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思敏;卢春婷;杨晶;冯烈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着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X射线钼靶成像是当前检查乳腺疾病的“金标准”,但其只能以二维透视图像显示乳腺的三维结构,病灶的相互叠加影响了疾病的检出率,且检查时需要挤压女性乳房,影响被检者的舒适性。乳腺专用CT技术仅针对乳腺结构进行断层扫描,在控制辐射剂量和保证舒适性的同时,具有三维准确立体定位的优点。基于光子计数探测器的X射线多能CT技术能够展现更为丰富的X射线衰减特性,提供更多有利于判别物质特性的信息,在剂量效率和软组织表征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乳腺专用低剂量多能CT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诊断的一种新的工具。
作者:王哲;魏存峰;朱华;王燕芳;杨志;魏龙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常见品牌透析机的消毒流程进行分析解读,以提高操作者对规范化消毒的认知水平。方法:选择3种品牌的常用透析机,从透析机消毒液的选择、消毒方式、消毒液浓度以及消毒液注入量等消毒流程解读和对比其消毒程序。结果:这3种透析机常用的消毒程序均为热柠檬酸消毒,并且需要定期增加次氯酸钠消毒程序以便去除蛋白质等有机物。结论:尽管透析机都有比较完善和有效的消毒程序,但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如果操作者对消毒程序不了解,重视程度不够,则可能因消毒程序使用不恰当而导致消毒不彻底,影响透析机正常运行、增加感染的风险。
作者:张帆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合理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28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甲状腺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85例)和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243例)。比较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术后随访1~48个月。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甲状腺残腔血肿1例。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喉返神经麻痹2例,皮下血肿2例。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组复发2例(占2.35%),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组复发17例(占7.00%)。两组均无临床上需要再次手术的病例。结论: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相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似,而复发率低,且具有一侧甲状腺可反复手术而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的优势,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
作者:陈笑;肖晖;郁正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利用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检测微量细胞样品中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应用方法,为在科研工作中应用该仪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配制样品溶液,上样、分离、固定、免疫杂交和软件定量等实验步骤,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对不同数目树突状细胞中ERK蛋白及其磷酸化修饰的定性及定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超微量蛋白分析仪能够检测到低至2000个细胞中的目的蛋白并获得定量数据,该仪器还能够有效分辨出20000个细胞中ERK蛋白不同形式的磷酸化修饰。结论:超微量蛋白分析仪有效完成了对低丰度细胞外调节蛋白以及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检测。
作者:任怡然;程雪莲;梁昊岳;白杨;杨晚竹;于文颖;陈婷;付伟超;郭丹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在原有“掌上盛京医院”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基础上,创建更加方便、快捷且人性化的升级版APP。方法:利用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基于患者适宜的移动终端APP。结果:患者通过移动医疗APP实现诊前随时预约挂号、诊中预估等候时长、诊后查询检查检验结果、诊间缴费、建立家庭成员健康信息网及有效控制患者爽约的黑名单等功能,进一步优化门诊就诊的流程,缩短患者就诊环节等待时间,有效提高就医效率,提升患者对门诊工作的满意度。结论:移动医疗APP升级版是更加实用、便民的软件,能够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改善就医流程,为医疗服务提供便利条件。
作者:金华;马朗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利用喉罩建立紧急气道的脑保护效果,推广喉罩用于心肺复苏中紧急气道的建立。方法:选取49例呼吸骤停患者,按照过渡通气抢救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面罩组(26例)和喉罩组(23例),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通气5 min后,面罩组平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为78%,喉罩组为94.1%;面罩组心跳恢复22例(占84.62%),喉罩组心跳恢复23例(占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4,P>0.05);面罩组呼吸恢复5例(占19.23%),喉罩组呼吸恢复20例(占8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72,P<0.05);面罩组意识恢复2例(占7.69%),喉罩组意识恢复10例(占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27,P<0.05)。结论:利用喉罩为呼吸骤停患者建立紧急气道,可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缺氧,极大提高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的比例。
作者:曹军容;杨志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天津市城区主要公园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掌握土壤中放射性核素的基线资料,为开展环境辐射水平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天津城区8个主要公园的土壤样品,使用GX5019型低本底高纯锗γ谱仪对土壤样品的γ能谱进行测量分析,得到土壤样品中所含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及活度浓度。结果:8个公园土壤样品中238U、232Th、226Ra、40K和137Cs含量的高值分别为38.2 Bq/kg、30.5 Bq/kg、53.5 Bq/kg、638 Bq/kg和7.3 Bq/kg;平均值分别为31.5 Bq/kg、44.5 Bq/kg、27.1 Bq/kg、585.0 Bq/kg和3.3 Bq/kg,均低于全国平均值。结论:天津城区主要公园土壤的放射性水平基本处于正常的本底范围,与其他省市的土壤监测结果相比存在差异,尤其对40K而言差异为明显(64%),可能是由于地域或土质差异而造成。为准确掌握天津市土壤中放射性的基线值,有待在日后的研究中扩大研究范围、增加样本量。
