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25例体会

范显文;胡海

关键词:腹腔镜, 小儿斜疝, 高位结扎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腹腔镜行小儿斜疝疝环高位结扎术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均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25 min,平均15 min,随访3~12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具有安全可靠、微创、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点.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镜下氩气刀治疗疣状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胃镜下氩气刀(APC)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胃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且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的92例患者,应用300A型氩气高频电刀对病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结果及并发症,所有病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及胃镜复查.结果 APC术治疗92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数共计451枚.1个月后随防,83例(90.22%)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经胃镜复查,85例(92.39%)患者病灶基本消除,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瘢痕形成,7例(7.61%)患者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予再次行APC治疗.APC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2~3 d后可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治疗效果肯定,是消除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梅永红;梁仲惠;苏莉雅;资艳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负压引流专用敷料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并骨外露

    目的 探讨负压引流专用辅料治疗骨外露的疗效.方法 2008年5月至2009年9月对18例骨外露患者清创后用负压引流专用敷料(VSD敷料)覆盖,生物半透膜封闭,1~2周后去除敷料,创面新鲜者取刃厚皮片或中厚皮片,植皮再用VSD敷料覆盖,持续负压引流,1周左右去除敷料.结果 15例创面新鲜,肉芽组织丰富,另3例再次覆盖VSD敷料1次后创面新鲜;16例植皮成活,2例去除VSD敷料后边缘少许坏死,积极换药后成活,皮片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负压引流专用敷料治疗骨外露效果好,操作简单,护理方便.

    作者:蒙家辉;黄家基;施伟业;黄侣;吴江华;温日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腔镜在不孕症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宫腔镜检查在不孕宫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结果 117例不孕症患者宫腔镜检查结果中,宫腔形态正常41例(35.04%),宫内病变者76例(64.95%).76例宫内病变包括子宫内膜息肉44例(37.61%),宫腔粘连10例(8.55%),子宫畸形6例(5.13%),子宫黏膜下肌瘤6例(5.13%),宫颈管息肉6例(5.13%),子宫内膜炎4例(3.42%).结论 宫腔镜检查是了解宫腔内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作为不孕症患者的第一线检查手段.

    作者:韦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难治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32例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自2005年4月至2009年7月3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化脓性胆囊炎20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9例,萎缩性胆囊炎3例.结果 27例顺利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5例中转开腹,全组无死亡病例,无胆道损伤或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随着腹腔镜手术经验的丰富,有些相对的手术禁忌证已扩展为手术适应证,对难治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徐权斌;叶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HSP70对肝脏手术后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肝脏是人体大的腺体,参与体内的消化、代谢、排泄、排毒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对于各种肝脏肿瘤,手术仍是目前治疗的重要手段.然而手术造成的肝脏损伤及术后可能发生的肝衰竭也会严重影响病人预后.如何处理手术可能造成的肝脏损伤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荀敏;卢榜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结肠镜下诊治大肠息肉36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评价结肠镜下诊治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 对368例共536枚大肠息肉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特征及病理结果选用不同的圈套方法,切除后的息肉全部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对比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结果 536枚息肉全部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方法成功切除,术中术后少量出血65例,腹胀腹痛168例;536枚切除的息肉全部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手术前后病理对比不相符140枚(26.1%),相符396枚(73.9%),漏诊癌变息肉21枚(3.9%).癌变息肉21例中,13例补做外科根治术,3例只行常规化疗,3例根治术后化疗.结论 结肠镜检查及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是诊治大肠息肉首选方法,息肉镜下活检病理有一定的局限性、漏诊性,高频电凝切治疗后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很必要,可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黄德旺;黎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肿瘤患者PICC堵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在长期输液、肿瘤化疗、急救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导管堵塞,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且发生率可达21.3%[1].现将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周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异丙酚与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和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的比较

