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多态性分型研究

崔颖鹏;徐鸿绪;唐蕾;肖明锋;姜傥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随机扩增多态DNA, 基因型, 流行病学
摘要:目的 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SA)的基因多态性分型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利用一条10bp随机引物,建立随机引物多态性(RAPD)分析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44株MRSA进行基因分型的研究.结果 44株MRSA中有30株产生RAPD指纹图谱,经电泳得到2~8条片段,可分为5个型,其中Ⅲ型菌株占50%.结论 通过RAPD分型研究,可了解MRSA的基因型流行特征,为控制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3~2006年临沂市正常人群百白破免疫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临沂市正常人群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以下简称百白破)免疫水平,评价临沂市的百白破免疫效果,制定有效免疫规划.方法 根据临沂市区域划分特点,选取兰山、郯城、沂水、莒南、平邑、蒙阴6个县区作为采血点,按照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进行测定.结果 白喉抗体阳性率6个县区均在90%以上,抗体阳性率在6个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MT均明显高于保护水平;百日咳抗体阳性率在6个县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百日咳免疫GMT<1:320,低于保护水平,保护率仅为20.26%;破伤风抗体水平检测结果表明,6地之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破伤风抗体CMT均明显高于保护水平.结论 白喉、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均已达到可控制发病水平.百日咳免疫效果不甚理想.

    作者:夏丽萍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外科治疗小儿结直肠息肉6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经肛局部切除治疗小儿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氯胺酮基础麻醉或硬外麻醉下对65例小儿结直肠息肉患者借助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牵拉至肛处或其附近予以全瘤切除.结果 术后57例幼儿息肉患者均获治愈,8例腺瘤患儿7例一次治愈,另1例复发后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经肛局部切除术适宜于小儿直肠乙状结肠息内的治疗,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胡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4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4年2月~2007年2月收集的门诊458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 323例(占70.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共351例(占76.6%);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共213例(占46.5%).结论 医院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舍理用药.

    作者:林燕;黄海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云南省啮齿动物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调查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制定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11个县(市)进行捕鼠,捕获的啮齿动物进行分类鉴定并解剖取肺脏组织和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结果 在调查的11个县(市)共捕获5属8种啮齿动物1 303只,黄胸鼠和褐家鼠为居民区优势种,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野外优势种.调查县(市)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范围为2.5%~7.1%;居民区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和大足鼠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3.8%(24/637)、5.5%(15/274)、4.2%(2/47)和3.0%(3/100);野外高山姬鼠、大绒鼠、中华姬鼠和臭鼩鼱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率分别为2.2%(3/139)、1.8%(3/163)、0(0/4)和14.3%(1/7).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汉城型病毒的循环形式和以高山姬鼠-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汉滩型病毒的循环形式.

    作者:张云智;张海林;杨卫红;亚红祥;袁庆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49例女患者反复发作泌尿道感染的病因分析

    女性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是外阴和尿道临近肛门,常受粪便、阴道分泌物的污染,同时女性尿道短而直,易致泌尿道感染(简称尿感).尿感反复发作对病人影响很大,为了解尿感反复发作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他病因,指导以后的诊治,现对49例做过尿离心镜检、细菌培养、抗酸菌检查的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文莲;李艳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氟康唑与酮康唑治疗口腔念珠菌病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氟康唑与酮康唑对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口腔念珠菌的感染用药选择提供指导.方法 共有86例口腔念珠菌感染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氟康唑与酮康唑进行治疗,现其疗效.结果 氟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78.43%,酮康唑组治疗总有效率51.4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6.89,P<0.01).结论 氟康唑对口腔念珠菌感染疗效优于酮康唑.

    作者:聂海燕;陈从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联合应用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脑血栓形成是当今社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致残率高,也是中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各种医疗设备的不断普及,使得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及时和有效.本文对16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给予血通注射液和奥扎格雷钠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卢艳;刘龙;李秀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海口市琼山区二次供水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二次供水卫生情况,探讨改进对策,保护居民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方法 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状况、水质检测采用指标综合评估方法,统计分析采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 2005年琼山区二次供水、供术设施、卫生状况等情况均较2004年明显好转,二次供水水质浊度、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和游离余氯四项指标全年合格率平均值也明显上升,兰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二次供水卫生情况虽有好转,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宝进一步加强卫生监测力度和监督管理,减少水质二次污梁.

