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英;袁萍;容少雅;梁均和;容瑞庆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选择确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6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常规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冠、降脂、抑制心肌重塑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及血脂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肌缺血时间、室性早搏次数及血脂的变化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丹参川芎嗪可能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促进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微循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形成、防止脂质的沉积和稳定粥样斑块等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祝伟忠;丁毅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抗原(ESA)刺激感染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Th1/Th2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 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华支睾吸虫感染后不同时间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4的动态变化.结果 自感染后1w起IFN-γ的表达量开始上升,第4w达高峰(P<0.05),此后开始下降,至第12w水平接近正常.与IFN-γ不同,IL-4的表达自感染后第1w起持续升高,直至观察结束的12w(P<0.05). 结论 初步结果提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急性期转向慢性期的过程中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经历了由Th1优势应答向Th2优势应答的转变.
作者:郭倩倩;付琳琳;汤仁仙;夏惠;郑葵阳;刘宜升;杜文平;曹磊磊;赵昆;戴其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危险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60例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患者及276例黎族正常人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检测DD、DI、II 3个亚组的平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MIMT).结果 (1)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DD、DI、II基因型频率为15.0%、37.3%、47.7%;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3.7%、66.3%.正常对照组DD、DI、II基因型频率17.8%、40.6%、41.6%,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8.0%、62.0%.两组之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组在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G(OR=2.14)、APoA(OR=360.39)、SBP(OR=1.21)、DBP(OR=1.08)、ACE DD基因型(OR=0.30)与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病存在联系(P<0.05).ACEDD型亚组的MIMT比DI和Ⅱ型亚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ACE基因型缺失型具有颈动脉硬化易感性,可能是海南黎族高血压并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预测因子.
作者:徐波;云美玲;郑茵;曾渝;张勇;金水晶;王镇;周代锋;王利;蔡望伟;刘裕芬;吴恳;王小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海南黎汉族冠心痛(CH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海南黎族CHD患者150例及正常对照组150例以及汉族CHD患者150例及汉族正常对照组150例的ACE基因D/I多态性,观察DD、DI、Ⅱ基因型频率,并对所有普通PCR定为DD型的样本进行插入特异性PCR检测,以减少误分型率.结果 海南黎族冠心病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4.7%、32.7%、42.6%,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0%、59.0%.黎族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0%、44.O%、42.0%,D及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6.0%、64.0%,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海南汉族冠心痛组DD、DI、Ⅱ基因的频率分别是23.3%、45.4%、31.3%;D及I等住基因频率分别为46.0%、54.0%.正常对照组DD、DI、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3%、42.0%、44.7%;D及I等住基因频率分剐为34.3%、65.7%,两组之间的DD、DI、Ⅱ基因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海南黎汉族冠心痛TG水平升高,HDL-C降低.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多态性与黎汉族冠心痛有显著关联,是海南黎汉族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基因,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IL-C)降低是海南黎汉冠心痛的危险因子.
作者:云美玲;郑茵;钟江华;曾渝;李天发;张勇;金水晶;王镇;刘裕芬;孔月琼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脊柱结核患者抗痨加手术治疗,治愈36例,治愈率达94.7%,1例胸椎结核并不全瘫患者大部分恢复,扶拐行走,1例颈椎结核并全瘫患者未恢复.结论 应该强调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抗痨加手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董吴平;吴刚;梁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现察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SAA)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水平.方法 选用6例初发SAA、6例免疫治疗后造血恢复的SAA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的外周血标本.免疫磁珠分选CD4+CD25T细胞,分别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CD4+CD25T细胞培养后IL-10分泌水平和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初发SAA组IL-10分泌水平和转录因子FOXP3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造血恢复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1),后2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L-10和转录因子FOXP3与SAA的发病可能有关.
