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南狂犬病毒P基因和M基因分子遗传特征

谢新遥;张永振;李明慧;祝建波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 P基因, M基因, 进化分析, 分子遗传特征
摘要:目的 了解湖南省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其与疫苗株的差异. 方法 对4株湖南狂犬病病毒P和M基因同时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结果 同源性分析表明,4株湖南街毒P和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3%~99.4%和98.4%~99.8%;与其它I型狂犬病病毒和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比较.P基因分别为78.4%~90.2%和81.8%~86.8%;M基因的分别为81.8%~92.1%和84.7%~90.6%.4株野毒P和M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0%~99.3%和98.5%~99.0%. 结论 4株病毒P基因和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我国现用的人用及兽用疫苗株存在一定差异.进化关系表明,4株病毒均为基因I型狂犬病毒;与我国宁夏分离株近;与其它I型毒株分离自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翼手目的 毒株关系远.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肠MALT淋巴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目的 观察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点. 方法 收集整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结果 29例MALT淋巴瘤中,多发生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镜下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大细胞和淋巴上皮样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和CD79α,部分病例表达CD43和bcl-2. 结论 胃肠道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作者:王李莉;王林;曾韵洁;李海刚;沈溪明;何欣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凝剂对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时,不同抗凝剂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检测的影响. 方法 采集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分别置于不含抗凝剂及舍肝素钠、枸缘酸钠、EDTA-K2抗凝剂的无菌试管中,分离血清和血浆后于-2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检测血清和血浆中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拷贝数,用配对t检验对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 40例乙型肝炎患者不含抗凝剂组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的对数均数为5.66±2.10,含肝素钠组的对数均数为5.42±2.26,含枸缘酸钠组的对数均数为5.36±2.11,含EDTA-K2组的对数均数为5.58±2.16.三种含抗凝剂的标本分别与不含抗凝剂的血清组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转换为对教经配对t检验统计处理,含肝素钠组和枸缘酸钠组的DNA拷贝数与不含抗凝剂组D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含EDTA-K2组的DNA拷贝数与不含抗凝剂组的的DNA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应避免使用含肝素钠和枸缘酸钠的血浆标本,使用不含抗凝剂或含EDTA-K2抗凝剂的无茵试管收集标本.

    作者:潘春燕;莫宝妹;刘倩如;谢春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NK/T细胞对肺腺癌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影响

    目的 研究NK/T细胞在肺腺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及对患者生存与预后的影响. 方法 将CD8作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标记物,CD56作为自然杀伤细胞(NK)的特异性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肿瘤组织中NK/T细胞的分布和浸润情况. 结果 48例肺癌中,CTL无-轻度浸润的29例,5年生存率为20%;显著浸润的19例.5年生存率为57%;NK细胞无-轻度浸润的34例,5年生存率为23%,显著浸润的14例,5年生存率为64%;NK/T均显无-轻度浸润的36例,5年生存率为25%,显著浸润的12例,5年生存率为66%.经Log-rank检验.Nk/T显著浸润组和无-轻度浸润组二者的5年生存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肺腺癌组织中NK/T细胞显著浸润组的预后和生存时间明显好于轻度浸润组.其机理与机体细胞免疫有关.

    作者:李妹;龚选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山市小于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状况分析

    目的 为制定麻疹免疫程序和消除麻疹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06年中山市报告≤8月龄婴儿麻疹病例及母婴共患麻疹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中山市≤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所占比例从2001年的2.86%逐年上升至2006年的13.01%;2005~2006年报告母婴共患麻疹4例,母亲年龄为25~29岁,本地及流动人口各有2例;婴儿早发病为出生36h. 结论 控制小月龄婴儿麻疹关键是控制成人麻疹,建议对婚检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接种.

    作者:吕海英;舒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检出231株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我院近年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0-2005年医院感染病例中所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茵231株的分布及药敏情况. 结果 检出的231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茵50株,肺炎克雷伯茵23株,阴沟杆菌28株,铜绿假单胞茵105株,不动杆菌25株.检出茵对大部分常用抗生素尚有一定敏感性. 结论 与我院1996-1997年的资料比较革兰阴性茵的检出构成比已发生了改变.检出茵对大部分常用抗茵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作者:杨雪英;陈华;郑慧琼;冯佩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湖南狂犬病毒P基因和M基因分子遗传特征

