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不同处理方法分析对比及对策

孙大勇

关键词:CT造影剂, 血管外渗, 处理方法, 对策
摘要:目的::对CT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并提出减少外渗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60例CT造影剂血管外渗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组与甘露醇组,每组各30例,硫酸镁组采用热湿敷方法,甘露醇组采用冷湿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效果.结果:硫酸镁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明显长于甘露醇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T造影剂血管外渗患者采用甘露醇进行冷湿敷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明显缩短消肿时间.临床上应做好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顺利完成CT检查.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CT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不同处理方法分析对比及对策

    目的::对CT造影剂血管外渗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比较,并提出减少外渗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2.03-2014.03收治的60例CT造影剂血管外渗患者,随机分成硫酸镁组与甘露醇组,每组各30例,硫酸镁组采用热湿敷方法,甘露醇组采用冷湿敷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效果.结果:硫酸镁组患者的平均消肿时间明显长于甘露醇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CT造影剂血管外渗患者采用甘露醇进行冷湿敷处理具有较好的效果,能明显缩短消肿时间.临床上应做好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帮助患者顺利完成CT检查.

    作者:孙大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层卫生检验质量控制的探讨

    质量控制是提高检验水平的重要途径,是保证分析数据准确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管理实验室的重要部分。基层卫生检验质量控制是工作成效的保障。进行详细的探讨。

    作者:张国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微创手术疗法在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探析

    目的::旨在通过对照治疗,对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胃溃疡患者临床应用的治疗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中,抽取120例胃溃疡穿孔患者进行对照探究,以奇偶数字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组患者则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统计两组患者临床手术情况,结合有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顺利结束手术治疗,治疗组有效率95.0%,明显优于对照组81.7%,P<0.05;此外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统计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微创手术属于新型微创手术治疗模式,对胃溃疡穿孔患者具有极高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孙洋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患者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90例体会

    目的::对糖尿病合并甲状腺障碍患者进行分析.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接收的29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32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通过测定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甲状腺障碍的发病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很多,而且观察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病率也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中亚甲减发病率明显高于甲减、亚甲亢、甲亢的发病率(P<0.05).糖尿病合并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和糖尿病无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甲状腺功能障碍发病率是非常高的,其中高的一项为亚甲减,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

    作者:杨云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浅谈腹腔镜手术时的护理配合与体会

    目的::对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进行讨论,并总结手术时的配合体会。方法:对腹腔镜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中护理配合默契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及手术效果等均有所提高。结论:应加强腹腔镜手术时的护理配合,从而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英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佳治疗方案,并对其进行研究.方法:选取自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200例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即给予西医泼尼松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噻托溴铵治疗.治疗完成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肺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2%;并且观察组的肺部功能恢复情况也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噻托溴铵联合泼尼松治疗老年性肺间质纤维化,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情况.

    作者:战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了解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便秘的临床效果,分析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4月冠心病心绞痛合并便秘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血府逐瘀汤加味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冠心病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大黄苏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便秘有效率、心绞痛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便秘治疗有效率和心绞痛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合并便秘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丁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艾灸仪辅助治疗肺结核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艾灸仪对肺结核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对患者免疫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艾灸仪辅助治疗,并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相应治疗后,观察组病灶吸收>45%的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痰菌降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肺结核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对患者实施艾灸仪辅助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免疫力,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郝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尘肺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环磷腺苷葡胺在治疗尘肺病合并慢性肺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尘肺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治疗的患者9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尘肺病合并慢性肺心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环磷腺苷葡胺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心电图的情况,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3000例白内障手术护理中的有效性

    目的::对临床护理的路径(CNP)应用于白内障手术的护理中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所收治的白内障患者3000例,分成对照组1500例和观察组15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实施CNP,对比两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比对照组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也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输液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对于白内障手术患者采取CNP,能够缩短输液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提高患者对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与提高其满意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于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的小儿128例,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64人.对照组采用干扰素治疗,研讨组采用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方案.结果:研讨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84.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 HFMD的首选方法.

    作者:孙盛臣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的148例肺部孤立性结节患者予以 MSCT扫描,并使用多平面后处理技术,将病灶肿瘤血管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的直接证据,并分析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精准度.结果:研究中,有106例患者被确诊为肺癌,CT表明有肿瘤血管征患者为46例,显示率达到了43.40%,统计显示肿瘤血管成像的敏感性为43.30%,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41.18%,准确率为100%.结论:将肿瘤血管征作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直接证据切实、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王德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例病例中保守治疗5例,手术治疗16例。结论: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可以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作者:庞京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感染性腹泻临床治疗方法的探讨

    目的::探讨和分析胃复安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3月-2014.3月收治的轻、中度急性感染性腹泻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讨组和对照组各6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讨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胃复安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研讨组总有效率为96.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复安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满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在我院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就诊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将48例患者分至开颅夹闭组,52例患者分至血管内栓塞组,比较分析这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开颅夹闭组中的48例患者夹闭瘤颈成功,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过术后随访,对脑血管造影进行复查,发现有4例患者出现夹闭不全情况。血管内栓组中的52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患有多发动脉瘤的4名病患只成功栓塞一侧,有10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经过术后随访,没有出现瘤体复发、再发等现象。结论: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都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体征选择合适的方式实施手术。

    作者:张胜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偏头痛采用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讨论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收集10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私用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80%.所有差异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利脑心胶囊联合氟桂利嗪胶囊的方法效果更好,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探讨

    目的::探讨重复剂量口服糖水对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12月90例住院分娩的正常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A、B、C组3组,每组30例,A组在穿刺前6分钟、4分钟、2分钟,B组在穿刺前4分钟、2分钟,C组在穿刺前2分钟分别口服25%蔗糖水2ml.分别在穿刺时及穿刺后5分钟对3组新生儿的疼痛程度及心率进行评估.结果:穿刺时A组疼痛评分、心率低于B组和C组,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剂量口服糖水比单次剂量口服糖水更能有效地缓解新生儿足跟采血所致的疼痛.

    作者:熊秀兰;高翠娥;曾邦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压塞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治疗并发心脏病压塞过程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865例,选取发生并发心脏压塞的患者1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治疗的特点、原因以及治疗方法和预后均进行分析,探讨临床治疗的效果.结果:并发心脏压塞发生的概率为0.37%,其中2例在射频消融术中发生,2例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中发生,1例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发生,2例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结论:在对患者实施心脏介入治疗的过程中所导致的心脏压塞发生迅速,其症状具有特定的特征,正确的识别和处理对心脏压塞患者的抢救和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王宏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小儿急腹症的鉴别及治疗

    目的::探讨以腹痛为首发症状的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未出现典型皮肤紫癜前,易误诊为小儿急腹症。结论:明确腹型过敏性紫癜与小儿急腹症的临床特点的必要性。

    作者:佟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探讨手外伤皮瓣转移术后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干预

    目的::讨论护理干预应用在预防手外伤皮瓣转移术后感染中的临床护理方案与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3年8月收治治疗的80例行皮瓣转移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随机的把其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只采取常规护理手段,而观察组则在该前提下实施特殊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有效的护理,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0.0%;而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为75.0%,总有效率为95.0%,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行皮瓣转移术治疗的手外伤患者来说,应用特殊护理干预具备着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其在临床中值得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中国农村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农村卫生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