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与血清可溶性ST2的相关性分析

董强;敖国昆;张铎;董莘;袁小东;李利佳;马隽

关键词:冠状动脉, 冠心病, 320排CT, 可溶性ST2
摘要:目的:研究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清可溶性ST2(sST2)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冠心病患者146例,入院后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完善320排CT冠脉造影和sST2检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46例患者中30例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内;116例320排CT冠脉造影结果和sST2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正常值,并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和sST2检测结果的关系:轻度、中度和重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51,r=0.641,r=0.638;P<0.05)。结论:320排CT冠脉造影结果和sST2检测结果呈正相关,可用于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II系统在临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估II(APACHE II)系统是目前临床重症监护病房(ICU)应用广泛且极具权威的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 II能够正确判断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分值越高病情越重,且预后越差,病死率越高,已成为世界上应用为广泛的危重病预后评价系统。追溯APACHE II系统的历史发展以及在重症监护领域的应用现状,对其应用的局限性进行回顾和探讨,提示在临床重症监护中充分利用APACHE II系统的优势,克服其局限性使之更好的为临床服务,使危重病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工作中得到更广泛更合理的应用,以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和重症监护水平。

    作者:侯云静;唐晟;王彬;李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人体局部代谢率检测系统研究

    目的:建立基于Android(安卓)智能系统的代谢率检测系统,实现生理参数从检测模块到智能手机的无线传输。方法:在生理参数检测端增加蓝牙传输模块,采集目标为人体指端,将采集到的生理参数发送至Android智能手机端,通过开发智能手机Apk应用程序,实现打开蓝牙、搜索设备等操作,并通过Socket连接,实现数据传输。同时手机端开发软件界面,实现代谢率数据的界面显示。结果:Android智能手机端接收蓝牙模块发送的代谢率检测数据,并将结果显示在手机屏幕,该系统利用蓝牙接口实现了人体生理参数信息的传输过程。结论:本研究立足于移动医疗检测系统,实现了人体多生理参数在Android系统中的蓝牙接口传输控制方法,其应用前景广泛。

    作者:陆为民;陈刚;陈真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锁定钢板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对照组采用AL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术中出血、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37,t=41.483,t=18.512,t=9.724,t=8.351,t=14.078;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7.152,P<0.05)。结论:PFNA及ALP长期疗效无差别,但PFNA创口更小、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及负重活动时间更早,早期效果更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庞杰;刘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软件申报指南新版与旧版的比较分析

    目的:研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软件监管思路,促进我国医疗器械软件的监管工作。方法:基于1998版和2005版美国FDA软件申报指南的比较,分析美国FDA软件监管要求的变化趋势,并结合美国FDA其他现行有效的与软件相关的指南,探讨美国FDA软件监管思路。结果:美国FDA整体提高了医疗器械软件的申报要求,特别是对轻微关注水平的软件,同时简化了设计规范、验证与确认的要求,但强化了可追溯性分析、修订历史的要求。结论:我国医疗器械软件监管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软件的特殊性,加强软件质量管理体系考核工作,落实软件可追溯性分析工作,明确软件变更的监管要求。

    作者:彭亮;刘晓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OA系统集成平台的医用材料管理流程优化研究

    目的:随着医用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如何对医用材料进行有序管理是医院职能部门和使用科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通过将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和医院物资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理顺关联关系,优化医用材料管理流程。结果:该平台可为医院提供完整的医用材料追溯解决方案,增加工作效率,增强透明度,提高管理水平。结论:所提出的集成平台管理方案为医用材料管理流程优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提升了医用材料的管理水平。

    作者:邓力;郭赤;胡承穆;张冀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KED-2001A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日常保养和维修

    KDE-200lA型体外冲击波碎石机是典型的液电式体外冲击波碎石机,其原理是在水下安装一对正负电极,电极的尖端通过瞬间的高压放电产生冲击波,毫微秒级的强脉冲放电产生液电效应,利用冲击波能量在水和人体的软组织中有较好的传导性,通过反射使冲击波的能量作用于一点,并产生空化效应。再利用X射线透视和机械的四维运动定位结石在人体内的位置,将冲击波能量的焦点移至结石的位置,从而达到碎石的效果[1—3]。该型碎石机冲击波能量高,碎石效果好,能够产生较好的综合效益。现结合实践,对该型碎石机的日常保养和常见故障的解决进行归纳,供同行参考。