    目的 了解湖南省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其与疫苗株的差异. 方法 对4株湖南狂犬病病毒P和M基因同时进行了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 结果 同源性分析表明,4株湖南街毒P和M基因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3%~99.4%和98.4%~99.8%;与其它I型狂犬病病毒和疫苗株核苷酸同源性比较.P基因分别为78.4%~90.2%和81.8%~86.8%;M基因的分别为81.8%~92.1%和84.7%~90.6%.4株野毒P和M基因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0%~99.3%和98.5%~99.0%. 结论 4株病毒P基因和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我国现用的人用及兽用疫苗株存在一定差异.进化关系表明,4株病毒均为基因I型狂犬病毒;与我国宁夏分离株近;与其它I型毒株分离自菲律宾和泰国等东南亚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翼手目的 毒株关系远.

    作者:谢新遥;张永振;李明慧;祝建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邹城市2005~2007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作者:林晶;李雪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目的 考察室温下24h内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方法 采用四苯硼钠沉淀剩余滴定法.在室温下24h内观察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及含量测定. 结果 在室温下24h内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溶液的外观、pH值无明显变化,在6h、8h、24h含量有轻微下降. 结论 注射用阿奇霉素与维生素B6注射液的配伍后24h内基本稳定,建议临时床配伍好在6h内使用.

    作者:罗敏;刘海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宁波市2001~2005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宁波市健康人群中麻疹抗体水平,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血球凝集抑制试验对2~4.6~8、13~15和25~39岁4个年龄组健康人群检测麻疹血凝抑制抗体. 结果 不同年份之间抗体阳性率、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个年龄组抗体保护率及几何平均倒数滴度(GMRT)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及时掌握人群的免疫水平.进一步提高麻疹疫苗的常规接种率和加强大年龄组人群麻疹疫情的监测是消除麻疹关键所在.

    作者:傅燕;胡逢蛟;张姝;高红;边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药多糖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

    环磷酰胺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脘化剂类的化疗药物,但由于其对机体免疫抑制作用,临床上常选用一些免疫调节荆进行辅助治疗.近几年研究表明:许多中药多糖都有良好的免疫调节作用.在协同环磷酰胺治疗肿瘤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抗肿瘤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对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影响,提高机体免疫力,对抗环磷酰胺的不良反应,达到对环磷酰胺的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李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原特异性及总IgE的检测

    目的 为了解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特异性过敏原及血清总IgE水平变化. 方法 采用酶免疫分析法(ELISA)对100例10种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清过敏原及总IgE水平进行了定量检测. 结果 100例变态反应性疾病患者中过敏原阳性率以尘螨为高,其次为蟑螂和牛奶,且病患血清中总IgE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血清过敏原特异性及总IgE酶免疫分析可以帮助临床合理寻找相应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林惠玲;龚海涛;林连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韶关市2001~2006年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韶关市血吸虫病区在阻断流行后的疫情动态. 方法 设假螺点进行查螺;水下诱螺;对7~14岁的低年组人群及外来流动人员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监测;捕杀野鼠解剖,制作压片镜检. 结果 螺情监测未能查到钉螺,低年龄组人群检测2569人,结果为阴性,检查外来人员453人,阳性者19人(占4.2%)、阳性者经粪便检查没有发现血吸虫病人. 结论 韶关市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是巩固的,但邻近几省血防形势仍较严重,阻断后的监测不但不能放松,要继续加大监测力度,特别输入性外来人员的监测.

    作者:邹学华;陈良贵;罗金萍;何丽洁;潘登;崔文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佛山市市售食品3-氯丙醇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佛山市市售食品3-MCPD的实际污染情况. 方法 2006-2007年对佛山市市售,包括酱油、蚝油、鸡精、婴儿食品和饮用纯水等食品,在市场进行随机抽样检测. 结果 在本次抽检的食品中蚝油、鸡精、婴儿食品、饮用纯水3-MCPD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酱油合格率为92%;参照欧盟标准则酱油、蚝油、鸡精、婴儿食品、饮用纯水的合格率分别为34%、72.2%、60%、66.7%、100%. 结论 虽然市售食品3-MCPD的污染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政府相关部门仍要继续加大对产品的监管力度,杜绝食品3-MCPD的污染情况的发生,切实保证食品安全.

