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春
目的:通过预注异丙嗪来预防氯胺酮的不良反应,寻求两者联合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ASAⅠ~Ⅱ级患者60例分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给予氯胺酮,另一组给予异丙嗪和氯胺酮,分别记录两组清醒时间和氯胺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清醒时间无差异,异丙嗪组氯胺酮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异丙嗪复合氯胺酮麻醉安全有效,且能减少氯胺酮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惠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积水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5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确诊,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手术切开取石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例均能完整取出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的9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排石,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及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是防治肾积水,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继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简称肝癌.近几年来,肝癌发病率急剧上升,由于早期症状隐匿,一旦发现病期往往处于中、晚期,失去手术的良好机会.随着健康体检及各种健康宣教的开展,以及健康知识的普及,使肝癌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介入治疗作为放射学充分显示出创伤小、疗效高的优点.我院自1996年起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但术后的进一步治疗问题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快复发,近期疗效尚可,远期疗效差.因此,于2001年开展了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而这其中护理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就原发性肝癌TACE后辅以射频热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赵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病人胆囊壁厚度的改变.方法:应用超声显像仪观察胆囊壁厚度.结果: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明显增厚,脂肪肝一般不增厚,肝癌病人大多轻度增厚.结论: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与病情呈正比,随病情好转而恢复,为可逆病变;肝癌病人胆囊壁多呈轻度改变,为不可逆病变.
作者:张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984年~2002年海安县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和评价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病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海安县狂犬病病人分布于17个乡镇,犬是主要传播宿主(92.31%),1984年~2002年9月报告的26例狂犬病病例平均潜伏期35天,平均病程4天,其中42.31%的犬等动物致伤者未经任何医学预防性处置.结论:严格犬类管理,规范伤口处理,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是防治狂犬病的关键措施.
作者:刘冠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方法:8例有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在采用碳酸氢盐、聚砜膜每周2次,每次4~5小时血透的基础上,加用大黄苏打片2~5片,每日3次,治疗2个月.结果:8例患者血清白蛋白值均较治疗前上升10%以上,2例上升幅度超过30%;所有患者血红蛋白上升幅度10%以上,3例超过20%;干体重有3例轻度增加;食欲均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大黄苏打片治疗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疗效确切,且价格低廉,可作为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常规辅助治疗方法.
作者:朱进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测定第2天血糖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1 、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266.28±62.16ng/ml 、687.19± 356.76ng/ml;第2天明显升高285.77±68.43ng/ml、990.79±368.36ng/ml;第5天又有所下降,分别为263.60±87.82ng/ml、977.70±384.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2天血糖水平与sI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CAM-1和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佘正明;朱庆海;吕天河;刘仕鹏;吴静飞;李云;鲍艳梅;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病程进展及愈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病情恶化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志奇;张杰;潘世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36岁,因面黄、纳差、乏力1年入院.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面黄、纳差、乏力,并常在活动后出现心慌、胸闷,院外按慢性胃炎、营养不良性贫血治疗,症状无好转,遂入我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贫血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率92次/分,心律规整,心音有力,心尖区闻及柔和的吹风样2/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B超示少量腹腔积液,双肾慢性损害.血常规:RBC 2.3×1012/L,Hb 72g/L,WBC 9.0×109/L,PLT 100 × 109/L .尿蛋白 + +.血电解质分析和肾功能:K+5.2×109mmol/L,Na+143mmol/L,Cl-100mmol/L,Ca+ +1.95mmol/L,CO2-CP16mmol/L,BUN32mmol/L,Cr786μmmol/L.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入院后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出汗,肢体抽搐.值班医师考虑低钙抽搐,给予50%GS 2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后抽搐停止,意识转清.给予生理盐水2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点滴临近结束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请上级医师看过患者后,急查血糖1.7mmol/L,遂予50%GS 60ml静脉推注后,继以10%GS 500ml+50%GS 80ml静脉点滴,患者抽搐停止,意识转清,且未再出现类似发作.经综合治疗20天,患者好转出院.
