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惠斌
目的:对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对69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44例,内镜下乳头切开术25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种术式近期疗效均优良,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显著性差异.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随访38例,复发2例,复发率5.3%,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随访22例,复发12例,复发率5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02,P<0.01).结论:两种术式安全有效,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适用于诊断性手术,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适用于治疗性手术.
作者:全主见;何承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外科急腹症占普外科的50%左右,且急腹症发病急、痛苦大、变化快,如不及时处理,常可引起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加强对急腹症的观察与护理,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自2001年至2002年,我院普外科共治疗急腹症7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文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分娩方式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将96例双胎妊娠产妇按分娩方式分阴道产、剖宫产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的孕周、产后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组新生儿体重显著高于阴道产组(P<0.01).两组第一胎新生儿窒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第二胎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组显著低于阴道产组(P<0.05).结论:双胎妊娠分娩方式的正确选择,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肖雅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葛根素组(治疗组)50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和血液流变学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20例(40%),有效28例(5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显效13例(26%),有效24例(48%),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给药前及两组疗程结束后分别于空腹抽血查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硝酸甘油.
作者:刘立新;邓少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护理领域的全面渗透.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护士角色的转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护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作者:欧宗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由于COPD所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近三年来我们共收治肺性脑病患者40例,现将其护理对策小结如下.
作者:赵丽平;马胜春;张进;王白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病变的发病因素及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抽取急诊头颅CT扫描且临床资料完整的116例患者,进行年龄分组及病因分类.结果:1~20岁组、21~50岁组以头部外伤为主要发病因素,51岁以上组以脑出血、脑梗死为主要发病因素.结论:急性发病考虑为颅脑疾病患者,应尽早行头颅CT扫描,CT可明确致病因素、病变性质、部位,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卫维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性消化性溃疡(PUD)确实有效又符合国情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66例PUD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予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疗程的三联疗法治疗,A、B组7天一疗程,C、D组14天一疗程.观察治疗期间副反应发生率,疗程结束后4周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以及随访1年后的溃疡复发率.结果:各组间HP根除率均在90%以上,溃疡愈合率在80%左右,各组HP根除率及溃疡愈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药物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A组59.5%,B组29.5%,C组11.9%,D组4.9%,C、D组副反应发生率比A、B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C、D两组治疗效果好,价格低廉,副反应少,是理想而又适合我国国情的治疗方案.
作者:李锦标;张兴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测定第2天血糖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1 、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266.28±62.16ng/ml 、687.19± 356.76ng/ml;第2天明显升高285.77±68.43ng/ml、990.79±368.36ng/ml;第5天又有所下降,分别为263.60±87.82ng/ml、977.70±384.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2天血糖水平与sI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CAM-1和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佘正明;朱庆海;吕天河;刘仕鹏;吴静飞;李云;鲍艳梅;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病例介绍例1,患者女性,36岁,因面黄、纳差、乏力1年入院.1年前患者开始出现面黄、纳差、乏力,并常在活动后出现心慌、胸闷,院外按慢性胃炎、营养不良性贫血治疗,症状无好转,遂入我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50/95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贫血貌,眼睑及双下肢浮肿,双肺呼吸音粗,心率92次/分,心律规整,心音有力,心尖区闻及柔和的吹风样2/6级收缩期杂音,腹部无异常.B超示少量腹腔积液,双肾慢性损害.血常规:RBC 2.3×1012/L,Hb 72g/L,WBC 9.0×109/L,PLT 100 × 109/L .尿蛋白 + +.血电解质分析和肾功能:K+5.2×109mmol/L,Na+143mmol/L,Cl-100mmol/L,Ca+ +1.95mmol/L,CO2-CP16mmol/L,BUN32mmol/L,Cr786μmmol/L.初步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期).入院后当天晚上患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全身出汗,肢体抽搐.值班医师考虑低钙抽搐,给予50%GS 20ml+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推注后抽搐停止,意识转清.给予生理盐水250ml+10%葡萄糖酸钙20ml静脉点滴临近结束时,再次出现意识丧失,肢体抽搐.请上级医师看过患者后,急查血糖1.7mmol/L,遂予50%GS 60ml静脉推注后,继以10%GS 500ml+50%GS 80ml静脉点滴,患者抽搐停止,意识转清,且未再出现类似发作.经综合治疗20天,患者好转出院.
