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品牌透析机的消毒程序解读

张帆

关键词:消毒液, 消毒浓度, 消毒程序, 透析机
摘要:目的:对常见品牌透析机的消毒流程进行分析解读,以提高操作者对规范化消毒的认知水平。方法:选择3种品牌的常用透析机,从透析机消毒液的选择、消毒方式、消毒液浓度以及消毒液注入量等消毒流程解读和对比其消毒程序。结果:这3种透析机常用的消毒程序均为热柠檬酸消毒,并且需要定期增加次氯酸钠消毒程序以便去除蛋白质等有机物。结论:尽管透析机都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消毒程序,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果操作者对消毒程序不了解,重视程度不够,则可能因消毒程序使用不恰当而导致消毒不彻底,影响透析机正常运行、增加感染的风险。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医院医疗设备资源配置优化评估研究

    目的:优化医疗设备资源配置与利用,推进精准医疗计划进程,为医院医疗设备的管理使用及医疗设备规划与购置提供有效支持。方法:采用效益分析法和收益率分析法,对2台大型精密设备核磁共振与眼底照相机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的使用效益进行数据分析,并将设备支出划分为多个详尽的项目。结果:2016年上半年磁共振使用收益率为8.5%,显著高于2015年同期收益率的4.1%;2016年上半年眼底照相机使用收益率为25.9%,明显高于2015年同期收益率的15.0%;在效益分析中设备折旧费占主要的设备支出。结论:医疗设备需在后期使用中加强其规范操作,做好日常维护与保养,以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使用率。

    作者:向思伟;郑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利用喉罩建立紧急气道对脑部保护效果的观察

    目的:观察利用喉罩建立紧急气道的脑保护效果,推广喉罩用于心肺复苏中紧急气道的建立。方法:选取49例呼吸骤停患者,按照过渡通气抢救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面罩组(26例)和喉罩组(23例),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通气5 min后,面罩组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为78%,喉罩组为94.1%;面罩组心跳恢复22例(占84.62%),喉罩组心跳恢复23例(占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4,P>0.05);面罩组呼吸恢复5例(占19.23%),喉罩组呼吸恢复20例(占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72,P<0.05);面罩组意识恢复2例(占7.69%),喉罩组意识恢复10例(占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7,P<0.05)。结论:利用喉罩为呼吸骤停患者建立紧急气道,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缺氧,极大提高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的比例。

    作者:曹军容;杨志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数字签名集成方案研究

    目的: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基于电子认证服务和数字签名的解决方案,保障电子病历在建立、书写及存储过程中的完整和真实性。方法:在安装调试数字签名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数字签名集成平台;进行系统数字认证、证书登录及数字签名集成流程等数据库改造。结果: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EMRS)中集成电子签名,保证了医生在登录系统、进行日常医疗工作时的身份认证真实可靠,医护人员完成病历书写与护理记录单后可自动签章,节省手工签名环节。结论:EMRS数字签名的实施保证了患者电子病历的真实可靠,并可实现患者病历完全电子化存储归档,可极大节省人力与物力。

    作者:张晓燕;杨霜英;刘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条码技术在医疗设备资产精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完善的医疗设备资产条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条码技术实现医疗设备资产“身份证”式的精准管理。方法:结合使用条码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医疗设备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分析条码技术在设备资产管理领域的深层次应用,阐明条码技术在设备资产精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条码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医疗设备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过程,有效提升了设备资产管理手段和效率。结论:通过信息化支撑医疗设备管理精准化,形成了更具科技含量的条码技术医疗设备资产管理模式,降低设备资产管理的工作负荷和难度,提升设备资产精准管理水平,为医院设备资产合理有效整合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作者:刘元明;刘欢;李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肺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肺部相关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行16排螺旋CT低剂量技术扫描的患者图像资料,评价其图像质量。结果:所有患者均按照要求完成检查,图像质量级别良好以上,噪声虽有增大,但不影响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够满足对肺部相关疾病的诊断要求。结论:肺部多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提高病变检出率的同时,能够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费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孙涛;韩善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磁共振成像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超声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乳腺导管内孤立或多发乳头状瘤病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乳腺超声、乳腺专用磁共振平扫及动态增强成像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观察超声及MRI平扫病灶的大小、形态、部位、边缘、多形性及与导管的关系,并分析MRI动态增强后病变的强化方式。结果:经病理证实37例患者共39个病灶,MRI共检出36个病灶,其中2例患者双侧病灶MRI检查均为阳性,行动态增强后发现,大部分病变呈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部分表现为乳晕区孤立样或多发结节样强化。超声共检出32个病灶,阳性病例以扩张导管内乳头状或结节状低回声常见,其中13个病灶于病变内部及周边可见血流信号。结论:MRI及超声均可用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但在病变的检出率及准确率,尤其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良恶性鉴别中,MRI更优于超声。

