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玉林市2005-2013年急性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全信斌;王倩;刘义威;梁超;罗竣;陈伊莹

关键词:急性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 农药中毒
摘要:目的 了解玉林市2005-2013年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收集玉林市2005-2013年1家市级综合医院和5家县(市)级综合医院收治的急性中毒病例资料,以性别、年龄、职业、中毒地点、毒种、疾病转归等为观察指标,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结果 玉林市2005-2013年发生急性中毒的患者共有2 823例,男女比例为1.02:1,好发于20岁以下人群,急性中毒多的为农药中毒(38.01%),主要途径是经消化道引起中毒(72.16%),工作场所及家中是中毒高发地点.结论 加强公民健康教育,科学制定急性中毒应急救治预案,是降低中毒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措施.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玉龙鼠疫自然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玉龙鼠疫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研究的阐述,了解玉龙鼠疫疫源地结构和性质的研究状况,对研究玉龙疫源地结构和性质当前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后,对玉龙疫源地今后研究方向及方法上进行了展望.

    作者:张长国;高子厚;宋志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米托蒽醌的抗锥虫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 分析米托蒽醌体外抗锥虫的作用机制并考察其体内抗锥虫活性.方法 通过倍比稀释合并alamarBlue染色测定米托蒽醌体外抗血流型布氏锥虫427(T.bruceiBF427)的量-效和时-效曲线,并与抗锥虫药物喷他脒和美拉胂醇进行比较;通过DAPI染色、细胞周期表型分析考察米托蒽醌的抗锥虫作用机制;采用血虫症小鼠考察米托蒽醌的体内抗锥虫活性,米托蒽醌经腹腔给药,生理盐水为对照组;每天取血计数血虫密度;用药7d后停药,计算小鼠存活率.结果 量-效曲线测得米托蒽醌对体外培养锥虫(起始密度为1×106个/mL)24h MIC为9.7μM;时-效曲线显示米托蒽醌和喷他脒都可显著抑制锥虫生长、持续降低锥虫密度;而经美拉胂醇处理后的锥虫密度在12 h内仍缓慢增长、随后出现明显降低;因此,在MIC作用浓度下米托蒽醌的体外抗锥虫活性好于美拉胂醇、与喷他脒相似.对照组小鼠的血虫密度迅速增加,感染6d时全部死亡;米托蒽醌明显抑制小鼠血虫增长,停药后2d小鼠出现死亡,长存活14d,存活时间明显延长.DAPI染色和细胞周期表型分析显示锥虫核内(N)基因组DNA的复制受到抑制、而动基体(K)DNA的复制不受影响,表现为1N2K细胞型的比例明显上升,由10.8%上升至17.5%,2N2K细胞型的比例明显下降,由6.3%下降至3.0%.结论 米托蒽醌具有体内抗锥虫活性,抑制锥虫核内基因组DNA的复制并使其产生损伤是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坤饶;郭学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保守与鼻内镜下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与不同时机进行的鼻内镜治疗对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的病历随访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26例)、早期鼻内镜手术组(28例)和保守治疗无效后转鼻内镜治疗组(42例),比较各组疗效及CT评分,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 保守治疗组总有效率65.38%、早期手术组89.29%、转手术组85.7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15,P=0.04);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T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早期手术组和转手术组的CT评分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F=10.86,P<0.01),其中早期手术组也显著低于转手术组(t=5.04,P<0.01);放疗疗效进展是影响放射性鼻窦炎疗效的保护因素(P=0.03,OR=0.64,95%CI:0.14~3.80).结论 鼻内镜下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鼻窦炎疗效较好,且早期治疗效果更佳,其手术疗效受到放疗效果的影响.