    作者:梁安锦;吴燕;蔡笃书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三亚市2006年碘缺乏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三亚市消除碘缺乏病工作进展情况,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海南省碘盐监测实施方案》和《海南省重点人群尿碘实施方案》要求进行监测.结果 生产厂家与批发销售店合格碘盐为98.98%,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为63.54%,非碘盐食用率为34.03%,育龄妇女尿碘中位数为161.1μg/L,育龄妇女合格碘盐食用率为64.58%,不合格碘盐4.17%,食用非碘盐31.25%.结论 三亚地区非碘盐冲销同题依然存在,在部分地区育龄妇女的碘营养水平还未达到适宜水平,消除碘缺乏病工作仍十分严峻.

    作者:黄梅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普宁市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分析

    目的 监测公共场所空气卫生质量,为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方法 按公共场所空气微生物检验方法细菌总数测定GB/T18204.1-2000进行监测.评价标准,按旅店业卫生标准GB9663-1996,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689664-1996进行评价.每年分四个季度对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各进行一次监测.结果 2年总检合格率旅店业明显高于文化娱乐场所(χ2=8.64,P<0.05).年度间合格率有显著增长,其中旅店业(χ2=8.11,P<0.05),文化娱乐场所(χ2=6.24,P<0.05).季度间合格率有明显的差异,在旅店业中(χ2=19.56,P<0.01),文化娱乐场所中(χ2=8.54,P<0.05).市直辖区与镇辖区也有较大的区别,旅店业(χ2=22.38,P<0.01),文化娱乐场所(χ2=10.40,P<0.01).不同性质企业之间合格率也有所不同,旅店业(χ2=9.67.P<0.01),文化娱乐场所(χ2=7.59,P<0.05).结论 公共场所空气细菌监测结果经质量分析,证明了通过监测和管理可使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能够为业主提供因时因地做好消毒卫生工作的理论依据,指导其搞好空气卫生质量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优质环境.

    作者:林庆光;李雪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2003~2006年海盐县部分人群HIV监测情况分析

    目的 了解2003~2006年海盐倒人群HIV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制定艾滋病的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自愿检测者、强制检测者、羁押人员、公共场所人业人员血样标本开展HIV抗体检测.结果 4年间共检测血样4 853份,检出HIV抗体阳性7例(6人),其中2003年检出HIV抗体阳性例数0,2004年阳性例数1,2005年阳性例数为1(该例与2004年阳性例为同一人).2006年阳性例数为5.其中自愿检测者阳性人数为3人,强制检测者阳性人数为2人,羁押人员阳性人数为1人,公共场所人业人员阳性人数为0.感染途径以异性性接触为主(66.7%),外省流动人口居多(83.3%).结论 近4年海盐县HIV感染者正在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和人群监测力度,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艾滋病感染的上升蔓延势头.

    作者:周晓红;陈鸣芳;沈珠明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卵巢癌铂类药物化疗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特别是卵巢癌的重要手段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初铂类抗癌药问世以来,卵巢癌的疗效,尤其是近期效果,有较明显的改观.

    作者:陈瑾;张树荣;乐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湖北省2001~2005年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分析

    目的 正确评价结核病防治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为今后调整、充实结核病防治专业队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湖北省结核病防治专职人员配置现状以及与疑似肺结核病人就诊率的关系分析.结果 随着结核痛专职人员数量、综合业务素质的逐年增加,疑似肺结核病人就诊率也相应提高;山区、丘陵、平原疑似肺结核病人就诊率依次由高至低,与其每50万人口中、高级职称人数多少顺序一致;目前湖北省结核病专职人员数量基本符合要求,但综合业务素质、专业配置比例尚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优化.结论 为确保湖北省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现有专职人员数量、中高级职称比例的基础上,增加或充实病人督导管理、健康促进专业的工作人员,并探寻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

