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某县吸毒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白玉

关键词:吸毒者, 艾滋病, 知识, 态度, 行为
摘要:目的 了解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制订本地区高危人群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了解辖区内吸毒者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吸毒、性行为及艾滋病等相关疾病感染情况,并对该人群接受的干预措施进行调查.结果吸毒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行为改变的差距较大,吸毒者艾滋病综合知晓率为87.8%,但同时89.4%的吸毒者又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针具交换、安全套发放、美沙酮维持治疗这些干预服务质量及覆盖面均不能满足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本地区吸毒者艾滋病知识有所增加,但态度和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出现了知信行的分离.结论 应充分关注本地区吸毒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干预机构,为有效的艾滋病综合干预提供措施.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开封市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开封市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采用Excel2003软件分析.结果开封市2008年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报告病例1 606例,比2007年增加83.3%,其中以杞县报告病例数多,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全年均有发病,4~7月份发病多,主要分布在学生及托幼儿童,以男性患儿居多,5~8岁儿童发病率高.结论 流行性腮腺炎的控制重点在预防,预防接种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为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 .

    作者:孙龙;陆寒;王勤;李梦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某种次氯酸钠消毒液消毒性能观察

    目的 了解某种次氯酸钠消毒液杀菌效果及消毒相关性能. 方法 采用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和理化分析方法 进行了实验室检测.结果该消毒液有效氯含量为9.57%,经54℃恒温存放14d后,有效氯含量下降率为3.03%;以含有效氯500mg/L的次氯酸钠消毒液作用10mim,对悬液内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平均杀菌对数值>5.00,对白色念珠菌作用20mim,平均杀菌对数值>4.00. 结论 该次氯酸钠消毒液对细菌繁殖体,真菌具有比较好的杀菌效果,性能比较稳定.

    作者:王衍德;黄昌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镇江市区成人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探讨镇江市区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 以分层抽样法选择镇江市区≥20岁的常住居民共571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况研究方法 ,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及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血压等指标;采集血液标本测定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结果按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年龄标化后,总患病率为6.88%(男7.93%,女6.54%).MS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及体重指数等是MS的危险因素.结论 镇江市区MS的患病率在40岁以上成年人中较高,其发病率较江苏省的发病率低.

    作者:贾珏;袁国跃;王东;王兴洲;陈军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四川合江县2008年流脑A、C、Y和W135群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四川省合江县健康人群流脑脑膜炎奈瑟氏菌(Nm)带菌情况和抗体水平,为制定科学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流脑流行前期在合江县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并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Nm)菌株分离培养,采集健康人群血液进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健康人群带菌率为2.83%,健康人群A群流脑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63.33%),其余3群阳性率较低(12.5~15.5%),健康人群对C、Y和W135群流脑保护率相当低(2%~3%). 结论 加强3岁以下儿童的A群流脑菌苗的接种工作,开展15岁以下儿童的A+C+Y+W135四价流脑菌苗接种工作.

    作者:郝彩霞;袁珩;罗隆泽;李燕春;祝小平;刘伦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接种A+C群MPV引起荨麻疹及腹痛1例报告

    1 病例资料患儿,女,2002年10月25日出生.2008年11月16日下午在琼中县湾岭镇卫生院接种A+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MPV,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80201,有效期:20101003,首剂.)接种后在现场观察20min后无任何症状离开.接种前患儿健康状况良好,既往接种多种疫苗均无副反应发生.接种后约30min,患儿出现腹痛,以脐周部为重,不剧,伴恶心、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量不多,不含胆汁及咖啡样物,伴皮肤瘙痒,继而出现全身皮肤多发性红色斑丘疹,初为米粒大小,后转为风团样皮疹,压之褪色,无畏寒,有低热.

    作者:黄丽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新发肺结核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

    目的 研究肺结核患者细胞因子的表达.方法 收取2006年1月~2008年6月成年新发肺结核患者120例及健康成年人120例血标本,检测T淋巴细胞(CD3+)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比值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组CD3+、CD4+、IL-12含量呈不同程度减少,低于健康成人组.CD8+含量呈相对增多.CD4+/CD8+比值肺结核病人组下降.结论 细胞因子含量与肺结核发病密切相关,监测人体细胞因子水平对掌握结核病病情发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乐平;叶伟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目的 探讨目前在预防和控制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所采用措施的有效性,以提高临床输注单采血小板的安全.方法 对于从与单采血小板有关的原辅材料进货到单采血小板采集完毕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同时用BacT/ALERT 3D细菌培养仪对保存24h后(22℃振荡保存)的单采血小板进行细菌筛检,通过血小板袋上连接的样本袋或通过COMPODOCK无菌接管仪接袋取样,同时将被抽检的血小板进行锁定.接种后的培养液置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如细菌培养结果为阴性,则该血小板可放行.结果 1 837份单采血小板中,确认阳性的1袋(0.054%).结论 目前在预防单采血小板细菌污染方面所采用的措施是有效的,但24h锁定的血小板细菌筛检方法 存在一定的不足.