    作者:张颖;王觉;王萌;张东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定位装置与传统定位装置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所研制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定位装置与常规用于C臂X射线机照射下定位椎弓根进针点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术前C臂X射线机定位的数字标记作为穿刺针的进针点,将117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定位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定位装置组(57例)和克氏针组(60例),比较PKP定位装置与传统的定位方法,并对两组穿刺的优良率、定位时间、在C臂X射线机下的暴露次数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定位装置组和克氏针组手术定位时间分别为(2.3±0.9)min和(6.8±1.3)min,暴露次数分别为1.6次和4.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2,t=18.521;P<0.05)。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优良率分别为93%和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1,P>0.05)。结论:研制的PKP定位装置操作简便、方便携带,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定位时间和C臂X射线的暴露次数。

    作者:肖群莉;郑光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微量蛋白分析仪在微量树突细胞中ERK蛋白及其磷酸化修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建立利用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检测微量细胞样品中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应用方法,为在科研工作中应用该仪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配制样品溶液,上样、分离、固定、免疫杂交和软件定量等实验步骤,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对不同数目树突状细胞中ERK蛋白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定性及定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微量蛋白分析仪能够检测到低至2000个细胞中的目的蛋白并获得定量数据,该仪器还能够有效分辨出20000个细胞中ERK蛋白不同形式的磷酸化修饰。结论: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有效完成了对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检测。

    作者:任怡然;程雪莲;梁昊岳;白杨;杨晚竹;于文颖;陈婷;付伟超;郭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甲状腺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85例)和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243例)。比较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1~48个月。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残腔血肿1例。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2例,皮下血肿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复发2例(占2.35%),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复发17例(占7.00%)。两组均无临床上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结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而复发率低,且具有一侧甲状腺可反复手术而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作者:陈笑;肖晖;郁正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低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诊断新生儿颅脑疾病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高频超声、低频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新生儿颅脑病变的价值,为新生儿脑白质病变选取方便和准确的诊断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55例新生儿行高频超声、低频超声及MRI检查,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在新生儿颅脑疾病诊断中的检出率、敏感性及特异度等情况。结果:早产儿与足月儿超声诊断阳性率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307.856,P<0.05),早产儿超声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足月儿。3种不同方法脑白质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x2=622.332,P<0.05),低频检出率低,其次为高频,高低频联合和MRI检出率差异不显著,检出率高。结论:高低频联合成像与MRI检查对新生儿脑白质病变的检出率差异不显著,但MRI技术成本高,而颅脑超声波检查无辐射、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重复性强,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芦钺;郑义;胡媛;晋秀丽;吴海燕;赵明;滕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乳腺专用CT技术的新发展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X射线钼靶成像是当前检查乳腺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只能以二维透视图像显示乳腺的三维结构,病灶的相互叠加影响了疾病的检出率,且检查时需要挤压女性乳房,影响被检者的舒适性。乳腺专用CT技术仅针对乳腺结构进行断层扫描,在控制辐射剂量和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具有三维准确立体定位的优点。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X射线多能CT技术能够展现更为丰富的X射线衰减特性,提供更多有利于判别物质特性的信息,在剂量效率和软组织表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乳腺专用低剂量多能CT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种新的工具。

    作者:王哲;魏存峰;朱华;王燕芳;杨志;魏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提高医学生问诊能力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3名临床医学专业三年级学习“诊断学”问诊见习的学生,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名)与对照组(37名);观察组采用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病历书写情况,期末问诊考核和症状学理论考核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观察组学生在完成考核之后,填写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并作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学生病历书写成绩为(67.18±6.37)分,对照组为(61.42±6.65)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 P<0.05);观察组学生期末问诊考核成绩为(78.29±10.08)分,对照组为(72.05±12.08)分,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分别为(72.57±8.24)分和(70.26±11.0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P>0.05)。观察组收回问卷35份,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问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与患者沟通的信心,巩固所学知识。结论:学生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和医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增强学生面对患者问诊的信心,值得推广。

