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宫腔灌注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王巍;马海兰

关键词:血小板富集血浆, 宫腔灌注, 子宫内膜容受性, 临床妊娠率
摘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带来福音.然而,在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辅助技术治疗过程中仍有50%左右治疗周期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原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富集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治疗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作用,可作为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iopoietin-2浓度的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 通过观察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与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探讨Ang-2在心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冠脉造影无异常且心脏彩超证实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例为心衰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6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化验资料及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检测血清标本Ang-2、BNP水平.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血压、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血清Ang-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组患者血清Ang-2水平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呈正相关关系(r=0.281,P=0.026),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r=0.256,P=0.003),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r=-0.280,P=0.030),与血清BNP浓度呈正相关关系(r=0.194,P =0.028).结论 随着心功能下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Ang-2的表达浓度明显增加,提示Ang-2和慢性心衰关系密切,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心衰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作者:龙曼云;桂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腮腺浅叶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并对两组手术指标、治疗效果、神经损伤程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解剖面部神经支数均明显短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区凹陷明显、Frey综合征、涎瘘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耳周麻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应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具有创伤较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内固定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接受治疗的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患者26例,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2例,Ⅲ型14例.均在关节镜辅助下进行骨折端复位,采用可吸收棒固定,采用X线检查随访及Lysholm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2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8(28.6±3.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7.6±0.7)周.术后半年、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可吸收棒治疗儿童髁间棘撕脱性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可减少关节僵硬,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江勇;梁子聪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路径化健康教育在甲状腺结节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状腺结节患者行路径化健康教育对射频消融术后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35人,对比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疼痛感及健康教育满意度情况.结果 经路径化健康教育后,试验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疼痛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常规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71.43%,试验组健康教育满意度为91.42%,试验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对甲状腺射频消融术患者行路径化健康教育,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作者:龙彩霞;王龙;陈志江;文玉琼;黄碧珠;陈红梅;蓝颖茹;吴燕平;赖水青;邝建;余桂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特点及治疗现状

    孟氏骨折是一种严重的肘部复合性损伤,由于漏诊误诊或治疗不及时容易导致儿童孟氏骨折发展成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如治疗不当会失去一期复位的机会,进而造成肘关节屈曲功能和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及骨折畸形愈合,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不断加重,不仅治疗困难,而且预后不佳,对患者正常肢体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就近年来儿童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热合方法的改良

    目的 探讨提高封管热合机在血液成分制备中的工作效率.方法 对封管热合机的操作方案、使用方法进行优化改良和观察对比.结果 改良后所需热合时间为20分21秒,较常规方法的热合时间39分42秒减少.结论 改良的封管热合方法工作效率高,比常规热合方法更省时,使作业环境较整洁有序,对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以及预防与减少差错有益.

    作者:禹亚丽;杨雪;刘易娟;刘丽娟;李聚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研究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干预措施预防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21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70例.A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氟哌利多2 mg;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观察患者术后24 h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24h内PONV发生率分别为:A组55.7% (39/70)、B组17.1% (12/70)、C组5.7% (4/70).B、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且PONV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ONV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注射托烷司琼2 mg+地塞米松10 mg,且手术结束时静脉注射氟哌利多2 mg能显著降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

    作者:饶杰;彭镌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提高创伤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带教教学质量的探讨

    医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第一个重要教育阶段是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对创伤骨科的临床带教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从多方面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包括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的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重视基本功训练、影像学学习及文字书写,同时重视医德医风建设等,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规培学员临床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谭桢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腔镜手术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方法 选取接受腔镜手术的患者500例,登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系统),回顾性调查腔镜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0例腔镜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433例(86.60%);主要给药时间为手术当天,手术当天给药360例(83.14%);433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总共使用抗菌药物475例次,使用药物多的是头孢米诺钠,为57例次,占12.00%;其次是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钠等;使用少的是阿米卡星,仅为4例,占0.84%.在药物的选择、联合用药、给药时机方面,合理率较高,分别为90.3%、80.95%、82.22%,但是在术后给药以及术中追加给药的合理率仅为32.08%、55.56%.结论 腔镜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调查分析大体上是合理的,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为了更好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加强医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完善临床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的准则,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谢甲年;官东秀;罗北海;李化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全脑放疗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陀螺刀立体定向放疗(SRT)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多发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多发脑转移瘤(2~4个病灶,病灶大直径≤4 cm)患者,其中接受SRT治疗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SRT联合WBRT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颅内肿瘤局部控制率、颅内远处复发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两组客观缓解率、转移瘤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颅内远处复发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观察组为13个月,两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SRT与WBRT +SRT治疗脑转移瘤(2~4个病灶)有相似的生存期,局部控制率相仿,但颅内远处复发率增加,需要及时治疗.

