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清清;蓝勇波;竹内亨;张志勇;何敏
目的 分析海南省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探讨出生缺陷发生和疾病种类的变化,为开展出生缺陷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中国妇幼卫生监测方案>,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5年共监测围生儿数139 110例,出生缺陷儿1 447例,2003、2004、2005、2006、2007年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113.71/10万、111.07/10万、112.34/10万、101.35/10万、93.22/10万,出生缺陷发生率农村高于城市,主要出生缺陷为总唇裂、多指(趾)、脑积水、肢体短缩、神经管缺陷. 结论 全面实施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可以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曹霞;劳海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TaqMan技术,研究建立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JEV)的效果.方法 根据JEV非结构蛋白基因NS3基因序列(GenBank序列号,U15763),结合生物学软件序列比对分析,设计l对特异性引物和TaqMan寡核苷酸探针,优化荧光RT-PCR反应条件后,以模板梯度稀释法及相关毒株对比扩增检验测定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引物和探针佳浓度均为0.20μM,复性温度为55℃.方法 至少检测出1copy/μl病毒RNA,与流感、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等病毒均无交叉反应.从病毒核酸提取至完成检测仅需3hr左右.结论 所建立的JEV病毒TaqMan荧光RT-PCR方法敏感特异,有助于JEV感染的实验宣早期快速诊断.
作者:黄福新;高世同;张仁利;钟木生;耿艺介;黄达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早产儿真菌感染的有效预防方法.方法 选择住院的早产儿112例,应用抗生素时间7d以上,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益生菌,并于7、14、21和28d查真菌.结果 两组早产儿在应用抗生素后7d真菌感染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14、21、28d后真菌感染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口服益生菌能有效预防早产儿真菌感染,且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英;逯军;甘英文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儿童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儿童传染病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05~2007年报出的2 021例儿童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儿童法定传染病主要以痢疾、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梅毒、麻疹、流行性感冒为主,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居主要地位,以男童、散居儿童为主. 结论 预防可免疫性传染病的发生、控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好儿童群体保健工作是防治儿童法定传染病工作的重要内容.
作者:蒋武;石海丽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流行病学早是以传染病为研究对象,并据以形成学科体系.随着流行病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及与相关学科的互相渗透,使流行病学分化为分支学科.军队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是流行病理论在军队卫生防疫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军队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部队全体指战员,其任务与一般流行病学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不仅着眼于平时,而且包括战时的预防和传染病的扑灭,以及粉碎敌人的生物战争[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同时由于战略方针的转移,军事训练的技术难度与强度加大,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以及现代流行病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引入,军队流行病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提高,并在部队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与保障部队官兵身心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现就军队流行病学发展与面临的挑战综述如下.
作者:鞠金涛;黄文;李兆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查找一起群体餐后胃肠炎爆发的原因,为今后预防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取流行病学调查和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诺如病毒抗原检测. 结果 10份粪便标本中检出诺如病毒阳性8份. 结论 该事件为食物或食用具受到污染引起的诺如病毒胃肠炎爆发.
作者:肖奎光;黄念先;李信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一起集体食堂发生食物中毒经过,查明中毒的原因和采取防治措施.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疫点疫情进行调查. 结果 有共同进餐史、临床症状符合、新鲜的四季豆及剩余的熟四季豆皂甙试验均为阳性. 结论 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证为一起食用四季豆加工不当,由于皂甙等毒素未被破坏而引起的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其罹患率为9.27%(51/550),中毒患者经急救全部治愈出院.加强饮食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卫生教育和培训,是预防四季豆中毒的重要手段.
作者:吴海娟;吴永雄;黄福松;刘军;邝云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重要致病菌,该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尘埃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致病性物质,如毒素、酶类和菌体的一些成份,该菌产生的主要毒素有:肠毒素(staphyloeoccal enterotoxins,SE)、葡萄球菌溶素、表皮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产生的主要酶类有:凝固酶、耐热核酸酶、葡激酶等,其中SE在该菌的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美国由SE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45%,我国每年发生的此类中毒事件也非常多见,中毒食品多为奶、肉、鱼、蛋及其制品以及剩饭,剩菜和凉盆;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传染源.据报道[1],每100g食物中含18μg SE时即能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因此,研究SE尤其是开展SE的检测和分型工作,对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诊断和预防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毅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参芎注射液对青年脑梗塞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及D-二聚体(D-Dimer)含量的影响,探讨参芎注射液对防治青年缺血卒中的机制.方法 58例青年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参芎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参芎治疗组每天加用参芎注射液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d;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CA,D-Dimer的含量,并与18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 参芎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在治疗前ACA阳性率和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P<0.01),两组治疗后14d神经功能评分、ACA阳性率和D-Dimer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参芎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降低更加明显(P<0.01). 结论 ACA和D-Dimer是青年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参芎注射液是治疗青年脑梗死的有效药物,能降低青年脑梗死复发的危险性.
作者:杨国帅;周小艳;李海鹏;宋延民;周治平;余丹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影响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方法 将12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预后与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有关.结论 年龄、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血清总胆固醇、白蛋白及并发症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对指导临床有一定价值.
