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张颖;王觉;王萌;张东坡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磁共振成像, 超声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导管内孤立或多发乳头状瘤病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观察超声及MRI平扫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并分析MRI动态增强后病变的强化方式。结果:经病理证实37例患者共39个病灶,MRI共检出36个病灶,其中2例患者双侧病灶MRI检查均为阳性,行动态增强后发现,大部分病变呈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部分表现为乳晕区孤立样或多发结节样强化。超声共检出32个病灶,阳性病例以扩张导管内乳头状或结节状低回声常见,其中13个病灶于病变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RI及超声均可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但在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尤其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恶性鉴别中,MRI更优于超声。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80例行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以及胸部透视等常规检查,在X射线透视的导向下经患者右侧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并置入导管,对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成功完成手术为78例患者,占97.5%;对照组成功完成手术为63例,占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1.23±10.2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7.42±11.0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11例,占13.7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26例,占32.5%,两种手术方式出现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5)。结论: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安全可靠,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程度、操作的药盒穿刺以及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吴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基于无线射频辨识系统医院患儿管理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目的:通过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数字视频技术及实时无线传输技术等,建立科学的RFID医院患儿管理体系。方法:设计患儿及母亲佩戴RFID腕带,进行配对设置;在医院活动空间及过道走廊内布置安装长距离读卡器,用于采集患儿的信息,并自动上传至应用软件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患儿所在房间内安装定位器,用于识别其活动范围。结果:该系统避免了患儿标本在采集和结果匹配过程中的失误、重复或遗漏,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能够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保障,降低医疗失误率,提高了医院诊疗质量。结论:RFID患儿管理系统的应用可满足患儿家属的探视需求,为维护医院的工作秩序和患儿的安全防护需求提供了便利,同时可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医院管理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作者:史森中;童飞;黄昊;姬晓波;刘洋;戴黎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老年性踝关节骨折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老年性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性踝关节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采用McGuire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差异(t=26.82,t=23.54,t=31.21;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踝关节功能McGuire评分相比无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McGuire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两组相比有差异(t=12.34,P<0.05)。结论:老年性踝关节骨折通过关节镜手术治疗,可清晰观察关节腔的损伤情况,可及时处理病变,术中损伤小、安全性高,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葛宗森;王全彬;石永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品牌透析机的消毒程序解读

    目的:对常见品牌透析机的消毒流程进行分析解读,以提高操作者对规范化消毒的认知水平。方法:选择3种品牌的常用透析机,从透析机消毒液的选择、消毒方式、消毒液浓度以及消毒液注入量等消毒流程解读和对比其消毒程序。结果:这3种透析机常用的消毒程序均为热柠檬酸消毒,并且需要定期增加次氯酸钠消毒程序以便去除蛋白质等有机物。结论:尽管透析机都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消毒程序,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果操作者对消毒程序不了解,重视程度不够,则可能因消毒程序使用不恰当而导致消毒不彻底,影响透析机正常运行、增加感染的风险。

    作者: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自动密闭式预冲法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在血液透析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自动密闭式预冲法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血液透析中对每例患者采用自动密闭式预冲法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两种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气泡残留、不溶性微粒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的微粒数量、预冲量合格率以及操作平均用时。结果:两种方法预冲的气泡残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05);不溶性微粒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微粒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t=-1.710;P>0.05);两种方法操作平均用时和预冲量合格率比较,自动密闭式预冲法明显优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37,P<0.01)。结论:自动密闭式预冲法提高护理标准化操作合格率,减少操作时间。

    作者:付航羽;孙亚南;耿野;冯茂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用耗材费用管理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目的:通过调研医院医用耗材管理情况,基于博弈理论从医疗机构、患者及厂商等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各方在医用耗材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主要资源、降价影响力与降价意愿等博弈因素,提出有关管理措施,以期为建立完善的医用耗材费用管理控制体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福建省某三甲医院近3年医用耗材费用管理情况,对医用耗材收入、医用耗材占比以及人均医用耗材费用支出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医院2013-2015年3年的医用耗材占比分别为14.44%、16.27%和18.75%,患者人均医用耗材费用支出分别为3547.95元、4122.3元和5059.02元,所得数据包含药品。结论:医用耗材占比、患者人均医用耗材费用支出增幅明显,医用耗材以其独特的临床刚需性,对医疗费用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价格虚高、临床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亟待解决。