    作者:杨成凤;侯双翼;赵丁源;谌启芳;罗军民;刘勋;王小靖;肖爱清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HBsAg-PLGA缓释疫苗的制备及相关研究

    目的 研制PLGA为栽体的一针剂免疫乙肝疫苗,观察该疫苗的注射部位炎症及分析使用者的依从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荆法制备乙型肝炎疫苗微球,单剂注射到实验兔后腿肌肉内观察病理学反应,井随机调查100人对一针免疫乙肝疫苗的使用看法.结果 HBsAg-PLGA微球包裹率达55%以上且制备工艺稳定,荆型生物兼容性及注射人群依从性表现良好.结论 HBsAg-PLGA缓释疫苗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价值.

    作者:尹文国;徐万国;李宇辉;苏畅;韩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产褥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产褥感染系指分娩及产褥期生殖道受病原体侵袭,引起局部或全身的感染,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是产妇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孕产期保健水平的提高,产褥感染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作者:龙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方法 8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阿维A胶囊,第1周20mg/d,餐中服,第2周30mg/d,对皮损无好转的患者第3周以后40mg/d,病情痊愈或明显好转后,每周减10mg/d,维持量10mg/d,维持2~4周.同时外用迪银霜,每日2~3次.对照组服用郁金银屑片,4片/次,3次/d,连服8周,外用药同治疗组.用药期间每周复诊1次,观察疗效指导用药,并记录不良反应,用药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8用后,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6%和51.16%(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用药后早1周见效,第4周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时照组用药后早3周见效,第6周皮损明显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结论 阿维A胶囊治疗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有效、安全、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作者:陈军秀;韩杰;陈艳香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者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男性泌尿生殖遣非淋菌性尿道炎者(NGU)支原体感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珠海丽珠试剂厂生产的支原体试剂盒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计数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638份男性泌尿生殖道NGU标本中共检出253株支原体,阳性丰39.7%,其中解脲脲原体(Uu)205株,占81.0%,人型支原体(Mh)8株,占3.2%,UU合并Mh阳性40株(份),占15.8%.检出支原体对美满霉素、强力霉素耐药丰低,均为10.8%.对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53.0%、52.6%和50.6%.结论 支原体已成为男性NGU的主要病原体并以Uu为主,已有多重耐药株的出现,美满霉素和强力霉素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

    作者:李文广;陈海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环酯红霉素原料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验证及其意义

    目的 消除环酯红霉素原料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的抑菌作用.方法 细菌采用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用平皿法进行试验,加试验菌回收并且计算回收率.结果 菌回收率迭到70%以上,控制菌检查用薄膜过滤法才达到要求.结论 薄膜过滤法可消除药品中抑菌物质的干扰.

    作者:陈爱青;李红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输血面临的风险与安全输血的对策

    如何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是每个输血工作者和临床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检测技术存在局限性.临床输血存在输血指征过宽,输血免疫学副作用等.为消除不安全的血液,控制输血风险,提出相应对策.应从低危险性献血者中采集血液,严格筛查血液,临床合理用血,建立健全输血医疗文书,输血前告知等.通过控制输血不安全因素,可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输血传播疾病的目的.

    作者:武峰 刊期: 2007年第10期

  • 妊娠糖代谢异常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及妊娠糖耐量低减(GIGT)发病的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多因素分析方法,对GDM 56例(GDM组)、GIGT 34例(GIGT组)和90例糖代谢正常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GDM和GIGT发病的影响.结果 GDM组及GIGT组孕妇平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确诊前孕妇平均每周体重增长均高于对照组(P<0.01);GDM组及GIGT组孕妇孕次、既往产次及不良孕产史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GDM组及GIGT组糖尿病家族史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快均为妊娠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 孕妇年龄、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快为GDM和GIGT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多次妊娠、不良孕产史及糖尿病家族遗传史对GDM和GIGT发病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独立高危因素.

    作者:赖丽萍;邵豪;陆泽元;庄荀芳;李翠吟;邹钢;尤晓玲;陈春莹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中国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海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