作者:刘焕勋;古庆利;王宁;刘鸿;邵宗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endastatin)表达、微血管(MVD)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ndostatin、MVD在118例胃癌、10例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endostatin表达强度与胃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0.05).胃癌中MVD均值(42.1~12.6).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20.1±6.28)(P±0.05), Ⅲ~Ⅳ期胃癌MVD均值(49.58±13.76),高于Ⅰ~Ⅱ期(33.31±10.62)(P<0.05).淋巴结转移纽MVD均值(54,73±13.54)高于未转移组(40.27±10.46)(P<0.05).结论 endostatin及MVD在胃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对胃癌恶性程度的判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吴双红;陈栋良;彭乃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63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3例.观察两组TIA发作停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7d血小板计数(Plt)、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出院后3个月、6个月TIA发作次数,住院期间、出院后3个月、6个月进展为脑卒中例数.结果 24h内及48h内TIA发作控制率治疗组分别为36.7%、70%,对照组分别为12.1%、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3.15,P<0.05).随访3个月、6个月治疗组TIA发生率分别为13.3%、23.3%、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0、3.0%,对照组TIA发生率分别为27.3%、33.1%、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2.1%、21.2%,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Fib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T、CT、PT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显著、安全.
作者:冯光球;吴智勇;郑茵;陈娟;符秀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缓慢心律失常的处理办法. 方法 回顾分析66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结合病情分为药物治疗组及临时心脏起搏组(其中围手术期择期置入临时心脏起搏器27例,紧急床旁王入17例). 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使用药物能维持血液动力学正常的不到50%,11例因外科择期手术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使用药物能耐受麻醉及手术,17例紧急床旁起搏器置入者16例成功,其余均在导管室王入成功,所有患者均安全起搏. 结论 暂时性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应首选临时心脏起搏,因需外科手术且伴有缓慢心律失常者可结合病情决定是否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在导管室或床旁置入起搏器成功率均较高,值得在基层单位推广.
作者:杜子军;陈漠水;陆士娟;孙有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为探讨一种能长期保存菌种的理想方法,以便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提供标准菌株.方法 将需保存的菌株纯化后,用保护剂鲜牛奶制成常用菌悬液、高浓菌悬液,分别分装菌种管中置-70℃超低温快速预冻过夜,冷冻干燥机真空干燥封口,-30℃保存. 结果 浓度为106~107个/ml和510~1010个ml的菌液经15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92.3%和100%,经20年保存后菌株的存活率分别为61.53%,98.46%.结论 鲜牛奶高浓菌悬液冷冻真空干燥可长期保存各种微生物菌种.
作者:李文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支原体的感染现状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支原体鉴定定量药敏试剂盒对823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炎症患者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823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阳性388例,总感染率为47.14%.其中单纯解脲支原体(Uu)感染者占85.31%;Uu和人型支原体(Mh)混合感染者占12.37%.感染率高年龄组为21~30岁组,其次为31~40岁组.单纯Uu感染对克拉霉素、交沙霉素敏感率较高达到90%以上,而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高;Uu与Mh混合感染者对强力霉素敏感率为54.17%,其次为美满霉素的50.00%,对其余敏感率均低于42%,而对罗红霉素的耐药率高为95.83%;Uu与Mh混合感染对5种以上抗生素耐药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UU感染.单纯Mh感染者中敏感率高为强力霉素(88.89)%,耐药率高为阿奇霉素(100)%.结论 本地区女性支原体感染以Uu感染为主,感染主要集中在青壮年妇女,混合感染的耐药率较严重,且不同生物型支原体感染对抗生素敏感率截然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作者:陈天萌;肖增璜;邱春嫦;劳小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2型DM不同肾损害期中的变化、临床意义及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2型DM患者92例分为不同的组别,其中尿白蛋白正常组30例,尿白蛋白微量组32例,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30例;糖耐量异常患者33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GF水平,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结果 糖耐量异常组和尿白蛋白正常组H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尿白蛋白微量组及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H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尿白蛋白明显增高组又显著低于尿白蛋白微量组(P<0.05). 结论 2型DM患者不同肾损害期HGF浓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检测血HGF水平可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董敏;周厚清;张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75例患者在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同时,随机分为慢作用药MTX治疗组和消络痛治疗组,观察治疗6个月后比照治疗效果.结果 MTX组总有效率高于消络痛组,但经统计学处理X2=2.18<7.81,故P>0.05,MTX组与消络痛组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糖皮质激素依赖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逐步减少激素用量的同时,慢性用药MTX与消络痛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磊;李治敏;程旋;周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行肠外营养与同时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按术中是否留置鼻肠管分成A、B两组,每组45例.A组术后单纯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同时行静脉肠外营养,B组除留置胃管外,同时留置鼻肠管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内营养,监测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观察并比较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等.结果 术后7d和14d B组Hb、PA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要早,住院时间缩短.结论 食管癌根治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同时留置鼻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留置胃管减压予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术后康复.