    作者:黄瑞通;黄威;杨婉;王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铁岭市2010-2014年布病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铁岭市2010-201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疗系统报告的布氏菌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设立布病主动监测点,在监测点进行摸底调查,随机抽取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报告和监测的确诊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特征分析.结果 铁岭市2010-2014年共确诊布病322例,年均发病率为2.13/10万,其中报告病例确诊感染者258例,病例64人;主动监测共调查10 676人,其中2 152人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84人,阳性率为3.90%,确诊病例占全部确诊病例的19.88%,监测点内确诊132例,监测点外确诊190例,年发病率比较差异显著(x2=11.53,P< 0.05).7个县(市、区)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县区分别是西丰县、铁岭县、开原市,各县(市、区)发病率差异显著(x2=60.68,P<0.05).发病主要集中于4-8月,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322例病例中,男性241例,占74.84%;女性81例,占25.16%.,男女性别比为2.98:1.发病主要集中在30~60年龄组,发病281例,占发病总例数的87.27%.职业为农民283例,占总数的87.89%.结论 铁岭市人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疫情范围广泛,高度散发.建议加大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民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作者:陈锋;李德军;陈立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厚叶南五味子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厚叶南五味子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联苯双酯组、厚叶南五味子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10d.分别建立四氯化碳(CCl4)和D-氨基半乳糖(D-GalN)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活性,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在CCl4肝损伤实验中,厚叶南五味子高、中剂量组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AST、ALT水平(vs模型组,P<0.05或P<0.01),肝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在D-GalN肝损伤实验中,厚叶南五味子高、中剂量可有效降低血清AST水平(vs模型组,P<0.05),厚叶南五味子高剂量还能显著降低血清ALT水平(vs模型组,P<0.01),肝脏病理损伤显著改善.结论 厚叶南五味子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瑛;刘元;王丽;吕纪华;覃良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无锡市北塘区2006-2014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报告的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06-2014年无锡市北塘区共累计报告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病179例,死亡1例.其中传染病疫情12起,食物中毒1起.以一般事件为主,占53.85%,未分级事件占46.15%.每年6月份和12月份为高发月.黄巷街道和北大街街道是发生事件较多的地区.76.92%的事件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13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间与事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733,P<0.05).结论 无锡市北塘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场所,应加强流行季节传染病的防治,早发现、早报告是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

    作者:李海霞;丁致远;庄梅珠;王瑶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潜江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2005-2013年潜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潜江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结果 潜江市2005-2013年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167例,死亡3例.年发病率波动在0.73/10万~3.97/10万之间,2010-2013年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呈散发态势,无聚集性和暴发.发病高峰集中在11月至次年1月,30~59岁病例占总病例数的88.62%,农民和工人病例分别占77.84%和8.38%.结论 潜江市近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逐年上升,30~59岁人群中高发,农民和工人病例居多,因此需要加强预防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作者:顾琼;何昌海;徐之远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胃肠外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的胃肠外损害及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RV肠炎的胃肠外并发症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中山市陈星海医院2012-2014年241例RV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胃肠外损害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41例RV肠炎患儿中,合并心肌损害139例(57.7%),合并肝损害86例(35.7%),合并神经系统损害21例(8.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呕吐、体温≥39.1℃是小儿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酸中毒是小儿RV肠炎并发肝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年龄≤1岁、体温≥39.1℃是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1岁、中或重度脱水是小儿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1岁是小儿RV肠炎并发肝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V肠炎患儿,当有中度以上脱水、高热、酸中毒、呕吐时,要高度怀疑胃肠外损害,特别是年龄≤1岁的患儿,更应该监测肝脏与心肌损害情况,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作者:吴勇;蔡俊伟;李立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南宁市2008-2014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

    目的 了解南宁市近七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毒型别的变化,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4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和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宁市2008-2014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70 438例,其中重症病例2 252例,死亡病例8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578.33/10万,死亡率为0.19/10万,病死率为0.03%.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分别占50.20%,23.58%.发病率高为兴宁区(871.94/10万),低为横县(256.25/10万).发病年龄5岁及以下幼儿为高,发病率为6 753.21/10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65:1.不同地区、季节、人群间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原检测阳性率为80.40%(4 533/5 638),以EV71为主占34.68%,其次为CA16占17.95%,其他肠道病毒占27.78%,主导毒株呈多变、交替出现的特征.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中EV71检测阳性率分别为22.71%、50.04%、8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症、死亡病例比例变化与EV71构成比变化呈正相关.结论 2008-2014年南宁市手足口病处在高发时期,存在地区、季节、人群分布的差异.病原呈多变、交替出现的特征,当某一病毒或其某一亚型病毒成为优势流行毒株时可导致大范围疫情流行.

    作者:黎祖秋;潘利花;李海燕;梁晓云;曾毅;闭志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4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治慢性乙肝方案变更分析

    目的 分析4种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治慢性乙型肝炎2年内方案变更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接受初治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拉米夫定(LAM)组、阿德福韦酯(ADV)组、替比夫定(LdT)组和恩替卡韦(ETV)组等4组,对各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变更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1年时方案变更率依次为LAM组(24.0%)>LdT组(20.0%)>ADV组(17.4%)>ETV组(2.0%);治疗2年时累积变更率依次为LAM组(40.0%) >LdT组(25.6%) >ADV组(22.1%)>ETV组(3.9%),治疗1年及2年时ETV组较LAM、ADV、LdT组有相对较低的方案变更率(P<0.01).治疗方案变更原因:LAM、LdT、ADV组主要为疗效因素(病毒学不完全应答/部分应答,病毒学突破);ETV组主要为经济困难.结论 使用不同核苷(酸)类似物单药初治慢性乙肝,其治疗方案在2年内均出现不程度的变更,不同药物治疗方案变更原因有所差异.恩替卡韦方案变更率低,是目前慢性乙肝首选抗病毒治疗药物.

