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婷;兰亚婷;向代军;李绵洋
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凝血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转归期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8例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出院的患者,按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标准将其分为低分组(98例,得分≤4)与高分组(100例,得分>4)。对所有患者在转归期的血常规、生化指标及凝血参数进行检测分析。结果:①血常规:低分组的血小板(PLT)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明显低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66, t=15.506,t=636.619;P<0.05),其余指标两组之间相比无差异;②生化指标:低分组和高分组的C反应蛋白(CR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血尿酸(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肌钙蛋白T(TnT)中无统计学差异;③凝血参数:低分组的抗凝血酶Ⅲ(AT Ⅲ)高于高分组(t=57.869,P<0.05),在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两组间无差异。结论:血常规PLT、PLR和NLR以及凝血联合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转归期患者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晓婷;兰亚婷;向代军;李绵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可疑肾实质来源肿瘤患者术前18F-FDG PET/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126例可疑肾实质来源恶性肾肿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42例)和中青年组(84例)。所有患者按常规方法行18F-FDG PET显像,通过勾画感兴趣区(ROI)方法计算原发、转移灶及正常肾实质标准化摄取值大值(SUVmax)和原发灶靶本比(T/B),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恶性114例,良性12例,18F-FDG PET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7.72%、83.33%、95.56%和12.35%;②转移患者16例,原发灶大小及SUV均明显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2,Z=-4.26,P<0.001);③老年患者组原发灶大小、SUV及转移发生率与中青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④透明细胞癌病灶18F-FDG PET阳性率及代谢活性显著低于非透明细胞癌病灶,大小无差异。结论:SUVmax和T/B值均不适用于肾实质来源肿瘤诊断。原发灶代谢明显增高时,诊断恶性把握较大,且病理类型常为非透明细胞癌。肿瘤原发灶越大、代谢越高则越易发生转移。老年肾肿瘤患者的18F-FDG PET影像特点与中青年组一致。
作者:胡桂兰;霍力;郑有璟;邢海群;纪志刚;吕京桥;李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现状和用人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影像设备知识的要求,做好“医学影像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与学生座谈,并面向北京地区各级各类医院开展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调研及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结论:为更好地进行医学影像设备课程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作者:蔡惠芳;杨德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温湿度传输监测网络体系,对婴儿培养箱进行集中监测,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安全有效运行。方法:采用CC2430为核心芯片,运用网状拓扑结构及Z-AODV路由算法,构建无线监测网络;分别运用C语言、VB语言编译传输及监测软件,实现婴儿培养箱温度、湿度信号传输及监测。结果:该系统具有将婴儿培养箱温度、湿度参数信号进行采集、传输、显示及监测的功能,系统的各项功能与性能均通过相关的测试。结论:该温湿度传输监测网络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及稳定性,为今后ZigBee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作者:蔡东江;吴平凤;吴响军;肖统生;胡戈;彭任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方法,提出设备信息化管理需完成的任务及发展方向。突破常规的设计思路,进一步扩展医院设备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真正实现信息化辅助下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目标。方法:全面分析医院日常医疗设备管理工作,设计出一种全新的“双核”设备信息系统架构,即采购前+采购后双核心架构。结果:基于该全新架构,可方便地实现系统模块化和全流程化设计。各种功能模块在“双核”架构下可灵活扩展,终实现对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的全覆盖。结论:采购前+采购后的“双核”架构是一种稳定性强,且适宜扩展的系统架构,真实地还原了设备管理的本质,强调了“集体劳动”的作用,终实现医疗设备动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目标。
作者:王一栋;陈刚;牛伟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气管内镜定位系统在临床中应用,以提高设备在常规使用过程中的准确性。方法:通过探讨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技术、系统组成、临床操作和工作环境要求,提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的临床应用和使用环境标准。结果: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结合了电磁导航技术、虚拟支气管镜和三维CT成像技术,通过实施引导定位,准确到达常规支气管镜无法到达的肺外周病灶和纵膈淋巴结获取标本行病理检查,并可进行局部注射药物或行放射性粒子植入等介入治疗。结论:气管内镜定位系统体现了一体化的微创技术及医学可视化的优势,是介入性肺病学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作者:李旦;干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探讨血液透析装置对透析液温度进行实时监测的重要意义。方法:以日机装DBB-27型血液透析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透析液混合配比及温度监视部分的工作原理、主要结构及功能特点;结合温度故障检修案例分析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的影响。结果:温度监视对保证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正常稳定运转及透析液温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结论:透析液温度对肾纤维化终末期透析患者具有重要影响,对透析液混合配比部分温度实时监测非常必要。透析装置加热除气配比系统之间通过监视系统环环相扣,能够使整个透析装置正常、稳定运转,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透析治疗。