作者:阮书州;赵徵鑫;苏锴骏;张文艺;武权;翟贺争;张仲健;王芳;焦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动密闭式预冲法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血液透析中对每例患者采用自动密闭式预冲法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两种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气泡残留、不溶性微粒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的微粒数量、预冲量合格率以及操作平均用时。结果:两种方法预冲的气泡残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5,P>0.05);不溶性微粒直径>10μm和直径>25μm微粒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4,t=-1.710;P>0.05);两种方法操作平均用时和预冲量合格率比较,自动密闭式预冲法明显优于手动密闭式预冲法,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037,P<0.01)。结论:自动密闭式预冲法提高护理标准化操作合格率,减少操作时间。
作者:付航羽;孙亚南;耿野;冯茂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比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80例行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80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血常规、凝血时间以及胸部透视等常规检查,在X射线透视的导向下经患者右侧锁骨下进行静脉穿刺,并置入导管,对两种置管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成功完成手术为78例患者,占97.5%;对照组成功完成手术为63例,占7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1.23±10.2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67.42±11.0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11例,占13.7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为26例,占32.5%,两种手术方式出现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1,P<0.05)。结论:置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安全可靠,其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程度、操作的药盒穿刺以及使用技术的熟练程度有关。
作者:吴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对比研究所研制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定位装置与常规用于C臂X射线机照射下定位椎弓根进针点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术前C臂X射线机定位的数字标记作为穿刺针的进针点,将117例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定位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定位装置组(57例)和克氏针组(60例),比较PKP定位装置与传统的定位方法,并对两组穿刺的优良率、定位时间、在C臂X射线机下的暴露次数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定位装置组和克氏针组手术定位时间分别为(2.3±0.9)min和(6.8±1.3)min,暴露次数分别为1.6次和4.7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62,t=18.521;P<0.05)。两组穿刺成功率均为100%,优良率分别为93%和8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61,P>0.05)。结论:研制的PKP定位装置操作简便、方便携带,可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减少手术定位时间和C臂X射线的暴露次数。
作者:肖群莉;郑光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背部弹力纤维瘤在18F-FDG PET-CT的影像表现。方法:18F-FDG PET-CT检查中发现背部异常代谢软组织肿物,并进行延迟显像。结果:手术病理结果为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表现显示,肿瘤边界清楚,临近肋骨未见破坏,为轻度放射性摄取,延迟显像代谢减低;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及明显阳性体征。结论:对于弹力纤维瘤18F-FDG PET-CT的肿瘤检出率高于易忽略或漏诊的常规CT检查,且延迟显像代谢进一步减低,符合良性肿瘤18F-FDG代谢改变。
作者:戴放;李春辉;王秀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制订生长激素(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行业标准,并采用该标准适用的化学发光标记、时间分辨荧光标记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选择GH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分析法试剂盒,按照拟定的行业标准规定,对空白限、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和稳定性项目进行验证。结果:除部分试剂盒的准确度结果不能满足预期要求的±10%外,其余验证结果均能满足拟定行业标准中的要求。结论:根据验证情况,将准确度要求调整至±15%,其余项目要求不变,终确定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行业标准。该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统一GH定量标记免疫分析试剂盒的质量标准,为该类产品的研制、检验及上市后的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作者:于婷;曲守方;黄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为满足放射职业人员眼晶状体剂量当量Hp(3)评价的需要,建立用于校准Hp(3)剂量计的X射线标准。方法:通过用标准电离室剂量仪,测量校准点处无模体时X射线辐射场空气比释动能,以及利用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116号出版物推荐的头模体的Hp(3)转换系数,给出模体校准点处的剂量当量Hp(3)约定真值。结果:建立X射线辐射场条件下刻度眼晶状体剂量计的标准和校准程序,并采用热释光剂量计(TLD)分别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推荐的板模体和ICRP第116号出版物推荐的头模体进行比较验证,其测量误差小于TLD之间的测量误差。结论:目前建立的剂量当量Hp(3)的X射线标准可满足放射职业人员对运行实用量Hp(3)剂量计的刻度要求,为评价Hp(3)剂量计的检测数据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我国辐射监督监测网上报剂量当量Hp(3)检测数据的溯源性和可靠性。
