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或肝脑综合征,是肝癌终末期的常见并发症.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以智力减退、意识障碍、神经系统体征及肝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也是肝癌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约导致30%左右的患者死亡.因此,对肝性脑病的治疗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秀娟;彭慧颉;白春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磁源影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总结48例难治性癫痫手术病例,通过病情观察,探讨正确护理方法.结果:良好的术前评估和致痫灶的精确定位能有效控制癫痫的发作,促进康复.结论:外科开颅手术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的药物控制,并发症的护理等,对减轻癫痫的危害,避免发作有积极作用.
作者:仇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评估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对100例癫痫患者进行测评,以100名某社区正常人群生活质量为对照.结果: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尤其是心理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病程越长发作越频繁生活质量越差.结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应引起社会的注,有必要进行社会心理干预.
作者:陈正东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诱发因素及有高血压的知识、信念及方式.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对住院的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将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对高血压病的预后了解较少;患者对高血压治疗药物知识欠缺、对血压控制在何种水平模糊不清;服药依从性较差,部分患者存在不良生活方式.结论: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和危害性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信念,确立终生治疗理念,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和稳定血压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小和;贺祖辉;张程赪 刊期: 2009年第21期
越来越多的证据昭示高血压前期(prehypertension)已成为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其居高的发生率,快速进展为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令我们感到茫然.这不仅仅是因为高血压前期的血压值比正常血压高,而是比正常高的血压导致了靶器官的损伤,增加了心血管病的风险,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后果.因此,我们应重视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预防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生.从目前的证据来看针对高血压前期的干预尚存困惑,干预危险因素还是干预血压?仍然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在此,作者结合文献作简单阐述.
作者:许先进;徐明礼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精神障碍,癫痫伴发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性及躯体形式障碍,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均可发生暴力行为,对患者自身及其家属、医护人员造成很大的危害,不利于疾病的康复,为有效的预防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从护理的角度分析我院1病区2007年1至12月住院期间发生暴力行为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林晓红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为护理管理提供参考以便研究对策.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0名精神科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从高到低依次为: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方面的问题、管理及人际系方面的问题、患者护理方面的问题、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问题.不同职称、不同文化程度对压力源的比较总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和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管理及人际系方面的问题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方面问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减轻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来源主要是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对促进身心健康有益.
作者:陆静;唐微韵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硝酸甘油+多巴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患者常规给予休息、吸氧、利尿剂、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常规处理,存在心律失常,给予相应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同时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硝酸甘油10mg+多巴胺20mg,以10滴/min静脉滴注,疗程10d.结果:32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有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硝酸甘油、多巴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安全可靠.
作者:罗杰 刊期: 2009年第21期
当前,手性化合物的拆分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制药行业,已成为热点.由于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同,因而实现它们的分离就比较困难,如大多数氨基酸都有右旋体和左旋体,但往往只能获得右旋体和左旋体的混合物,即外消旋体.对于手性药物往往呈现一种对映体(R)具有强的生物活性和药效,而另外一种对映体(S)却无药效,甚至有着很大的毒副作用,因此对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拆分就成为迫切的任务[1-3].
作者:秦传勇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总结麻痹性痴呆(GPI)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及预后.方法:通过机检的方法,收集了自1990-2008年18年间国内医学期刊上的相文献,共收集病例126例,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痹性痴呆患者性别差异显著,男:女=12:1症状表现按发生率依次为易激惹(70.7%)、判断力下降(63.5%)、言语夸大(18.2%)、少语淡漠(18.8%)、幻觉妄想(14.3%)、癫痫样发作(12.7%).结论:GPI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脑萎缩是GPI主要特点,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作者:李雪梅;刘建君 刊期: 2009年第2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32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凭空闻语,疑心被害,被跟踪及监视,夜眠差,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予利培酮治疗,大剂量为4 mg/日,3个月后精神症状消失,并恢复正常工作.患者对药物极敏感,锥外系不良反应较大,维持治疗1年后停药.
作者:张桂华;赵祖安;丁琳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4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26例与对照组20例,康复护理组进行肢体、语言、心理的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接受一次性康复指导.采用改良巴氏指数在治疗前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MBI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两组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作者:陈响红;罗斯莉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精神病患者在接受专科治疗的过程中,常常会伴发一些躯体疾患,其中急腹症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精神病患者由于其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加之服用抗精神病药,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及较强的镇静作用,致使患者感觉迟钝,主诉不正确,如观察不及时,将延误佳治疗时机造成意外,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现将我科19例急腹症的临床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 刊期: 2009年第21期
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AD) 是指老年老化程度超过生理性老化,或过早老化,致使脑功能障碍,引起获得性、持续性智能障碍.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有记忆和认识功能障碍,伴有言语、视空间技能、情感或人格改变,并影响其社会活动.由于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老年性痴呆逐日加重,终因躯体合并症而危及生命.
作者:张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1 临床资料脑血管系统疾病病例共38例,为2007年至2008年间收住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均经CT确诊,本病例均为男性,出血患者20例,年龄63~85岁,平均74岁.2 急救护理以脑溢血为紧急,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为主.2.1 安慰患者,就地抢救,取平卧位,减少搬动和震动.
作者:曹善萍;任淑杰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比较利必非与辛伐他汀治疗人群中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人选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利必非组60例和辛伐他汀组62例,分别给予利必非或辛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12周.结果:两组患者的TG、TC、LDL-C及TC-HDL-C/HDL-C均有显著下降,利必非组TG水平降低较辛伐他汀组更显著,而辛伐他汀组降TC水平则高于利必非组,两组总体疗效接近(95%与94%,P>0.05).结论:利必非与辛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总有效率接近.
作者:李馨刚;李萍;许炎;苗翠 刊期: 2009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观察对照组和治疗组入院时及入院4周后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可以明显降低QT间期离散度,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则无此变化.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
作者:何晓红;刘可权;胡文忠;王海军;刘建;张美萍 刊期: 2009年第21期
随着社会人群老龄化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介入治疗和药物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病患者存活下来.国外文献报道,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逐渐增加.心衰的高患病率以及其极高的再住院率,使得心衰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心衰的护理中,健康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1],而护士则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提供者[2].本研究通过对心内科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士有关心衰自我护理知识的得分及描述护士对心衰特定知识(饮食、饮水和体重、症状体征、药物、运动)的掌握程度,以决定对护士进行心衰自我护理教育的重点.
作者:吕文丽;范中;于金燕 刊期: 2009年第21期
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轻患者多次穿刺所引起的疼痛等优点,目前正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
患者,男,20岁,有精神分裂症病史3年,平素口服氯氮平治疗300~400 mg/d.服药依从性差.2009年3月10下午家人发现患者神志不清,口角大量流涎,旁边氯氮平药瓶内200片(5 000 mg)不见,急送入我院.到院后距服药时间大约2小时.入院体检:T:38.8 ℃,P:110次/分,R:20次/分,Bp:110/70 mm Hg.呈中度昏迷,口角大量流涎,双侧瞳孔直径2.0 mm,对光反射消失,双肺可闻及大量湿啰音,HR:110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全身肌紧张,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
作者:陈永华 刊期: 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