~39天发生反应2例;≥40天发生反应5例.
作者:冉海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精神科住院病房的管理,已从封闭式管理逐步转变为开放式管理为主的护理模式,病房的设置也逐渐倾向家庭化、去医院化,患者的住院环境逐步宽松,患者家属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中来.这对患者的早日康复无疑是有帮助的,但给病房的管理也带来新的课题.由于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些家属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怎么协助医生和护士;有些家属过度干涉医务人员的治疗护理.
作者:胡玉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属受体水平的抗孕激素药物,从抗早孕到治疗子宫肌瘤、软化宫颈宫都有较好疗效[1].现将米非司酮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抗早孕(药物流产)1.1 7周以内妊娠米非司酮150mg,分次口服或顿服,第3天米索前列醇0.6mg顿服.观察出血和孕囊排出情况,如出血不多,2周左右随访;如6h孕囊未排出、出血不多,1周左右随访;如出血多,必须检查原因,有无组织嵌于宫颈宫子宫收缩不良,给予及时处理.
作者:曲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妇女由育龄期过渡到失去生殖功能的一个时期称更年期,月经终止即绝经是一个明显的标志.更年期包括绝经前、绝经和绝经后一个时期[1],年龄多在45~55岁之间.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含量过少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妇女在精神和心理上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和焦虑,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从认知、行为及情感方面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医务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指导,使其顺利渡过更年期.[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181 -1182.
作者:侯华荣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消除压力蒸汽灭菌湿包现象的有效方法.方法:2010年1 ~12月,按照原方法与改进方法分为两组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消毒,统计湿包数.结果:改进控制方法后湿包数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导致压力蒸汽灭菌后出现湿包的常见原因,采取有效改进措施,可以明显减少湿包现象的发生,避免二次污染,保证灭菌质量.
作者:牛璐;邹秀珍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院精神科老年病房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老年科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6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点.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3.9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多见(78.95%),其次为泌尿道(13.16%)、胃肠道(5.26%)和皮肤软组织感染(2.63%).感染多发生于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患者(分别占6.15%和4.22%).结论:精神科老年病房住院患者存在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科老年病房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李怀荣;郭春光;张钰悦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中风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以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按传统护理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两种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恢复自理患者较对照组多.结论:心理干预在中风康复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作者:赵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在精神疾病的防治工作中,了解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家属及时进行健康宣教,增加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使其能理解、信任、配合精神科治疗工作,让患者得到更好的亲情支持,使患者家属不良的心理状态得到纠正.因此,注重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实施健康宣教,是护理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是精神病患者良好的心理支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方法.掌握精神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时健康宣教,对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复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倪学彬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