    作者:林洁;张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解决方案的探讨

    目的:探讨加强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解决方案,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水平。方法:综合分析文献检索以及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工作实践中所收集信息,提取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开展分级诊疗的要求,探索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基本路径,并通过建立临床规范和制度保障医疗质量。结果:从万方数据库检索到2006-2015年间我国期刊关于提高基层医院医生能力的研究报道819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发文数量是2006年的5.21倍,其中涉及神经外科领域有28篇,占论文总数的3.42%。研究热点反映在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模式、帮助基层医院掌握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理论与知识的推广等。结论:提高基层医院医生能力,应结合分级诊疗、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谱的特点以及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现状,从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建立相应的临床规范、推广必要的神经外科技术三方面入手,以保障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作者:万伟庆;姜悦;乔春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肾动态显像图像后处理对肾小球滤过率数值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图像后处理方法对采集获得的肾动态显像图像进行处理,分析肾小球滤过率(GFR)数值的差异。方法:通过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完成采集的肾动态图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获取相应的GFR数据,利用SPSS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方式的图像处理对GFR数据有一定的影响:①不同人员对图像处理得到的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②同一个操作员对于图像的重复处理所获得GFR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手动和自动勾画本底感兴趣区域放置在肾脏正上方和正下方,得到的GFR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④相同位置,采用手动勾画和自动勾画本底感兴趣区域,得到的GFR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选取合理的图像处理方式,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获得客观真实的数据,有助于保证影像诊断报告的准确性。

    作者:胡杰;顾欣;赵晋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生长激素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行业标准的验证

    目的:制订生长激素(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行业标准,并采用该标准适用的化学发光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标记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选择GH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试剂盒,按照拟定的行业标准规定,对空白限、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和稳定性项目进行验证。结果:除部分试剂盒的准确度结果不能满足预期要求的±10%外,其余验证结果均能满足拟定行业标准中的要求。结论:根据验证情况,将准确度要求调整至±15%,其余项目要求不变,终确定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统一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的质量标准,为该类产品的研制、检验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于婷;曲守方;黄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微量蛋白分析仪在微量树突细胞中ERK蛋白及其磷酸化修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利用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检测微量细胞样品中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应用方法,为在科研工作中应用该仪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配制样品溶液,上样、分离、固定、免疫杂交和软件定量等实验步骤,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对不同数目树突状细胞中ERK蛋白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定性及定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微量蛋白分析仪能够检测到低至2000个细胞中的目的蛋白并获得定量数据,该仪器还能够有效分辨出20000个细胞中ERK蛋白不同形式的磷酸化修饰。结论: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有效完成了对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检测。

    作者:任怡然;程雪莲;梁昊岳;白杨;杨晚竹;于文颖;陈婷;付伟超;郭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利用喉罩建立紧急气道对脑部保护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利用喉罩建立紧急气道的脑保护效果,推广喉罩用于心肺复苏中紧急气道的建立。方法:选取49例呼吸骤停患者,按照过渡通气抢救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面罩组(26例)和喉罩组(23例),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通气5 min后,面罩组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为78%,喉罩组为94.1%;面罩组心跳恢复22例(占84.62%),喉罩组心跳恢复23例(占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4,P>0.05);面罩组呼吸恢复5例(占19.23%),喉罩组呼吸恢复20例(占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72,P<0.05);面罩组意识恢复2例(占7.69%),喉罩组意识恢复10例(占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7,P<0.05)。结论:利用喉罩为呼吸骤停患者建立紧急气道,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缺氧,极大提高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的比例。

    作者:曹军容;杨志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用CT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医用CT质量控制现状,为CT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依据。方法:结合医用CT临床应用情况及质量控制工作实际,分析CT质量控制工作面临的资源配置、临床合作以及质量控制模式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对于医用CT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临床合作以及开展质量控制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结论: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及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确保大部分医用CT应用质量安全,提高CT质量控制实施效果,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谭先健;姚国庆;李怡勇;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朝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乳腺专用CT技术的新发展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X射线钼靶成像是当前检查乳腺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只能以二维透视图像显示乳腺的三维结构,病灶的相互叠加影响了疾病的检出率,且检查时需要挤压女性乳房,影响被检者的舒适性。乳腺专用CT技术仅针对乳腺结构进行断层扫描,在控制辐射剂量和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具有三维准确立体定位的优点。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X射线多能CT技术能够展现更为丰富的X射线衰减特性,提供更多有利于判别物质特性的信息,在剂量效率和软组织表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乳腺专用低剂量多能CT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种新的工具。

    作者:王哲;魏存峰;朱华;王燕芳;杨志;魏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背部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影像表现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在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方法:18F-FDG PET-CT检查中发现背部异常代谢软组织肿物,并进行延迟显像。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为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表现显示,肿瘤边界清楚,临近肋骨未见破坏,为轻度放射性摄取,延迟显像代谢减低;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及明显阳性体征。结论:对于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的肿瘤检出率高于易忽略或漏诊的常规CT检查,且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减低,符合良性肿瘤18F-FDG代谢改变。

