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体位对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影响

袁金权;周建平;杜巍;李伟阳;谢锐文;陈小聪;叶志彬;陈国标

关键词:胸腔镜, 手汗症, 体位, 胸交感神经链切除术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体位对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影响.方法 将因手汗症行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侧卧位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半坐卧位进行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视野显露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出院时对医院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36±5) min和(68±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视野完全显露率分别为96.67%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后舒适率分别为95.00%和7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对医院的满意度分别为96.67%和8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观察组中5例自诉术后背部隐痛,在2周内缓解消失,7例有代偿性多汗发生,3个月内消失3例,1年内消失4例,2年内无复发;对照组自诉有背部隐痛4例,在10 d内缓解消失,有代偿性多汗发生8例,其中3个月内消失4例,半年内消失3例,l例1年内消失,在2年内有1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时,术中采用半坐卧位较侧卧位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野显露程度,明显增加术后患者舒适度及对医院的满意度.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康复运动对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90例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介入治疗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于介入治疗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运动护理.观察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症状的变化,同时比较术后左室功能及血清IL-18、hs-CRP水平.结果 术后3个月IL-18及hs-CRP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室壁运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运动护理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作者:黄丽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效果.方法 将优质临床护理应用于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患者的观察组(n=87),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88)比较,比较两组术后的异物清除情况及出现创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异物清除率达96.55%(84/87),对照组为88.64%(78/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00,P=0.003);对照组出现创伤概率为11.36%,观察组为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9,P=0.038).结论 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加入优质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创伤发生率.

    作者:连娟;黄婵婷;付朝霞;冯彩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同填塞方式的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鼻腔不同填塞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鼻内镜手术的双侧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6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研究组在鼻内镜术后应用明胶海绵或小块膨胀海绵填塞中鼻道或加用改良的鼻咽通气管,全部保留鼻腔通气;对照组应用膨胀海绵鼻腔全填塞,鼻腔不通气.观察两组术后填塞后引起的鼻痛、头痛、睡眠影响、眼胀溢泪、吞咽不适、鼻出血等症状,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鼻痛、头痛、睡眠影响、眼胀溢泪、吞咽不适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鼻出血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4例放置通气管的患者感通气量不足,需张口辅助呼吸.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因出血再次填塞.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应尽可能保留鼻腔通气,可以明显改善术后鼻痛、头痛、烦躁、失眠、进食困难等症状.

    作者:零兴勤;覃宏康;班正锋;潘炯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经脐软式内镜腹腔探查活检术在腹水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脐软式内镜腹腔探查活检术对不明原因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经脐进入腹腔通道,电子胃镜经通道进入腹腔,建立气腹,对2例不明原因腹水患者行腹腔检查及病理活检.结果 2例患者均获得病理学诊断,分别为卵巢腺癌并腹膜、盆腔转移及结核性腹膜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腹壁均无可见手术瘢痕.结论 经脐软式内镜腹腔探查活检术对不明原因腹水的病因诊断是安全有效的,并具有手术瘢痕隐匿的优点.

    作者:梁运啸;农兵;郭先文;曾义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三维适形放疗配合伽玛刀治疗食管癌117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γ-刀)结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采用三维适形放疗配合伽玛刀治疗食管癌(Ⅱ~Ⅲa期)患者117例.其中,男90例,女27例.年龄40 ~ 81岁,中位年龄68岁,60岁以上51例.上段食管癌3例,其余114例均为中下段食管癌.照射剂量:三维适形放疗剂量40 ~ 50 Gy,平均46.9 Gy;立体定向伽玛刀放疗PTV平均剂量1.1~ 1.2 Gy(50%剂量曲线0.6~0.8 Gy/f,8 ~ 10 f).适形放疗与伽玛刀治疗时间间隔小于30 min.通过比较治疗前后食管钡餐造影及胸部CT等检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1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依从性好,未出现出血、穿孔病例.1年局部控制率(CR+ PR)70.9% (83/117),1年生存率66.7%(78/117),2年生存率52.1%(61/117).患者多死于肿瘤局部未控所致持续性进食梗阻,终衰竭死亡.远处转移(肺转移、肝转移、脑转移等)6例(5.1%).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时间较常规放疗提前(平均15.2 d),Ⅲ~Ⅳ度放疗性食管炎发生率10.2%(12/117),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无放射性肺炎病例发生.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配合伽玛刀治疗食管癌安全性好,患者依从性好,近期疗效显著,值得开展关于同步放化疗的Ⅲ期临床试验.

    作者:常浩;邵秋菊;齐宇红;梁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将3D打印模型引入Sandwich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骨科见习教学为例

    目的 观察将3D打印模型引入Sandwich教学中的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2014级5年制临床专业60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试验组采用膝关节3D打印模型的Sandwich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标准化Sandwich教学模式.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生更认同3D打印模型结合Sandwich的教学模式对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动手操作能力等带来的积极影响,可显著加深学生对临床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照组学生对所用教学方式的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分别为30.0%和50.0%;试验组学生的非常满意度、基本满意度分别为70.0%和23.3%.结果 将当前先进的3D打印模型引入Sandwich教学模式运用于骨科见习,直观的模型让学生清晰了解病损部位、损伤程度与类型,加深对相关影像资料的理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骨科见习的教学效果.