    作者:陈永超;陈超群;刁文卿;巫贡晓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不孕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以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和输卵管通液(西药)三联法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60例.同时,随机选取60例榆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仅做输卵管通液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临床妊娠28例,其中妊娠率为46.7%,总有效率为83.3%;而对照组妊娠4例;妊娠率仅为6.7%,总有效率为50.3%,两组治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 能明显提高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妊娠率.

    作者:周玉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某县吸毒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

    目的 了解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制订本地区高危人群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了解辖区内吸毒者人群对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态度、吸毒、性行为及艾滋病等相关疾病感染情况,并对该人群接受的干预措施进行调查.结果吸毒者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与行为改变的差距较大,吸毒者艾滋病综合知晓率为87.8%,但同时89.4%的吸毒者又存在共用注射器吸毒行为、针具交换、安全套发放、美沙酮维持治疗这些干预服务质量及覆盖面均不能满足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本地区吸毒者艾滋病知识有所增加,但态度和行为却没有明显改善,出现了知信行的分离.结论 应充分关注本地区吸毒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干预机构,为有效的艾滋病综合干预提供措施.

    作者:白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宫颈炎症局部衣原体及支原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分析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局部沙眼衣(CT)及解尿支原体(UU)检测的临床意义,为施行适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6月对240例宫颈炎症患者分别取宫颈炎症表面及宫颈管分泌物进行检测,并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结果宫颈炎症表面CT感染率为22.23%,UU感染率为39.77%,两者合并感染率为11.00%;宫颈管CT感染率为24.32%.UU感染率为43.53%,两者合并感染为14.16%.结论 对久治不愈的宫颈炎患者应行CT及UU检测,针对病因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陈凡平;邓刚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门诊及呼吸科住院患者季节性流感的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2008~2009年医院内成人季节性流感的感染现况,为相关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5月~2009年7月北京军区总医院发热门诊及呼吸科共1 814例(门诊769例,住院1 045例)患者鼻咽分泌物样本进行甲、乙型流感病毒的免疫胶体金层析法快速检测.结果发热门诊769例样本共检出阳性14例,检出率1.8%.检出阳性者多见于12月和1月份.呼吸科住院患者1 045例样本中,检测流感阳性标本85例,检出率为8.1%,检测阳性病例主要见于2008年6月、10月及2009年7月;住院患者流感病毒检出阳性者主要见于肺尖、支气管炎及上感患者.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病毒检出率明显大于非流感样病例(P<0.01). 结论 2008~2009年北京军区总医院内流感全年散发,涵盖呼吸科多数病种,夏季和冬季有两个高峰.

    作者:魏娟;陈杭薇;吕楠;尤兰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和分子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PCR检测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酶、插入序列共同区(ISCR/orf51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基因;以肠杆菌科间的重复序列(ERIC)为引物进行基因扩增,SPSS13.0分析其遗传多态性.结果 102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中,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有59株(57.8%),orf513阳性菌有6株(5.9%),ESBLs中的TEM型有91株(89.2%),SHV型有0株,CTX-M型有35株(34.3%).根据指纹图谱,可以把102株大肠埃希菌基因型分为82种,经SPSS系统聚类分析,可归为17个大类. 结论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整合酶阳性率较高;整合子和ISCR可以共存;ERIC-PCR是一种效果较好的基因分型方法 .