    作者:黄思敏;卢春婷;杨晶;冯烈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验证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Mapcheck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剂量验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例接受IMRT的食管癌患者,创建质量保证(QA)计划,并分别传入Mapcheck剂量验证系统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12例患者的IMRT计划使用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检测加速器剂量输出结果,并进行剂量结果分析。结果:采用业内普遍使用的计算网格3 mm,误差3%及阈值偏差10%的评判标准,实际测量的剂量分布与QA计划计算的剂量分布在对应的几何平面分布较为一致,在剂量偏差为3%、位移偏差3 mm和阈值偏差10%的条件下γ射线平均通过率为96.3%;剂量偏差5%、位移偏差5 mm的条件下γ射线平均通过率为99.9%。结论: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操作相对简单,在测量要求和测量结果上完全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对指导放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齐洪志;杨玉刚;郝洁;许林;尚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对未来医疗机构建设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国人群疾病谱变化对未来医疗机构建设的影响。方法:统计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出院人次、诊疗情况及住院费用等基本信息;分析心血管病诊疗过程对医院建设的特殊要求。结果:我国疾病流行谱已经呈现出从传染性疾病向非传染性疾病转变的趋势,且转变速度快于其他国家,心血管疾病死亡原因已占城乡居民疾病总死亡原因的首位。适应疾病谱变化,未来医院建设首先需明确和调整心血管病在我国医疗机构中的结构占比,并需要根据心血管疾病诊疗特点对医疗单元的床位数、重症病房、手术室和相应检查科室等进行合理配置。结论:明确心血管病总体变化趋势,将有助于未来医院建设在心血管病相关专业的综合考量。

    作者:宋晓东;程芳甸;孙培珊;胡道涛;李志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两种中心静脉置管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80例行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以及胸部透视等常规检查,在X射线透视的导向下经患者右侧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并置入导管,对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成功完成手术为78例患者,占97.5%;对照组成功完成手术为63例,占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1.23±10.2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7.42±11.0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11例,占13.7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26例,占32.5%,两种手术方式出现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5)。结论: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安全可靠,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程度、操作的药盒穿刺以及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吴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精准医学与技术驱动及医学模式创新

    精准医学作为一项新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细胞学分析、精准影像学、精准治疗、移动健康技术、生物信息大数据及其分析工具等技术发展驱动和医学模式转化的必然结果。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分析,精准医学在改变传统医学模式、推动医学跨入新里程、为人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带来福音的同时,相应也带来一轮新的市场驱动。因此,有必要在阐明精准医学发展的历史沿革、探讨装备技术与精准医学发展相互作用的同时,明确装备技术实现的基本路径,以便更好地创新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精准医学装备技术,有效服务于我国精准医学的发展。

    作者:苗参;崔泽实;王菲;王勇;魏敏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解决方案的探讨

    目的:探讨加强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解决方案,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水平。方法:综合分析文献检索以及在张家口市第一医院工作实践中所收集信息,提取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开展分级诊疗的要求,探索提高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临床能力的基本路径,并通过建立临床规范和制度保障医疗质量。结果:从万方数据库检索到2006-2015年间我国期刊关于提高基层医院医生能力的研究报道819篇,文献计量分析表明呈逐年增加趋势,2015年发文数量是2006年的5.21倍,其中涉及神经外科领域有28篇,占论文总数的3.42%。研究热点反映在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培养模式、帮助基层医院掌握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以及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理论与知识的推广等。结论:提高基层医院医生能力,应结合分级诊疗、基层医院神经外科疾病谱的特点以及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的现状,从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建立相应的临床规范、推广必要的神经外科技术三方面入手,以保障分级诊疗落到实处。

    作者:万伟庆;姜悦;乔春友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的研究与应用

    目的:设计一种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固定,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施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的固定透析导管方法,按照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固定透析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纱布及3M透明敷贴进行透析导管固定,观察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度、脱管率及感染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度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334,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置管脱管率、感染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6,x2=28.540;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可起到防止内层敷贴脱落、导管滑脱和预防感染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并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萍;何文科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影像诊断股骨上段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股骨上段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术前数字X线摄影(DR)、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得出该病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结果:①CT平扫显示股骨上段不规则状膨胀性骨质透亮影,其内可见多少不一、粗细不均的骨嵴或分隔,部分病变周边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骨质硬化边,部分病变突向邻近软组织内,其中8例病变内可见液-液平面,增强后可见边缘及分隔的强度强化;②MRI平扫显示大部分病变呈长T1和长T2信号影,周边可见长T1和短T2信号影,病变内可见分隔,其中8例病变内可见液-液平面影像,部分病变突向邻近软组织内,增强后可见边缘及分隔强度强化。结论:结合X射线、CT及MRI检查,可以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特异性及诊断准确性,有助于与股骨上段其余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潘小文;高艳;张德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医用CT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目的:分析医用CT质量控制现状,为CT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依据。方法:结合医用CT临床应用情况及质量控制工作实际,分析CT质量控制工作面临的资源配置、临床合作以及质量控制模式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对于医用CT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临床合作以及开展质量控制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结论: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及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确保大部分医用CT应用质量安全,提高CT质量控制实施效果,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谭先健;姚国庆;李怡勇;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朝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

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

主办:中国医学装备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