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张震;蓝小琴
我们自2003年6月~2005年4月用富诗坦联合大黄白及散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90例,均为有呕血和(或)黑便,并经内窥镜确认的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男56例,女34例;年龄18~72岁,平均38.5岁;出血量在500ml以下者18例,500~1000ml者58例,1000ml以上者14例.出血时间0.5h~3d70例,3~7d16例,7d以上4例.其中原发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胃溃疡30例,糜烂性出血性胃炎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年龄、性别、原发病、出血量、出血时间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董桂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6例用达那唑、长春新碱合并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达那唑、长春新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达那唑、长春新碱合并中药治疗难治性ITP效果较好.
作者:王锦丽;冷丽云;李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们自1996年始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4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46~76岁,平均(65.42±6.28)岁.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8~75岁,平均(64.23±6.12)岁.
作者:杜玉新;李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曾辅民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临证数十年,于经方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收获颇多,现对先生治疗虚阳外越证的经验介绍于后.
作者:贺千里;高晔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专治温疫及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由僵蚕(酒炒)、蝉衣、姜黄(去皮)、生大黄组成,以蜜及黄酒送服.僵蚕味辛气薄,药性升浮,功能祛风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衣性寒味甘,功能疏风解郁,涤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祛淤行气散郁;大黄味苦,上下通行,涤荡实邪.诸药共奏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之效.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神经衰弱症、急性咽喉炎、神经性皮炎、头痛等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叶人;徐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用中药结合理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中,男59例,女41例;35岁以下4例,36~45岁19例,46~55岁49例,56~65岁25例,66岁以上3例;病程2个月~16年.以疼痛为主36例,以麻木为主21例,疼痛伴有麻木39例,肌肉萎缩4例.颈椎X线摄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84例.CT检查28例,提示颈椎间盘突出16例.
作者:胡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5年来,用真武汤加味治疗肾积水2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5~62岁,平均39岁;左肾15例,右肾9例,双侧4例.均表现为腰痛,有阵发性腰部绞痛史9例.经B超、CT和(或)肾盂造影检查排除结石、肿瘤、结核等继发性机械性梗阻所致肾积水.显示为肾盂扩张,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2例.
作者:杨启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李孔定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医、教、研近60年,临床善用栀子豉汤加味治疗内科疑难病症,兹整理简述如下.1失眠赖某,女,70岁,1997年5月28日诊.失眠难寐,寐中易醒,咽中干热,头昏心烦,手足心烧,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沉弦.诊为失眠,证属阴虚火炎,心肾不交.治以益阴清热,交通心肾.栀子、仙灵脾各12g,淡豆豉、牡蛎、青蒿、知母各30g,丹参20g,白薇、桑叶15g,甘草3g.水煎分服,2日1剂.服3剂后睡眠改善,头不昏,心不烦,咽中和,小便清,遂以知柏地黄丸善后.
作者:袁胜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药敏作用.方法:将2%硝矾散及其拆方分为3组,另设克霉唑癣药水组.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检测4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均值分别为:2%硝矾散组0.0718mg/ml、0.0670mg/ml,2%枯矾组0.1436mg/ml、0.2500mg/ml,2%芒硝组0.4061mg/ml、0.5359mg/ml,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组0.0670mg/ml、0.0769mg/ml.2%硝矾散复方效果优于拆方,有显著性差异(P<0.05);2%硝矾散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复方作用优于拆方.
作者: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陈伟海;胡益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6年7月~2004年10月,运用综合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3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0~39岁11例,40~49岁12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病程长3个月,短7天.
作者:李翔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采用小针刀配合药物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18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120例,男83例,女37例;年龄18~76岁;病程1个月18例、1~3个月29例、4~6个月25例、6~12个月19例、1~2年17例、3年以上12例.对照组60例,男43例、女17例;年龄21~69岁;病程1个月8例、1~3个月20例、4~6月12例、6~12月5例、1~2年9例、3年以上者6例.
作者:邓延西;胡万生;陈静;熊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小儿喘憋性疾病是一组以气喘、咳嗽、气促为主症的呼吸道疾病,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小儿哮喘等.我们配以黄芪、丹参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宪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我们在临床中用心理疏导、中药和耳穴贴压综合方法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65例,其中男45例,女20例;年龄2~3岁5例,3~5岁21例,5~8岁28例,8岁以上11例;病程2~6个月年25例,0.5~1年20例,1年以上20例.剖腹产35例,早产儿10例,足月顺产20例.母乳喂养28例,混合喂养20例,人工喂养17例.临床症状为运动性抽动如眨眼、斜眼、皱眉、张口、噘嘴、舔嘴唇、摇头、耸肩、甩手、抖腿、收腹等35例,发声性抽动如反复发出哼声、清噪子、干咳、秽语等5例,既有运动性抽动又有发声性抽动25例.
作者:杨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3年以来,笔者自拟复方前列安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湿热淤滞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5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年龄20~30岁9例,31~40岁19例,41~50岁14例,51~60岁8例;病程3~12个月11例,13~24个月21例,25~36个月12例,27~48个月6例.曾用过多种抗生素、物理疗法和中医药疗法等治疗者43例.
作者:顾勇刚;顾文忠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在临床中,用中药治疗老年癃闭患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例1:郭某,男,65岁.1989年4月16日就诊.2日前小便不通,小腹胀急,急到医院行导尿术,术后仍点滴而出,小腹胀急不适.平素嗜烟酒,常咳嗽吐痰,近2天.痰黄而粘稠,尿黄而有烧灼感,口渴,口苦,咽干.诊其形体壮实,呼吸略急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癃闭.属肺经郁热,湿热壅阻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治宜宣肺清热,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合八正散加减.黄芩、黄柏、桑白皮、杏仁、木通、滑石各15g,山栀、桔梗、车前子、萹蓄、瞿麦、甘草梢各10g,茯苓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3天后小便渐通,解便也不感烧灼.前方继服10剂,排尿通畅.继用滋肾通关丸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作者:王冬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自2000~2003年,笔者自拟天麻芎蚕汤治疗顽固性头痛64例,收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64例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15~35岁12例,36~55岁41例,55~75岁11例;病程1~2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掣痛或抽痛,疼痛部位为一侧或双侧.或有恶心呕吐,或有失眠、心烦,或有口苦、面赤、舌质偏红苔黄或薄黄、脉弦数.另外,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作者:田仲成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不渴苔薄白,脉浮紧.10多年来,笔者以此方随症加减治疗继发性闭经、突发性耳聋、多寐证等取得一定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陈燕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在临证中以补益气血,调理气机,散风涤痰舒筋为基本大法,用顺风匀气散加减治疗面神经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何永发;何贤林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1998~2004年间自拟祛带汤治疗各种阴道炎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15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9岁,大56岁.其中念珠菌性阴道炎80例,滴虫性阴道炎48例,细菌性阴道炎22例.均有不同白带增多、呈乳块或呈黄色,腥臭、自觉外阴瘙痒或刺痛等症状,妇科检查有阴道炎症象,白带化验检出霉菌或滴虫.
作者:李莲藕;胡志明;曾玉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用柚子核(以川柚、闽柚为佳)治疗胃中寒冷型和气机郁滞型呃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36例,均为2004~2005年收治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大70岁,小12岁,平均31.5岁.病程短1天,长2个月.主要症状为呃逆不能自制,甚者呕吐.多由饮食寒凉食物和情志不遂引发.属于胃中寒冷和气机郁滞型呃逆.就诊前多经针灸、药物穴位注射、取嚏等治疗不见好转.
作者:李常;张震;蓝小琴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