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型颅脑损伤观察及护理对策探讨

张鸿斌

关键词:颅脑损伤, 外科创伤, 生存质量, 临床特点, 护理对策, 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致残率, 死亡率, 颅脑伤, 病死率, 病人
摘要:重型颅脑损伤是外科创伤中常见且严重的一种损伤,病死率高达70%~80%[1].重型颅脑伤损伤具有突变、易变、多变等临床特点,因此,临床上如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可有效减少病人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现将99例重型颅脑损伤观察及护理对策总结如下.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沟通在减少医疗纠纷中的作用

    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原因产生分歧而向司法机关或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控告所引起的纠纷[1].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急剧上升.为此,如何在医疗护理工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成为当务急待解决的课题.

    作者:黄桂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产科急症子宫切除3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应用价值以及降低发生率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12年来产科急症子宫切除31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子宫破裂及胎盘早剥为子宫切除的主要指征.结论急症子宫切除能及时切除病灶,达到止血迅速、防止感染及再次出血的效果,做好孕产期保健及提高住院分娩率,可降低发生率.

    作者:梁宁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应用头皮针对老年患者桡动脉采血的探讨

    目的通过对老年患者进行头皮针桡动脉采血与常规股动脉采血效果比较,寻求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的对老年患者动脉采血方法.方法对50例住院老年患者分组行桡动脉和股动脉采血比较,观察患者疼痛程度、一针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主要血气分析结果等.结果头皮针桡动脉穿刺采血减轻了患者疼痛程度,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缩短了操作时间,而两种穿刺血标本主要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患者可提倡使用头皮针桡动脉穿刺抽取动脉血标本.

    作者:周智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硬化病人低钠血症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的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6例肝硬化患者,用不同血钠值和肝硬化的Child-Pugh分级,死亡病例数,以及合并低钾血症、肝性脑病、肾功能不全进行初步统计相关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黄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内生场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护理

    内生场热疗是利用两组不同频率、不同相位的高频源交叉作用于人体,在内生场作用下产生内生热,使深部交叉处肿瘤中心部位温度高于人体正常组织5℃~10℃,在人体正常组织没有损伤的情况下,肿瘤细胞变性坏死的一种治疗方法.我科对71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了内生场热疗综合治疗的方法,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黎秀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钙粘素、P16与人脑胶质瘤

    钙粘素即上皮钙粘素(E-cadherin,E-cd),系钙依赖性细胞粘附分子大家族中的亚群,是维持正常上皮细胞形态完整性和积极性的转膜糖蛋白,是具有同种上皮亲合性的钙依赖粘附分子,对细胞间连接诱导和维持起重要作用.而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这种关键作用被破坏,使得E-cd的表达可完全丧失或表达下调.P16为多肿瘤抑制基因1(multiple tumor suppressgenel,MTS1),其作用在于参与细胞周期的调节,起控制开关作用,其若缺失,则引起多种肿瘤尤其是神经胶质瘤、恶性黑色素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的高突变率,越是晚期的肿瘤其MTS1改变率越高.通过对肿瘤组织中E-cd和P16表达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肿瘤的分化、浸润和转移规律,以利于为临床诊治服务.

    作者:唐秀文;雷霆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乳母膳食营养调查现状

    乳母的营养非常重要,一方面要逐步补偿妊娠和分娩时所耗损的营养储存,促进器官和各系统功能的恢复;另一方面要分泌乳汁、哺育婴儿.乳母的营养是乳汁分泌的物质基础,母乳分泌量及营养成分受乳母营养状况的影响[1].母乳是婴儿理想的食品,富含婴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倡母乳喂养是优生优育的重要措施之一[2].因此,了解乳母膳食营养状况,改善乳母的营养水平,对促进和完善母乳喂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蕙芸;陈红慧;林中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诊治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报告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罕见的炎性肉芽肿病变,1972年Kessler[1]首次报告后,陆续有文献报告.我科2003年2月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作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未婚育,因左乳房脓肿外院切开引流术后切口不愈27天来诊.患者发病前因要到外地出差而服避孕药以推迟月经,约来诊前一个月左乳房始出现肿块伴压痛,初起肿块如拇指头般大小,后渐增大且疼痛加重,在外院服罗红霉素并切开排脓引流,但切口仍渗液不止,无恶寒发热、潮热盗汗.查体:生命征平稳,体温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双乳基本对称,双乳头扁平、无溢液,左乳外上乳晕旁见一弧形切口,长约5 mm,有少许淡黄色分泌物,切口周围组织稍硬,左乳外上可扪及一肿物大小约7 cm×5 cm,质韧硬,边界欠清,活动欠佳,压痛,色暗红,局部可扪及一1.5 cm×1.2 cm的质软区域,有波动感.