    作者:梁晓南;姚军;赵劲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中青年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中青年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接受妇科腹腔镜手术的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各19例.A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剂量为1 μg/mL+丙泊酚3μg/mL,B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剂量为2μg/mL+丙泊酚3μg/mL,C组静脉注射芬太尼剂量为4 μg/mL+丙泊酚3μg/mL.在麻醉前10 min、插管后1 min、气腹后20 min、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分别记录三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观察三组术毕停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气腹时间、镇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麻醉前10 min比较,三组在插管后1 min时SBP、DBP、HR均有所降低(P<0.05),B组与C组在气腹后20 min时SBP、DBP、HR高于A组(P<0.05),A组、B组在术毕解除气腹后20 min时SBP、DBP、HR高于C组(P<0.05).B组患者在镇痛评分、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方面均优于A组和C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恶心、呕吐、头痛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妇科腹腔镜手术,以剂量为6 ~8 μg/mL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μg/mL静脉注射麻醉,能更有效地控制围术期中所产生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水平及保证良好的预后恢复.

    作者:赵飞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组(21例)和B组(22例).A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B组采用快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停止输液时间、体重差、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白蛋白、CRP和血清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比A组短,治疗费用比A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B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应用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作者:许国定;孙兴;刘锦新;黄海;冯关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胸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单孔胸腔镜手术是胸外科微创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手术时不使用腔镜套管,操作时避免了对肋间神经的挤压和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然而,此技术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腔镜手术基础,本文就单孔胸腔镜的手术人路、治疗病种、麻醉方式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涛;冯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游离骨瓣塑型修复儿童嵌插性凹陷性骨折的早期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

    目的 分析游离骨瓣塑型修复儿童嵌插性凹陷性骨折的早期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方法 将160例嵌插性凹陷性骨折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游离骨瓣塑型修复儿童嵌插性凹陷性骨折,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游离骨瓣塑型修复儿童嵌插性凹陷性骨折,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以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减轻治疗过程中患儿的痛苦、加强对患儿的巡视监管沟通及对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等心理护理干预,并对两组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心理精神状态总良好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8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85%),观察组总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游离骨瓣塑型修复儿童嵌插性凹陷性骨折的治疗,能明显增加其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张洁;王其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优势.方法 将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视力、眼压、滤过泡、角膜平均散光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时角膜平均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有确切的疗效,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好,且不会影响患者散光度.

    作者:蔡丽英;罗钢;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9例触诊阴性乳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乳房外形优良率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2/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9/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7.50%(39/40),对照组优良率79.49%(31/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家庭角色、语言、情绪、个性、精力、社会角色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小切口传统手术相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长度,降低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能有效保持患者乳腺外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万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肾细胞癌的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随着肾细胞癌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些细胞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成为治疗肾细胞癌的靶点.本文主要讨论两类靶向药物,一类是VEGF抑制剂,例如舒尼替尼、索拉非尼;另一类是mTOR抑制剂,例如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

    作者:黄海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及护理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及护理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动静脉内瘘术并实施血液透析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行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观察组行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观察组41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A组(n=20)和观察B组(n=21),其中观察A组行常规护理,观察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术后血流量、手术前后及护理后患者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状况,以及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CI、CO均高于术前,EF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I、CO均高于对照组,EF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及个性化护理措施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陶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3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治疗组42例和保守治疗组41例.内镜治疗组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予以ERCP、EST或EPBD治疗,保守治疗组采用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保守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患者在腹部疼痛症状缓解时间、血淀粉酶、肝功能及C反应蛋白的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方面均有所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内镜治疗安全有效,具有对机体创伤小、恢复快、治愈率高及并发症低等特点,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春;王长友;陈建立;张国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拔罐治疗.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有效率6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梁子茂;黄琼琳;潘韦情;韦英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的诊治体会(附7例报告)

    目的 探讨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的诊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检术或经造瘘肾盂镜检术,取出絮状团块进行真菌培养,配合药物及肾盂灌洗等方法治疗7例(8侧)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患者.治疗方法:停止抗生素应用,改为抗真菌治疗;碱化尿液(pH≥7.5)辅助治疗,口服碳酸氢钠片,1.5g/次,3次/d,连续口服3~4周.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注射液肾盂灌洗1周.口服氟康唑分散片治疗3~4周,连续3次尿培养阴性后停药.及时去除异物(如双J管)、结石等病原菌载体.结果 7例均行输尿管镜检证实有絮状团块梗阻.絮状物经显微镜及培养确诊为白假丝酵母菌6例,热带假丝酵母菌1例.随访1个月,有5例连续3次尿沉渣显微镜检无菌丝和孢子.1例双侧感染的患者,左肾结石残留,左侧输尿管再次梗阻.1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左肾及输尿管上段形成铸型“霉菌球”久治不愈,在外院切除左肾.结论 念珠菌性肾盂肾炎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尿路开放、异物、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及糖尿病是主要致病原因.导致上尿路梗阻后应及早解除梗阻,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作者:郭青良;阎圣男;时颖涛;李宇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期给予持续脑灌注压监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1.05%(2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52.63% (20/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黄乾亮;李卫;魏文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心病影像检查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开展早期诊断是改善CHD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技术,在CHD的早期筛查、治疗评价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CT、放射性核素显像、核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技术在CHD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黄建宁;周忠学;周昀;何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微波消融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甲状腺结节患者23例,均接受微波消融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治愈.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无抽搐、无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2年,微波消融的甲状腺结节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开刀手术侧甲状腺术后超声检查未探及结节及包块.无复发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结论 微波消融术联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强;尹惠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