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滕志忠

关键词: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 荨麻疹
摘要:荨麻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急性风团样瘙痒斑块和局部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皮疹很快自行消退,又反复出现新的皮疹,有部分病例可多次反复发作以至数年不愈.常规抗组织胺药、抗过敏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不能阻止其发作,我中心使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组胺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采用导管引导进行尿道狭窄电切治疗

    尿道狭窄一般见于男性,在尿道外伤、炎症或医源性损伤后容易发生,基层医院治疗上存在较大难度.开放手术创伤大,复发率很高,术后经常发生阳痿、尿瘘等严重并发症.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腔镜已成为治疗尿道狭窄或闭锁的主要方法,冷刀、激光、等离子体等多种低温技术及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2003年12月~2010年5月采用导管引导经尿道行尿道狭窄电切治疗19例,报道如下.

    作者:罗远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单纯西药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8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4.00%,对照组复发率为16.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腹痛及腰骶酸痛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治疗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冯月儿;陈高燕;叶辉;刘益金;林美娜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穿刺桡动脉的护理

    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必备条件,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建立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重要保证.血管通路一般选择动静脉内瘘、直接动静脉穿刺或深静脉插管[1].目前理想的通路为动静脉内瘘,但本院绝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由于经济等方面原因,没有做内瘘术,而采用深静脉插管并发症多,保留时间短,费用也较高,因此以桡动脉直接穿刺为主.

    作者:黎利娟;韦深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的围术期护理

    痔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其发病率占首位.对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合并感染、出血的患者,经保守治疗不理想的则采用手术治疗.传统的手术治疗是痔核切除,术后容易出现出血且疼痛剧烈.吻合器痔上黏膜环状切除术(PPH)是近年来治疗重度脱垂性痔一种新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丽萍;刘应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一例创伤性颈内假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现场急救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护理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是动脉壁破裂后形成的搏动性血肿,常发生在外伤后引起动脉壁损伤、破裂.创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多表现为鼻腔大出血,因失血性休克或窒息而严重威胁生命[1].我科于2010年12月收治一例外伤性颈内假性动脉瘤破裂鼻腔大出血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及时介入治疗、精心护理,患者于14 d后痊愈出院,现将患者住院期间的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兰艳;杜芸;青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探讨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预防(SCD)的关键环节.方法 回顾5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原因或诱因、发病季节与发病时间、溶栓治疗与SCD的关系、致命性心律失常与SCD的相关性与预后等.结果严重心律失常为SCD的主要诱因,冬秋季多于春夏季,白天多于晚上,上午多于下午;住院治疗1周后、出院1周后为SCD的高发期,血钾偏低者多见,前壁多于下壁,未溶栓及溶栓未再通者SCD死亡率高.结论 综合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管理,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永新;黄达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数字化成形钛网颞肌外修补颅骨缺损32例体会

    颅骨缺损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常见于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并脑疝治疗中行去大骨瓣减压术后以及颅骨粉碎性骨折,颅骨肿瘤术后病人.患者可能出现由于大面积颅骨缺损引起的颅骨缺损综合征、继发再次脑损伤,继发癫痫及容貌变形,心理障碍等,需行颅骨修补.我科2007年7月~2010年12月收治额颞顶区大面积颅骨缺损患者32例,均进行数字化成形钛网颞肌外修补颅骨缺损术,术后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常坚;苏小梅;岑远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诊断

    胰腺内分泌肿瘤中常见的是由B细胞组成的胰岛素瘤(INSULINOMA).胰岛素瘤很少见,年发病率为(0.8~0.9)/100万,但又是常见的内分泌肿瘤,几乎占所有胰腺内分泌肿瘤的1/3~1/2[1].由于多排螺旋CT及1.5T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胰岛细胞瘤的检出率大大提高,本人回顾本院2007-2010经手术与临床证实的1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CT及MRI表现,旨在探讨本病的影像学诊断要点.

    作者:刘荣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百色市婚检地贫筛查诊断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百色市婚前医学检查(下称婚检)中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筛查、地贫基因诊断现状,提高百色市出生人口素质.方法根据2010年全市各县区上报妇幼信息报表,分析全市婚检、地贫筛查及诊断现状.结果2010年婚检率为63.15%,地贫筛查筛查率为56.51%,地贫筛查阳性率为11.41%,漏检率为74.21%.地贫基因诊断率仅为0.2%.结论 做好婚检地贫防治工作,是预防重型地贫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邓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我院门诊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我院门诊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10年7月至12月份门诊二类精神药品处方1380张,采用限定日剂量(DDD)和药物利用指数(DUI),分析用药情况.结果 6种二类精神药品的DUI≤1.0,不高于限定日剂量.结论二类精神药品使用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李虹;陆朝宁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IL-6在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IL-6的表达水平,阐明其在MM肾损伤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对80例MM肾损伤患者(32例肾功能不全不可逆者,28例肾功能不全可逆者和20例肾功能正常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IL-6表达量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IL-6在肾功能不全不可逆者表达明显升高,与肾功能不全可逆者、MM肾功能正常者以及40例健康体检者IL-6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肾功能不全可逆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不全可逆者与MM肾功能正常者比较,MM肾功能正常者与正常对照组IL-6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患者不同分期IL-6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L-6检测可作为MM患者肾功能不全病变程度诊断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吐尔逊江·司拉木;麦麦提热夏提·沙吾提;杜春辉;田刚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顽固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急性风团样瘙痒斑块和局部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病.皮疹很快自行消退,又反复出现新的皮疹,有部分病例可多次反复发作以至数年不愈.常规抗组织胺药、抗过敏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不能阻止其发作,我中心使用组织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抗组胺药治疗顽固性荨麻疹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滕志忠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22例护理体会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常见.临床早期常表现为拒奶、嗜睡、反应低下、肌张力低下、拥抱反射消失等,晚期可出现惊厥及昏迷.检查常可见面色苍白、前囟膨隆、双跟凝视、瞳孔不等大或散大固定、光反射消失.缺氧和产伤是引起颅内出血主要的两个因素[1],少数病例是因维生素K缺乏、颅内血管瘤破裂和快速静注碳酸氢钠或扩容剂等的医源性出血所引起.

