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加群;李建赤;谢伟健;梁江声;徐家宝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特殊结构,具有限制股骨髁过度向前滑动,稳定关节,吸收震荡,分散负荷,调整压力,并促进关节内营养等重要功能[1].由于长期的磨损和挤压,加上退行性改变,积累性损伤超过半月板的承受力,容易造成半月板损伤.
作者:刘晓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操作技巧.方法 总结分析经尿道输尿管镜直视下采用气压弹道机碎石治疗的1 23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之临床资料.结果 1 181例碎石取石成功,总成功率为96.01%.3例并发输尿管穿孔,4例因结石合并严重的炎性息肉、术中出血致视野不清碎石困难改开放手术取石,12例因输尿管严重扭曲折叠进镜困难而放弃碎石,7例因输尿管开口偏向头侧不能入镜至输尿管腔内,33例输尿管上段结石上移至肾盂内行ESWL或PCNL治疗.结论 输尿管镜腔内碎石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佳术式,充分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病例,术中仔细操作、配合调节体位及灌洗液速度,控制肾盂内压,充分运用安全导丝、输尿管导管和套石篮等是提高输尿管镜腔内碎石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邓若平;陈林川;桂彬;罗飓元;秦钢;祝睿;王刚;王建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结肠镜下诊治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 对368例共536枚大肠息肉采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特征及病理结果选用不同的圈套方法,切除后的息肉全部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对比手术前后病理结果.结果 536枚息肉全部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方法成功切除,术中术后少量出血65例,腹胀腹痛168例;536枚切除的息肉全部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手术前后病理对比不相符140枚(26.1%),相符396枚(73.9%),漏诊癌变息肉21枚(3.9%).癌变息肉21例中,13例补做外科根治术,3例只行常规化疗,3例根治术后化疗.结论 结肠镜检查及镜下高频电凝切治疗是诊治大肠息肉首选方法,息肉镜下活检病理有一定的局限性、漏诊性,高频电凝切治疗后回收全瘤标本送检病理很必要,可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黄德旺;黎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癫痫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脑功能障碍性疾病和综合征,他以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致的突发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失常为特征,常常反复发作.
作者:蒋颖;韦云飞;秦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神经吻合方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对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周围神经的修复关键是修复神经束本来的连续性,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是端端神经外膜吻合法.
作者:张银龙;沙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实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10~15 mL,住院3~7 d,平均5 d.全组无胆漏、粪漏、出血、盆腔脓肿、操作孔感染等并发症,均康复出院.结论 三孔法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浩;陈晓明;臧光炬;唐善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经腹腔镜与开腹行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方法 分析3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老年患者(>60岁)临床资料,并与同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的30例老年患者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LC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较O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C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疗效优于OC.
作者:雷练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老年男性常见的多发性疾病.我院引进日本第三代奥林巴斯前列腺等离子电切仪,于2009年2月至12月对68例BPH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及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兰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关节功能好等优点[1].我院于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外侧入路小切口技术新开展施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55例,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许家丽;顾超琼;韦梅英;尹东;丘德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简易立体定向建立软通道技术在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50例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手术组78例,保守治疗组72例;手术组采用简易立体定向建立软通道技术行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组予吸氧、脱水、控制血压、止血等治疗.结果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分级法(ADL) 在患者治疗后30 d后进行疗效评定.手术组有效率为93.59%;保守组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简易立体定向技术建立软通道手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先良;姜洪;邓忠勇;梁斗;黄赛;林胤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治疗胸部疾病的价值已毋庸置疑,但在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推广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1].2002年11月至2009年7月我院施行电视胸腔镜手术287例次,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丁国强;张瑛;白舒;刘鸿运;张大勇;于四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电刀辅助开腹下输卵管妊娠的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住院并要求行保守性手术的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电刀辅助开腹组(A)30例和腹腔镜组(B)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率、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发热率、持续性异位妊娠率、输卵管再通率、输卵管瘘率、2年内再次异位妊娠率、2年内宫内孕率.结果 手术时间A组为(73.60±28.30)min、B组(71.30±27.60)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50.30±14.66)mL、B组为(25.40±13.22)mL;肛门排气时间A组为(32.60±7.66)min、B组为(20.30±5.33)min;术后镇痛率A组为66.67%(20/30)、B组为22.50%(9/40);术后发热率A组为23.33%(7/30)、B组为7.50%(3/40);持续性异位妊娠率A组为0%、B组为5.00%(2/40);输卵管再通率A组为93.33%(28/30)、B组为92.50%(37/40);均无输卵管瘘发生;2年内再次异位妊娠率A组为6.67%(2/30)、B组为17.50%(7/40);2年内宫内孕率A组为83.33%(25/30)、B组为77.50%(31/40).上述各指标中除了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镇痛率电刀辅助开腹组明显高于腹腔镜组(P<0.05)外,其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保守性手术治疗在电刀辅助开腹下与腹腔镜下同样有效安全,电刀辅助开腹下手术简单经济,适合无腹腔镜手术条件、经济困难的患者.