    作者:马宪礼;丁蔚;杜梦楠;仲辉;谢凤鸣;成定胜;薛谭;杨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水源放射性污染智能防护系统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研制一种核医学水源放射性污染智能防护系统,以有效控制民用放射性污水的排放,减少公共环境污染。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水源放射性管理规定对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标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离辐射传感技术,自主研制一种智能化的放射性水源污染防护系统。结果:该系统无需人工干预,可实时防护放射性水污染,保障排放的废水放射性浓度<3.7×102 Bq/L。结论:水源放射性污染智能防护系统可实现放射性废水排放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保证所排放废水的放射性浓度水平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作者:李岩;张永寿;汪鹏飞;田军;邵亚辉;赵修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严重肾衰竭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对改善严重肾衰竭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血脂及蛋白水平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治疗的严重肾衰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高通量MHD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MHD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各炎性因子指标相比无差异;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6和hs-CRP水平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的水平更低,相关数据间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38,t=5.891,t=11.093;P<0.01)。两组治疗前各血浆蛋白指标水平相比无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P、ALB和β2-M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ALB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13,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蛋白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t=59.923,t=3.474,P<0.01)。各血脂指标水平相比无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和TG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较治疗后的对照组指标改善明显,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3,t=6.914;P<0.01)。结论:高通量MHD治疗严重肾衰竭患者可在常规MHD滤过小分子毒素特质的基础上加大滤过范围,促进炎性分子、血浆蛋白分子及血脂大分子等中、大分子的清除,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宋明爱;闫灵芝;王小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应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呼吸机使用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目的:结合综合医院评审的契机,探索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优化呼吸机管理流程,降低使用安全风险。方法:选择2012年医院在用呼吸机维护统计数据,应用排列图、帕累托曲线和鱼骨图等质量管理工具,对影响医院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的因素进行戴明循环(PDCA)法分析,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结果:分析发现,累计构成比落在23.6%~80%区间的人为操作、压缩机进水、管道漏气和消耗品管理是主要问题。应用鱼骨图分析,对问题进行人员、操作、设备及耗材管理4方面归类,从设备管理、耗材管理及人员培训3个方面优化现有制度和流程。通过改进方案的实施,基本解决由于耗材管理造成的安全风险,且效果明显。结论:利用质量管理工具能更直观地反映医院呼吸机临床使用安全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保障呼吸机使用安全,从而使医院医疗设备器械管理更加科学、有效和规范。

    作者:郑蕴欣;蔡圣浩;陈颖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磁共振影像特点在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分析缺血型烟雾病与出血型烟雾病磁共振(MR)影像特点的差别,提高预测烟雾病出血的概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及MR影像学资料。结果:64例烟雾病患者中,大年龄49岁,小年龄26岁,平均年龄38.2岁;其中缺血型烟雾病患者21例(占32.8%),以额叶及顶叶分布为主;出血型烟雾病患者43例(占67.2%),以背侧丘脑(共28例,占65.1%)、基底节区(共9例,占20.9%)、单纯脑室内(共4例,占9.3%)以及单纯蛛网膜下腔(共2例,占4.6%)分布为主。出现脑底烟雾状异常血管网、脉络膜前动脉及胼胝体背侧动脉增粗、大脑后动脉与皮质软脑膜血管增粗、眼动脉增粗、颈外动脉分支血管增粗在缺血型烟雾病及出血型烟雾病分别为15例共28侧支(占71.4%)和38例共62侧支(占88.4%)、12例共24侧支(占57.1%)和35例共45侧支(占81.4%)、8例共16侧支(占38.1%)和30例共58侧支(占69.8%)、5例共10侧支(占23.8%)和13例共24侧支(占30.2%)、7例共11侧支(33.3%)和27例共54侧支(62.8%)。结论:迂曲扩张的脉络膜动脉及颅底异常增生的血管网是烟雾病发生出血的主要原因。

    作者:谢安明;丁耀军;李功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在舟状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X射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DTS)在舟状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地选择19例数字X射线摄影(DR)舟状骨骨折不明显或怀疑舟状骨骨折的患者行DTS检查。对其中7例患者行CT三维重建,观察对比各种方法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结果:19例患者经DTS检查,其中17例可明显显示舟状骨骨折征象,排除2例疑似病例。7例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结论:X射线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图像质量明显高于DR摄影,可以较好的显示隐匿性骨折;且具有辐射剂量低、价格低廉、图像成像清晰以及诊断准确率较高等优势,其显示的骨骼解剖结构空间位置比CT更直观,能够得到更多骨骼细节信息,是CT、MRI检查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陈明;陈巍;袁吴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生物显微镜质量控制研究

    目的:为加强对生物显微镜的质量控制与监督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方法:以国家标准GB/T 2985-2008生物显微镜为基础,阐述物镜、目镜和聚光镜等光学部件的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及意义,探讨其参数参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下一步的质量控制工作提出对策。结果:生物显微镜的物镜和聚光镜的数值孔径以及物镜和目镜的齐焦距离偏差等光学参数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成像质量。结论:三大光学部件的主要质量控制参数对控制生物显微镜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考虑将其纳入质量控制的范畴。