    作者:莫小勤;李廷冠;彭忠异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临床评估

    目的评估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已进行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1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与150例非高龄患者作比较.结果高龄组的支架术成功率为94.7%,非高龄组为96.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的冠状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术后近期硝酸酯类药物停用率为44.4%,非高龄分别为6.6%、6.0%及42.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高,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无显著影响.

    作者:巫相宏;陈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ELISA微孔板对结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分析ELISA微孔板对质控结果和样本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两个厂家的HBsAg ELISA试剂盒做空白、临界值及高值均一性试验,并计算变异系数(CV)值.结果两个厂家HBsAg 试剂盒微孔板的CV值空白为30.3%、12.1%;临界值为12.6%、33.3%;高值为5.8%、4.3%.结论两家国产试剂微孔板有孔间、板间及厂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质控失控或样本结果出现偏差.

    作者:谢华;覃桂芳;陈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诺和笔的护理体会

    我科于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对使用诺和笔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指导、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7±5.21)岁,均为Ⅱ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作者:陈婕;蔡保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静脉留置针在肿瘤病人化疗中的应用

    静脉给药化疗是治疗肿瘤的重要措施之一,反复化疗致血管难以穿刺,影响化疗方案顺利实施,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我院2003年1月起对化疗患者采取静脉留置针置管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滕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胆外胆管术后胆漏治疗体会

    胆管术后胆漏是胆管手术后一严重的并发症,如胆漏致胆汁性腹膜炎后病死率可达28 .6%.因此,胆漏能否及时发现和得到正确处理至关重要.笔者对1985年5月至2004年5月治疗的45例胆漏患者做一系统的分析,旨在寻找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现将其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余世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CT诊断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对20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的部位、容积、类型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①颞部外伤的死亡率高,头部多部位外伤的死亡率大于单部位.②颅内血肿容积与死亡成正比,血肿大于60 ml,死亡率明显升高.③硬膜下血肿常会并脑挫伤,脑肿胀死亡率高于单发血肿.结论颅内血肿CT检查在提供临床手术参考及预测病人预后情况方面较高的价值.

    作者:谭强;胡斯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肺炎性假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特发的非特异性慢性增生性炎症.临床表现类似肿瘤,但实质上是炎症,故名炎性假瘤.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女性多见.我院1999年9月至2003年12月共诊治本病11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李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服刑犯人应激相关障碍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应激相关障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5例应激相关障碍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服刑能力、刑期和入监至精神异常间隔时间,并与89例精神分裂症组对比.结果两组在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服刑能力、刑期和入监至精神异常间隔时间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应激相关障碍组具有服刑能力者较多,刑期和入监至精神异常间隔时间较短,刑期短的应激相关障碍组犯人更早出现精神症状.

    作者:黄国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为肠梗阻发病原因的第一位[1],约占肠梗阻总数的 20%~63%[2],由于腹部手术的增多,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对本院1994年2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150例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覃水生;罗肇林;蒙国强;黄石文;黄剑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临终护理的进展

    临终护理是指对那些在医学上已经判明无法治愈,将在3~6个月内死亡的患者进行护理[1],它的宗旨是减少临终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同时希望给予患者家属精神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承受所有事实的力量,进而坦然地接受一切将面对的问题,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包括沮丧期内的生理、心理关怀的立体化社会卫生服务,临终关怀是新的医学模式的体现.

    作者:陈长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血管瘤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评估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5%~7%,随着超声、CT、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成为肝脏外科领域内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组织学上血管瘤是门静脉分支的畸形,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1].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因被膜紧张、局部坏死以及周围组织压迫等所致的不适症状,甚至发生自发破裂、脓肿或消耗性凝血疾病(Kasabach-Merrit综合征)[2],个别病人因回心血量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3].肝血管瘤的处理,包括选择性保守观察、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栓塞、捆扎、微波固化、射频等,甚至肝移植治疗.鉴于肝血管瘤的良性行为和较高的发病率,如何掌握手术适应证及选择手术方式已成为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梁绍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28例临床分析

    2001~2002年我院共进行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2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3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有手术切除子宫指征;②子宫增大如6~16周,活动的肌瘤、肌腺症患者;③无附件疾患;④无生殖道肿瘤;⑤有经阴道足月生产史,非脱垂子宫.按患者自愿分两组,A组28例行阴式子宫切除术,B组35例行腹式子宫切除术.A组平均年龄44.8岁,平均孕次3.5次,平均产次2.8次,其中1例有宫外孕手术史,2例有绝育手术史;B组平均年龄45.6岁,平均孕次4.1次,平均产次3.2次,1例有剖宫产史.

    作者:韦丽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