    作者:戴放;李春辉;王秀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006-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尘肺病新发病例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尘肺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控制措施,为有关部门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将新疆地区2006-2012年的尘肺病个案资料由职业病网上直报系统导入Excel 2007电子表格中,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按照病种构成、发病年龄、接尘工龄及所属工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疆地区尘肺病主要是煤工尘肺、矽肺和水泥尘肺3种类型;所有报告尘肺病的平均接尘工龄为(17.9±9.4)年,平均发病年龄为(54.4±13.6)岁;3种主要的尘肺之间的平均接尘工龄和平均发病年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56,F=75.63;P<0.01)。结论:接尘工龄为10~25年是尘肺病的高发期,应重点注意这一阶段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监护;大部分尘肺患者是在退休前后发病,对退休前后粉尘作业人员开展追踪健康体检尤为重要;应加强针对凿岩工的粉尘防护工作。

    作者:袁辉;王芬;刘莉;郝建梅;张重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波洁治术联合口服清开灵胶囊治疗老年菌斑性龈炎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波洁治术联合口服清开灵胶囊治疗老年菌斑性龈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1例菌斑性龈炎老年患者,采用自体对照方法随机单盲设计分组,将患者的一侧牙齿设置为观察组(526颗患牙),应用超声波洁治术联合口服清开灵胶囊进行治疗;将患者的另一侧牙齿设置为对照组(512颗患牙),应用压电陶瓷式治疗仪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牙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以及探诊出血阳性位点率等临床指标判定疗效;采用视觉模拟标尺(VAS)观察患者对不同治疗方式的主观评价。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表面情况。结果:观察组患牙治疗前后牙周附着丧失、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0,t=3.997, t=3.872,t=3.784,t=4.151;P<0.05);对照组患牙治疗前后牙周附着丧失、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1,t=3.717,t=3.009, t=4.671,t=3.992;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牙周附着丧失、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菌斑指数及探诊出血各项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2,t=1.002, t=0.792,t=0.885,t=1.172,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5,P>0.05)。观察组患者主观评价为(32.62±5.48)分,对照组主观评价为(41.69±5.16)分,两种治疗方法自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4,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菌斑性龈炎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但是应用超声波洁治术联合口服清开灵胶囊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降低不适感,同时使用超声治疗仪对牙釉质表面的创伤性较小,釉质表面更为平整。

    作者:邬志锋;方丽丽;徐岩;杨旭;张则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3名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学习“诊断学”问诊见习的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名)与对照组(37名);观察组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病历书写情况,期末问诊考核和症状学理论考核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观察组学生在完成考核之后,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病历书写成绩为(67.18±6.37)分,对照组为(61.42±6.65)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 P<0.05);观察组学生期末问诊考核成绩为(78.29±10.08)分,对照组为(72.05±12.08)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72.57±8.24)分和(70.26±11.0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观察组收回问卷35份,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问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巩固所学知识。结论: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增强学生面对患者问诊的信心,值得推广。

    作者:黄思敏;卢春婷;杨晶;冯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甲状腺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85例)和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243例)。比较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1~48个月。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残腔血肿1例。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2例,皮下血肿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复发2例(占2.35%),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复发17例(占7.00%)。两组均无临床上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结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而复发率低,且具有一侧甲状腺可反复手术而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作者:陈笑;肖晖;郁正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导管内孤立或多发乳头状瘤病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观察超声及MRI平扫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并分析MRI动态增强后病变的强化方式。结果:经病理证实37例患者共39个病灶,MRI共检出36个病灶,其中2例患者双侧病灶MRI检查均为阳性,行动态增强后发现,大部分病变呈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部分表现为乳晕区孤立样或多发结节样强化。超声共检出32个病灶,阳性病例以扩张导管内乳头状或结节状低回声常见,其中13个病灶于病变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RI及超声均可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但在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尤其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恶性鉴别中,MRI更优于超声。

    作者:张颖;王觉;王萌;张东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宫腔镜下与经阴道术下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与经阴道术下瘢痕妊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3例子宫瘢痕妊娠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宫腔镜手术组(32例)和阴式手术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下降情况、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恢复情况等异同。结果:宫腔镜手术组的32例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均一次性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血HCG下降值的4项指标均优于阴式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3,t=4.329,t=2.482,t=2.181;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是微创治疗CSP的重要手段,临床应针对不同情况的CSP和治疗目的采用不同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顾来梅;陈伦;邓春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