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
褥疮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严重的和花费昂贵的护理问题.我们采用多爱肤无菌、不透气亲水性敷料治疗26例28处褥疮,结果表明多爱肤敷料治疗褥疮疗效好,为病人减轻痛苦和花费,同时大大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将笔者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冯金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在胃癌相关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行内镜检查前常规服用粘液消泡剂,经活检孔插入喷雾导管,肉眼直视下喷洒0.4%靛胭脂染色液(IC)30 ~ 50ml ,然后作内镜观察 ,并在粘膜处行活检4~6块送病理检查 .结果 :160例患者内镜下行IC染色后 ,经病理诊断为胃癌15例 (9.4%) ,不典型增生 23 例 (14.4%),慢性炎症29例 (18.1%) ,胃癌术后复发3例 (1.9%);胃镜检查阳性41例中IC染色出现分界区41例,占100%,阴性119例中IC染色出现分界区26例,占21.85%,IC染色未出现分界区93例,占78.15%;有无消化道症状在染色出现分界区、胃癌检出率、不典型增生、慢性炎症等病理类型方面两者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色素内镜可衬托出胃粘膜面的微细形态变化及立体结构,可清晰地勾画出胃粘膜糜烂及溃疡疤痕边缘的粘膜皱壁,从而提高胃镜的诊断能力.
作者:董静武 刊期: 2003年第01期
医学科学发展、医学模式的更替,护理观念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体现了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对护理领域的全面渗透.为适应形势的发展及护士角色的转变,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途径来拓宽护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护士的职业素质.
作者:欧宗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选择0.25%、0.375%、0.5%罗比卡因作颈丛神经阻滞,与0.25%布比卡因颈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时进行临床效果的观察.方法:ASAI-Ⅱ级甲状腺疾病需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0例,均行双侧肌间沟一点法作深丛及浅丛神经阻滞,常规辅以神经安定镇痛,根据镇痛效果增加静脉用药.A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25%罗比卡因14ml;B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用药0.375%罗比卡因14ml;C组左侧0.25%布比卡因14ml,右侧0.5%罗比卡因14ml.术中监测HR、ECG、R、BP等生命征变化情况.记录镇痛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麻醉效果C组好,B组次之,A组差(P<0.05).结论:相同浓度的罗比卡因较布比卡因镇痛效果差,用于颈丛神丛阻滞时,应适当提高浓度至0.375%~0.5%.
作者:蒋奕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住院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葛根素组(治疗组)50例和硝酸甘油组(对照组)50例,进行临床和血液流变学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20例(40%),有效28例(56%),无效2例(4%),总有效率96%;对照组临床显效13例(26%),有效24例(48%),无效13例(26%),总有效率74%,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在给药前及两组疗程结束后分别于空腹抽血查血液流变学综合指标及相关生化指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症状及血液流变学的效果均明显优于传统的硝酸甘油.
作者:刘立新;邓少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脐静脉壁的形态学改变.方法:37例新鲜脐带,常规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法染组织结构;Weigert,Aniline Blue及桔黄G分染弹性纤维、胶原纤维和平滑肌,光镜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妊高征患者中膜厚度、细胞核的数密度和面密度增大(P<0.05),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含量增多,C/E值大,因而顺应性差.结论:妊高征患者脐静脉管壁中各成分的含量呈不等比增大,血管顺应性较差.
作者:张丽萍;方彩云;孙万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4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均给予地高辛与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加雷米普利、螺内酯治疗12周.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与螺内酯联合治疗CHF疗效满意且较安全.
作者:张洪民;马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年12月至2002年1月底间病毒性肺炎婴幼儿患者14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莪术油注射液10mg/(kg·d)静滴,7~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静滴,7~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80.6%,显著高于对照组38.9%(P<0.01).结论:莪术油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效果好.
作者:周原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肺性脑病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的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是由于COPD所引起的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导致意识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近三年来我们共收治肺性脑病患者40例,现将其护理对策小结如下.
作者:赵丽平;马胜春;张进;王白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分析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积水病例的临床症状和治疗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15例均经静脉尿路造影和B超检查确诊,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手术切开取石和体外震波碎石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的6例均能完整取出结石,经体外震波碎石的9例也有不同程度的排石,肾积水明显减轻.结论:及早解除输尿管梗阻是防治肾积水,避免肾功能损害的关键.
