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评价

苏金玲

关键词:胃癌, 腹腔镜, 胃癌根治术, 综合护理, 延续性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初次诊断为胃癌,首次接受治疗,且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54人)与对照组(49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知识宣教,试验组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在入院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状态,比较两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临床状态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初次下床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AS、S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出院时,两组的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 (6/5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 (1/4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8,P=0.151).结论 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实施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住院时间等,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疗效,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院内和院外护理中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对于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初次诊断为胃癌,首次接受治疗,且择期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试验组(54人)与对照组(49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知识宣教,试验组给予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两组均在入院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状态,比较两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临床状态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后排气时间、初次下床时间、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SAS、S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出院时,两组的SAS及SD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P<0.0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 (6/54),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 (1/4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58,P=0.151).结论 对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实施院内综合护理及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减少住院时间等,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疗效,减轻患者的疾病痛苦,是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院内和院外护理中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苏金玲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学——微创医学的新高地

    自1868年德国学者Kussmaul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硬式内镜检查至今,内镜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完善革新,经历了硬式内镜、半可曲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等几代内镜装备的变革,使得内镜的诊断作用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出现,则使消化内镜的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作者:刘冰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6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21例,采用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单纯微创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记录所有患者影像学愈合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半年愈合率、患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34个月.观察组影像学及临床愈合时间分别为(46.57±14.51)d、(86.27±19.35)d,明显低于对照组(61.18± 18.25)d、(112.84 ±24.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半年愈合率95.24%,与对照组8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肢Johner-Wruhs功能优良率分别为85.71%、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81%、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解剖锁定钢板结合同位螺钉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安全性高,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艳明;刘军平;胡小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期癌症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染色内镜、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荧光内镜等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消化内镜微创化手术治疗方式在各方面均优于传统外科手术,提高了对病变性质和范围的诊断正确率,对早期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微创、安全且经济的效果,明显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作者:高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了腔镜组和开胸组.腔镜组在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治疗,开胸组患者接受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血清IL-6、C反应蛋白及免疫功能指标等情况.结果 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开胸组,切口长度明显小于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开胸组(P<0.05).与术前相比,手术后1d、5d两组IL-6、CRP水平都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开胸组明显高于腔镜组;与术后1d相比,两组术后5d的IL-6、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两组IgG、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开胸组明显低于腔镜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韦庆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为适应医学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具备科研能力的口腔医学创新型人才,是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重要任务.该文对口腔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设计科研训练课程,将科研素质培养植入五年制口腔医学本科培养过程,使学生较早接受科研训练,与临床能力培养相辅相成,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本科毕业生,为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作者:谢庆条;江献芳;黄旋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 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 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陈文;叶仕高;张迎春;石俊杰;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基于临床多站式考评模式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期考核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临床多站式考评(OSCE)模式应用于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分期考核的效果.方法 以2015 ~2016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40名学员为对象,采用OSCE模式对学员进行期中、期末双阶段考核,比较和分析考核结果.结果 40名规范化培训学员完成双阶段考核,期中考核31名学员通过考核,通过率为77.5%;期末考核38名学员通过考核,通过率为95.0%.各站点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第二站、第三站、第五站期末考核均显著优于期中考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站、第四站的期中与期末考核成绩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SCE模式对学员进行分期考核,可提高培训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作者:刘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液囊空肠导管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重症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方式在身体模拟生理活动、维持胃肠道的菌群均衡、减少胃肠道的缺血坏死、减低脓毒血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方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包括液囊空肠导管)来实现,研究和探索床旁无创放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方法,对提高放置成功率和准确性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卢国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快速康复的护理进展

    胃癌患者术前通常因消化道受损而表现出程度各异的营养不良状态以及水电解质紊乱.术后则受到持续胃肠减压、禁饮、禁食等措施的影响而处于营养缺乏状态,电解质丢失较为严重.胃癌术后保留部分胃肠功能或胃肠功能基本正常的患者,临床应以肠内营养为首要的营养支持方式.近年来快速康复理念在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相关护理研究较为活跃,对此作一综述,为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管理提供参考.

    作者:伍银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预防护理进展

    CT增强扫描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碘对比剂通过高压注射静脉给药,因其粘滞性大、渗透压高,受血管弹性、操作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影响,静脉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外渗,如何预防碘对比剂的外渗以及外渗后的应急处理,近几年来相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碘对比剂加温处理、充分评估血管、选择合适留置针、生理盐水预推法的应用等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发生外渗后需按照分级采用规范的处理.

    作者:冯冬梅;冯谢平;李耀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神经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凹陷明显、Frey综合征、涎瘘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周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喉癌术后气道湿化的临床研究

    为防止喉癌患者手术创面水肿或喉部肿瘤压迫气道而引起呼吸困难,常需行气管切开手术,而气道的改变易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和气道阻塞等严重并发症.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案是喉癌术后护理的关注重点之一,对降低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并发痰液潴留、痰痂形成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喉癌患者术后气道的改变及气道相关并发症、喉癌患者术后气道湿化液的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气道湿化的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供临床参考.

    作者:黄玉英;李湘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SRT)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多发脑转移瘤(2~4个病灶,病灶大直径≤4 cm)患者,其中接受SRT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SRT联合WBRT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颅内肿瘤局部控制率、颅内远处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两组客观缓解率、转移瘤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颅内远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观察组为13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SRT与WBRT +SRT治疗脑转移瘤(2~4个病灶)有相似的生存期,局部控制率相仿,但颅内远处复发率增加,需要及时治疗.

    作者:蒙富斌;王洪乾;高扬;苏善宁;朱均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宫腔灌注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带来福音.然而,在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辅助技术治疗过程中仍有50%左右治疗周期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原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富集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治疗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作用,可作为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作者:王巍;马海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iopoietin-2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与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探讨Ang-2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脉造影无异常且心脏彩超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为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化验资料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检测血清标本Ang-2、BNP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血清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关系(r=0.281,P=0.026),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r=0.256,P=0.003),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280,P=0.030),与血清BN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194,P =0.028).结论 随着心功能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2的表达浓度明显增加,提示Ang-2和慢性心衰关系密切,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心衰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作者:龙曼云;桂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1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氟哌利多2 mg;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55.7% (39/70)、B组17.1% (12/70)、C组5.7% (4/70).B、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且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且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能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

    作者:饶杰;彭镌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提高创伤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教学质量的探讨

    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从多方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功训练、影像学学习及文字书写,同时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等,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规培学员临床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谭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热合方法的改良

    目的 探讨提高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封管热合机的操作方案、使用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和观察对比.结果 改良后所需热合时间为20分21秒,较常规方法的热合时间39分42秒减少.结论 改良的封管热合方法工作效率高,比常规热合方法更省时,使作业环境较整洁有序,对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以及预防与减少差错有益.

    作者:禹亚丽;杨雪;刘易娟;刘丽娟;李聚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感染性骨不连的临床治疗进展

    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是骨科棘手的难题之一,目前治疗方法很多,尚无统一的手术治疗方法.每种技术各有优缺点,但不管是何种治疗手段都是围绕着如何控制骨感染及治疗骨缺损骨不连的问题.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多种方法的联合应用,给感染性骨不连治疗带来了新的观点及视野.

    作者:王斌;刁开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