    作者:潘瑜;卢清;黄艳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右美托咪啶对全麻CO2气腹下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用于气管插管全麻CO2气腹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行气管插管全麻CO2气腹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右美托咪啶持续泵入),各15例.于麻醉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气腹时(T2)、拔管即刻(T3),记录两组心率(HR)、血糖、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结果两组各时点CV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T2、T3时点HR、血糖、血压较T0明显升高,且高于D组(P<0.01);D组各时点HR、血糖、血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对CO2气腹引起的应激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减轻全麻患者气管插、拔管引起的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朱斌;水祥兵;沈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芳香化酶P450、HIF-1α与子宫内膜癌之间关系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有研究表明,芳香化酶P450的不同表达与子宫内膜增生、癌变的发生发展相关,是子宫内膜发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促进因素之一[1],这与芳香化酶P450能使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浓度过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和血管病变有关,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导致子宫内膜组织缺氧,促使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阳性表达增加,导致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和血管生成增加,这可能引起癌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失活,使子宫内膜发生癌变.

    作者:米建锋;梁桂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晚期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同期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同时选择性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34例剖宫产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作观察组,同期140例未合并子宫肌瘤而单纯剖宫产病例作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产褥病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及住院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复杂子宫肌瘤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蒋素英;陈龙军;姜福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HPV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病变关系的研究概况※

    在妇女肿瘤的发病率中,宫颈癌位居第二位.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作为性传播因子之一,与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目前已分离出100余种HPV-DNA,与生殖道感染有关的HPV有30余种.大多数HPV感染是一过性的,可以在18个月内被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自动清除,仅小部分表现为慢性持续感染,持续感染是病毒复制导致大量病毒负荷量产生的结果,而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可引起宫颈癌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2].

    作者:常正义;王俊利;王春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治疗晚期结直肠癌16例疗效分析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位于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1],国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3.1/10万~10.7/10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并有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仅上海在20年间发病率就增加了2~3倍[2],全球年累及人数超过100万,死亡数超过50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表明,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已成为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方案.现将我科收治的晚期结直肠癌16例应用奥沙利铂联合雷替曲塞方案治疗的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蒙以良;黄广优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鸡胚地龙膏对兔急性软组织损伤血清及组织液中疼痛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鸡胚地龙膏对兔急性软组织损伤血清及组织液中疼痛指标的影响.方法 以105只新西兰白兔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出21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剩余84只新西兰白兔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鸡胚地龙膏高剂量组,每组21只动物.模型组不作任何处理,自然恢复愈合,阳性药物组采用奇正消痛膏治疗(0.75 g/kg),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鸡胚地龙膏高剂量组采用鸡胚地龙膏治疗,药物剂量分别为0.15 g/kg和0.75 g/kg.阳性药物组、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鸡胚地龙膏高剂量组药膏涂布面积以超过受损区面积1/2以上为度,外用特制胶布及卫生胶布固定、包扎,每天换药1次,共给药8天.各组分别于损伤前,损伤后即刻,损伤后第1、2、3、6、8天抽取5 ml静脉血后,处死动物,留取损伤部位组织,制作组织液.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不同时间血液和组织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5-羟色胺(5-HT)和组织胺(HIS)的含量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鸡胚地龙膏高剂量组从损伤后第2天开始血清及组织液中PGE2、5-HT、HIS逐渐降低,其血清及组织液中PGE2、5-HT、HIS含量水平低于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P<0.01).伤后3天鸡胚地龙膏高剂量组血清及组织液中PGE2、5-HT恢复到损伤前水平,较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提前5天恢复到损伤前的正常水平.而HIS含量伤后6天恢复正常,较鸡胚地龙膏低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提前2天.结论鸡胚地龙膏可有效降低兔急性软组织损伤后的血清和组织液中PGE2、5-HT和HIS等疼痛因子的含量水平,减轻损伤后疼痛程度.

    作者:李溥;黄月娜;杨丽;罗海燕;赵苏萍;常智玲;胡建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经阴道超声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诊断及漏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诊断未破裂型宫外孕的价值及漏误诊的原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3月临床确诊的56例未破裂型宫外孕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具体操作是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探头表面涂耦合剂,置避孕套后将探头置于阴道内,使探头紧贴宫颈及后穹窿,通过移动旋转探头,观察子宫、附件区等盆腔情况.结果在56例中诊断为异位妊娠52例,3例诊断为宫内外均未见明显孕囊,1例将假“妊娠囊”诊断为早早孕.结论超声漏诊误诊未破裂型宫外孕与检查方法、病灶位置等密切相关.经阴道超声全面仔细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未破裂型异位妊娠.

    作者:彭磊;钱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