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陈伟海;胡益勇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6例用达那唑、长春新碱合并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达那唑、长春新碱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56.7%,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达那唑、长春新碱合并中药治疗难治性ITP效果较好.
作者:王锦丽;冷丽云;李洁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45例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小18岁,大63岁,平均34岁;发病时间短5天,长20年.临床表现均为单侧腰腿痛、单侧下肢麻木及肌力下降.CT摄片显示髓椎突出小0.2cm,大0.9cm,伴软骨盘钙化2例,伴隐窝狭窄11例.L3、4,L4、5,L5、S1椎间盘均有突出1例,L4、5,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3例,L4、5或L5、S1椎间盘突出41例.
作者:杨跃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3年3月~2004年12月,笔者用倍他司汀注射液加用银杏叶注射液联合颈复康颗粒治疗颈性眩晕30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35~65岁,病程1~15年.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36~72岁,病程3~20年.两组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刘清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药敏作用.方法:将2%硝矾散及其拆方分为3组,另设克霉唑癣药水组.采用体外抑菌试验药基法检测4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各组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MIC均值分别为:2%硝矾散组0.0718mg/ml、0.0670mg/ml,2%枯矾组0.1436mg/ml、0.2500mg/ml,2%芒硝组0.4061mg/ml、0.5359mg/ml,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组0.0670mg/ml、0.0769mg/ml.2%硝矾散复方效果优于拆方,有显著性差异(P<0.05);2%硝矾散抗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作用与2%复方克霉唑癣药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硝矾散及其拆方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均有抑制作用,复方作用优于拆方.
作者:何定淑;王淑美;何淑惠;陈伟海;胡益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为太阳病误汗而致两胫拘急而设,笔者临证应用大剂量芍药甘草汤为主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效果,举例如下.
作者:陈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从2000~2003年用益气活血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20例中,男49例,女71例;年龄大66岁,小30岁,平均45岁;病程长10年,短1周,平均4年.
作者:王晓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于2004年8月~2005年2月,用山楂饮配合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72例,均为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5~66岁,平均56岁;病程6~70个月.合并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空腹血清胆固醇(TC)6.40~8.60mmol/L,甘油三脂(TG)1.90~3.6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4.50~6.20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0.90~2.0mmol/L.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4~65岁,平均55岁;病程5~71个月.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TC6.35~8.50mmol/L,TG1.89~3.61mmol/L,LDL-C4.48~6.19mmol/L,HDL-C0.91~2.1mmol/L.
作者:华伟;李有跃;王仁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临床运用活血化淤法治疗多种疾病,均收到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1神经性尿频症刘某,女,14岁,1996年3月2日初诊.尿频1年余,白天小便7~8次,夜间寐后小便8~9次,伴排尿迟缓,下腹坠痛,舌红边有淤点、苔薄白,脉细涩.曾在省级医院经各种检查均正常,诊断为神经性尿频症.服过多种中、西药症状改善不明显.追问病史,告知发病前上体育课下腹部被排球撞伤,当时只感下腹部疼痛.据其病史脉症,拟活血化淤法.药用当归15g,川芎、川牛膝、王不留行、炮山甲、乌药各10g,桃仁、红花各6g,三七粉5g.每日1剂,加水400ml,煎取200ml,分2次服.服药后尿频症状好转,夜间寝后排尿5~6次,排尿较畅利,下腹坠痛好转,守前方续服6剂后诸症消失,夜间小便0~2次,随访无复发.
作者:蔡瑞锋;柯捷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曾辅民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临证数十年,于经方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心得.笔者有幸侍诊于左右,收获颇多,现对先生治疗虚阳外越证的经验介绍于后.
