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华慧
目的探讨东莨菪碱在抢救急性氟乙酰胺中毒中的作用.方法对1997年2月至2003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氟乙酰胺中毒108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及84.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东莨菪碱作为氟乙酰胺中毒的一种非特效解毒剂,配合常规治疗,明显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了病程,降低了住院费用.
作者:赵珺;蒋东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频喷射给氧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新生儿呼吸衰竭46例予高频喷射给氧抢救,另设对照组37例,采用鼻导管给氧,比较两组供氧后紫绀消失、呼吸困难改善的时间及治愈率.结果高频通气组缺氧缓解期及呼吸变规则时间均较鼻导管吸氧患儿时间短.抢救成活率明显提高,经统计学处理χ2=4.856,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高频通气给氧抢救新生儿呼吸衰竭效果良好,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胡运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中暑患者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 15例重症中暑患者均安置在重症监护病房,设专人护理,及时给予物理降温,重点是温水擦浴,头部置冰帽,冰袋置大血管处.同时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等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并发症等治疗.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快速降温是重症中暑抢救成功的关键.
作者:郭秀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通常始发于婴幼儿,在儿童时期常表现出呼吸道过敏症状,约70%的患者有过敏性家族史[1].
作者:简华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亚低温对脑缺血、脑损伤后分子生物学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以及在临床运用亚低温救治颅脑损伤所显示出的阶段性成果[1-4].
作者:罗大山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和护理要点.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剂,气管切开,呼吸机机控或辅助呼吸等治疗和护理.结果 42例亚低温患者在4~10小时内体温全部降至预定的范围,降温及复温过程均无一例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降温毯加冬眠肌松药是目前较为理想的降温方法.细致、认真的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病人安全的关键.
作者:赵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误诊为肛门疾病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5月~2003年10月126例大肠癌误诊病例的临床和结肠镜资料.结果 126例大肠癌被误诊为肛裂、痔、肛乳头状瘤等肛门疾病.结论对反复便血病例,强调直肠指诊和全结肠镜检查,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李荣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对不同类型肝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保证病人的安全,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3月~2003年4月14年间采用不同的手段治疗不同类型的肝损伤共131例.结果非手术治疗46例,治愈39例,中转手术7例;手术治疗93例,其中包括中转手术7例、再手术1例,治愈88例,死亡4例.总治愈率96.9%(127/131),病死率3.1%(4/131),3例分别因胰腺损伤、肠破裂、肾损伤致感染、各脏器衰竭而死亡,1例因多脏器复合损伤术中死亡.术后并发症有肝内积液10例、胸腔积液7例、胆瘘2例、肠瘘1例、切口感染6例.结论对Ⅰ~Ⅱ型肝钝性损伤,根据血液动力学情况可采用非手术治疗.Ⅲ~Ⅵ型肝损伤及开放性损伤一经诊断腹腔大出血或其他脏器损伤,应立即手术治疗.
作者:吕涛;苗同林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于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3例心房纤颤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胺碘酮治疗组36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口服胺碘酮200 mg,Tid,连服7 d,无效则电复律,维持量200~400 mg/d.对照组使用奎尼丁200 mg试服无不良反应,则200 mg/2 h,连服5次后,改200 mg,Tid,或直接200 mg,Tid,连服4 d,无效者电复律(100~200瓦秒)后,以200~600 mg/d维持.结果奎尼丁组14例4d内复律,占37.84%(14/37),胺碘酮组15例4 d内复律,占41.67%(15/36),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期(10 d)维持窦律,奎尼丁组26例,占70.27%(26/37),胺碘酮组26例,占72.22%(26/36),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QT间期、QT离散度(QTD)比较 ,校正 QT 间期 (QTC) 、QTD 和校正 QT 离散度 (QTcD) 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均< 0.01),治疗组离散度较对照组小,而两组QT间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心房纤颤转复率、防止心房纤颤复发与奎尼丁均相近,且相对安全,可替代奎尼丁作为心房纤颤治疗及维持治疗首选药物.
作者:魏芝宝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回顾性分析1994~2003年35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共有20余类药物引起或可能引起重症药疹,其中位居前位为抗癫痫药.重型多形红斑是常见的重型药疹,其次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和剥脱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的病死率高.
作者:李常兴;张锡宝;吴志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46例,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2例,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治疗5~7 d,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6.67%,对照组显效率22.73%(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64%(P<0.05).结论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HIE疗效显著,未见副作用.
作者:许开祖;周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文章分析临床护理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及困难,如护理诊断教学实施困难,辅导教材缺乏,临床护理师资及知识结构未达标等.由此提出重点突出护理诊断教学,加强临床护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辅导教材的建设等对策,从实际出发,促进临床护理教学的改革与提高.
作者:史俊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性降低的一种状态.细菌耐药性的问题已日益严重,从临床分离的志贺氏菌约98%是耐药的,而且常常是对多种抗生素有抗性[1].
作者:李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台盼蓝拒染法和MTT比色法,在不同条件下测定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 MTT比色法并不适用于检测黄芩素和大豆黄酮对HL-60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应用台盼蓝拒染法,发现黄芩素和大豆黄酮能够显著地抑制HL-60细胞的体外增殖并且呈现时效及量效关系.结论黄芩素和大豆黄酮是两种能够明显抑制HL-60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潜在抗白血病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
作者:林小聪;刘新光;陈伟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自动泵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手术患者48例,按病种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病人术后意识均清醒.实验组采用自动泵镇痛,对照组根据患者对切口疼痛的耐受程度采用口服或肌肉注射止痛药物.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平均住院天数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泵用于术后镇痛具有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护患配合,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的安全性,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作者:寻庆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增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0例流脑误诊的原因.结果误诊为上感4例,高热惊厥3例,婴儿腹泻、过敏性紫癜及结核性脑膜炎各1例.10例病例均经腰穿查脑脊液涂片或瘀斑涂片及血培养查见脑膜炎双球菌而确诊.结论流脑是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病情进展快,对可疑病人应及时作瘀斑及脑脊液革兰氏染色涂片检查,同时还作脑脊液培养及多次血培养明确诊断,以减少误诊误治,降低病死率.
作者:于兰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由于维生素K及依赖因子Ⅱ、Ⅶ、Ⅸ、Ⅹ缺乏或者活性下降引起的疑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广泛出血倾向,其中颅内出血常见,约占60%~80%[1].
作者:刘圣国;唐翠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传统的胆囊切除手术相比,因其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住院周期短等优点而在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于晓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总结应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6例老年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本组66例全部治愈,无死亡、脑损伤、张力性气颅、继发颅内血肿、颅内感染或血肿复发病例.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安全有效,手术护理程序简单,观察方便,工作量少,危险性低.严密的病情观察为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精心周到的护理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作者:石利平;吴琼;佘晓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50例弱视儿童进行散瞳验光,通过问卷形式调查其出生史和父母相关疾病史,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50例儿童进行比较.结果弱视组早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父母视力异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本组弱视的主要类型,占68.0%(34/50).结论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与弱视的形成密切相关,合理矫正幼儿屈光不正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作者:张桂英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