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关键词:精神疾病, 攻击行为
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应用分析

    2002-2004 年, 作者对我院首发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宏光;胡文东;李志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方法: 用自制的调查登记表对435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社会人口学资料统计及临床分析.结果: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率20.23%,男性高于女性,各病种间攻击行为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攻击行为与既往攻击行为史、命令性幻听、激惹性、敌对猜疑、被害妄想、消极自责密切相关.结论:上述危险因素应引起精神科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罗汝琴;陈仁云;任玉生;王安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家庭治疗合并富马酸喹硫平对已婚精神病人家庭质量的疗效观察

    目的:尝试结构式家庭治疗在已婚精神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方法:以60例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商品名:舒思苏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治疗;且精神异常症状缓解(采用BPRS量表评定,总分均《35分).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家庭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两组均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基础上仅研究组定期辅以家庭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并在治疗后对两组病人采用家庭功能量表及Locke-Wollance婚姻调适测定量表的评定,资料用spss10.0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通过家庭治疗,可不同程度的改善已婚精神病人的家庭及婚姻质量.结论:家庭治疗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作者:李轶琛;王继中;周新芳;姜文娟;欧阳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MMPI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6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定,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量表L、F、K、Hs、D、Pd、Mf、Pa、Pt、Sc、Ma分值高于常模(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各量表相关,而且测验成绩差的病人其疗效和预后均较差.

    作者:钱春;李存芬;刘小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国产利培酮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对住院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40例换用利培酮泊疗24周,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症状,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ESR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PANSS总分、PANSS-C(一般精神病理)分、PANSS-P(阳性症状)分、PANSS-N(阴性症状)分在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ANES总分及各量表均自12周末起显著下降.说明自12周末开始显效.PANSS总分减分率为20%或以上者24例,达50%或以上者7例,有效率为60%,显效率为16.67%.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12/40)和锥体外系反应.结论:国产利培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肯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非常小.

    作者:郑胜云;孟宪隐;钟海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卡马西平、碳酸锂致牛皮癣复发1例

    患者,男,19岁.患者原患有牛皮癣8年.近3年来,兴奋话多夸大,爱管闲事或闷闷不乐,唉声叹气,自责自罪反复交替发作,于2002年12月2日首次来我院就诊,体检:四肢、胸背部大片陈旧性皮损,表面有较多的白色皮屑,下肢偏重.

    作者:吴延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的异同.方法:以单相抑郁35例和双相抑郁32例为研究对象,对两者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进行对照分析,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两者疗效.结果:单相抑郁患者中家族史阳性率高,自杀行为及焦虑激越突出,治疗6周总有效率为74.3%.而双相抑郁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精神运动性迟滞突出,治疗6周后总有效率为53.1%.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临床特征有所不同,单相抑郁治疗效果更好,支持两者为异源性疾病的观点.

    作者:冯征;廖春平;许玉梅;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新疆民政与卫生系统精神病院基本情况调查与思考

    我国的精神卫生事业,自建国初期逐渐形成了由卫生、民政、公安三家共同管理的格局.民政部门在精神卫生方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收养、治疗、管理民政工作对象中的精神病人. 随着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民政系统的精神卫生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精神病福利院为资源核心,社区康复站为依托,家庭康复为基础的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网络.

    作者:周跃明;赵灵;高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用变态心理学的观点看临床精神症状

    变态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于医学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临床工作者认识心理障碍、神经症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晔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城市农民工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城市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SCL-90量表,对3 996名城市农民工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城市农民工SCL-90的总分、总均分、阳性数目数、阴性数目数,各因子的均数、标准差均高于国内常模(U检验,P<0.01).城市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4%至39.9%之间,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敌意.结论:城市农民工在一系列心理社会因素的长期困扰下,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

    作者:骆焕荣;黄锋锐;张雪静;邓筱璇;徐少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52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焦虑、抑郁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成员(以下简称患者家庭成员)的焦虑、抑郁情绪.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查.结果:患者家庭成员SAS、SDS得分均高于常模,且有显著性差异.患者一级家庭成员SAS、SDS得分均高于二级家庭成员得分且有显著性差异,30岁以上患者家庭成员得分明显高于30岁以下家庭成员得分,有显著性差异,而SAS、SDS得分与性别、职业、学历无关.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成员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作者:王庆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方法: 将228例住院流浪精神病人按伴发躯体疾病与否分为研究组(伴发躯体疾病)和对照组,用自编《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及分析.结果: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疾病、营养不良、传染病、骨折等占前几位.研究组:各项目资料不全者比例较高(P《0.05);由慢性病防治院送入方式较多(P《0.01);入院直接原因以脏臭流浪、少语少动、扰乱交通较多,而在言语紊乱包括骂人高歌方面较少(P《0.05);医疗费用由慢性病防治院记帐付费较多,但家属付费者更少(P《0.01).精神病院总体亏损明显.结论:流浪精神病人伴发各种躯体疾病多见,对自身及社会危害大,应引起有关决策部门重视及妥善处理.

