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生物羊膜移植术的疗效比较

刘建昌

关键词:翼状胬肉,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生物羊膜移植术
摘要:目的 比较翼状胬肉切除分别联合不同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单侧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4)和对照组(n=42).治疗组患者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角膜创面上皮愈合时间为(4.62±1.03)d,对照组为(6.15±1.47)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和裸眼视力均获得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组间角膜散光度、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1例(2.27%),对照组复发4例(9.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生物羊膜移植术均能有效治疗翼状胬肉,但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更利于术后角膜创面愈合,复发率更低.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25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麻后穿刺左侧肱动脉,经左侧肱动脉置入标记导管至升主动脉,经右侧腹股沟处切开分离出右侧股动脉,穿刺右侧股动脉置入导管证实在真腔内,顺导管置入超硬导丝至升主动脉.全身肝素化后控制血压,其中急诊手术治疗4例,其余患者急性期过后限期手术.结果 25例患者共置入主动脉支架25枚,普通血管支架6枚,其中6例行左侧锁骨下动脉烟囱支架置入,5例行左侧椎动脉-人工血管-左侧颈总动脉搭桥术,5例支架置入后明显内漏者行球囊扩张,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腔内治疗是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办法.

    作者:陈琳;马波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姑息性直肠癌术后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相关因素.方法 98例接受腹腔镜姑息性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其中预后不佳的50例患者为研究组,预后较佳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单因素有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远处器官转移、淋巴结转移、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P<0.05),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都是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姑息性直肠癌手术患者预后不佳的独立因素有肠梗阻、原发病灶切除、术后无辅助治疗、肿瘤分化程度低.

    作者:何坚沃;冯安业;罗文杰;梁伟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临床护理干预对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干预对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的效果.方法 将优质临床护理应用于上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患者的观察组(n=87),并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n=88)比较,比较两组术后的异物清除情况及出现创伤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异物清除率达96.55%(84/87),对照组为88.64%(78/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000,P=0.003);对照组出现创伤概率为11.36%,观察组为2.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9,P=0.038).结论 上行消化道异物内镜下取出术加入优质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创伤发生率.

    作者:连娟;黄婵婷;付朝霞;冯彩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优势.方法 将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囊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视力、眼压、滤过泡、角膜平均散光度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3个月时角膜平均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有确切的疗效,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好,且不会影响患者散光度.

    作者:蔡丽英;罗钢;江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腹腔镜手术与常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比较

    目的 观察腹腔镜微创手术与常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3.78±0.64)h、术中出血量(134.71±12.66) 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4.36±0.87)h、术中出血量(208.59±11.32)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费用(3130±123)元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3216 ±197)元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98% (3/43),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88% (15/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可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黄纯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围术期的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对接受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102例患者,按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围术期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胃肠道准备、皮肤护理及术前准备等.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7% (3/52),对照组为24.00%(1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08% (51/52),对照组为80.00% (40/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围术期护理效果显著,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张星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PBL教学模式在脊柱肿瘤临床教学的应用

    目的 观察PBL教学模式在脊柱肿瘤临床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实习生的脊柱肿瘤临床教学中实施PBL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掌握基础知识向培养临床思辨能力的提升.结果 PBL教学模式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增强同学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训练其临床逻辑思维能力.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脊柱肿瘤临床教学中是可行的,并受到医学生欢迎.

    作者:江华;詹新立;肖增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神经内镜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外引流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中神经内镜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47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单纯侧脑室引流手术治疗;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7例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为观察组,给予侧脑室引流手术联合神经内镜,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术后1年随访发现,观察组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2.160,P=0.031).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68.09%(32/4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4.04%(16/47);观察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8.51%(4/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0%(11/4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66%(13/4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81% (22/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364,P=0.046).结论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在行侧脑室外引流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可推广应用.

    作者:覃家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快速康复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A组(21例)和B组(22例).A组采用传统常规治疗,B组采用快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对患者进行5年随访观察.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停止输液时间、体重差、肛门排气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均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白蛋白、CRP和血清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9%,明显高于B组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住院时间比A组短,治疗费用比A组少,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年,B组生存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微创技术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应用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作者:许国定;孙兴;刘锦新;黄海;冯关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缺血性脑卒中亚型GWAS研究的困境和挑战

    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学研究,从较早期的候选基因研究[1~3](candidate gene association studies)到近期的全组基因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 [4~6],带来了海量的遗传信息.在海量的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的遗传信息中,医务人员片段化、标签化式地“读懂”了部分遗传信息,但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这个遗传异质性很强的多基因复杂疾病,完整准确地“读懂”缺血性脑卒中的遗传信息,尤其是能解读和理解缺血性脑卒中各种血管病变表型的遗传信息与血管病变病理改变的关系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互相作用,尚需做出巨大的努力[7,8].

    作者:盛文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不同体位对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体位对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影响.方法 将因手汗症行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侧卧位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半坐卧位进行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手术视野显露情况、术后舒适度及出院时对医院的满意程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持续时间分别为(36±5) min和(68±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视野完全显露率分别为96.67%和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后舒适率分别为95.00%和7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出院时,对医院的满意度分别为96.67%和8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观察组中5例自诉术后背部隐痛,在2周内缓解消失,7例有代偿性多汗发生,3个月内消失3例,1年内消失4例,2年内无复发;对照组自诉有背部隐痛4例,在10 d内缓解消失,有代偿性多汗发生8例,其中3个月内消失4例,半年内消失3例,l例1年内消失,在2年内有1例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单孔胸腔镜下双侧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时,术中采用半坐卧位较侧卧位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野显露程度,明显增加术后患者舒适度及对医院的满意度.

