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谭小强;赖沙毅;王红;李娟

关键词:胺碘酮, 快速性心律失常
摘要: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胺碘酮静脉给药:首剂75~150 mg,稀释后10~15 min内缓慢注入,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决定是否需口服维持治疗,观察心律失常转复率、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及QTc改变,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及静脉炎发生等.结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率为86.03%,心室率由治疗前152.00±25.66次/分减慢为79.86±7.25次/分,治疗前后心室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无显著变化(P>0.05).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15%.结论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陈旧性骨盆骨折一次手术复位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陈旧性骨盆骨折的一次手术复位的可行性.方法 对病程3~4周的陈旧性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15例患者,进行术前术后X试片测量,作手术复位效果分析;结果 按Majeed疗效评价标准进行评价.TileB、C型骨盆骨折旋转移位复位率达93%,TileC型骨盆骨折垂直移位复位率50%,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复位效果满意.病例随访按Majeed疗效评价标准,对疼痛、站立、坐、性生活及工作恢复情况进行评价,15例中优4例,良5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60.00%.结论 TileB型陈旧性骨盆骨折及合并髋臼骨折手术复位,只要科学设计手术方案,一次手术复位内固定是可行的.

    作者:韦仕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金属钛网修补颅骨缺损25例临床体会

    颅骨缺损是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及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由于脑组织失去了正常颅骨的屏障保护作用而易受伤,且颅骨缺损常引起各种症状,也影响外观,需行颅骨修补成形术.目前国内应用的修补材料有好颅比、钛网、骨水泥、有机玻璃等,其中钛网是近年来较常用的材料,笔者用金属钛网修补颅骨缺损25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文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93例报告

    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是上世纪90年代的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于2001年5月~2005年12月采用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术治疗肾囊肿9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

    作者:文斌;李刚;姚远;杨剑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熊去氧胆酸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脂肪在组织细胞内贮积,若其贮积量超过肝重量的5%以上,或在组织学上有50%以上肝细胞化时,即为脂肪肝[1].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乙醇消耗量的增加,脂肪肝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据报道,国内健康人群普查脂肪肝的患病率为5.21%,男性为7.06%,女性为3.23%[2],其预后类似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炎,脂肪肝的早期诊治可望阻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减少肝病相关残疾和死亡的发生[3].熊去氧胆酸是一种无毒的亲水性胆酸,广泛的运用在胆石症及胆汁淤积性肝病上,但近年来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熊去氧胆酸兼有降脂护肝作用,可明显缓解症状,改善脂肪肝影像学表现,对脂肪肝具有较好疗效,而且不良反应轻,使用安全.

    作者:陈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外周血Th1/Th2水平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IRA)测定HFRS患者病程各期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果 HFRS患者外周血IL-2、IFN-γ、IL-10均见升高(P<0.05或<0.01),以低血压少尿期为明显,IFN-γ增幅大,IL-4在轻症组低血压少尿期和重症组发热期稍低于正常水平(P<0.05),其他各期均在正常范围.低血压少尿期IFN-γ、IL-10水平轻症组高于重症组,病程前三期Th1/Th2比值均显著增高,以低血压少尿期增高为明显.结论 Th1/Th2平衡偏移引起免疫网络紊乱,免疫平衡偏向Th1类,细胞因子在HFRSV的致病与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赵宏;马志俊;王玉华;张东军;王锁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对策

    脑卒中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三大疾病之一,位居人类死亡原因的前3位,仅次于冠心病[1].脑卒中患者有各种各样的损伤,常可致程度不同的残障和后遗症[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表明[3,4],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可提高病人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和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解脑卒中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情况,本文对118名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凤形;林丽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隧道式小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10例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第1天,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占52%,第7天≥0.5者占62%,术后1个月≥0.5者占83%.结论 反眉状巩膜隧道式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简便、经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李秀芹;姜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9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后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其患病率逐年增高,易反复发生.现对我院2000年~2005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5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黄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住院精神病人48例自寻短见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幻觉、妄想等病理性因素支配,自寻短见是其在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的常见因素.为减少和预防住院精神病人自寻短见行为,以便更好地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医疗护理安全质量,笔者对本院1989年6月~2005年12月48例住院精神病人有自寻短见行为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报告如下.