作者:官玲燕;张清云;李宁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61例荨麻疹皮肤试验分析.方法 对门诊61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 食物组阳性率高的依次是海虾32例占52.46%(32/61)、芝麻30例占49.18%(30/61)、海鱼26例占42.62%(26/61)、番茄20例占32.79%(20/61)等;吸入组阳性率高的依次是屋尘螨23例占57.5%(23/40)、粉尘螨18例占45.0%(18/40)、热带螨17例占42.5%(17/61)、花粉Ⅰ 10例占25.0%(10/40).结论 急、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抗原直接进入血循环有关;花粉症常由于吸入抗原所致;荨麻疹是食物变态反应的常见表现.
作者:赵青;田万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洛美沙星与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9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8例,应用洛美沙星注射液0.4g,ivdrip,qd,疗程7~10d;对照组50例,应用环丙沙星注射液0.4g,ivdrip,qd,疗程7~10d. 结果 实验组的痊愈率、有效率为81.25%、97.96%,对照组为76.0%、92.0%:实验组的细菌清除率为85.0%.对照组为84.21%;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反应率为4.44%,对照组为4.O%.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洛美沙星注射液在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谢绍洽;谭志雄;郑创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创伤球菌属(Helcococcus)是1993年Collins等提议设立的一个菌属,目前至少由4个菌种组成.该属细菌为兼性厌氧、触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其表型特征与绿色气球菌非常相似.孔兹创伤球菌为人类少见的机会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败血症、脑膜炎及伤口感染等.
作者:李金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超排及妊娠对CD4+CD25+Treg、CTLA-4(CD152)的影响,并比较妊娠结局CD4+CD25+Treg细胞及CTLA-4(CD152)水平.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照组卵泡期、黄体期及研究组卵泡期、黄体期、HCG日CD4+CD25+Treg/CD4+,ETLA-4(CD152)/CD4+百分数,并检测研究组不同妊娠结局CD4+CD25+Treg/CD4+百分数.结果 对照组与研究组的卵泡期CD4+CD25+/CD4+百分数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研究组黄卵泡期CI4+CD25+CD152+/CD4+CD25+百分数之间相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卵泡期与HCG CD4+CD25+CD152+/CD4+CD25+百分数之间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妊娠组与生化妊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组与生化妊娠组相比较(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妊娠组卵泡期、黄体期的百分数明显升高.E2与CD4+CD25+/CD4+之间并无相关关系.生化妊娠与临床妊娠的CD4+CD25+CD4+作回归关系分析二者之问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①超排中多个卵泡同步发育所致的高雌孕激素水在无外来抗原植入的情况下不能刺激CD4+CD25+Treg的增殖及CTLA-4(CD152)表达增高.②妊娠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上的高低与妊娠结局有相关关系,CD4+CD25+Treg细胞在妊娠免役耐受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志云;张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为了探讨男性不育症患者的发病机理.方法 通过检测20例对照组(生育组)与140例观察组(不育组)精浆中的果糖、锌、酸性磷酸酶、中性α-葡糖苷酶、弹性硬蛋白酶、LDH-X、项体酶,综合分析两组精浆中的化学成分变化. 结果 不育症组精浆中的果糖、锌、中性α-葡糖苷酶、顶体酶每次射精含量都显著低于生育组(P<0.01);酸性磷酸酶、LDH-X每次射精含量稍低于生育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育组弹性硬蛋白酶浓度明显高于生育组(P<0.01). 结论 精浆中的果糖、锌、酸性磷酸酶、中性α-葡糖苷酶、弹性硬蛋白酶、LDH-X、顶体酶浓度可以用来综合评估男性患者的生育能力.
作者:魏小斌;白志明;陈扬;李春芸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众多介质参与的复杂反应.而基因多态性是造成了人类个体或群体表型,以及对疾病易感性、疾病表型和对药物治疗反应等各方面的差异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探讨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关系,不仅有可能更加科学地认识脓毒症的发病机制,而且这些新的研究技术将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以及早期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机遇.
作者:蔡露良;向伟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