    作者:袁金权;周建平;杜巍;李伟阳;谢锐文;陈小聪;叶志彬;陈国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在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期给予持续脑灌注压监测,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OS)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1.05%(27/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预后良好率52.63% (20/3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进行持续脑灌注压监测,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黄乾亮;李卫;魏文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冠心病影像检查技术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开展早期诊断是改善CHD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影像学检查作为重要的诊断技术,在CHD的早期筛查、治疗评价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成像、CT、放射性核素显像、核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及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技术在CHD诊断中的应用及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黄建宁;周忠学;周昀;何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LAVA动态增强扫描在肛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LAVA动态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肛瘘的价值.方法 选择35例肛瘘患者,分别采用直肠腔内B超、MRI平扫、LAVA动态增强扫描进行诊断;对肛瘘内口、瘘管路径、脓肿位置以及Parks分型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诊断技术的符合率.结果 直肠腔内B超对肛瘘内口位置的检出符合率高,为92.11%;其次是LAVA动态增强扫描,检出率为50.00%,MRI平扫检出率为2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A增强扫描对瘘管路径和数目的检出率为97.67%,明显高于直肠腔内B超的76.74%和MRI平扫的72.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VA增强、MRI平扫对脓肿位置和数目的检测率均为100%,明显高于直肠腔内B超的61.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VA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肛瘘能够提高瘘管路径和数目以及对肛瘘分型的术后符合率,而对肛瘘内口位置和数目检测与直肠腔内B超比较处于劣势.在对肛瘘的诊断中应用LAVA增强扫描结合直肠腔内B超优势互补,以满足手术方案的设计,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作者:张满;张景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单孔胸腔镜手术在治疗胸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单孔胸腔镜手术是胸外科微创技术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手术时不使用腔镜套管,操作时避免了对肋间神经的挤压和损伤,减少了并发症.然而,此技术操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腔镜手术基础,本文就单孔胸腔镜的手术人路、治疗病种、麻醉方式等作一综述.

    作者:刘涛;冯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80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0例.治疗组采用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配合拔罐治疗.隔天治疗1次,5次为1疗程,共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2.50%;对照组治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7例,无效25例,有效率68.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壮医火针配合拔罐治疗腰骶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适宜推广应用.

    作者:梁子茂;黄琼琳;潘韦情;韦英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的疗效比较

    目的 对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与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9例触诊阴性乳腺结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小切口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复发率、乳房外形优良率及SF-36量表评分.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 (2/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9/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97.50%(39/40),对照组优良率79.49%(31/3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家庭角色、语言、情绪、个性、精力、社会角色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小切口传统手术相比,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触诊阴性乳腺结节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长度,降低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能有效保持患者乳腺外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作者:万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及护理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及护理措施对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行动静脉内瘘术并实施血液透析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对照组行动静脉内瘘端端吻合术,观察组行动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观察组41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A组(n=20)和观察B组(n=21),其中观察A组行常规护理,观察B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术后血流量、手术前后及护理后患者心指数(CI)、心输出量(CO)及射血分数(EF)等心功能状况,以及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血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CI、CO均高于术前,EF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CI、CO均高于对照组,EF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观察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内瘘端侧吻合术及个性化护理措施对患者心功能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陶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的诊治体会(附7例报告)

    目的 探讨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的诊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输尿管镜检术或经造瘘肾盂镜检术,取出絮状团块进行真菌培养,配合药物及肾盂灌洗等方法治疗7例(8侧)念珠菌性肾盂肾炎致上尿路梗阻患者.治疗方法:停止抗生素应用,改为抗真菌治疗;碱化尿液(pH≥7.5)辅助治疗,口服碳酸氢钠片,1.5g/次,3次/d,连续口服3~4周.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注射液肾盂灌洗1周.口服氟康唑分散片治疗3~4周,连续3次尿培养阴性后停药.及时去除异物(如双J管)、结石等病原菌载体.结果 7例均行输尿管镜检证实有絮状团块梗阻.絮状物经显微镜及培养确诊为白假丝酵母菌6例,热带假丝酵母菌1例.随访1个月,有5例连续3次尿沉渣显微镜检无菌丝和孢子.1例双侧感染的患者,左肾结石残留,左侧输尿管再次梗阻.1例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左肾及输尿管上段形成铸型“霉菌球”久治不愈,在外院切除左肾.结论 念珠菌性肾盂肾炎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尿路开放、异物、长期广谱抗生素应用及糖尿病是主要致病原因.导致上尿路梗阻后应及早解除梗阻,采取综合措施治疗.

    作者:郭青良;阎圣男;时颖涛;李宇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难愈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变化与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难愈创面肉芽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难愈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给予封闭负压引流治疗,对照组给予碘伏凡士林纱布治疗.取标本时间1、3、9、14 d,活体标本大小5 mm×5 mm.采用光镜、免疫组化等方法,观察创面肉芽组织成分生长情况,新生毛细血管组织CD34、成纤维细胞SMA、淋巴细胞CD38、中性粒细胞MPO的表达水平,以及创面肉芽组织成熟程度及时间.结果 大体标本观察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创面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排列整齐,组织生长齐平,肉芽生长速度快,愈合质量好,创面基底平整;病理标本观察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加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对难愈创面肉芽组织起到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组织、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加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大量浸润,诱导肉芽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更使创面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排列整齐,组织生长齐平,致创面基底平整,提高愈合质量.

    作者:唐海安;周强;钟展芳;雷伟华;冼爱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