    作者:邵玉波;孟祥峰;刘艳珍;张超;苑富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PIAS3过表达对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探索活化型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蛋白抑制剂(PIAS3)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利用辐射应答基因启动子驱动的PIAS3腺相关病毒载体联合放射治疗肺腺癌提供基础。方法:利用MTT比色试验和克隆形成率实验检测转染pCMV-Sport6-PIAS3后对肺腺癌细胞A549存活和增殖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共转染pCMV-Sport6-PIAS3、PRC-CMV、PRC-STAT3及PRC-STAT3-CT后对p-STAT3入核的影响。结果:PIAS3过表达导致A549细胞生长显著抑制,克隆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表明,转染pCMV-Sport6-PIAS3后,STAT3入核被显著抑制,通过共转染表达STAT3和STAT3-CT后,STAT3入核仍显著受到抑制。结论:PIAS3过表达可抑制STAT3的入核,继而阻断其功能,从而降低肺腺癌细胞A549的生长和增殖能力。

    作者:俞庆华;李峰生;黄乃祥;高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脑干胶质瘤磁共振成像影像与病理分级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干胶质瘤(BSG)病理分级与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的关系。方法:对98例BS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病理级别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6例为低级别组BSG,32例为高级别组BSG,并分析不同病理分级BSG的MRI影像表现。结果:对两组患者胶质瘤生长方式进行比较无差异,但高级别组基底动脉包绕、坏死及跨中线生长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级别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548,x2=22.970,x2=9.393;P<0.01)。而低级别组患者囊性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高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25,P<0.01)。高级别组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比例高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1,P<0.05)。高级别组强化形态主要以花环样、壁结节为主,强化程度明显强于低级别组,强化均匀性方面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特征。两组MRI测量小厚度比较无差异,但高级别组MRI测量大厚度、大厚度与小厚度的比值及差值明显大于低级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89,P<0.001)。结论:BSG的MRI影像及MRI增强特征可预测和判断BSG的病理分级及恶性程度。

    作者:郝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自组网和物联网的医疗设备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目的:针对传统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电子信息化方面的不足,设计一种新的基于自组网和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综合管理系统,以提高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效率。方法:引入自组网和云计算网络技术,实现各个管理系统模块之间快速无缝链接,并提供完善的操作手册和设备状态等信息。结果:该系统采用了新型监控和无线组网技术,具有监控医院所有医疗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并记录和统计各种运行信息,实现对医院所有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跟踪和统计等功能;此外,提供的手册可以方便地检查仪器设备的健康状态,以便于维护和维修。结论:基于自组网和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实际部署使用,验证了该系统的成熟性和可靠性,可以大幅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作者:周军华;任坚;吴文生;徐荣;张晓明;唐永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浅谈医院医技检查预约平台的建设

    目的:优化医院医技检查流程,减少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方法:在门诊设立集中式检查预约中心,开发实施医技检查预约平台,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及分诊叫号等系统全面集成。结果:实现了所有患者“一站预约、网络分配、多点检查”的功能,较好地解决了医技检查无序的问题。结论:检查预约平台的实施,在方便患者就诊、合理使用检查设备、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诊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陈敏亚;罗春;李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脑复苏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优化治疗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脑复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ICU治疗的92例心脏骤停并成功复苏患者采用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取院内ICU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院内ICU优化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在治疗中的神经功能情况、并发症及病死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停留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占45.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7%;病死率为4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3.9%,两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4,P<0.05);两组在并发症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ICU优化治疗能明显改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慧智;钱秦娟;董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便携式内窥镜冷光源系统设计

    目的:设计一种便携式内窥镜的冷光源系统,以外接的方式为内窥镜提供高质量的照明。方法:采用特制的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冷光源,以光纤为传导介质,设计LED到内窥镜前端的光学系统;以TPS61165为大电流驱动芯片,芯片STM32产生PWM信号,设计LED的控制电路;通过外接镶嵌的方式设计LED照明的散热系统。结果:经过临床测试,冷光源系统照度稳定,显色指数高,色温低,散热效果好。结论:便携式内窥镜冷光源的照明系统非常适合便携式内窥镜的运用。

    作者:周文光;孔悦;王春飞;许新建;毛坤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改良后的器械清洗程序在眼科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改良器械清洗程序和传统器械清洗程序的应用价值差异,探讨改良后的器械清洗程序在眼科手术器械清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眼科手术室使用的手术器械作为研究样本,根据清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接受改良器械清洗程序)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器械清洗程序),比较清洗和功能质量抽检结果、隐血试验阳性率、器械更换率及眼部感染发生率等差异。结果:①观察组接受改良器械清洗程序后其清洗质量和功能质量的合格率均显著高于采用传统清洗程序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3,x2=6.920;P<0.05);②观察组器械清洗后的隐血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86,P<0.05);③观察组器械清洗后的报损率和发生眼部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44,x2=3.942;P<0.05)。结论:改良器械清洗程序可以有效提高眼科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减少器械带血及带菌,降低器械报损及更换率。

    作者:邓素云;李晓燕;巫丹;龙瑶;谢梯;王海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分析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接受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血清CRP水平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等情况。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CD40L表达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②给药后1 d、1周和4周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3,t=2.748,t=4.719;P<0.05);③接受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介入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93,P<0.05)。结论:围术期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小板表达及炎症水平,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杜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