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伟强
心脏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往往也是重要的致死因素[1].我院心胸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施行的6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3例,发生率66.2%.现将其观察和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燕飞;黄丽伟;黄梅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2年至2005年5月我们应用舒喘灵加赛庚定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CVA)3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郑荣亚;章兴元;姚宇光;陆红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572 C/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心绞痛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并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心绞痛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21例心绞痛患者及140 例对照者IL-6基因启动子-572 C/G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心绞痛和对照者血清IL-6水平.结果心绞痛组IL-6血清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6基因启动子-572 C/G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心绞痛组和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心绞痛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65倍(OR=1.665,95%CI:1.089~2.544),携带G等位基因的心绞痛患者IL-6血清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 IL-6基因启动子-572 C/G多态性与心绞痛的发病具有相关性,G等位基因可能是心绞痛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IL-6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心绞痛的发病风险.
作者:韦叶生;蓝艳;唐任光;蓝景生;李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严重创伤急救中,如何有效地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快速建立外周静脉通道、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急诊开胸心肺复苏术、紧急临时心脏起搏等综合急救技术抢救患者,直接影响到抢救成功率的高低.笔者对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急诊科、创伤外科和ICU收治的98例多发伤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救治效果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何兰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氧氟沙星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局部给药治疗肺结核的疗效.方法 167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52例,加用经纤支镜局部滴左氧氟沙星,Ⅱ组55例,经纤支镜加用异烟肼,Ⅲ组60例,为对照组.分别给予由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乙胺丁醇(E)组成的2HRZE/4HR方案.结果局部加药的两组在结核空洞闭合或缩小、病灶吸收、结核菌阴转的疗效相似,但均比对照组优(P<0.01).结论左氧氟沙星用于经纤支镜局部滴药治疗肺结核效果较好.
作者:陈昌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重度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的重要的并发症,它严重威胁母儿生命.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静滴缩宫素引产时,腹部阵痛常使血压升高,可导致头痛、抽搐,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心衰、脑血管意外、胎盘早剥等并发症.我们对重度子痫前期26例患者静滴缩宫素同时行降压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凤妹;梁莉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科学技术期刊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科技信息,专业性极强,作者大部分都缺乏深厚的文学功底,撰写论文中往往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稿件退修是提高稿件质量一项重要的编辑程序,它是加强编辑部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信息、互相商讨,共同提高稿件质量的重要措施[1].更重要的在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加强作者队伍建设.因此,编辑部更应注重稿件退修工作.
作者:潘明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探条扩张治疗是内镜治疗食管狭窄的方法之一,我院自2000年7月至2005年6月间采用莎氏扩张探条在内镜直视下扩张治疗各种食管狭窄6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守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1262例结核性浆膜腔积液,其中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占60例(4.8%),现报道分析如下.
作者:蓝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α-干扰素、泛昔洛韦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α-干扰素、泛昔洛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氧化苦参碱,疗程6个月.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ALT、AST、HBeAg、HBVDNA( PCR)变化.同时测肾功能、血糖和血常规以检测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两组ALT复常率差异无显著意义.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加用氧化苦参碱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α-干扰素、泛昔洛韦联合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疗效确切,无明显副反应.
作者:曾伟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监测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观察其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及35例对照组CK-MB、Mb、cTnI进行测定,同时对其肝功能相关项目进行测定.结果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b、cTn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功能相关检查项目检测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Mb、cTnI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引起心肌损伤时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指导临床诊断和用药.
作者:廖书鸿;唐任光;黄伟;黄江义;谭斯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ProTaper手用镍钛锉预备根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486例患者,600颗患牙分成两组,实验组300颗患牙,采用ProTaper手用镍钛锉以逐步深入法预备根管;对照组300颗患牙,采用常规ISO手用不锈钢K型根管锉以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两组均以多次法完成根管治疗术,及时复诊以评估根管治疗期间急症情况,以侧向加压充填法充填根管,根充后即刻摄片观察根充效果.结果实验组根管适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根充术后疼痛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ProTaper手用镍钛锉根管预备技术具有良好的根管成形性能,根管预备快速,高效,根充效果好,根管治疗期间急症发生率低.
作者:邓文正;黎淑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腔镜下甲状腺腺瘤切除,具有创口小,恢复快,无碍美观,又符合病人心理需求而受到外科医师与病人的关注,但对外科医师的手术操作技巧要求较高.在熟练掌握腹部腹腔镜操作基础上,我院自2005年7月12日至2005年11月26日共施行腔镜下甲状腺腺瘤切除术21例,现就其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谭宗池;张兴;李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2年4月~2005年7月本院传染科住院治疗的流行性腮腺炎并发脑膜脑炎41例,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治愈,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新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各恶性肿瘤之首,极大危害了人民的健康.虽然胃癌通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对于多数中、晚期患者来说,其效果仍不能令人满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胃癌的治疗也已进入了基因水平.胃癌的基因治疗虽然目前多数仍处于体内研究的动物实验阶段,但取得的一些结果却是令人鼓舞的,本文对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治疗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何守搞;王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所致的间歇性跛行较常见,但由此引起的马尾神经综合征则少见,病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总结1994年1月~2003年12月经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椎管狭窄致马尾综合征26例,由于病变严重,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障碍、阳痿、足下垂等症状体征,术后恢复慢,故应引起高度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梁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特发性心动过速又称不适宜性窦速(Inapproplat sinus tachycardia)、非阵发性窦速(Nonparoxysmal sinus tachycardia),非阵发性慢性窦速(Nonparoxysmal chronic sinus tachycardia)等,特发性窦速临床少见,近年来报道发病率有增多趋势,现将本人所诊治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饶大勇;许贤德;祖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斯匹林在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比较.方法按入院顺序随机选择7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斯匹林首量300毫克,以后每日100毫克;治疗组加用氯吡格雷首量300毫克,以后每日75毫克.住院治疗10天,分别观察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出现心绞痛次数及持续时间、心电图ST-T的变化.结果两组均有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等作用,但氯吡格雷的上述作用比阿斯匹林效果更好(P<0.05),而且治疗组能显著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心绞痛发作时持续时间(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的疗效优于阿斯匹林,且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翁建新;张敏州;罗建方;陈奕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是COPD患者常见的死因,支气管肺感染加重气道阻力,且因营养不良、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致呼吸肌疲劳引起呼吸衰竭.及时建立人工气道便于吸出气道深部痰液,机械通气的正压通气及合适的呼气末正压(PEEP)能扩张气道便于痰液引流,促进炎症消退,有利呼吸肌休息,改善呼吸肌疲劳.现将近年来救治的41例COPD并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如下.
作者:黄自桥;覃祚柱;唐帮清;黄晖;韦干;黄大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手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46 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半环形减压.椎弓根器械内固定.根据伤情和手术方法不同,分别行椎板关节突、椎体间、半椎板及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6个月,平均2年2个月.CT显示椎管矢状径基本恢复正常,硬膜囊前方无受压现象,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完全瘫(A →B)为11.1%,不完全性瘫为100%.结论后方入路环形减压能一次性清理脊髓马尾周围致压物,减压充分,固定可靠,是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达周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