    作者:邱友胜;方亚明;秦性好;张春玲;段卫东;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CCMD-3 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7例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利培酮治疗,疗程为8周.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I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PANSS、CG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喹硫平组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喹硫平与利培酮对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有效率分别为81.9%、85.3%.喹硫平锥体外系副反应和内分泌改变较利培酮少,更适用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

    作者:曹长安;郭金宏;高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30例器质性精神障碍病人的护理

    器质性精神障碍,又称器质性脑症状群(Organic brain syndrome,OBS),是由严重脑或躯体器质性损害所引起.由于OBS与器质性损害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使病情更趋复杂.1994年10月-2005年10月我院收治OBS病人30例,未发生任何意外,且疗效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于福荣;王兴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分裂症残留期间诊断标准的96例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6例,B组5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程、受教育年限、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治疗组服用舒血宁,每次1粒,每日3次,3日后,每次2粒,每日3次.结果:治疗8周后由药剂人员揭盲,治疗组言语商、操作商和全智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记忆商数提高更为显著(P《0.01),而对照组各项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而TESS评分,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舒血宁治疗分裂症残留期认知障碍的疗效确切,副作用少.

    作者:王福华;陈洪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多巴胺受体与5-羟色胺2A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关联分析

    目的:研究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TaqI A多态性、多巴胺D3受体(DRD3)基因Ser9Gly功能多态性、5-羟色胺2A(5-HT2A)受体基因A-1438G、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伴发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无TD及TD严重程度.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法分析TD组和非TD组的各受体基因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结果:DRD2基因TaqI A 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5)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DRD3基因Ser9Gly的等位基因频率(P》0.05)和基因型(P=0.08)分布在TD组(n=42)与非TD组(n=52)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且不同基因型间的AIMS总分值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5-HT2A受体基因T102C多态性位点与A-1438G为完全连锁不平衡,TD组(n=42)与非TD组(n=51)的基因型总体分布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x2=4.36,υ=1,P《0.05).结论:在中国汉族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DRD2基因的TaqI A多态性、DRD3功能基因的Ser9Gly多态性可能不是影响TD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5-HT2A受体基因的T102C、A-1438G多态性可能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D相关联.

    作者:许晓峰;张晓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了解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疗效.方法: 对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利培酮治疗,进行2年的随访,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疗效.结果:治疗8周时有效率为73.1%,2年时为95.1%.结论:利培酮长期服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适合全病程治疗.

    作者:李粤巍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氯丙嗪、氯氮平、维思通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谷丙转氨酶变化的对照分析

    随着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维思通应用于临床,使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症状很快得到控制,疗效显著.同时,这些药物的应用,对造血系统、肝、胆系统以及心、脑电图的影响,已引起临床医师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研究服用正常剂量氯丙嗪、氯氮平、维思通三种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谷丙转氨酶的改变,借此指导临床更安全的用药.

    作者:徐朋波;张杰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使用现状

    目的:调查苯二氮(艹卓)类药物(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本院2004年所有住院精神病患者182例应用BZ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出院时仍在服用BZD的患者66例随访,用CCMD3诊断标准诊断其BZD依赖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82例住院精神病患者中143例应用过BZD,占78.87%,其中单用1种的123例(86.01%),2种合用的20例(13.99%),药物应用依次为地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硝西泮等,随访的66例患者中,因故仅随访52例,BZD依赖18例(34.62%).结论:BZD在住院精神病患者中应用范围广泛、时间较长、剂量偏大 ,存在明显滥用情况,易导致患者出院后BZD依赖.

    作者:陶文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712例青少年精神疾病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个性特征、应激因素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6月间712例首次住我院,年龄17岁及其以下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自制调查表,对他们进行个性特征、应激因素与其发病之间关系的调查.结果: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生与其个性特征、应激因素有重要的关系,个性中以内向型性格的患病率高(63.6%),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次有明显应激因素诱发患病的占70.2%,其中以学习紧张,压力大,升学落榜占多数(53%).结论:青少年其个性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易诱发各种精神疾病,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王俊凤;赵树美;于兰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