作者:严嘉伟;何立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胸膜活检术对胸膜病变检出的阳性率和安全性。方法:对105例胸膜患者于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以取出目标组织者为取材成功,否则为不成功。全部病例以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肯定诊断或随访6个月为后诊断。结果:105例胸膜患者取材成功率为100%,病例中恶性44例,其中腺癌19例,鳞癌8例,小细胞癌4例,间皮瘤13例;良性61例,其中结核性胸膜炎50例,慢性炎症11例。病理阳性率为89.5%。穿刺过程中3例出现胸膜反应,1例出现咯血。复查胸片均未发现气胸。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胸膜病变的准确性高,并发症低,且安全性好,是临床诊断胸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更臣;曹兵生;李卓;王波;宋晶莹;邓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可行性及效果。方法:筛选72例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320排容积CTA检查,其中A组管电压设置为120 kV,对比剂为350 mgI/ml碘克沙醇,B组管电压设置为100 kV,对比剂为270 mgI/ml碘克沙醇, A组和B组与经导管颈总动脉(CCA)造影术检查结果比较,评价两组获取影像质量以及患者受照剂量,并分析A组与B组及CCA检查对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采用四分法评分结果显示,A组与B组的影像质量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图像噪声以及增强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36,t=11.927;P<0.05);B组对冠状动脉中度以上狭窄(≥50%)及重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及符合率等与CCA结果比较均无差异;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二者一致性为良(Kappa=1.320, P<0.001)。结论: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容积冠状动脉CTA检查具有安全性与可靠性。
作者:李小明;浦江;董宏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纤维支气管镜的诊断准确率和镜下表现,并与传统CT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纤维支气管镜诊断准确率为90.51%,高于胸部CT检查(占7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50,P<0.05),纤维支气管镜对鳞癌、未分化癌和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86%、92.68%和66.67%,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多见的是增生型肺癌(占61.31%)。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在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中具有CT和MRI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董丽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电子腹腔镜主要由插入部、操作部、导光软管、导光接头部、内镜电缆以及电气接头等部分组成[1-2]。电子腹腔镜虽然品种繁多,但基本结构大致相同,内部的光学系统是由一系列透镜组成,其作用是将观察到的物体通过光学成像系统展现在观察者的视网膜上。
作者:李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设计葡萄糖溶液阻抗检测系统,分析研究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与阻抗的关系,为研究人体血糖检测与血液阻抗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AD5933中的数字频率合成器(DDS)产生激励信号,施加在待测阻抗上,模拟数字转换器(ADC)采集相应信号并送到片内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模块进行数字处理,测量结果通过I2C送至单片机,再由单片机与计算机上位机通讯,计算机显示该阻抗值。结果:该仪器能够实现电阻、电容、电感及葡萄糖水溶液阻抗快速和准确地测量。实验验证,阻抗幅值和相位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小,电阻阻抗平均偏差为0.04,相位平均偏差为0.15 o。结论:葡萄糖水溶液阻抗检测系统的应用,可准确测量出葡萄糖水溶液浓度水平;葡萄糖水溶液浓度与阻抗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99。
作者:周菁楠;朱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医疗机构中的生物安全柜种类繁多,在使用时常遇到选型的困难。科学选型需要因实验要求而选择合适的安全柜设备,以有效防止因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扩散而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方法:按照工作特点、实验室级别、实际开展检测项目以及操作的病原微生物的危险水平等情况,确定需要配备的生物安全柜级别。结果:按照不同类型的实验,正确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柜,可使实验中生物安全得到明显的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原来的12%降为3%;实验人员的安全得到提升。结论:通过对生物安全柜明确使用和选型的方法,既可提高检测人员生物安全意识,又能够加强生物安全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机制的落实,避免使用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和实验质量,保障实验人员的生物安全。