作者:古广年;祝慧青;张玉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随着工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交通运输业,高层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各种外伤及多发伤病人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则占相当的比例.有文献报道:我国每年约有颅脑损伤10多万人,其中约有6万人死亡(1).因此,如何加强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的院前急救,做好呼吸道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院急诊科自1999年5月至2002年5月共抢救急性颅脑损伤昏迷病人185例.现将如何做好院前呼吸道护理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爱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是女性生殖器官炎症中常见的一种,发病率高,约占已婚妇女的半数以上(1,2),而且和子宫颈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根据北京市防癌普查报告,子宫颈无糜烂者仅有0.39%患子宫颈癌,而患宫颈糜烂者却有2.5%患子宫颈糜.宫颈糜烂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保证妇女健康及防治宫颈癌有重要意义.宫颈糜烂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有时为慢性子宫颈糜烂的唯一症状,通常为粘稠的粘液和浓性粘液,有时分泌物中可带有血丝和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由于白带的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下腹部或腰骶部经常出现疼痛.由于子宫糜烂是一种多发病,治疗方法很多,如微波、冷冻、局部用药、电灼等,但疗效都不够理想,不易根治.激光技术在医学上为治疗宫颈糜烂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和途径.我院1999~2001年使用激光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532例,疗效满意,并发症少,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维红;王晓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脾保留手术在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手术入腹后探明脾损伤情况,分别采用凝固止血、脾破裂修补术、脾部分切除术和自体脾组织移植术等术式.结果:全部治愈.27例随访3月~4年,免疫球蛋白和脾脏B超检测指标满意.结论:掌握好保脾手术的基本原则和手术方法,保脾手术在脾损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凯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一年级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理学对以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理实验一般以活体动物为研究对象,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从而观察隐蔽或微细的生理活动或认识某种生理过程的因果关系.通过微观的内在联系和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揭示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然而,中专生理实验课的学时很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如何根据上述特点确保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作者:文凤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α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有效药物,然而关于其剂量、疗程及应用指征仍有不同见解,笔者曾应用国产rIFNa-1b治疗慢性乙肝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延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均给予地高辛与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加雷米普利、螺内酯治疗12周.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CHF疗效满意且较安全.
作者:张洪民;马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多发病,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1),为满足患者对切口美观的需求,从现代医学外科的一个发展方向微创的角度,我院从1993年7月~2002年7月对300例急性阑尾炎实行了小切口阑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明华;陶霞;汪令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脊髓损伤致伤瘫率高,其神经功能障碍不单纯是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接机械性破坏,更主要的原因是伤后继发损害不断加重,发展成为不可逆损害所致.因此脊髓损伤后的再生和功能恢复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仍存在一定再生能力(1).但脊髓损伤的治疗迄今为止一直没有突破,主要由于下述几方面因素尚未解决:①保护损伤后和残存的神经元免于坏死;②促进神经再生;③神经元损伤的量和质的正确判断.其中重要的是对神经再生缺乏有效手段.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就其本身的再生能力、所处的生长环境及一些促进再生的因素阐述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现就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
作者:黄春吉;黄侣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棕色合剂止咳祛痰效果显著,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口服棕色合剂致过敏者实属少见,也未曾见报道.现将笔者在临床工作20年所遇1例报告如下.
作者:朱瑞芹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能否判定疾病的严重程度.方法:观察7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血清TNF水平,并与C反应蛋白(CRP)作比较.结果:血清TNF水平超过可探测范围者只有7例(9%),但有18例出现并发症(23%);以TNF水平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为16%,准确率为74%,而CRP则分别为84%、74%.结论:与CRP比较,早期测定血清TNF水平对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并无很大的临床意义.
作者:曾显专;敖晓风;曾榆婷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