作者:陈桂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广泛开展的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技术、新方法[1,2],美国已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前列腺癌的首选治疗,此后国内外学者广泛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我院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开展经皮穿刺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22例,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标;黄天衡;鲍忠平;黄民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腹腔镜手术因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众所周知的特点[1],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但是由于腹腔镜器械的特殊构造和不耐高温,给清洗和消毒带来种种困难[2],因器械的管径长、窄及关节的密闭性,在消毒灭菌时会存在着个别区域液体渗透不全的现象.因此,我们对消毒灭菌后的器械采用了如下两种方法进行采样培养.
作者:顾超琼;陈湘;黄志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镜下氩气刀(APC)在治疗疣状胃炎中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选择胃镜诊断为成熟型疣状胃炎且病理证实为肠上皮化生或(和)异型增生的92例患者,应用300A型氩气高频电刀对病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的临床结果及并发症,所有病例治疗1个月后进行临床随访及胃镜复查.结果 APC术治疗92例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数共计451枚.1个月后随防,83例(90.22%)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经胃镜复查,85例(92.39%)患者病灶基本消除,原病灶处均覆有新生的黏膜上皮及肉芽组织,无明显瘢痕形成,7例(7.61%)患者仍见少许疣状灶及糜烂残留,予再次行APC治疗.APC治疗后部分患者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等症状,2~3 d后可消失,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PC术操作简便,易于掌握,治疗效果肯定,是消除成熟型疣状胃炎病灶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梅永红;梁仲惠;苏莉雅;资艳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子宫切除术是妇科良性病变常用的手术,其方式有多种.在美国每年的子宫切除病例达60万左右[1].在美国和英国仍有70%为经腹式全子宫切除术(TAH)[2].近年来,大多数的子宫切除术为TAH和经阴式全子宫切除术(TVH).
作者:林志新;刘继秀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微创外科蓬勃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复杂手术,包括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都可以采用腹腔镜技术完成.然而,由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涉及的器官、管道多而复杂,一旦损伤后果严重,在进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后还需要进行复杂的消化道重建.LPD是当今复杂、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腹腔镜手术.目前,世界范围内能开展LPD的医院仍非常有限,报道的例数亦很有限.本文就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前景作一阐述.
作者:卢榜裕;李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早期双侧小切口解剖复位、固定、关节腔内减压对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愈合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影响.方法 对本组35例Garden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24 h内行双侧小切口开放复位,用三枚空心钉行内固定术.结果 本组35例均得到随诊,随诊时间平均40个月,其中1例股骨颈骨折合并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1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其他无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结论 早期双侧小切口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是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亮;朱冬承;戈兵;杨英果;冯国新;董士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特别是在长期输液、肿瘤化疗、急救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常因多种因素引起导管堵塞,是困扰医务人员的主要问题,且发生率可达21.3%[1].现将我们在临床中碰到的相关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周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胚胎实验室采取改善的ICSI操作技巧后,ICSI临床结局的改善状况.方法 比较采取改善的操作技巧前后ICSI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结果 采取改善的ICSI操作技术后受精率(77.50% vs 86.37%)、卵裂率(95.13% vs 98.00%)、优质胚胎率(55.90% vs 43.69%)变化不明显(P>0.05),但种植率(19.38% vs 30.41%)和临床妊娠率(33.77% vs 44.83%)明显提高,流产率明显下降(26.92% vs 10.64%).结论 改善ICSI操作技巧后,临床结局得到明显改善,即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明显提高,流产率明显降低.
作者:方伟芬;冯贵雪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