    作者:倪传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健脾愈疡汤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 评估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59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健脾愈疡汤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健脾愈疡汤治疗组给予健脾愈疡汤治疗,每次200 mL,每日2次;西药治疗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每日4 g,分4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均行临床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测定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和黏膜组织IL-17、TNF-α及IFN-γ表达水平.结果 经过3个月治疗后,健脾愈疡汤治疗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率显著低于西药治疗组.健脾愈疡汤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活动指数(Z=-1.967,P>0.05)和内镜指数(Z=-1.967,P>0.05),而西药治疗组治疗后临床活动指数(Z=-3.025,P< 0.05)和内镜指数(Z=-3.225,P<0.05)显著大于治疗前.健脾愈疡汤能够抑制外周血和黏膜组织IL-17、TNF-α和IFN-γ表达,同时上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比例,有效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缓解.结论 健脾愈疡汤通过下调IL-17、TNF-α、IFN-γ表达及上调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水平,较柳氮磺胺吡啶更为有效地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缓解.

    作者:黎文华;杨怡莎;柳堤;陆健;龚镭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血浆梅毒螺旋体DNA定量检测及随防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 (FQ-PCR)方法在疑似先天梅毒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60例疑似先天梅毒病例在出生后的1月内,行血浆FQ-PCR、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19S-IgM-TP-PA(只做一次)检测.在3、6、9、12、15、18月龄时进行血浆TP DNA、血清学TRUST和TPPA随访,当TRUST和TPPA均阴性时,则终止随访.采用SPSS18.0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例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1月龄时,TRUST阳性的有51例,滴度均≤1:4;TPPA均阳性;19S IgM-TPPA均阴性.疑似先天梅毒新生儿中,阳性病例的TPDNA拷贝量在l02~l03copies/mL.三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在1、3、6、9月龄时的总阴转率有明显差异(P<0.05);在1、3月龄时FQ-PCR总转阴率高,分别为75.00%、96.67%;6月龄时FQ-PCR和TRUST检测全部阴转;TPPA在1、3、6、9月龄总阴转率低,12月龄全部阴转.结论 FQ-PCR定量检测血浆中TP DNA是一种敏感的方法,可应用于疑似先天梅毒的随访.

    作者:鲁东平;沈全才;秦琴;付敏;杨鹏;张荣;李湘辉;贾婕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宜昌市2004-2014年淋病、梅毒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宜昌市2004-2014年淋病、梅毒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制定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宜昌市医疗机构2004-2014年网络直报的淋病和梅毒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宜昌市2004-2014年分别报告淋病、梅毒4 170例和5 360例,淋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53/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x2=32.58,P< 0.001),从2004年23.18/10万下降到2014年4.85/10万;梅毒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2.26/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x2=32.08,P< 0.001),从2004年3.55/10万上升到2014年18.87/10万.2004-2014年淋病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3.25:1,而梅毒为0.67:1.宜昌市淋病、梅毒报告病例均以20~49岁年龄组性活跃人群为主,分别占82.88%和67.05%;60岁以上年龄组淋病、梅毒报告病例所占比例均增大.淋病、梅毒病例分布于宜昌市各行各业,11年间,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一直是淋病、梅毒病例报告的前三大职业.各县市区淋病、梅毒报告病例分布不均衡,淋病、梅毒报告病例数均以西陵区多,分别占23.38%和20.91%.结论 2004-2014年宜昌市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淋病疫情呈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依然是性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应加强性病防控工作.

    作者:王早霞;魏晟;张慧琦;田雨;杨素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三种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胶体金法(GICA)、酶联免疫法(ELISA)、电化学发光法(ECLIA)等3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效果.方法 选取800例血清标本,分别采用GICA、ELISA、ECLIA等3种方法检测HBsAg,以中和确认实验为参考方法来确定检测结果.结果 GICA法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Kappa值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1.30%、100.00%、98.51%、0.84、0.77,ELISA法为94.20%、99.73%、99.63%、0.91、0.82,ECLIA法为100.00%、100.00%、100.00%、0.99、0.94.结论 ECLI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高,是检测HBsAg可靠方法.