    目的 观察异丙酚联合适当剂量的芬太尼和阿托品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自愿接受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单纯使用异丙酚静注,B组使用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静注.观察两组患者诱导时间、苏醒状况、离院时间、手术时间、异丙酚用量、两组病人的麻醉效果;记录诱导前及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 的变化和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异丙酚用量、不良反应均少于A组,麻醉镇痛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平均手术时间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两组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脉搏氧饱和度(SpO2)均有小幅度降低,但很快自行恢复.结论 异丙酚联合应用适当剂量的芬太尼和阿托品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孙燕燕;葛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液体治疗对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防治作用

    广义的麻醉诱导期是指从患者入手术室至外科手术开始的这段时间.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诱导期定义是指从患者进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路开始麻醉到行手术切皮的一段时间,一般需要25~35 min.它是麻醉并发症的高发时段,其中低血压是其常见并发症.对于老年、并存心血管疾病及全身情况差的患者而言,麻醉诱导期低血压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心肌缺血、脑血栓形成等不良后果.本文就液体治疗对全麻诱导期低血压的防治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朱馥如;刘敬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人经腹腔镜与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经腹腔镜与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分析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老年患者(>60岁)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30例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LC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O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C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疗效优于OC.

    作者:雷练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再次瓣膜手术3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36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 36例病人接受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搏20例,心脏不停搏16例;其中二尖瓣置换21例,主动脉瓣置换10例,双瓣膜和三瓣膜置换5例.结果 手术早期死亡4例,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搏法及不停搏法,手术疗效确切.

    作者:吴熙明;冯旭;何巍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内镜下行鼓室置管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体会

    鼻咽癌是一种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上鼻咽癌放疗前后并发分泌性中耳炎(SOM)并不少见,发生率为35%~75%[1].我们在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观察治疗46例56耳病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彭娟;谢寒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难治性癫痫多药转运体及动物模型的研究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综合征,他以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致的突发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为特征,常常反复发作.

    作者:蒋颖;韦云飞;秦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死亡原因分析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便、快捷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于2002年4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该项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76例,死亡64例,现将其死因分析如下.

    作者:姚志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晕径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和进展

    自Gagner[1]首先报道内镜在甲状腺外科的应用以来,随着腔镜技术和器械的发展,腔镜甲状腺手术由于其良好的美容效果而逐渐成为常见的手术方式.

    作者:靳小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的比较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高血压脑出血两种外科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传统方式开颅清除血肿60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60例,并对两组术后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三个月,传统开颅组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Ⅰ~Ⅲ级33例,优良率55.0%;微创组ADLⅠ~Ⅲ级51例,优良率85.0%.微创组疗效优于传统开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操作简单、快速安全、脑组织创伤轻微、适应证广、疗效良好、费用低廉、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也有血肿不易引流,容易再出血等缺点.应根据不同病情,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尽可能挽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和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雷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22例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广泛开展的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新方法[1,2],美国已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此后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开展经皮穿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22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标;黄天衡;鲍忠平;黄民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早期双侧小切口复位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早期双侧小切口解剖复位、固定、关节腔内减压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影响.方法 对本组35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24 h内行双侧小切口开放复位,用三枚空心钉行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35例均得到随诊,随诊时间平均40个月,其中1例股骨颈骨折合并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他无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结论 早期双侧小切口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亮;朱冬承;戈兵;杨英果;冯国新;董士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外用溃疡散联合高频电波刀治疗慢性宫颈炎66例分析

    慢性宫颈炎是宫颈癌的高危因素,有宫颈糜烂的妇女,宫颈癌的发生高出无宫颈糜烂妇女7.3倍[1],故慢性宫颈炎的及时合理治疗尤为重要.慢性宫颈炎的治疗方法有物理治疗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尤其是对病变面积大的病例.

    作者:黄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涂擦和冲洗两种采样法对腹腔镜器械灭菌效果分析

    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众所周知的特点[1],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但是由于腹腔镜器械的特殊构造和不耐高温,给清洗和消毒带来种种困难[2],因器械的管径长、窄及关节的密闭性,在消毒灭菌时会存在着个别区域液体渗透不全的现象.因此,我们对消毒灭菌后的器械采用了如下两种方法进行采样培养.

    作者:顾超琼;陈湘;黄志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