作者:欧向明;赵士菴;范瑶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医用CT质量控制现状,为CT质量控制工作提供借鉴依据。方法:结合医用CT临床应用情况及质量控制工作实际,分析CT质量控制工作面临的资源配置、临床合作以及质量控制模式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对于医用CT质量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应从合理配置资源、加强临床合作以及开展质量控制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化。结论: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及成熟的质量控制方法,能够确保大部分医用CT应用质量安全,提高CT质量控制实施效果,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保障。
作者:谭先健;姚国庆;李怡勇;米永巍;李涛;郑小溪;丁朝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为医院医护人员提供基于电子认证服务和数字签名的解决方案,保障电子病历在建立、书写及存储过程中的完整和真实性。方法:在安装调试数字签名服务器的基础上搭建数字签名集成平台;进行系统数字认证、证书登录及数字签名集成流程等数据库改造。结果: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EMRS)中集成电子签名,保证了医生在登录系统、进行日常医疗工作时的身份认证真实可靠,医护人员完成病历书写与护理记录单后可自动签章,节省手工签名环节。结论:EMRS数字签名的实施保证了患者电子病历的真实可靠,并可实现患者病历完全电子化存储归档,可极大节省人力与物力。
作者:张晓燕;杨霜英;刘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威力Force-8C型电刀是一款常见的手术设备,具有性能稳定、操作简单、切割速度快以及止血效果好等特点。使用中,电源故障为常见。为此,对该设备所使用的电源模块进行分析,绘制原理图并提出故障解决方案。
作者:盛况;孔德友;郑冉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微信互动平台用于辅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对“儿科护理”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精心设计和评价;选择学校护理专业大学二年级两个班的261名学生,将其分别纳入实验组(135名)和对照组(126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实验组应用微信平台辅助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两组学生专业实务成绩、实践能力成绩得分情况,开展微信平台辅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结果:实验组85%的学生表示认可微信平台辅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组学生专业实务成绩为(79.881±7.553)分,实践能力成绩为(73.837±7.356)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实务成绩为(78.810±10.553)分,实践能力成绩为(67.079±6.9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6,t=7.609;P<0.001);结论:微信互动平台能将翻转课堂教学与网络化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模式,深受教师和护生的认可和好评。
作者:林秀芝;于彩霞;赵秀丽;刘岩岩;李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探索Mapcheck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在食管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剂量验证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2例接受IMRT的食管癌患者,创建质量保证(QA)计划,并分别传入Mapcheck剂量验证系统和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12例患者的IMRT计划使用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检测加速器剂量输出结果,并进行剂量结果分析。结果:采用业内普遍使用的计算网格3 mm,误差3%及阈值偏差10%的评判标准,实际测量的剂量分布与QA计划计算的剂量分布在对应的几何平面分布较为一致,在剂量偏差为3%、位移偏差3 mm和阈值偏差10%的条件下γ射线平均通过率为96.3%;剂量偏差5%、位移偏差5 mm的条件下γ射线平均通过率为99.9%。结论:二维半导体电离室矩阵操作相对简单,在测量要求和测量结果上完全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对指导放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齐洪志;杨玉刚;郝洁;许林;尚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根据数据库的US7ASCII字符集使用受限的实际情况,将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字符集转换成为ZHS16GBK码,保证导入数据库文件后,汉字显示正常。方法:在数据库字符集和数据库导入、导出程序功能的基础上,使用该工具和文本编辑器完成数据库字符集的转换。结果:通过实际测试给出了一套字符集升级、避免中文显示乱码的解决方案。结论:HIS数据库版本升级时,应做好字符集选择测试,避免引起汉字显示乱码的问题。
作者:宫彦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设计一种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的固定,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施行颈内静脉置管术患者的固定透析导管方法,按照导管固定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固定透析导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纱布及3M透明敷贴进行透析导管固定,观察两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度、脱管率及感染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颈内静脉置管固定度显著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334,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置管脱管率、感染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96,x2=28.540;P<0.05)。结论:颈内静脉置管保护袋可起到防止内层敷贴脱落、导管滑脱和预防感染的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并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燕萍;何文科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