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黄春花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病人, 蛛网膜下腔出血, 死亡率, 脑梗塞, 发病, 观察和护理, 治疗护理, 肢体瘫痪, 意识障碍, 脑血管病, 临床资料, 护理不当, 后遗, 高血压症, 病情恶化, 致残率, 再发率, 脑卒中, 脑中风, 脑出血
摘要:脑血管意外又称脑中风、脑卒中,临床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梗塞等,是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致残率和再发率也高.脑血管病一般发病急骤,但恢复却很慢,如果护理不当,则影响病人的恢复,或恢复后遗留后遗症,不仅病人痛苦,而且造成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现将我院1997年8月至2001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病人32例,现将观察和护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在48岁至89岁之间.其中高血压症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梗塞7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18例,肢体瘫痪8例,意识障碍及昏迷6例,经过精心治疗护理后痊愈9例,好转13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4例,治疗好转率占68.8%,病情恶化及死亡率占31.2%.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胆管-空肠吻合术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对采用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治疗的胆道肿瘤、胆总管下段狭窄等患者,进行内引流术,并对留置的管道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消除对影响术后的各种不利因素,缩短病程,使病人能提早康复.结论: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注重“T”型管的护理,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隆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的观察与护理

    在妊娠晚期,由于母体和胎儿的原因,常需人工诱发促进宫缩,加快产程,尽早结束分娩.催产素静脉点滴引产安全、有效,成功率高,是产科经常选用的引产方法,但若使用不当,可发生严重后果,如子宫破裂、胎儿宫内窘迫、产道严重损伤、产后出血等.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使用催产素引产168例.165例引产成功,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168例均为我科住院孕妇,年龄20~39岁,孕周33~43周,初产妇159例,经产妇9例.其中胎膜早破58例,延期妊娠72例,过期妊娠1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3例,计划分娩8例,胎儿畸形3例,死胎4例.静脉滴注催产素浓度高每500ml葡萄糖液体内加入催产素5u,低加入2u,滴速10~50滴/分.本组产妇中165例于3日内引产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作者:吕玉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清与血浆测定葡萄糖、血脂结果的比较

    目的:探讨肝素抗凝血浆测定葡萄糖血脂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肝素抗凝血浆在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及血脂浓度,并与非抗凝血清比较.结果:肝素抗凝血浆法与血清法测定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肝素抗凝可完成生化所有项目的检测.

    作者:杨大梅;许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儿氯胺酮麻醉180例的体会

    氯胺酮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临床,然而近年来有关氯胺酮麻醉后呼吸并发症导致的不幸事件仍有发生.因此,本文分析我院1998~2000年间收集的180例小儿氯胺酮麻醉后的呼吸并发症,并总结、探讨其呼吸管理及防治方法.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小儿氯胺酮麻醉共180例,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3个月~12岁.头面部手术10例,四肢手术60例,腹部手术32例,其他手术78例.手术时间30min~3h.2.方法及剂量本组病例全部予臀肌注射,氯胺酮首次剂量4.22±0.95mg/kg.术前用阿托品0.01~0.02mg/kg,年长儿童加用苯巴比妥钠1~2mg/kg,氯胺酮平均总剂量肌肉注射为91.6±47.8mg(5.7mg/kg).

    作者:李庆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相关因素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的相关因素,减少产妇各种合并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结果:植入胎盘中,中央性前置胎盘占92.3%,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前置胎盘;胎盘植入深度与产前有无出血及出血次数及出血量有关;粘连面积与植入的深度与产时出血量呈正比,引起内膜损伤的宫腔操作是造成前置胎盘、胎盘植入的主要原因之一.结论:胎盘植入与前置胎盘,特别是中央性前置胎盘有直接关系.

    作者:贾军恒;何秋艳;李玉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1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方法:在心电监护下先给心律平70mg加入25%葡萄糖20ml静注并开始观察疗效,如无效则采用静滴治疗.结果:90.32%的病例在10~~120分钟内转为窦性心律,9.68%病例出现副反应,经治疗后症状消失.结论:心律平是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有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张海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替硝唑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替硝唑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BET)的干扰试验,以便建立用(BET)代替热原检查(PT).方法:按1995年版中国药典附录76页“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操作.结果:鲎试剂990105灵敏度复核λ=0.125EU/ml,3批替硝唑注射经5倍稀释后制成的内毒素溶液反应终点浓度λt均为0.07EU/ml,两者均在0.5~0.2 λ口之间.结论:本试验具有准确性、可靠性,适合替硝唑注射液的检查.

    作者:何建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奥美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1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上消化道出血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注射剂;对照组在常规治疗上运用西咪替丁,比较两组病例的止血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47%(P<0.01).结论:运用奥美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止血效果显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江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0例分析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腹外疝常见的一种,其治疗是行疝囊高位结扎.作者于1996~1998年对30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采用了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全为男性患者,年龄小l0月,大7岁,平均年龄2.5岁.单侧27例,双侧3例.择期手术26例,斜疝嵌顿急诊手术4例.2.手术方法本组30例均于静脉全麻下手术,取内环口向耻骨结节斜切口约1~1.5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用皮肤拉勾牵开外环口,用止血钳稍加分离提睾肌,则可在精索内前方找到疝囊,用止血钳沿疝囊后壁分离精索与输精管,用4号丝线交锁缝扎疝囊颈,逐层缝合切口.

