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汉杰;徐继东;廖伟
创伤、特别是污染的伤口易引起破伤风,因而,创伤后早期应用破伤风抗毒素(TAT)成为预防破伤风的常规用药.但笔者从1988年5月至2000年4月,发现15例10岁以下儿童,经接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全程基础免疫后再注射TAT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秀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异位妊娠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疾病,近年来由于炎症性疾病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增多,宫内节育环的广泛使用及反复人工或药物流产,使得异位妊娠的发病率显著上升(1).异位妊娠药物的保守治疗已日益受到重视,我科运用米非司酮对未破裂或流产型内出血少的异位妊娠予以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赖珍霞;袁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4例稽留流产的病例,给予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并与己烯雌酚组对比观察疗效.结果:米非司酮组在妊娠物自然排出率、钳刮率、清宫率及出血量与己烯雌酚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且并发症相对较少.结论: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疗效可靠,远期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青翔;李莉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温热式低周波配合药物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 配合温热式低周波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治疗组痊愈显效率为 88.5%, 对照组为 7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326,P<0.05.结论:药物配合温热式低周波治疗较单用药物治疗效果好.
作者:黄美莲;沈利平;徐桂红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通过对3年中326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回顾,发现胰岛素是治疗Ⅰ型糖尿病和部分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应用胰岛素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给药,才能收效.
作者:夏英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例介绍患者邓某某,女,23岁,农民,停经30天,阴道流血12天,下腹剧痛6小时后入院.自述平素月经正常,末次月经为2002年2月3日,3月3日月经来潮,经量较平日少,一直淋漓不净.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下腹剧痛,呈撕裂状,持续性,伴有明显肛门下坠感,无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因腹痛难忍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因当地条件有限而转入我院.检查:T 36.5℃,P 88次/分 , R 20次/分 , BP 13.3/ 8.0kPa(100/60mmHg).
作者:曾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加开搏通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在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营养心肌等的基础上应用倍他乐克和开搏通,用药4~6周后观察疗效.结果:38例中显效18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81.6%.结论:两药合用可以纠正给常规治疗无效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作者:王世杰;史兰康;李凤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足月臀位几种处理方式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66例足月臀位围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臀位发生率为7.81%,围产儿死亡率为3.03%;四种处理方式中,臀位牵引围产儿死亡率较高(25.00%),而臀位分娩、臀位助产、剖宫产术均无一例围产儿死亡.结论:对于臀位,产前行外倒转后应根据产妇和胎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其处理方式,以确保母婴安全.
作者:刘青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消化道平滑肌肿瘤,起源于平滑肌组织和壁层血管,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以平滑肌组织丰富的胃部多见.1990~2000年我们曾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消化道平滑肌肿瘤5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继昌;马泽麟;敖晓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4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时间愈长,发生HIE的几率愈高、后遗症愈多愈重.强调预防和适度治疗是降低发病率、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作者:邱瑞清;管长敏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缺锌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儿)的关系及锌剂对复感儿的疗效.方法:对符合复感儿诊断的患儿测血清锌,低于1.0μg/ml者122例,随机分为锌剂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给锌剂,剂量以元素锌0.5~1mg/(kg*d),3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一疗程后对比两组呼吸道感染发作次数的差异.结果:随访1年,治疗组发作次数为4.61±1.21次,对照组为7.11±1.32次,t=13.15,P<0.01,治疗后治疗组发作次数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缺锌与复感儿关系密切,补锌可防治.
作者:王晓光;马常亭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糖尿病,祖国医学称为消渴病,是慢性内分泌代谢失调所致,典型的临床为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通常防治的方法采用控制饮食、少食甜品,适当运动,药物治疗,控制情绪,但疗效不够理想.笔者根据其发病机理,探讨治疗的新途径.从中医角度探索出祛除积聚,通透阻塞、软化血管,恢复相关细胞活力,协调机体分泌代谢平衡的治疗方法.按照这个新思路施治,每每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锦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例,均经头颅CT确诊为梗死后再出血,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例病人中既往患风湿性心脏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主动脉瓣钙化3例,合并有心房纤维颤动14例,病情恶化死亡3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绝大多数由栓塞引起,对风湿性心脏病等心瓣膜有病变的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发生脑梗死后3天~2周内出现病情加重,需高度怀疑发生脑出血的可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洪迎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治疗过程中,常因长期输液,反复静脉穿刺及应用化疗药物,使皮肤静脉出现静脉炎,静脉萎缩、变细、脆性增加、弹性下降,浅静脉受到破坏,如操作不慎可使化疗药物外漏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地避免了外周静脉保留时间短,不易固定,易损伤血管,输液速度慢以及反复穿刺引起的痛苦;同时锁骨下静脉血流快,化疗时药物迅速被稀释,明显减少静脉炎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危重病人抢救时能及时用药、抽血检验等,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通过对121例肿瘤病人化疗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年娇;席曙桂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腹股沟斜疝在临床上很常见,占腹外疝的90%,大多数发生在男性,右侧多于左侧.病因以腹壁抵抗力降低为主,腹内压升高常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的可复性肿块,偶有胀痛,肿块在咳嗽、劳动、站立以及小儿哭闹时易出现,平卧或手按后能消失,压迫内环增加腹压,肿块不突出,检查外环,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腹股沟斜疝除发生疝嵌顿或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以及非手术治疗无效时,需选择手术治疗外,一般以非手术治疗为先,方法:1岁以内的婴儿常用外缠人造海棉的棉纱束压迫腹股沟内环;其他年龄段常白天使用特制的疝带压迫.虽疝带压迫和手术治疗均有效果,但过于麻烦.笔者曾用补钙方法治愈腹股沟斜疝1例,方法简单.以往文献、报刊尚未见有报道过,现报告如下,以供各同仁探讨.
作者:叶会真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其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受侵和回肠PEPER氏淋巴结等淋巴组织增生、坏死.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特殊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玫瑰疹、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近年,不典型伤寒病例增多,给基层医院增加了诊断难度,致使部分病例延误诊治,我院于1995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45例伤寒,其中误诊20例,误诊率达44.4%,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贵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在缺血性卒中发病中的意义及变化规律.方法:应用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试剂盒,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1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亚急性期DD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49.878,P<0.01),恢复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死各时期D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D在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升高不明显,亚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又降至正常,DD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作者:蒋柳结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在基层医院,经常会遇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例.重度中毒危险性大,病死率高.我院从1998~2000年共收治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30例,经迅速、有效地救治,除2例死亡外,其余均痊愈,现总结如下.
作者:盛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年来我们用透皮吸收剂治疗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剂型取名为冠心Ⅰ号凝胶剂,在治疗人数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发现该制剂治疗各种疼痛,尤其是痛经有显著的效果,为了丰富临床治疗方法,更好地解除患者疾苦,现介绍如下.
作者:朱燕;于淼;白秀芹;张向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抢救严重多发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严重多发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正确处理后,134例多发伤病人治愈出院,7例死亡.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利用早期接诊病人诊治的优势,尽早判断伤情并复苏;多发伤的处理应真正做到先重后轻、先急后缓.
作者:杜丹阳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