    作者:王凤平;陈清;吴奎海;俞守义;王前;芮勇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深圳市南山区从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经预防性健康检查发现五种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痢疾、伤寒、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五种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08年在南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预防性健康检查的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表资料进行统计,对复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3年体检总人数为310 642人,体检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需复查人数为17 439人,检出率为5.61%;复查原因主要为HBsAg阳性(共16 857人),占复查人数的96.66%;其次为活动性肺结核(共495人),占2.84%.结论 HBsAg阳性是体检阻性的主要原因,应坚持每年一次的预防性健康检查,并对HBsAg阴性的从业人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作者:曾玲荣;曾钊敏;陈维满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 356例暴露后狂犬病预防流行病学调查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病,犬是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一旦感染上狂犬病病毒,病死率为百分之百,预防狂犬病的关键手段,是在被犬等动物咬伤之前或之后,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为了解人群对狂犬病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暴露后预防狂犬病所采用的方法,现对2 356例暴露后进行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并依据结果,结合文献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司付旗;陈凡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运用趋势季节模型分析江苏省疟疾流行规律

    目的 运用趋势季节模型预测法,分析江苏省2003~2007年疟疾病人季节变动规律. 方法 通过对江苏省2003~2007年分季本地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推算2008年分季本地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疟疾发病数.结果 2008年江苏省1~4季度预测本地人口疟疾发病人数分别为25、108、336、137,实际发病人数分别为23、83、176、74.预测外地流动人口疟疾发病人数分别为17、94、266、94,实际发病人数分别为19、92、154、47.结论 趋势季节分析法计算简单,可分析趋势、季节和周期变动,但由于其数学模型的导出忽略了不规则变动,仅适用于短期预测.一旦防治措施改变,应更新预测.

    作者:王伟明;周华云;曹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海南省2000~2008年疟疾防治、监测及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海南省近年来疟疾防治和监测效果以及疟疾疫情的变化,为今后的疟疾工作提供科学资料.方法 收集各市县2000~2008年疟疾防治、监测以及疫情资料并整理分析.结果海南省2000~2008年疟疾年发病率在2.22~11.52/万,2001~2004年疟疾年发病率上升,200~2008年疟疾年发病率逐年下降;2000~2008年现症疟疾病人治疗人数为100 785人次,季节性抗疟集体服药248 927人次,对象服药180 130人次;季节性杀虫剂浸泡蚊帐113 969张;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1 642 509人次;流动人口发热病人镜检疟原虫303 371人次.结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南省疟疾在村内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少,疟疾病例多为疟区上山作业的人员和进入疟区的非疟区流动人口,对这些人群进行疟疾监测和防治已成为海南省疟疾工作的主要内容.2003年实施全球基金疟疾项目以后,疟疾年发病率在逐年下降,且已连续4年无疟痰死亡病例发生.

    作者:黄捷敏;王善青;林世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作用的探讨

    目的 探讨血浆(1→3)-B-D葡聚耱作为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对100例临床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抽血作血浆(1→3)-B-D葡聚糖定量检测,并同时用乳胶凝集法作血清假丝酵母菌抗原、曲霉菌抗原、隐球菌抗原的检测,同一时间抽取患者血液和留取患者的痰或中段尿标本进行真菌培养.结果血浆(1→3)-B-D葡聚糖的阳性率75.0%,真菌培养阳性率为63.0%,真菌抗原阳性率为10.0%;真菌培养与(1→3)-β-D葡聚糖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抗原与(1→3)-β-D葡聚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结果作标准,则(1→3)-β-D葡聚糖的灵敏度为96.8%,特异性为62.2%.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比真菌培养、真菌抗原检测能够更早、更灵敏地反应深部真菌的早期感染.

    作者:谭惠明;徐韫健;廖伟娇;张丽梅;张东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目的 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 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 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作者:李锦辉;覃业新;黄亚铭;郭传坤;林珍;韦海艳;杜进发;毛玮;林康明;蒋智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国囊虫病现状分析及流行趋势

    囊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分布广泛,而近年来更有加剧的趋势.本文就近二十年来各地提供的囊虫病流行数据作一总结分析,以探究囊虫的流行趋势,为更好的防治囊虫病提供流行病学资料.

    作者:徐安健;谷俊朝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平顶山市一学校水痘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小学生水痘疫情的暴发原因,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今后学校水痘疫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平顶山市卫东区一小学于2006年11月24日~2007年1月18日间发生的水痘疫情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调查发现此次水痘暴发共计发病74例,罹患率是4.35%,分布在12个班.其中男性36人,女性38人;年龄大12岁,小5岁;流行时闻55d,出现两个流行高峰.结论 该校疫情报告不及时导致水痘暴发的出现,加强学校疫情监测的报告与管理是防止类似疫情发生的关键.

    作者:龚令甫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