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璘;谢军;周华海
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老年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疾病,CT和MR的广泛应用使其确诊率明显提高,1999年1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60岁以上CSDH患者58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鉴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颅脑损伤双侧瞳孔散大病人106例,均经头颅CT检查及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其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桂添;黎文欢;岑茂良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手术治疗85例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其中GustiloⅡ型交锁髓内钉固定44例,钢板内固定15例,GustiloⅢ型交锁髓内钉固定10例,单边外固定支架16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伤口一期愈合64例,浅表感染16例,深部感染5例.按Johner-Wrchs评分标准:优51例,良19例,中10例,差5例,优良率为82.4%.结论 对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治疗,应根据其类型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选择正确的固定方式,能够使每一个病人获得佳效果.
作者:方岳建;范颂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血红素代谢的起始酶和限速酶.HO分解血红素所产生的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是内源性CO的主要来源.研究已经证实,HO存在三种同功酶[1]:HO-1、HO-2、HO-3.HO-1为诱导型,HO-2及HO-3为结构型,通常不被诱导.HO-1是一种热休克蛋白,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血细胞代谢活跃的组织器官如脾、肝、肺、肾、骨髓等,以脾脏的活性高,约为肝脏的10倍.HO-1的生成可被血红素、内毒素、热休克、缺血、谷胱苷肽还原酶缺失、紫外线辐射、低氧、氧中毒和细胞转运障碍及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所诱导.本文就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及其产物CO对呼吸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龙淑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儿科自2004年元月~2006年元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莪术油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必政;韦宇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天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保守组各40例,微创组使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使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结果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较保守组要高(P<0.01),而且微创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保守组(P<0.01).结论 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并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于2000年2月~2006年3月共收治中-大量心包积液患者86例,全部在超声引导下行心包穿刺,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潘丽;张敏;文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其患病率逐年增高,易反复发生.现对我院2000年~2005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黄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DM)合并大血管及无大血管病变与血清超敏CRP及脂联素水平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受试者血清超敏CRP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体重指数(BMI)、血压、血脂等指标.结果 2型DM大血管病变组超敏CRP明显高于无大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DM无大血管病变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型DM大血管病变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DM无大血管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血清hs-CRP与脂联素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CRP可能是2型DM和2型DM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脂联素具有延缓和抑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万惠;姚伟峰;钱铁镛;黄雌友;陈一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气道痰液阻塞及严重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常规予抗炎、平喘、支持对症治疗,应用纤支镜肺泡灌洗.对照组单纯给予抗炎、平喘、对症治疗.结果 观察组胸片肺阴影消失平均时间、呼吸机平均使用时间、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经纤支镜支气管灌洗治疗气道痰液阻塞及严重肺部感染疗效显著,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徐元峰;单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IRA)测定HFRS患者病程各期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果 HFRS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10均见升高(P<0.05或<0.01),以低血压少尿期为明显,IFN-γ增幅大,IL-4在轻症组低血压少尿期和重症组发热期稍低于正常水平(P<0.05),其他各期均在正常范围.低血压少尿期IFN-γ、IL-10水平轻症组高于重症组,病程前三期Th1/Th2比值均显著增高,以低血压少尿期增高为明显.结论 Th1/Th2平衡偏移引起免疫网络紊乱,免疫平衡偏向Th1类,细胞因子在HFRSV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宏;马志俊;王玉华;张东军;王锁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2004年1月~2006年1月,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益心化瘀汤和针灸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纯西药治疗作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睦富;刘宝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胺碘酮静脉给药:首剂75~150 mg,稀释后10~15 min内缓慢注入,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决定是否需口服维持治疗,观察心律失常转复率、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及QTc改变,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及静脉炎发生等.结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率为86.03%,心室率由治疗前152.00±25.66次/分减慢为79.86±7.25次/分,治疗前后心室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无显著变化(P>0.05).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15%.结论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作者:谭小强;赖沙毅;王红;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0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行直视下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182例,效果满意,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报道如下.
作者:郑达武;姚振秀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儿出生时脐带剪断后脐部常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为探讨敷料覆盖包扎时间的长短是否对脐部有影响,我们选择了100例新生患儿进行两种脐部护理方法.即用敷料覆盖包扎(覆盖护理)和不用敷料覆盖包扎(开放护理),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霞;利梅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自1998年开展疝环充填式网塞及网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外疝以来,共收治4例术后复发病人,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廷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若其贮积量超过肝重量的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化时,即为脂肪肝[1].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乙醇消耗量的增加,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据报道,国内健康人群普查脂肪肝的患病率为5.21%,男性为7.06%,女性为3.23%[2],其预后类似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的早期诊治可望阻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减少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的发生[3].熊去氧胆酸是一种无毒的亲水性胆酸,广泛的运用在胆石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上,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熊去氧胆酸兼有降脂护肝作用,可明显缓解症状,改善脂肪肝影像学表现,对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而且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作者:陈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病情重、病程长,需长期静脉输液,急性期常用甘露醇等刺激性药物经静脉给药治疗.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置管,能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1],为避免重复静脉穿刺,减少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及外渗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或者坏死,减轻患者痛苦.我科自2004年1月~2006年1月对脑卒中患者采用PICC进行静脉输液,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岑春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及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ST)目前已成为胆系和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技术手段之一口],当临床上怀疑有胆、胰系统疾病而超声、实验室或CT扫描等检查未能确诊时,可行ERCP检查,如证实有胆、胰疾病且有内镜治疗适应证者,可同时进行EST取石、扩张、放置引流等相应的内镜治疗.我院自2002年5月至2005年12月共完成ERCP及EST取石116例,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雪梅;朱曲;张琳;陈海针;谢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孕4产2流2,男扎术后复孕2次,现未避孕.因不规则阴道流血48天,下腹痛28天于2005年7月12日入院.平时月经规则,PMP 2005年4月17日,LMP 2005年5月14日,4天干净.5月27日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至今未净.6月14日出现下腹痛,呈持续性胀痛,伴畏寒、发热(T 39℃)、恶心、呕吐、盗汗.于外院抗炎及抗结核治疗无好转,入院查体:T 37.3℃,慢性病容,贫血貌,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下腹正中扪及11 cm×10 cm质中包块,边清,有压痛,活动欠佳,宫体后位,大小正常,其前方可扪及类似腹部之包块,后穹窿不饱满,双主骶韧带增粗.
作者:肖长凤;龙爱娥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