作者:吴彪;林炳亮;蔡笃运;邱平;黄育波;高志良;贾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 对慢性荨麻疹治疗前后血清NO、TNF-α水平进行检测,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做相关分析.结果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总有效率为91.07%,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血清一氧化氮(NO2-/NO3-)、肿瘤坏死因子(TNF-α)均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NO2-/NO3-、TNF-α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血清NO2-/NO3-、TNF-α水平与SS-RI间呈线性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依次为0.323(P<0.05)、0.319(P<0.05).结论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佳,且副作用少,血清NO2-/NO3-、TNF-α两项指标的检测,可反映慢性荨麻疹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临床病情判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邓斌;戴永江;林岷格;曾慧明;朱洪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脂肪肝与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调查自2005年5月~2007年12月1496例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704例,女792例,年龄50~70岁.采取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其脂肪肝与性别、吸烟、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糖尿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非肥胖者脂肪肝患病率老年男性为3.2%,老年女性为3.7%.肥胖者脂肪肝患病率老年男性21.6%,老年女性18.8%.与伴有或不伴脂肪肝的肥胖者相比,伴有脂肪肝的非肥胖者中,男性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发病率高;女性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发病率高.结论 老年患者中,脂肪肝男女发病率相同,脂肪肝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有相关性.
作者:周志宏;邢波;陆士娟;詹莉;吴淼;李小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全程督导与门诊督导治疗效果的差别.方法 将2003年全程督导治疗结果与2004年门诊督导治疗结果进行前后对照研究.结果 全程督导治疗组和门诊督导治疗组的规则服药率分别为99.17%和99.62%;按期查痰查痰率分别为100%和97.3%;初治涂阳病人疗程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5.08%和94.62%:复合涂阳病人疗程末痰菌阴转率分别95.08%和94.62%;复治涂阳病人疗程末痰菌阴转率分别为80.00%和83.10%,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在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加强结核病人门诊督导管理同样可以获得全程督导的效果.
作者:向颖;黄琼宝;李勇;周敏;罗宽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在胸部手术围术期血糖控制及其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对21例胸部肿瘤病人合并糖尿病时围手术期的血耱调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平均(9.4±1.6)mmol/L.术后第1、2、3d平均血糖分别为(11.8±1.0)mmol/L、(11.2±1.0)mmol/L、(9.8 4±1.0)mmol/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4.3%,其中吻合口瘘,肺部感染,肺功能不全、呼吸机支持各1例,无死亡,无糖尿病酮症的中毒发生.结论 糖尿病患者经正规的围术期处理,将血糖维持至基本正常水平,是可耐受复杂的胸部手术.
作者:李标;林伟民;李富;欧阳一彬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特殊行业从业人员肺螨病的病原及流行特征.方法 询问病史、螨渗液皮试、皮试阳性者进行痰检.结果 肺螨病患病率为8.38%(64/764).检出的螨经鉴定有12种,隶属5科10属.其流行特征以农村磨房检出率高为12.82%,其次为面粉厂、粮库分别为10.48%、7.52%,患病率随工作年限及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性别与患病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肺螨病流行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工作年限越长,患病率越高.对特定人群应加强个人劳动防护.
作者:陈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硝酸舍他康唑软膏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对134株临床分离分离致病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并与硝酸咪康唑霜进行比较.结果 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对134株常见浅部部致病真菌的MIC范围在0.8~12.5μg·ml-1.对深部真菌卡氏枝孢霉和申克氏孢子丝菌的的抗菌活性较差,MIC为50.O~100.0μg·ml-1.结论 2%硝酸舍他康唑软膏体外有较好的抗真菌活性,其抗菌活性与硝酸咪康唑霜相当.
作者:王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高脂血症虽不见于古代文献,但依据其常见症状:肥胖肢麻,眩晕头痛,胸闷心悸,疲乏无力及兼夹症的不同,可归属于中医眩晕,胸痹,中风,血瘀,痰湿等病证范畴.用复方降脂胶囊治疗高脂血症6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晓晖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埃索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DU)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48例Hp阳性DU患者,随机平分为两组,治疗组(n=24)接受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而对照组患者(n=24)接受雷尼替丁、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情况,并通过内镜检查,观察溃疡愈合,Hp清除,并比较胃窦部炎症情况.结果 经8周治疗后,发现埃索美拉唑组患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如上腹部疼痛、上腹不适、嗳气),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1),胃窦部炎症分级明显降低(P<0.01).结论 埃索美拉唑可有效地缓解Hp相关性DU症状,加速溃疡愈合,清除HP感染,是治疗DU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韩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患者梅毒感染状况并对现症患者进行治疗. 方法 首先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法对患者进行筛查,阳性者再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法判断其是否为现症感染,对现症感染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治疗,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 结果 我院自2002~2007年间患者TP-ELISA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42%、0.57%、0.65%、0.78%、0.81%、0.89%;TP-ELISA法检测阳性患者再用TRUST法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069%、0.076%、0.125%、0.141%、0.172%、0.207%.39例TRUST法检测阳性患者中31例用苄星青霉素治疗;8例用红霉素治疗,3-8月后TRUST均转阴,治愈率100%. 结论 TP-ELISA法是梅毒筛查的一种良好方法,同时用TRUST法对其进行补充,判断是否为现症感染,对控制医院感染率,降低医患纠纷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黄义;吕蔡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大肠埃希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属于肠道正常菌群,其作为条件致病菌是临床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大肠埃希菌可引起感染,其感染类型多样,感染部位也比较广泛.随着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头孢菌素类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其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据文献报道[1],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率逐年上升,对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对多种抗生素同时耐药,是一种多重耐药菌[2],使其成为临床抗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发现,染色体或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AmpC β-内酰胺酶能使多种B一内酰胺类抗生素失活,被认为是导致大肠埃希菌耐药的重要的两类酶[3],由于质粒介导的AmpC酶基因可在同种或不同种细菌间广泛播散,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困难,已引起广泛重视[4].本文着重对大肠埃希菌产质粒AmpC 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吴多荣;张淑芳;韩小胜;黄会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