作者:黄继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对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和内镜下乳头切开术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术式的适应证.方法:对69例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44例,内镜下乳头切开术25例,观察手术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两种术式近期疗效均优良,并发症发生率低,无显著性差异.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随访38例,复发2例,复发率5.3%,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随访22例,复发12例,复发率54.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8.02,P<0.01).结论:两种术式安全有效,内镜下乳头切开术适用于诊断性手术,经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成形术适用于治疗性手术.
作者:全主见;何承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环形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赘生型皮桥整形处理的总结分析,提高对此手术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方法:对128例患者行环形混合痔分段外剥内扎术后赘生性皮桥整形术,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128例中修复良好125例,手术成功率为97.7%.结论:皮桥整形修复的好坏与手术者的技术、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冯金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宫颈再成形的效果.方法:对34例子宫肌瘤患者在子宫全切时选择筋膜内子宫全切并行宫颈再度成形,同时与相同例数的常规子宫全切组对照,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性生活质量及阴道脱垂方面均优于普通组.结论:筋膜内子宫全切除并宫颈再成形,新宫颈更有力地维持了宫颈主韧带、骶韧带的正常位置,使盆底的支撑结构大限度地得以保持,可以防止阴道壁脱垂,阴道也无明显缩短.
作者:刘亚典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大出血采用动脉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常规消毒取左或右侧股动脉穿刺插管,先作伤重侧髂内动脉造影,在明确出血动脉后作明胶海绵颗粒或条或加弹簧圈栓塞,退出导管到腹主动脉后再作对侧髂内动脉造影及栓塞.结果:除2例合并肾破裂患者在作肾切除时因难以控制出血、失血过多死亡外,其余12例休克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在ICU病房实施栓塞治疗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宏;沈盛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32例毒鼠强中毒引起多器官损伤的特点,寻找防治多器官损害的措施.方法:对住院的68例资料完整的毒鼠强中毒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中32例并有多器官损害,以神经系统损害重,其次为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32例中10例并有高血糖,8例并有低血钙.结论:监测血糖、血生化,纠正高血糖、低血钙是防治毒鼠强中毒引起多器官损害重要的治疗措施.
作者:谢术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于一年级医学生来说,学好生理学对以后其他临床学科的学习乃至毕业后的临床工作,都有重要意义.生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理实验一般以活体动物为研究对象,人为地创造一定条件,从而观察隐蔽或微细的生理活动或认识某种生理过程的因果关系.通过微观的内在联系和生动形象的直观效果,揭示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并能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正常的生理学概念,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然而,中专生理实验课的学时很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如何根据上述特点确保生理实验的教学质量?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如下四个方面入手.
作者:文凤菊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水平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第1、2、5天患者血清中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测定第2天血糖水平.结果:发病后24小时内患者血清中sICAM-1 、sVCAM-1水平即开始升高 ,分别为266.28±62.16ng/ml 、687.19± 356.76ng/ml;第2天明显升高285.77±68.43ng/ml、990.79±368.36ng/ml;第5天又有所下降,分别为263.60±87.82ng/ml、977.70±384.16ng/ml,但仍高于对照组.发病后第2天血糖水平与sICAM-1水平升高呈线性正相关.结论:脑缺血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升高,表明ICAM-1和VCAM-1可能参与了脑缺血损伤过程.
作者:佘正明;朱庆海;吕天河;刘仕鹏;吴静飞;李云;鲍艳梅;李作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女性在更年期与青年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年龄分成更年期观察组和青春期对照组,分别对患者病前性格、起病诱因、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临床症状和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女性更年期患者出现抑郁、焦虑、被害妄想、嫉妒妄想的频率更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更年期与青春期女性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存在不同的差异.
作者:刘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新式剖宫产术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新式剖宫产术48例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50例作术中、术后情况的对比分析.结果:新式剖宫产术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及术后胃肠功能、术后病率等均优于传统的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新式剖宫产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病率低、住院天数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谷三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既往称血液高凝状态(hypercoagulable state,HCS),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止血、凝血和抗凝系统失调的一种病理过程,具有易导致血栓形成的多种血液学改变.PTS颇为常见,各种血液病及非血液病时均可见到,如多颗粒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工作表明,血栓形成是在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等多种因素改变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这些因素在血栓形成之前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病程进展及愈后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有关检测有可能识别血栓前状态,这对及时加以处理,防止其病情恶化无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血栓前状态实验诊断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吴志奇;张杰;潘世扬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