    作者:张青春;纪玉红;于兰芝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海南省2005-2014年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监测结果

    目的 了解海南省疟疾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海南省疟疾高度流行区选择山林区五指山市毛阳镇194山寮和琼中县和平镇贝湾村作为大劣按蚊监测点,丘陵区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作为微小按蚊监测点,对2种主要传疟媒介进行终年长期监测.大劣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每次从晚上8点至12点,由2~4人裸腿坐在屋檐下诱捕大劣按蚊,记录捕获的大劣按蚊数;微小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在傍晚落日时,在牛帐内拴一头水牛诱蚊,然后从晚上8点至12点,每小时由两人在牛帐内搜捕按蚊15min,第二天将捕获的按蚊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微小按蚊数.然后分别计算2种按蚊的种群密度,并结合当地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4山寮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高为1.17只/夜,低为0.33只/夜,维持一定的密度;贝湾村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高为1.67只/夜,低为0.03只/夜,密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难捕到大劣按蚊;牙营村监测点10年中微小按蚊年密度高为5.56只/夜·帐,低为0.75只/夜·帐,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毛阳镇、和平镇和石碌镇疟疾发病分别从2009年、2010年和2005年起已没有当地感染病例出现.结论 海南省高疟区主要传疟媒介大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幅度减少,且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也存在种群密度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地区,疟疾发病为有媒介而无病人状态,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曾林海;王善青;刘莹;赵伟;李善干;何昌华;欧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软肝再生颗粒与恩替卡韦合用对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软肝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评估此方案抗肝纤维化及肝功能复常的疗效.方法 1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对照组72例;治疗组给予软肝再生颗粒12g/包,3次/天,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0.5 mg/d,疗程均为96周.于48周、96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超声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Fibscan检测肝脏硬度值.结果 治疗48周时,治疗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6周时差异更明显(P<0.01).治疗96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恢复、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厚度下降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软肝再生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较好地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指标,提示两药合用具有较好的抗纤维化效果.

    作者:王利东;刘淼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 评价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7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常规给以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疗程为3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两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d、溶栓后1、2、3个月外周血清中血管内皮素-1(ET-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含量.结果 溶栓前和溶栓后1d两组患者血清eN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后1、2、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血清eNOS水平明显升高(P<0.01);溶栓前和溶栓后1d两组患者血清ET-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溶栓后l、2、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血清ET-1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ET-1和eNOS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内皮的损伤,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作者:张创良;龙登毅;陈元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不同核酸提取试剂在肠道病毒核酸检测中的比较

    目的 比较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提取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肠道病毒核酸的重复性、灵敏度及对核酸的回收率.方法 用国产磁珠法试剂盒与进口离心柱法试剂盒同时提取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用于检测和作为阳性质控品的细胞培养物,通过荧光PCR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比较2种核酸提取试剂所提取的病毒核酸的重复性、灵敏度及对核酸的回收率.结果 国产磁珠法与进口离心柱法重复性、灵敏度无明显差异;国产磁珠法回收率为80.02%,进口离心柱法回收率为75.63%.结论 国产试剂与进口试剂性能无明显差异;国产磁珠法较离心柱法方便快捷,国产试剂可替代进口试剂用于手足口病病原学检测.

    作者:谭国浩;谭翰清;姬宏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SP-B多态性和早产在呼吸窘迫综合征中交互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恩施新生儿SP-B基因1580T/C多态性与呼吸窘迫综合征关联性及其与早产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12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和129名正常对照SP-B基因1580T/C基因型;非条件Logistic分析各基因型与发病易感性关系以及与早产的交互作用.结果 携带C(CC/CT)基因个体患病风险较非C基因携带者(TT)风险明显增加(OR=1.49,95% CI: 1.25,2.91,P=0.000);条件Logistic分析表明携带CC/CT基因型早产个体呼吸窘迫综合征罹患风险是携带TT基因非早产个体的3.41倍(OR=3.41,95%CI: 2.12,4.71,P=0.000)(RERI=1.03,95% CI:0.79,2.25;API=0.36,95%CI:0.19,0.52;S=1.31,95% CI: 1.08,2.17).结论 SP-B基因1580T/C多态性增加恩施地区呼吸窘迫综合征罹患风险,SP-B基因1580T/C与早产在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中存在协同效应.

    作者:张鸿雁;于新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灰色模型(1,1)和ARIMA模型在手足口病发病预测的应用

    目的 为了对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预测,优化拟合佳传染病发病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2009-2014年手足口病的年发病率和月发病率分别建立灰色模型(1,1)和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模型),并对两种模型发病预测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优化拟合佳预测模型,同时进行2015年安康市手足口病发病预测,并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ARIMA模型对安康市手足口病预测效果优于灰色模型,2015年手足口病年发病率预测值为143.29/10万,每年发病分布存在两个发病高峰,分别在4-7月和11-12月.与2015年1-7月的实际发病率比较,ARIMA模型的发病率预测值略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ARIMA模型对手足口病发病预测效果优于GM(1,1)模型.

    作者:原凌云;于燕;周以军;焦欢;张永英;杨俊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