    作者:陈锭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宫外孕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与护理对策

    宫外孕破裂或不全流产者病情发展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剧烈腹痛、晕厥、休克等,病人及家属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难以接受,往往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且病人不仅面临死亡的威胁,还要接受此次怀孕失败的结局,以及再次妊娠挫折,产生自责悲观、气愤等心理反应,对治疗不利.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常规护理同时,针对其心理反应及时采取护理对策,使患者尽快恢复身心健康.

    作者:罗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联用大黄治疗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联用大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成Ⅰ(血透+大黄)组与Ⅱ(单纯血透)组,进行血透2~12h/w,3.5h/次,同时,Ⅰ组服用大黄制剂,日一剂,6个月后进行血BUN、Cr上升速率统计,并进行营养状况估计及血透次数比较.结果:Ⅰ组与Ⅱ组相比,血BUN、Cr上升速率及营养状况均有显著性差异,且透析次数显著减少.结论:大黄辅助治疗,可减少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并发症,迟缓病情发展,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刘圣桂;宋风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塞并发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急性脑梗塞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导致内脏功能改变,对心脏的影响尤为显著,临床上称之为脑-心综合征.而急性脑梗塞并发急性心肌梗塞少见,预后差,病死率高.我科自1997~2001年共收治急性脑梗塞480例,并发急性心肌梗塞7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7例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4.5岁,经CT检查确诊脑梗塞,患者发病前均有冠心病史,2例有心房纤颤,5例有高血压病史,1例有糖尿病史.

    作者:潘瑜;黄江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转移性肝癌动脉灌注及栓塞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动脉灌注及栓塞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适应证病例进行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5-氟尿嘧啶、顺铂、足叶乙甙等抗癌药物,肝功能好,病灶小,可用适量明胶海绵栓塞.结果:治疗有效率达85.3%,6个月生存率为100%,1年生存率为67.6%,2年生存率为44.4%,3年生存率为11.7%.结论:超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及栓塞术可阻断肿瘤供血动脉,痛苦小,疗效好,并发症少,可作为肝转移性肿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国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天花粉与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比较天花粉与氨甲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方法:对5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分别采用氨甲喋呤及天花粉治疗,根据随访患者一般情况、血β-HCG、B超检查盆腔包块情况.评估两药的临床疗效.结果:天花粉的治愈率100%,明显高于氨甲喋呤治愈率的80%.结论:天花粉具有方法简便、安全、疗程短、毒副反应轻、恢复快的特点,提高了将来的生育率,值得推广.

    作者:张蕾;陈源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938例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就诊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方法;用ELISA法对938份标本检测丙型肝炎抗体.结果:11份抗-HCV阳性、阳性率为1.17%.对11份抗-HCV阳性标本进行HBsAg检测,2份阳性,阳性率为18.18%.结论:HBV(乙肝病毒)与HCV存在交叉或重复感染.

    作者:杨廷荣;岑永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胸部前弓前后位对肺尖小病灶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胸部前弓前后位对肺尖小病灶病变尤其是肺尖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抽查2000年我院的胸部前弓前后位胸片资料共68份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该位置在肺尖小病灶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8例胸部高千伏胸部正位片中疑有肺尖部病变的病例,经照胸部前弓前后位片,有58例为阳性X线表现,占85.3%,其中43例为肺尖结核小病灶,占63.2%.结论:胸部前弓前后位片对肺尖部小病灶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胸部正位片上疑有肺尖部阴影者,应首选加照前弓前后位片.

    作者:黄恒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230例的临床疗效分析

    颅脑外伤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损伤,病死率较高.损伤后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以及癫痫样发作.国内外分别于1955年和1964年将高压氧应用于临床,我科于1991年应用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现将1996年元月至2000年12月高压氧治疗的230例颅脑外伤作疗效分析.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30例,男183例,女47例,年龄大73岁,小3岁,平均33岁.外伤后至治疗时间短7天,长30.天,其中脑震荡28例,脑挫伤128例并硬膜下血肿49例,颅骨骨折并脑挫伤25例.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头晕87例,头痛71例,恶心、呕吐10例,不同程度意识障碍15例,昏迷30例,偏瘫6例,复视8例.

    作者:李锦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放疗前加诱导化疗治疗中晚期食首道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放疗前加化疗对中晚期食道癌的疗效观察.方法:64例中晚期食道癌随机分为两组,单放组32例,为单纯体外放疗,剂量60~70Gy/6~7周,综合组32例,按上述放疗外,在放疗前行2程诱导化疗(CF+5Fu+DDP).结果:综合组与单放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9%、46.9%、31.3%和40.6%、31.3%、12.5%,综合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单放组(P<0.05),且无严重毒副作用.综合组与单放组局控率分别是56.3%和62.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远处转移率综合组为6.3%,单放组为18.8%,综合组明显低于单放组(P<0.05).结论:放疗治疗中晚期食道癌前行化疗是疗效好,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昱明;贾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纳洛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辅助治疗效果.方法: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大剂量纳洛酮治疗.结果:有效率为75.0%,有效病例在住院期间休克得以纠正并存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及早加用大剂量纳洛酮有良好效果,使用方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提高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临床价值.

    作者:温志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诱因的护理对策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为糖尿病(DM)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一,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并症(1).而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正确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对我科收治的26例酮症酸中毒诱发因素进行护理对策,效果显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1998年元月至2001年4月共收治DKA患者26例,男10例,女l6例,Ⅰ型DM 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16~56岁,平均36岁;Ⅱ型DM 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岁.26例患者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的分类标准,尿酮定性均为阳性,其中18例HCO3《20mmol/L;26例中22例有DM病史,4例以DKA为首发表现.

    作者:罗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