    作者:蒙富斌;王洪乾;高扬;苏善宁;朱均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技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瘤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8例主动脉弓部瘤患者进行“杂交”去分支联合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手术分两步完成后,评价该方法围术期死亡率、并发症以及术后6~48个月的随访观察.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有2例患者出现1型内瘘,重新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后内瘘消失;全组患者生存良好,未出现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杂交”方法治疗主动脉弓部瘤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叶仕高;石俊杰;郑晓宇;陈文;覃建颖;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况和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164例患者,于2016年开始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因而以此为时间界限进行分组划分,实施前的即为对照组82例,未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后的即为观察组82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统计.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护理差错发生率(10.97% vs 1.22%)、护理质量评定达标率(80.49%vs 100.0%)以及护理总满意度(79.27% vs 97.56%)方面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护理风险管理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临床护理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魏艾;庞倩;骆丽芳;赖晓丹;欧阳莉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液囊空肠导管在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研究

    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治疗和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对重症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方式在身体模拟生理活动、维持胃肠道的菌群均衡、减少胃肠道的缺血坏死、减低脓毒血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方式.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主要通过放置鼻空肠营养管(包括液囊空肠导管)来实现,研究和探索床旁无创放置液囊空肠导管的方法,对提高放置成功率和准确性等方面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卢国浩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腰椎神经根孔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研究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2/60),对照组为11.67%(7/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神经根孔狭窄症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作者:蒙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腔内修补术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3例特殊腹髂主动脉病变患者采取了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术后观察主动脉内瘘、股-股动脉转流人工血管通畅性以及下肢供血情况.结果 围术期均无死亡,术后1、3、6个月均复查腹主动脉CTA,第1例腹主动脉Ⅱ型内瘘仍存在,但无明显进展表现;第2例、第3例无内瘘形成.3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 28个月,在随访过程中旁路人工血管均畅通,均未出现吻合口狭窄、下肢缺血症状.结论 对于某些特殊的腹髂主动脉病变,采取腔内修补联合股-股动脉转流“杂交”技术治疗是可行、安全、有效的,但其远期疗效仍需长期随访.

    作者:陈文;叶仕高;张迎春;石俊杰;刘永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学——微创医学的新高地

    自1868年德国学者Kussmaul完成世界上第一例硬式内镜检查至今,内镜技术迅猛发展,不断完善革新,经历了硬式内镜、半可曲式内镜、纤维内镜、电子内镜等几代内镜装备的变革,使得内镜的诊断作用获得了巨大的提升.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出现,则使消化内镜的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作者:刘冰熔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自体血小板富集血浆宫腔灌注在反复种植失败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临床的成功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不孕症夫妇带来福音.然而,在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辅助技术治疗过程中仍有50%左右治疗周期出现反复种植失败(repeated implantation failure,RIF),原因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如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有效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有研究表明:血小板富集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宫腔灌注治疗具有促进子宫内膜增殖,改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临床妊娠结局的作用,可作为提高RIF患者临床妊娠率的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方法.

    作者:王巍;马海兰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NKX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DNA测序技术,对30例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CHD组)以及30例非CHD患者(对照组)的NKX 2.5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单个位点的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与CHD房间隔缺损的关系.结果 所有CHD房间隔缺损患者NKX 2.5基因均未发现突变,而在基因第二外显子区域发现1个SNP位点,位于上游606位碱基c.606G >C,属于同义突变.两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X 2.5基因突变与广西壮族CHD房间隔缺损患者之间无明显相关性,该基因上的606G>C的SNP与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简永远;许展毓;冯旭;郑宝石;覃家锦;谢晓勇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的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和不同需求,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心理干预对策.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5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自评量表及艾森克个性问卷,对准备做介入手术的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调查评价、分析.结果 本组调查中,65例(100%)患者术中不知道手术过程和如何配合医生;61例患者(93.85%)对手术不了解,怀有恐惧心理;所有患者均担心发生术后并发症,并顾虑手术的效果;18例(27.69%)患者因医疗费用高而产生焦虑情绪;7例(10.77%)患者因术后卧床大小便不习惯而出现焦虑.结论 针对冠心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农荣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内镜全层切除术(EFIR)在胃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胃镜、微探头超声内镜及腹部CT等检查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患者采用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 FTR)进行治疗.结果 28例患者的胃固有肌层肿瘤均经内镜全层切除术得到完整切除,创面均用尼龙绳联合钛夹荷包缝合进行闭合,无中转外科手术病例;肿瘤位于胃底25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0.8 ~4.0 cm.术后病理证实胃肠间质瘤(GIST)24例,平滑肌瘤4例.均随访6个月,手术创面愈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EFTR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肯定,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家平;何朝晖 刊期: 2018年第04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