作者:李珊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在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的应用,发现医用高值耗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解决方法。方法:设计并运用基于高值耗材的系统追踪与基于患者的个案追踪,对医院高值耗材管理进行追踪检查,汇总追踪的情况,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改进措施。结果:通过追踪发现,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品种引进、采购实施方案、使用科室落实及组织领导是医用高值耗材管理的主要方面。结论:高值耗材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追踪方法学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可为医院医用高值耗材安全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作者:金鑫;张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2例腮腺良性肿瘤均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11例多形性腺瘤中9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位于腮腺深叶,在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其中7例呈渐进性强化;8例腺淋巴瘤均位于腮腺浅叶,在T1WI上高信号,T2WI上呈等或低信号,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2例基底细胞腺瘤,1例位于腮腺深叶,1例位于腮腺浅叶,T1WI上呈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例浆细胞型肌上皮瘤,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腮腺良性肿瘤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故MRI在腮腺良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锦琳;乔鹏岗;李明;李功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生物膜清洗剂对内镜的清洗效果。方法:选取经三磷酸腺苷(ATP)检测方法检测出的有细菌内镜102例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1例次。对照组采用多酶清洗剂进行清洗,观察组采用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清洗,对两组的清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清洗后未检测出生物膜的残留,其ATP测定比对照组低,合格率为98.32%;对照组清洗后经检测残留的生物膜基本未去除,其合格率为69.00%;两组的清洗效果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除菌率及ATP降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8,x2=19.55;P<0.05)。结论:通过使用生物膜清洗剂对内镜进行清洗,可以有效的清除生物膜,使内镜的使用寿命延长,效果显著,该方法值得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李铁军;张海燕;赵勇;杨景艳;赵国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确诊的271例贫血患者,按照贫血类型将其分为缺铁性贫血组(126例)和失血性贫血组(145例),即观察组;另选取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其网织红细胞参数检测,分析比较网织红细胞(RET)比率、高荧光网织红细胞(HFR)比率、中荧光网织红细胞(MFR)比率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IRF)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其RET、HFR、MFR和IR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缺铁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的灵敏度分别为96.2%,63.5%;贫血的特异度是96.0%。结论:利用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各参数可反映贫血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对各类贫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作者:邢然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显像(3D-STI)技术对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腔内植入术(TAVI)后左室早期整体收缩功能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TAVI术的LVEF正常的16例重度AS患者纳入TAVI组,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纳入对照组。采集16例AS患者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健康对照组标准心尖四腔观左室实时三维动态图像,应用3D-STI技术测量并比较各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圆周应变(GCS)、面积应变(GAS)及径向应变(GRS)。结果:TAVI组术后各时间点主动脉瓣前向血流大流速(AV),大跨瓣压差(Max PAG)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前TAVI组LVEF均>50%,术后各时间点LVEF变化不明显;3D-STI分析TAVI组术后各组左室纵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及径向应变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并呈上升趋势,术后3个月左室舒张末重量指数(LVEDMI)出现明显改善,但仍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3D-STI技术分析左室整体应变可在LVEF变化不明显的情况下早期有效地评价TAVI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敏;金修才;徐芬;熊文峰;赵宝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于移动数据终端的手术室管理模式,优化医院手术室管理。方法:选择2015年7月间待手术患者96例,分别使用传统手术管理和移动数据终端(PDA)手术管理两种方式进行管理,测评患者的满意度,并对两种手术管理方式进行比较。结果:PDA手术管理大屏呼叫系统实施后医护工作效率提高27.5%,且无差错,患者满意度在96%以上。结论:PDA大屏呼叫系统对于优化手术管理流程、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起到明确作用,是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创新。
作者:卢道兵;刘兴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掌握药剂学发展的新进展,探讨基因药学实验技术在药剂教学的新思路。方法:以基因治疗为思路强化药剂学载体的设计方法,通过基因递送载体研究强化基因载体评价手段,引入基因药学实验技术。结果:熟悉siRNA加载与测定技术并依此进行新药设计,成为药学、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师及研究人员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明确使学生掌握该知识和技能是生物学时代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任务,能够适应生物学时代药学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需求。结论:现代药剂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探讨基因药学在药剂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使新型现代药剂学的教学具有更广阔的教学内涵和外延。
作者:崔纯莹;蒋雪云;李珊;赵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