    作者:黎艳鲜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三种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应激反应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施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连续硬膜外阻滞组(A组)、单纯全麻组(B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C组),每组15例.分别测定麻醉前、插管、探查和拔管时各时点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的浓度,同时记录以上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结果 与麻醉前比较,A、B两组各观察时点血浆激素水平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5);与C组相比较,A、B两组各时段血浆激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组术中各时点MAP、HR的变化均较A、B两组轻且平稳(P<0.01),C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术中血糖水平均比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各观察时点A、C两组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比硬膜外阻滞和单纯全麻能较好地抑制胃癌根治术的应激反应.

    作者:黄泽汉;韦克;黄仕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恶性淋巴瘤病人检出类B抗原一例报告

    一恶性淋巴瘤病人在我院门诊就诊时,血型定为AB型,入院后因贫血需要输血,在生理盐水交叉配血时,出现主侧凝集,次侧不凝集现象.复查血型,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为A型.后经一系列血型血清学试验证实为获得性类B抗原,现报告如下.

    作者:关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开放式脐部护理效果观察

    儿出生时脐带剪断后脐部常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为探讨敷料覆盖包扎时间的长短是否对脐部有影响,我们选择了100例新生患儿进行两种脐部护理方法.即用敷料覆盖包扎(覆盖护理)和不用敷料覆盖包扎(开放护理),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霞;利梅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80例疗效观察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2004年1月~2006年1月,笔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益心化瘀汤和针灸疗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纯西药治疗作比较,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睦富;刘宝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颅内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0例天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及保守组各40例,微创组使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进行穿刺引流,保守组使用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结果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较保守组要高(P<0.01),而且微创组病死率也明显低于保守组(P<0.01).结论 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粉碎穿刺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并具有损伤小、见效快等优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黄海波;赵雪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临床生化实习带教的实践与经验

    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由于缺乏相关学科知识的网络式结构体系,所以普遍反映该学科比较抽象、难以理解[1].加强临床实习带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科学的研究、分析、思维、实践、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作者:唐任光;覃志坚;邓益斌;卢冬;袁锡华;张梁;潘国刚;何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在胸部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普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GA+EA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每组20例.两组全麻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复合组在全麻诱导前先行胸段T4~5或T5~6硬膜外穿刺置管,给药测定麻醉平面同控制在T2~4~T8~10并在术中定时追加局麻药,分别记录麻醉前(T0)、插管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探查时(T3)、气管拔管时(T4)的血液动力学指标,清醒、气管拔管时间及全麻药的用量.结果 GA+EA组各项指标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P>0.05),而GA组则显著升高(P<0.01);术后清醒及气管拔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长于GA+EA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GA组全麻药的用量明显多于GA+EA组(P<0.01).结论 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术中应激反应明显减轻,循环功能相对稳定,麻醉用药量减少,苏醒快,缩短苏醒、气管拔管时间,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高元丽;代志刚;郭素香;姜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治疗前后凝血酶时间等指标,比较两组2周内TIA停止发作率、6个月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应用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比常规治疗有明显优势,2周内TIA停止发作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个月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禤彩霞;周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CT扫描的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表现.结果 46例共有107个肺段发现结核病变,其中肺结核常见部位占72.9%,大多数呈多个肺段病变,单发于结核好发部位的占60.9%,好发与非好发两种部位同时累及的占26.1%.病变的CT征象主要有大片融合影、斑片影、空洞、树芽状支气管播散灶、结节、肿块及纤维索条影等,同一病例可有多种形态病变共存.结论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胸部CT表现具有多部位累及,多型性的病变形态,较易累及结核少见部位,多以实变、空洞、支气管播散等活动性病灶为主,结节及肿块也不少见.

    作者:曾文彦;张志明;王波;武兴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多发性滑膜骨软骨瘤病三例报告

    滑膜骨软骨瘤病也称滑膜性软骨瘤病或滑膜软骨性化生,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变,其特点是关节滑膜、滑囊上有化生软骨性结节增殖所形成,并可产生关节游离体的一种慢性关节疾患.

    作者:丁惠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6例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及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胺碘酮静脉给药:首剂75~150 mg,稀释后10~15 min内缓慢注入,根据心律失常类型决定是否需口服维持治疗,观察心律失常转复率、心室率变化、收缩压及QTc改变,有无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及静脉炎发生等.结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率为86.03%,心室率由治疗前152.00±25.66次/分减慢为79.86±7.25次/分,治疗前后心室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收缩压无显著变化(P>0.05).药物相关性毒副反应发生率为5.15%.结论 胺碘酮治疗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作者:谭小强;赖沙毅;王红;李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