作者:古广年;祝慧青;张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对24例胃底贲门癌患者,采用5F胃左导管进行胃左动脉插管的介入灌注化疗的方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全部病例吞咽困难或梗阻感得到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高了生命质量,延长了生命.认为介入疗法创伤小、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插管位置准确安全、并发症少和疗效高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介入灌注化疗的存活率与癌肿的早晚、症状的轻重有密切关系,应尽早采用介入疗法.
作者:全海峰;段伯良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选择0.25%、0.375%、0.5%罗比卡因作颈丛神经阻滞,与0.25%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时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方法:ASAI-Ⅱ级甲状腺疾病需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均行双侧肌间沟一点法作深丛及浅丛神经阻滞,常规辅以神经安定镇痛,根据镇痛效果增加静脉用药.A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25%罗比卡因14ml;B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用药0.375%罗比卡因14ml;C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5%罗比卡因14ml.术中监测HR、ECG、R、BP等生命征变化情况.记录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C组好,B组次之,A组差(P<0.05).结论:相同浓度的罗比卡因较布比卡因镇痛效果差,用于颈丛神丛阻滞时,应适当提高浓度至0.375%~0.5%.
作者:蒋奕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约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1,2),而且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根据北京市防癌普查报告,子宫颈无糜烂者仅有0.39%患子宫颈癌,而患宫颈糜烂者却有2.5%患子宫颈糜.宫颈糜烂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保证妇女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要意义.宫颈糜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有时为慢性子宫颈糜烂的唯一症状,通常为粘稠的粘液和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和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下腹部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由于子宫糜烂是一种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如微波、冷冻、局部用药、电灼等,但疗效都不够理想,不易根治.激光技术在医学上为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我院1999~2001年使用激光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532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维红;王晓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来使用自制双套管引流的45例病例加以分析.结果:发现肝切除术后早期大出血1例,胆漏2例,治愈膈下感染2例,肠漏2例.结论:自制双套管在腹部外科中对术后大出血、胆漏、感染的防治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蒋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机动性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在基层医院更为多见,约占全身损伤总数的15%左右,仅次于四肢损伤,但其死亡、致残率占第1位.两年来我院收治哥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64例,就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谷卫民;冯燕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新式剖宫产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新式剖宫产术48例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50例作术中、术后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术后病率等均优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住院天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谷三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探讨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的治疗方法.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2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31例,发生率为14.6%,其中死亡8例,病死率为25.8%.结论:正确的防治方法能减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作者:吴浩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先进的生物性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针换代产品,近年来在我国广泛应用.国内护理学者对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留置时间、封管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陆美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大出血采用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常规消毒取左或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先作伤重侧髂内动脉造影,在明确出血动脉后作明胶海绵颗粒或条或加弹簧圈栓塞,退出导管到腹主动脉后再作对侧髂内动脉造影及栓塞.结果:除2例合并肾破裂患者在作肾切除时因难以控制出血、失血过多死亡外,其余12例休克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ICU病房实施栓塞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宏;沈盛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晚发性癫痫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中风(以脑梗死为主)、脑损伤、脑肿瘤和颅内感染等,其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肺部疾病为多见.结论:老年晚发性癫痫的特点是基础疾病多且病情复杂,诊治中应仔细询问有无中风病史,作详细神经系统检查,进行系统的抗癫痫药物治疗.
作者:姜寿峰;边连防;陈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胎儿窘迫的产科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治疗胎儿窘迫的措施.方法:对胎儿窘迫组(观察组)与正常分娩组(对照组)的孕产妇及新生儿分娩情况及产科相关因素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白天分娩、产科相关因素发生率、巨大胎儿发生率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各产科相关因素比较无差异(P均>0.05).结论: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适时终止妊娠是预防治疗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梅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