    作者:韩劲松;张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起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爆发的调查及控制

    目的 了解学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爆发的特点,评价防制措施的效果.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血清学调查的方法对在学校发生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结果证实为茂名市第一起由C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脑爆发,罹患率为3‰,病死率为20%;采取相应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没有引起流脑流行. 结论 对C群脑膜炎奈瑟菌所致爆发,经采取以预防性服药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

    作者:何展;许桂锋;龙彩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Reiter综合征8例分析

    目的 分析Reiter综合征(Rs)的临床表现与发病特点,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8例RS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 结果 发病年龄在20~40岁,男性7例(87.5%),女性1例(12.5%);伴发热者8例(100%);关节炎中以膝关节易受累,7例(87.5%);尿道炎6例(75%),腹泻2例(25%).完全型和不完全型Reiter综合征分别为2例和6例. 结论 男性患病数明显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有发热;外周关节以膝关节易受累.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关节炎、滑膜炎相鉴别.

    作者:李治敏;董吴平;李磊;张立群;邝继文;刘立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黄石市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AIDS相关知识与行为特征

    目的 了解娱乐场所女性工作者(FCSWs)艾滋病(AIDS)知识知晓情况和行为特征,探讨针对FCSWs的宣传干预方法. 方法 选择黄石市某中心城区娱乐场所FCSWs问卷调查. 结果 共调查172名FCSWs.AIDS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在37.8%-83.1%之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人占64.6%,从不使用的占14.5%.有吸毒史者占2.3%. 结论 FCSWs对AIDS知识知晓率较低,高危性行为较普遍,应加强对该人群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推广安全性行为理念,遏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

    作者:龙昌伟;吴晓红;肖少卿;柯贤洲;陈文胜;邓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对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临床效果以及草酸铂神经毒性的机理作初步研讨. 方法 本研究采取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04年6月~2007年4月期间在我院消化道肿瘤内科采用草酸铂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组,研究临床应用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的效果. 结果 临床使用草酸铂导致了近90%的患者不同严重程度的神经毒性症状产生;在加用钙镁合剂组的患者中,无论是轻度的、急性的神经症状(特别是肢端麻木或感觉减退和口腔咽喉部位感觉异常),还是麻木症状长时间持续、精细动作障碍的Ⅱ-Ⅲ度毒性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中有不能耐受神经症状的病例,经即时加用钙镁合剂后.症状缓解明显,之后可以继续化疗疗程.钙镁合剂的应用明显改善了出现神经症状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结论 草酸铂可以导致神经毒性症状的产生,钙镁合剂防治草酸铂神经毒性效果明显,其应用也能明显改善治疗过程中有神经症状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苏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损伤指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方法 对158例AMI患者分别在入院的第1、3、7、14d进行hs-CRP的定量检测以及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和肌钙蛋白I(cTnI)的同步浓度测定,并对其中8l例AMI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评分.血清hs-CRP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进行检测.用统计学方法 分析hs-CRP的水平变化以及与CK-MB、cTnI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h8-CRP高峰出现在AMI早期;hs-CRP水平与CK-MB和cTnI呈正相关(r=0.61,P<0.01;r=0.69,P<0.01);hs-CRP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 结论 血清hs-CRP对AMI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其水平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对AMI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作者:李素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新登记涂阳肺结核患者家庭密切接触者筛查分析

    目的 了解涂阳肺结核病人家庭密切接触者中新病人的发现情况. 方法 对确认的家庭密切接触者875人做PPD试验,14岁以上的并作胸透,对于PPD强阳性反应和胸透异常者拍胸片l张,痰涂片3张. 结果 查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51例,肺结核患病率为582.8/10万,其中痰涂片阳性24例,涂阳患病率274.2/10万.51例中,强阳性45例.占88.2%,都高于普通人群. 结论 对涂阳肺结核病人的家庭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可以较早期的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特别是传染性肺结核病人,从而早期治疗,达到控制结核病传播的目的 .

    作者:谢美凤;钟思财;钟耀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两种方案治疗早期梅毒患者血清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效果及血清学效果. 方法 103例早期梅毒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n=57)和对照组(n=46).治疗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0-15d,同时联合苄星青霉素240万U,1 次/wk,共用2-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wk,共用2-3次. 结果 治疗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达100%,平均阴转时间5.6d;对照组血清学试验(TRUST)阴转率88.3%,平均阴转时间9.7d,两组差异显著(P<0.05和P<0.001) 结论 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钠治疗早期梅毒疗效高并能显著缩短梅毒血清阴转时间.

    作者:邹循辉;宗国勇;吴海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