作者:贺千里;高晔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抽动症是以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甚至伴喉部异常发声及秽语为特征的疾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病情轻重常起伏不定.笔者自1998~2005年6月自拟天珍定抽汤治疗抽动症37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杨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光电治疗仪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2例,24~33岁22例,34~49岁6例.单侧乳房发病14例(右侧9例,左侧5例),双侧乳房发病16例;病程短3个月,长2年余;肿块2cm ×3cm~5cm×6cm,平均3cm×3cm,形状为大小不等散在于乳房内的圆形结节、颗粒或片状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与皮肤无粘连,无破溃.伴有肿块疼痛22例(73.3%),其中18例疼痛与月经来潮有关(占81.8%),经前乳房有明显疼痛,经后则减轻或消失,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肿块经穿刺涂片后做病理检查或B超辅助检查排除其他乳房疾病.
作者:李曦;王劲;周文学;段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以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原发病多为肝硬化,重症肝炎.我们自2001年3月~2004年12月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52例,现将其诱因分析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素云;林秀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主治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不渴苔薄白,脉浮紧.10多年来,笔者以此方随症加减治疗继发性闭经、突发性耳聋、多寐证等取得一定疗效,举例如下.
作者:陈燕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5年来,用真武汤加味治疗肾积水2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5~62岁,平均39岁;左肾15例,右肾9例,双侧4例.均表现为腰痛,有阵发性腰部绞痛史9例.经B超、CT和(或)肾盂造影检查排除结石、肿瘤、结核等继发性机械性梗阻所致肾积水.显示为肾盂扩张,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2例.
作者:杨启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用益气升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5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75例,男30例、女45例,年龄50~75岁,病程短5年、长30年,伴胃下垂16例,伴冠心病30例,伴颈椎病29例.均符合<西医内科学>中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安静休息坐位时,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上臂肱动脉血压,收缩压≥18.62kPa和(或)舒张压≥11.97kPa.均排除继发高血压.辨证属阳气不足,即:①具有年龄偏大,女性较多,除高血压外均有功能衰退之象.②形体较胖,有头昏无力,面色苍白,下肢浮肿等症状.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多白而厚,脉象多见沉弱或细弱无力.
作者:梁拥军;梁金常;李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3年来,笔者自拟慈蛇汤治疗卵巢囊肿2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6例年龄为22~46岁,已婚24例、未婚2例,病程3个月~5年.单侧22例、双侧4例,卵巢囊肿大6.5cm×6.1cm、小3.2cm×3.0cm;均经门诊B超确诊,并排除卵巢恶性肿瘤及畸胎瘤.
作者:史荣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1年9月~2003年10月,我们用中药外敷神阙穴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6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丰蕊;徐琨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康妇特栓配合微波治疗Ⅱ、Ⅲ度宫颈糜烂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0例在用微波治疗前后各用康妇特栓6天,对照组36例只用微波治疗,于术后3周、6周、9周和6个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愈率、阴道排液时间、出血量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妇特栓配合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疗效肯定.
作者:李允新;解玉秀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在临床中,用中药治疗老年癃闭患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例1:郭某,男,65岁.1989年4月16日就诊.2日前小便不通,小腹胀急,急到医院行导尿术,术后仍点滴而出,小腹胀急不适.平素嗜烟酒,常咳嗽吐痰,近2天.痰黄而粘稠,尿黄而有烧灼感,口渴,口苦,咽干.诊其形体壮实,呼吸略急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癃闭.属肺经郁热,湿热壅阻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治宜宣肺清热,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合八正散加减.黄芩、黄柏、桑白皮、杏仁、木通、滑石各15g,山栀、桔梗、车前子、萹蓄、瞿麦、甘草梢各10g,茯苓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3天后小便渐通,解便也不感烧灼.前方继服10剂,排尿通畅.继用滋肾通关丸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作者:王冬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吸收-消化不良综合征.系由多种疾病所致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造成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腹泻,体重减轻,或腹痛腹胀、倦怠乏力、消瘦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健,吸收消化功能失职,则会引起腹胀、便溏、食欲不佳、消瘦等.
作者:陈新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